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家庭的亲情》课堂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228912080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家庭的亲情》课堂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品德与社会《家庭的亲情》课堂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品德与社会《家庭的亲情》课堂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家庭的亲情课堂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家庭的亲情课堂教学反思家庭的亲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与家庭”中的第一个主题。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激发对父母和长辈养育自己的感谢之情。教育学生可以以各种恰当的方式对父母和长辈表示感谢;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知道应该尊敬、关心、孝敬父母长辈,知道感谢父母和长辈,懂得怎样去关爱家人。昨天,和邯山小学的孩子们一同感受了亲情的魅力。在这节课中,我感受了自己的成长也发现了自己的缺乏。首先,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发现,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太多父母的宠爱,却往往不可以真正从心灵上体会这一份份关爱。如何唤起他们的爱心,培养他们爱的情感呢?我就试图在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情感要素,引领学生进入情感的世界,洞悉和感受包含在活动中的情感要素。我向他们讲述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激发他们也在回忆寻找他们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在课堂中,我的故事起到了创设亲情气氛的作用,但是学生在讲述自己家庭的亲情故事时,显得仍然还是那么外表,那么苍白。没有更深一步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我觉得这里面有教师的引导的经历缺乏。例如:当一个孩子说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从外地赶回来给自己过生日时,我给予了肯定。但接着后面的几个孩子还是停留在这样的故事中时,我却没有成功地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引导出去,所以在谈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时,显得有些千篇一律。其次,生活是任何品德与社会活动的泉所在,脱离生活本体的课堂活动是没有意义的。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本课设计中的几个活动把学生的生活与课堂勾连起来,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历,例如:我课前发放了调查表,调查自己的家人在一天中为自己做了哪些事?从而联络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年龄,体会家人这么多年如一日为我们无私的付出与奉献。然后有开展了“亲情大比拼”的活动,激活了学生心底曾经被无视或漠视的美妙情感,从而激发了对父母的爱。活动从生活中来真实,到生活中去有效。当生活的珍珠用情感的丝线串联起来,爱的光辉便温暖了每一颗心灵。但是在“亲情大比拼”活动中,有些学生对于父母的业余爱好这几个字不太理解,而我在课堂中只是关注到了学生对于父母的理解有多少,而忽略了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学生是否清楚明白。所以有局部学生答复的不太准确。最后,我设计了真情连线的活动,因为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然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理论把这条鸿沟填满”。可见,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不断的理论中才能逐渐形成。这就需要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拿出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认识的“后延”。让学生在这节课与家人进展一次“真情连线”。让孩子在这节课中所感受到家人对自己关爱的感情,在连线的活动中抒发出来。而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一句:“爸爸,您辛苦了!”已经说明了一切。曾经,有人这样概括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的课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我想说,课堂还应该是真情荡漾的幸福的港湾。说实在的,这也是我追求的方向。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