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导》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2925657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导》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财政学导》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财政学导》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世界经济陷入困境:经济增长放缓,债务危机严重,通货膨胀蔓延,财政整顿困难。 2、美国的债务危机:2011年的美国债务余额上限危机是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的一种延续,本轮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国债余额突破了10万亿美元大关,今年逼近国会2010年立法设定的14.29万亿美元的政府债务余额上限 , 7月31日 经过艰苦谈判,两党终于在提高债务上限方面取得共识。根据协议,美国债务上限将至少被提高2.1万亿美元,并且政府在未来10年内将削减赤字2万亿美元以上。不向美国民众额外征税。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日签署国会通过的提高美国国债规模上限和削减赤字法案,打算今后10年削减2.1万亿美元联邦财政赤字。为什么中国关注美国国债?中国购买了1.8万亿美国国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2011年08月06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当地时间5日晚突然对外宣布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一级至“AA+” 3、“三公经费”使用情况 一盒烟一壶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坐着一座楼 :三公”经费如何接受百姓监督? 2005 年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费为2386亿元 ,2010年超过8000亿元 ,白酒消费量 900万吨,啤酒4483万吨,相当于两个西湖。 4、财政收入远高于GDP当思考减轻民众税负。财政部发布今年6月份以及上半年财政收入数据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56875.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526.03亿元,增长31.2%。其中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35.4%。 谢旭人 1、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商品和服务),必须有财政。(1) 2、财政与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有关。 3、政府承担着行政、国防、治安、教育、科学研究、公共卫生和公共基础设施等。 4、社会主义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5、财政收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6、财政收支是通过国家预算来安排的。 1义务教 育医 院国 防 治 安图书馆城镇低 保新农村 合 作 医疗取 消农业税家电下乡汶 川 地 震 事 后 救 灾甘肃曲 舟 特 大 泥 石 流供 排 水政 府 支 出 方 面 政 府 收 入 方 面个 人 所 得 税 企业所 得 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其 他 税各 种 收费(公务员考试费,过桥费,结婚 登记费等 ) 财政活动(财政运行)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一部分,国民经济运行决定财政运行;财政运行也反过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直接影响投资、消费该进出口,影响GDP的增长速度、质量和结构,影响收入分配和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总之,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 1 财政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时代”赋予的,时代在变化,研究对象也在变化。由“时代”产生的理论只能解释那个时代的情况,没有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社会变化确实有“连续”的一面,但也有不“连续”的一面,研究范围的扩展是建立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外延的扩大要求方法的创新。经济学本质上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学问,而人类社会本身是由“人”创造的,“人”的行为在拓展,研究范围也在拓展。二战以前,主流派把财政问题集中在“税收”,主要研究“政府”的收入行为对“财富”的影响。 庇古和凯恩斯把“政府”对“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的影响加了进去。几乎与此同时,一批美国经济学家开始对“国家组织”本身进行研究,把财政研究对象扩展到“政府”“决策”和财政支出效率方面,而且把不可用货币量化的经济问题纳入研究的视野。这在二战以后的主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早在19世纪末北欧学派已经开始研究那些问题并取得许多原创性成果,但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主流派中的影响并不大。 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科的分支,自然也要研究“财富”问题。对“财富”研究范围拓展的贡献,之前主要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家作出的;之后则主要是由新制度学派的财政问题专家作出的。尤其是“交易费用”的发现,可能与“劳动价值论”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理论上却并没有把两者真正统一起来。 2 财政学科的研究方法本质上是“牛顿方法”(实证分析法:税收增加1%,穷人增加多少)。从方法论上看,人文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比较多。但“方法”本质上是“哲学”的,斯密对于“自由竞争背后”(“看不见的手”,类似于物理学中“形而上”的哲学观点)的揭示隐含了对“社会进步”的基本看法。