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讲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特征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基础题组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1.当地球运行至图中b点时,北半球的节气为()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2.下列四点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A.a B.b C.cD.d3.结合图示,关于昼夜长短的判断正确的是()A.地球位于a点时,北半球昼长夜短B.地球位于b点时,北半球昼短夜长C.地球位于c点时,全球昼夜平分D.地球位于d点时,北极圈内有极昼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四点示意二分二至日直射点的位置,甲、乙两点与点距离相等,丙、丁两点与点距离相等。读图,完成下列两题。4.12月初,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有可能是()A.甲B.乙C.丙D.丁5.太阳直射点处于甲、乙位置时()A.甲位置地球公转速度慢于乙B.地球上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D.地球上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同读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完成下面两题。6.(2016天津五校联考)这一天,A地昼长为()A.6小时 B.12小时C.18小时D.20小时7.(2016天津五校联考)图示季节,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夜B.北京昼长于上海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D.北半球节气为春分提升题组 2015年某日,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大楼东偏南方向的位置,拍摄到太阳“钻进”央视大楼悬挑空间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8.(2016安徽蚌埠第三次教学质检)李先生拍摄的时间是()A.冬季的上午B.冬季的下午C.夏季的上午D.夏季的下午9.(2016安徽蚌埠第三次教学质检)若不考虑天气状况,20天后的X日,李先生将会再次拍摄到同样的景观(在相同的条件下)。则X日可能接近()A.6月12日B.1月2日C.7月2日D.12月12日读H、K两地12月22日日出日落时刻表(北京时间)。完成下列两题。日出日中日落H07:11:4011:31:5215:52:04K07:50:1413:07:4018:25:0610.(2016山东烟台上学期期中)H地位于K地的()A.西南B.东南C.东北D.西北11.(2016山东烟台上学期期中)H地可能位于()A.美国东海岸B.我国东北地区C.南极半岛 D澳大利亚西海洋12.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写出角的度数和平面的名称。(4分)(2)分别写出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和H点的可能的日期。(4分)(3)说明当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6分)(4)若黄赤交角为20,请说出南北回归线度数及热带和寒带范围。(6分)13.下图为某时刻局部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及P点的纬度。(4分)(2)比较A、B、C三点昼夜长短,并用大于号连接起来。(2分)(3)说出这一天地球上极夜范围。(2分)(4)如果A点的时间为19时20分,判断B点所属时区。(2分)(5)说明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及北半球白昼变化?(6分)答案全解全析基础题组1.B在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是1月初,远日点是7月初。b点向东接近远日点,节气应为夏至。2.D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d点最靠近近日点。3.C结合上题分析知,地球公转至c点时,为北半球秋分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4.C由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箭头)可知,位于赤道且向南移动,因此可判断为秋分,为冬至;12月初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应在冬至前,即图中丙点。5.D由于甲、乙位置与夏至点距离相等,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一样,可知地球上同一地点昼夜长短也相同。乙位置更接近远日点(7月初),因此,乙位置地球公转速度慢于甲位置。甲处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乙处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因此移动方向不一样,则地球上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不同。乙位置更接近远日点,日地距离要比甲位置远。6.C根据题意可以判断A点所在的晨昏线为晨线部分,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即图中150E东侧经线地方时为6点;图中150E西侧经线平分黑夜,因此可以判断地方时为0点,可以进一步判断图中两条经线的时间间隔为3小时,此时A点时间为3点且正日出,因此A地昼长为18小时。7.B结合图示信息,此时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所以此季节北京昼长于上海。提升题组8.D结合题干信息知,此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向,为日落时分,为夏季的下午。9.C结合题干信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应向南回归,该日可能接近7月2日。10.C图示为北京时间,12月22日为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根据图表信息可计算H、K昼长分别为8小时40分24秒和10小时34分52秒,两地均位于北半球,而H纬度较高。根据日中时间,H地位于K地以东。据此知H地位于K地的东北。11.B结合上题分析知两地均位于北半球,结合日中时间知H地经度约为127E,K地的经度约为103E,由以上综合分析,H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美国东海岸为西经度可直接排除。12.答案(1)6634,黄道平面。(2)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3)太阳直射点从E移向F过程中,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但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且极昼范围不断扩大。(4)20;热带范围:南北纬20之间;寒带范围:南北纬70到南北极点之间。解析第(1)题,平面为黄道平面,角为黄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第(2)题,F点位于北回归线,故日期应为6月22日前后;H点位于南回归线,故日期应为12月22日前后。第(3)题,由E到F即由赤道移到北回归线,从而可知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第(4)题,黄赤交角为20,即黄赤交角比原来的变小,回归线的度数变为20,故可推知热量带变化。13.答案(1)(20N,45W),70N。(2)CA=B。(3)70S及其以南地区。(4)西十区。(5)第一种情况:南北半球白昼将变短;第二种情况:北北半球白昼将变长。解析第(1)题,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度数相同(20),图中135E时间为0时,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45W,图中显示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太阳直射点为(20N,45W),此时,70N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所以P点纬度为70N。第(2)题,太阳直射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同一纬度昼夜相等。第(3)题,该日出现极昼的范围为70N及其以北地区,极夜的范围为70S及其以南地区。第(4)题,A、B两点关于135E对称,A时间为19时20分时,135E为24时,可计算出A点经度为65E,则B点经度为155W,属于西十区。第(5)题,注意分两种情况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