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单元训练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0438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单元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单元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单元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及教育一、选择题1(2014湖北武汉模拟)“亿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行列B中国航天人流下了许多辛勤的汗水C中国每秒运算上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问世D21世纪初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果令人备受鼓舞2(2014新乡模拟)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说明了()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C改革开放的实践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3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D使袁隆平享有了很高的国际声誉4近年来,民族品牌361度异军突起,下图是361度的标志和广告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我国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年前,我国科技一度落后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新中国成立仅20年,“两弹一星”就为我国科技的再度起飞奠定了基础“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转型”的科学发展观加快了我国科技和经济再度起飞的进程ABC D5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促进了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时期取得的C“文革”使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杂交水稻是在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6(2014福建龙岩模拟)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该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是()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C“文化大革命”期间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7(2014广东佛山模拟)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的是()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8(2014开封模拟)1960年,彩色故事片五朵金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18部献礼片的压轴之作,在全国隆重放映,引起了巨大轰动。同年,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五朵金花获得了“最佳导演银鹰奖”“最佳女演员银鹰奖”。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双百”方针的提出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9(2014辽宁沈阳模拟)1977年第11期人民文学刊发了北京作家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小说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此类作品被称为“反思文学”B该作品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C该作品体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该作品以新时期社会生活为创作背景10(201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下列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而提出的是()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D“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11(2014钦州模拟)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12(2014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正确的是()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袁隆平成功选育出南优2号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A BC 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自1955年以来,中国咬紧牙关,不惜国力秘密研究原子武器。按陈毅元帅的话说:“中国人就是没有裤子穿,也要造出原子弹。”在“冷战”环境下,是否拥有核武器,是大国最重要的标识。大国脚印1964年最具影响力事件材料2:中国的载人航天并非一部分人想象中的所谓面子工程。它展示了中国雄厚的国家实力。从更长远的时间跨度来看,只有那些经济最强盛、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才能延续人类畅游宇宙的永恒梦想。材料3: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1)结合材料1分析,新中国为何“不惜国力秘密研究原子武器”?(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3)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3所述观点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技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材料2:“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一句空话。”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材料3: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胡锦涛请回答:(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初期,最牵动人心、最能说明“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的事件是什么?起了怎样的作用?(2)邓小平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3)根据材料2,指出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4)材料3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课后达标检测281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和迁移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银河”的命名和“神机妙算”的提示,可知赞扬的是中国每秒运算上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问世。2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多领域成就,A项说法单一,排除;B项1956年“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学艺术的方针,与本题四个精神无直接关联;C项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与前两个精神无关。3解析:选A。材料表明杂交水稻的推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B、D两项的意思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答案为A。4解析:选B。不正确,因为北宋时我国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出现在唐末;说法也不正确,因为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送上天,这发生在新中国成立20年以后。5解析:选A。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处于“文革”时期,C、 D两项错误。“两弹一星”分别是1964年和1970年取得的成就,B项错误。6解析:选A。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春,因此符合条件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选A。7解析:选D。注意题干时间“文化大革命”时期,联系所学知识,“文革”时期,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样板戏”一统天下。排除A、B、C三项。8解析:选A。本题考查“双百”方针。五朵金花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片”,在国际上获大奖说明了当时电影业的繁荣。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文艺界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9解析:选A。由题干材料“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可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属于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故答案为A。10解析:选A。A体现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需要,符合题意。B是“文革”期间的教育思想,C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思想,D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教育思想,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1解析:选C。图表中1977年现象反映出当时报考的人数与招生人数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与“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有关。“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高考制度,大学招生削减,1977年恢复高考,致使近十年间未高考的人踊跃报名,所以报考人数与招生人数呈现巨大的差距,正确答案为C。12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袁隆平成功选育出南优2号是在1973年;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1988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13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第(1)问,从国内、国际背景、旧中国历史教训等方面分析。第(2)问,分析原因可从政治前提、政策保障、主观努力、客观影响等方面概括。第(3)问,评述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只要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即可。答案:(1)国防需要;历史的教训;民族凝聚力与自尊的需要;“冷战”环境的客观要求。(2)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党和政府的重视及正确决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3)它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如果能从前30年成绩是主流、错误是支流方面进行立论也可)14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第(1)问,结合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3)问,教育为科研提供人才,教育、科研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生产力基础,三者相互促进。第(4)问,从材料信息进行总结,包括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等。答案:(1)事件: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作用: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恢复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我国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2)贡献:“文化大革命”后对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3)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4)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