这可能对达尔文的物种进化思想有启发。在牛顿方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学科,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一组特定的“偏微方程”,都只能在特定条件下解释某些现象。 财政学科和经济学科一样,是建立在“交换结构”的假设之上的。在具体分析上,采取“经济人”假设的方法。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对“经济人”假设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这只能看作是在学科“大偏微方程组”中的“小偏微方程组”。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把各种成果统一起来的方法。这有点像物理学中没有“统一场”理论一样。 3 财政学科的发展是靠“人”推动的,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在学科发展中有重要地位。但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是一个具体的人,在经济分析中也只是一个“经济人”,但这个“经济人”的内涵要比所有经济分析中的“经济人”内涵丰富。真正的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必须首先是爱国主义者,充满对其自身民族的爱;然后必须是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但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总是有局限性的,一方面他是环境的产物;另方面一个人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和趋势性问题的敏感能力受其自身的习惯、道德情操、知识、经历,以及年龄的限制。因此,从发展的观点看,任何已有的成果总是不完善的。 人类社会步入“交换结构”以后,各种“财富”、各种文化、各种制度都被纳进了交换体系,不可抗拒。但时代强音是: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和政治多极化。保持民族的“文化”特色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容纳各种先进文化。英国自1750年“工业化”以来,在世界上保持了约一个半世纪的领先地位,同时在经济学和财政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没有“不落的太阳”,后来这个地位被美国取代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我看来,英国的“文化”在当时可能是先进的,但是其中“保守”的糟粕可能也被作为“传统”保存了下来,“落后”首先是“文化”的落后。经济学和财政学中对“文化”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应该加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美国衰落了吗?)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西方财政学思想 3、中国古代财政思想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马克思毛泽东 邓小平 亚当斯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预算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里面反映着整个国家的政策,因为它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财政工作一定要有财有政,切不可有财无政。要懂得数字中有政策,决定数字就是决定政策。数目字内包括轻重缓急,哪个项目该办,哪个项目不该办,这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财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国家政权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财税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手段。财力的强弱,对国家的强盛和安全会产生重大影响。雄厚的财政实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稳定、安全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在我国,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税政策,努力做好财税工作,是我们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财税工作是党的事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里面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政策和宏观调控意图,数字里面包含了政治,包含了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部门之间的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他在1776年发表了自己关于国民财富的本质和成因的著作,从而创立了财政学。”斯密 认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政府只要像“守夜人”那样防止外来侵略和维持国内治安就行了。他提出了税收的“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原则,支出方面的厉行节约、量入为出的原则,廉价政府则成为财政所应追求的目标。这就是财政学的基本框架。 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 大卫李嘉图的财政理论 a. 同意斯密关于国家职能、公债、 政收支方面的观点,又提出了自己 的赋税理论和财政补贴理论; b. 主张尽量减少对最终由资本来承担的赋税的征收,认为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约的财政计划,研究了当时主要的税种的转嫁、归宿问题及各项赋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c反对政府对农产品进行补贴。 瓦格纳的财政理论 a.他认为,国家职能不仅仅是维持 国内秩序和防御外敌的任务,而还要为社会的经济、文化、福利的发展服务。 b.提出了“社会政策的赋税”的观点:认为赋税不仅仅是以满足财政需要为目的,还应当增加社会政策的目的(主张累进税、奢侈品税、财产税) c.建立起了自己的赋税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公正原则和税务行政原则 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乘数效应”。