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阶段提升练(一)(含解析)人民-人民高三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566037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阶段提升练(一)(含解析)人民-人民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史)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阶段提升练(一)(含解析)人民-人民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史)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阶段提升练(一)(含解析)人民-人民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提升练(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适考)周朝时所封郑、晋、鲁、卫、蔡等同姓诸侯封地大都在富庶或战略要地。而异姓诸侯,除了宋、陈、许、杞、邾等小国处于内地外,其余多在偏远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开疆拓土的需要 B.维护周王室的利益C.诸侯等级的不同 D.强化中央集权的考虑解析据题干材料,同姓诸侯封地处于战略要地或富庶之地,周人还把一些殷商遗民强制迁到姬姓封国区域内,以利监督,便于管理;周人也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它们钳制商人,本质意图是为了周王室的巩固,故选B项。答案B2.(2018安徽亳州期末)“家国同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位学者绘制了如图所示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血缘关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B.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C.儒家思想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D.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延伸解析在商周及其后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家庭和国家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故选D项。商周时期政治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但不适用于官僚政治出现后,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封建政府财政来源的问题,B项错误;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C项错误。答案D3.(2018广东六校联考三)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这表明先秦的“礼”是()A.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B.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D.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解析根据材料“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得出推行礼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四民安定,国家太平,故A项正确。答案A4.(2019湖南衡阳模拟)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解析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卿大夫,各家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故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故选B项。答案B5.(2018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诊断二)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帜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A.中央集权日趋瓦解 B.统一趋势逐渐增强C.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D.宗法体系受到冲击解析“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帜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样完成了局部的统一,为统一奠基,故B项正确。答案B6.(2019贵州黔东南模拟)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注重农业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 D.强调精耕细作解析据材料“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可知反映了古代农业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故选D项。答案D7.(2018河南天一全国卷大联考段测二)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A.五谷开始种植 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C.土地私有出现 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解析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材料中“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相符,故选D项。答案D8.(2018广西柳州联考)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版籍”、“版图”的出现()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利了赋税征收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确立了土地私有解析据题干“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信息,可知是为了方便按户籍进行赋税的征收,故选B项。“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无法得知农民负担的轻重,A项错误;“中央集权”意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错误;“史称版籍、版图”没有说明土地的性质,D项错误。答案B9.(2019安徽安庆模拟)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宣子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既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这说明春秋时()A.私商仍受封建领主的制约B.卿大夫处处为国君着想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解析根据“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和“必告君大夫”说明商人与封建领主有盟约而且能够限制商人且商人行为受到封君的影响,故A项正确。答案A10.(2018广西桂林、百色、崇左三市联模一)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可以说明()A.儒家思想鼓励参与商业等经济活动B.商业竞争激化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诸子百家兴起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解析据题干材料中“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和“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明子贡商业活动受到各诸侯国重视,由此推动了孔子思想的传播,故选D项。答案D11.(2018福建三明质检)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解析根据材料“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9江西上饶模拟)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认为善恶同智慧、美丑一样,决定于地和水。晋国韩献子说“国饶,则民骄天”(左转成公六年),申叔时认为“民生厚而德正”。这表明当时()A.认为道德起源于天命B.人们已经区分了天道与人道C.重义轻利是主流思想D.社会经济对道德有制约作用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有关道德和天命关系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天道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义利观,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认为善恶同智慧、美丑一样,决定于地和水。晋国韩献子说国饶,则民骄天(左转成公六年),申叔时认为民生厚而德正”可知,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作罢。为了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便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王中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二、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约束。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晋曲沃伯杀哀侯又杀小子侯、陈桓公弟杀太子免代立、卫国驱逐惠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6分,言之成理即可,任意三点可得满分)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8分)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源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材料二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12分)答案信息一: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男女有别,“氏”由贵族男子专用转变为“姓”和“氏”的使用男女合一、身份合一、姓氏合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地主阶级的兴起,部分平民地位的上升,严重冲击了身份等级制,促进姓氏使用发生变化。信息二:辛亥革命以来个人名号由多样化转变为单一化。说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以反封建为主要目标,名号多样化被当成封建传统遭到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都提倡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平民化、工农化,具有文人雅士特色的名号多样化自然不合时宜。第7页/总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