“我们称K为投资乘数,这个乘数告诉我们,当总投资量增加时,所得之增量将K倍于投资增量”。 所以,K=1/(1-b)。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b=c/Y, c为消费增量,Y为国民收入增量。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支出的乘数效应也越大。也就是说,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G的国民收入。即KG。为了达到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一定会不断扩大政府支出规模。 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和财政政策。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引起的。要消除经济危机,必须刺激有效需求。因此,政府必须扩大财政开支,大量发行公债,推行财政赤字政策。汉森则把财政赤字政策和经济周期联系起来,认为在萧条时期,政府应推行赤字预算的政策,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在繁荣时期,应推行预算盈余的政策,以减少有效需求。这种旨在调节有效需求以熨平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的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把税收作为调节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凯恩斯认为国家应通过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或其他方法,指导和刺激消费需求。后凯恩斯主义者还把税收和投资联系起来,根据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实行增税或减税,以谋求缓和经济衰退。汉森主张利用快速折旧鼓励企业投资。美国的C.R.麦克康纳认为,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对调节供求关系有着自动稳定的作用。 用发行公债的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认为通过举债,可以扩大政府购买支出,兴办和扩大公共投资,弥补私人消费之不足,达到增加就业、繁荣经济的目的。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因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地适应供给的变化而得名。其代表人物为A.B.拉弗、P.C.罗伯茨等人。他们重新肯定了萨伊定律,把滞胀的原因归咎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主张减税以刺激经济增长。认为必须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更多地依靠市场自动调节机制主要措施有削减政府开支,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政府对各种私营企业的管制见供给学派财政政策、供给学派税收思想。 货币学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M.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人物。他强调经济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即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和生产者自由竞争,极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从压缩财政支出入手,控制通货膨胀;反对用减税和扩大政府开支等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主张以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代替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 罗伯特卢卡斯,美国人,1937年出生,他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由此获得1995年诺贝尔经济奖。 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各经济主体在做出经济决策之前,会根据掌握的各种信息对与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进行预测。这种预期影响经济中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并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卢卡斯对理性预期假说进行了深化,并把它作为工具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提出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在个人和企业进行理性预期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这一观点对奉行国家干预政策的凯恩斯主义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也被称为是理性预期革命。(新自由主义) 卢卡斯由于“理性预期”宏观经济理论方面的成就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他本人却未能“理性预期”自己能够获得这一奖项,反而是他的前妻丽塔.科恩预期到了这一点。有关他的一个轶闻,通常被冠以“卢卡斯的女巫前妻”这样的题目。 卢卡斯与丽塔于1982年分居,1989年正式办理离婚手续。当他1989年与丽塔协商他们的离婚协议时,丽塔认为丈夫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极大,以致让她的律师在离婚协议上加进一条规定:若在1995年10月31日以前获奖,“妻子将分得诺贝尔奖奖金的 50”。卢卡斯心想:“获诺贝尔奖?这不是开玩笑吗?”他因而漫不经心地答应了丽塔的要求。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数年,在1995年10月10日这天,竟然真的传来了卢卡斯获奖的消息离丽塔约定的最后期限只差80来天。卢卡斯不得不按离婚合同分给丽塔一半奖金税后30万美元而不是60万。卢卡斯后悔不已,认为丽塔简直是女巫。 卢卡斯以前在芝加哥大学的同事和朋友的罗伯特巴罗教授说,在1995年10月10日深夜,他听到卢卡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消息后,马上打通了卢卡斯家里的电话,他要祝贺卢卡斯。从电话那头传来的,却是丽塔的声音。丽塔告诉巴罗他和卢卡斯早就离婚了。但巴罗还是把卢卡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消息告诉了丽塔。巴罗说,他明显感觉到丽塔很激动,丽塔反复询问巴罗这个消息是否属实。当巴罗告诉了她消息的来源后,丽塔在电话里兴奋地惊叫起来。巴罗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丽塔与卢卡斯离了婚,丽塔还会那么高兴呢?当然,后来巴罗知道了全部答案。 1919年生于美国田纳西州的穆尔弗里鲍尔,1962年,他发表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著作 同意的计算(与戈登塔洛克合著),并与塔洛克一起创建了公共选择学会和出版了名为公共选择的杂志。198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宏观财政理论的最新发展得益于新凯恩斯学派的努力。该学派以曼昆、萨默斯、斯蒂格利茨等人为代表,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其他各派的理论融合在一起,主张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肯定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认为可以实行赤字预算,但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能是适度的。主张财政政策的调节要深入经济运的内部,增加创新性投资。(1993年后克林顿实行新凯恩斯主义取得成功) 24岁就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1979年,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的克拉克奖,该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旨在表彰在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青年经济学家(40岁以下)。他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信息经济学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是世界上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 1993年到1999年期间,他曾先后担任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顾问和主席,以及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2001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财政起因:“市场失灵论”财政对象:“公共产品论”财政目的:“公共需要论”财政模式:“公共财政论”财政决策:“公共选择论” 1993年1月 20日克林顿入主白宫时,面对着他的是经济回升乏力、失业率不断上升、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债务猛烈增长的形势。但在其第一任期内,美国经济即出现了战后最佳态势,经济持续高增长低通胀,财政赤字大幅削减。 到1998年,财政赤字消失并出现盈余,失业率和通胀率为战后最低水平。导致这一巨大变化有其国内外诸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克林顿政府的财政政策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克林顿于1993年2月17日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上提出了他的振兴经济计划,其主要内容: 1、将公共支出和私人开支的重点从消费转向投资,在短期内启动经济并对未来美国人的就业和收入进行投资; 2、尊重工作与家庭; 3、大幅度减少联邦赤字; 4、减少政府开支、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等四个部分。其核心部分则是大幅度减少财政赤字计划 几年来,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约为4%,通胀率和失业率分别为1.7%和4.2%,是战后最低水平 1999年9月27日,白宫行政管理和预算管理局宣布,在1999年财政年度里,联邦政府的财政盈余达1230亿美元,大大高于1998年692亿美元的水平。就此而言,克林顿的财政政策是卓有成效的。 1、灵活的货币政策所谓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管理全国的货币供应量,以保证信贷的供应在数量和利率方面与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相适应。第一,公开市场业务。而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则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 第二,法定准备率第三,调整贴现率:贴现率一般是指商业银行以其所持有的政府债券作担保向中央银行借款所应付的利息。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美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项搭配,如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双松”搭配,或者是紧缩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双紧”搭配。另一类是逆向搭配方式,如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松紧搭配,或紧缩性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紧松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所以需要搭配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 “灯塔”在经济学里是公共产品的代名词,关于灯塔的故事也就成为公共物品经济学的经典故事。 作为早期的海上强国之一,英国的灯塔制度是发展最早、最完善的。早期的英国,灯塔设施的建造和灯塔服务,与别的产品一样,也是由私人提供的。 为了满足航海者对灯塔服务的需要,一些临海人家出钱建设了灯塔,然后根据过往船只的大小和次数向船只收费,以此作为维护灯塔设施的日常开支(维护灯塔的费用和人员费用),并获取投资收益。 建造灯塔的人后来发现,有些船只总是想方设法逃避缴纳灯塔使用费。他们或者绕过收费站逃避付费,或者干脆就宣称没有享用灯塔的服务,拒绝交费。 这种现象扩散开来,自觉交费的船只越来越少,以致于灯塔经营者人不敷出。 于是,灯塔经营者专门建立了一只队伍,配备了专门的装备来监督和核查过往船只的交费情况。这样一来,虽然灯塔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支出也增加了,灯塔经营还是入不敷出。 经营者被迫再次提高收费,然而收费的提高促使更多船只试图逃避付费,而雇佣更多人员监督收费又会使成本进一步上升。 如此这般。私人灯塔制度终于维持不下去了,没人愿意再出钱建立灯塔。 但是灯塔对于船只安全航行的必要性并未改变,航海者还是需要灯塔这种服务。 最后,只能由英国临海的各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和维护灯塔的运营。 为什么灯塔这种产品最后必须由政府来提供,而大多数一般的产品和服务,譬如汽车这种产品或者搬运工的服务,都可以由私人企业提供呢?原因就在于,灯塔是公共产品而汽车或者搬运服务都是私人产品。 政府经营的灯塔起初一切如常,但时间一长,人们发现,作为公共物品的灯塔总是维护不善,管理不良,风吹日晒也没人去及时维护,设备损坏的频率比私人经营时高得多。有些灯塔常年失修,有些只是勉强使用(无独有偶,公共的街灯也比私人灯具损坏快得多,不是被风刮断,就是被人损坏,坏了也没人及时修理)。 虽然过往船只不用再额外交费,不用再专门雇人来维持收费,似乎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但是,由于经常损坏,实际上政府花在灯塔上的钱比私人经营时的成本(包括雇人的费用)还要多。 正是因为看到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低效率,科斯特意从美国跑到英国,实地考察英国灯塔制度的历史演变,看看在政府经营之前英国的灯塔制度如何运转。他了解到英国早期的灯塔制度都是私人经营的,只是由于收费的困难才被公共灯塔制度取代 科斯认为,公共灯塔制度对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表明,由政府代替私人生产公共产品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英国早期的私人灯塔之所以演变为公共灯塔,原因在于制度的缺乏。只要有关制度足够完善,私人灯塔的效率是最高的。譬如,政府应该制定有关灯塔收费的强制制度,对逃避付费的行为予以严厉惩罚以保证制度的执行。 通过完善制度,政府监管下的私人经营就可以既解决私人经营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又解决政府经营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的问题。也就是说,政府要做的不是代替私人经营灯塔,而是提供制度,对制的实施予以监督。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 “理财之道,以生财之道为本” “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新中国成立后的财政理论 传统财政理论国家分配论 公共财政理论 藏富于民,培养财源,发展经济以增加财政收入的理财思想。春秋时期以“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原理管理财政北宋时期提出“因天下之功,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明代提出“理财之道,以生财之道为本”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的财政收支原则运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特别是调节市场供求的思想,平抑经济波动 量入制出的财政思想是在先秦时期提出和形成,并成为其后历代所遵循的理财原则。在唐代,杨炎首次提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理财原则,认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旧唐书杨炎传)。由此引起以后历代理财家对“量入制出”与“量出制入”的争论。如唐代陆贽率先批判杨炎提出的“量出制入”原则,指出量入为出是“圣王”之法,只有到政治衰败时才“量出为入,不恤所无”(均节赋税恤百姓)。明代的后期的张居正,也都坚持财政的“量入为出”原则但在事实上,封建统治者总是交替使用“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两种财政原则的,即使在杨炎没有公开提出“量出制入”之前,也是这样。 先秦各家除商鞅、韩非等少数思想家主张重税外,多数主张“薄赋敛”,即减轻农民负担的轻税政策。孔丘反对苛征,主张“敛从其薄” 。荀况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荀子富国)。历代理财家也大多主张轻税政策。在赋税征收原则方面,西晋傅玄面对封建赋税繁重的客观现实,提出了古代财政史上比较完整的赋税三原则,即至平(“计民丰约而平均之”)、俭而趣公(赋役征课须从俭和为天下公利)、有常(租赋有一定的常制又较少变动)。他的公平负担、轻税和稳定税负三原则是对财政理论的杰出贡献。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实行等差的税收原则,把自耕和佃耕分别对待,“轻自耕之赋而佃耕者倍之” 这种明确提出自耕农和地主在税收上区别对待的观点,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形式是对土地课征,即所谓“任土所宜。 唐代以前,赋税以课征实物为主唐代杨炎提出两税法,建议以原来的户税、地税为基础,重新确定税额。明代后期张居正在税制改革方面提出和推行了著名的一条鞭法,以州县为单位,将原来以各种方式分别征收的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合并,按田亩计算,折收白银 。 主张减少和不加租税,而通过官营工商业和产品专卖等办法,充实国家财政收入的理财思想。管子认为强制性征课会影响生产,引起人民的不满,主张轻税或不加赋,采取官营与专卖的办法来增加财政收入,满足封建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西汉桑弘羊认为一切自然财富,都应属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经营,而不能放任让富商豪强专利。他根据先秦的有关理论和原则,制订和推行了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并首创均输和平准,以实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官营专卖收入是古代财政非赋税收入中的主要部分。 主张在发展生产基础上节制赋敛的理财思想。孔丘主张“藏富于民”。荀况强调要懂得“本末源流”的道理。即从创造财富这一根本问题入手来增加财政收入。北宋司马光指出理财首先要考虑税源,如果只顾征税,取之无度,最终会破坏税源,减少财政收入。 毛泽东指出:“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入,是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并确立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行合理负担的税收政策和控制赤字、力争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 在建立起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在实现这一转变过程中,国家财政一方面集中大量资金,兴建国营大中型企业,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根据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不同性质,灵活地运用税收和投资政策,促进三大改造的完成。在农村,通过运用税收减免和稳定税负政策,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从资金上支持农业和手工业实现合作化,使之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国家财政不断深化改革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实行减税让利,鼓励技术进步,扩大企业、单位和地方自主权的政策;改革了税收体制,增强税收的调节作用;改进了资金管理方式,逐步完善了全民所有制内部分配关系,并有力地推动和配合了价格工资、金融和计划等体制的改革。 在统收统支体制下,银行信贷收支一般会出现一定的逆差,因而信贷资金的收支平衡,主要由财政通过规定银行结益留成和由预算增拨信贷基金来保证。因此,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主要由财政调控。1979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由于预算外资金的急剧增长和人民币收入的不断增加,使银行的存贷规模以大大高于财政收支规模的速度增长,加上银行可以利用派生存款进行贷款,使得调节控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状态远比过去复杂得多。这种复杂性表现为:即便财政收支是平衡的,银行如果通过信用膨胀对国民经济投入没有物质保证的货币购买力,也会造成国民收入超分配,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在财政有赤字的情况下,从财政角度来看,固然是一种国民收入超分配,但若银行能够相应地紧缩信贷投放规模,仍然可以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如若银行还是按照可动员的全部资金来源发放贷款,那么财政赤字就会直接转化为财政发行。因而,财政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调控作用,必须通过财政信贷的统一平衡,通过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财政对产业结构的安排和调整起着直接的调控作用。在统收统支体制下,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财政提供,因此,预算拨付的建设投资在各产业部门的分配比例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改革以后,地方部门和企业都有了一定的投资权和资金来源,国家预算内投资占社会投资总规模的比重大大下降,财政调节产业结构的手段和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调整财政支出中的投资结构,主要用于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重点建设,以支持“瓶颈”产业发展;运用税收手段引导地方部门和企业的投资方向,如开征建筑税,提高长线产品税率等;运用贴息手段,支持短线产品和高科技产业发展;通过“加速折旧”,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各种周转金和运用财政性融资支持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支持老企业挖潜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国家财政必须建立在经常的、稳定的、可靠的基础上,逐步增强财政后备力量的观点 提出国家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预算要以农轻重为序,要改进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管理体制,改进国家和企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更多地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坚持财政、信贷、物资三大平衡来防止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危险 。 中国财政学会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财政理论研究工作的发展,出现了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建设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 从财政对经济的反作用的研究,深入到财政分配结构与经济结构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从现有的生产看,经济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但从发展变化看,分配结构及其调整,决定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财政是分配结构的基本调节器,从而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基本手段;在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相互关系方面,总量平衡应以经济结构平衡为基础;调整分配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必须在国力范围内进行等观点。 对于财政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主导地位的研究,由过去侧重于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方面进行论证,提高到财政对三大基金即补偿基金、积累基金、消费基金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起着主导作用的分析,从而更深入地阐明了财政在分配领域和宏观调控上制约着所有的分配杠杆,并作用于微观,影响和调节微观经济。 中国财政学界对社会主义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国家分配论”“货币关系体系论”“再生产资金运动论”、“社会共同需要论”“剩余产品分配论”“价值分配论”等多种学派。 公共财政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今年我国的财政政策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