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课件 苏教版.ppt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2449604 上传时间:2021-05-2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课件 苏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课件 苏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课件 苏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 重的节日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辛苦一年, 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 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 美美奔前程。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已经过了十几个春节了, 我们此地的大年怎样过,你们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 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 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 北京通县儒林村(是作者的家乡) 京郊运河的一处地 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 们学习 本命年的回想 。 散 文 本命年的回想 12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5. 相关资料 6. 检查预习 7. 听读课文 9. 句段品析 10. 疑难探究 11. 板书设计 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4. 拓展延伸 15. 教材习题讲解 4. 文体知识 8. 整体感知 12. 本课主旨 16. 课后作业布置 (重点) (难点) 1. 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年俗,体味其中 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 欣赏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体会其浓郁 的乡土 风情。 3. 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生活的情感。 来自 点拨 刘绍棠 , 中国著名作家 。 “ 荷花淀派 ” 的代表作家之 一 。 其作品以京郊农村生活为 题材 ,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 浓郁的乡土气息 。 代表作品有 长篇小说 京门脸子 , 中篇 小说 蒲柳人家 , 短篇小说 集 中秋节 等 。 来自 点拨 本文写于 1996年,作者在本命年回忆了家乡过 大年的习俗,表达了对充满浓郁乡土风味的家乡生 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刘绍棠的创作,无论是小说 还是散文,都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 题材,地方特色”。 来自 点拨 散文的主要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 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 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 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 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 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 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来自 点拨 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 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 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 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 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 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农历新年称为春节。它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也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春节概述 一 读一读字音 部分来自 点拨 ju yng ku jio u l su b chung sh ji g da ji shn 大吃大 嚼 涌 进 抠 门 咬文 嚼 字 呕 吐 栗 子 邪魔鬼 祟 芭 蕾 秫 秸 口舌生 疮 疙 瘩 鬏 玉米 糁 儿 二 写一写字形 部分来自 点拨 b ji( ) 生 shung( ) chng( )高 lo( )饼 h( )家 米 s( ) yo he( ) 淹 z( ) l ba( ) 簸箕 疮 崇 烙 阖 粟 吆喝 渍 篱笆 三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 点拨 1 缤纷: 繁多而错杂。 2 浓郁: (色彩、情感、气氛等)重。 3 红火: 文中形容热闹。 4 发烧: 文中指非常迷恋,狂热痴迷。 部分来自 点拨 5 念念有词: 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例句:他在廊檐下走来走去, 口里念念有词,不知说什么。 6 赏心悦目: 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辨析: 二者都含“事物美好而给 人愉快的感觉”之意。“赏心悦目”强调给人感官上 的感受,如:玫瑰园里的玫瑰盛开,令人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强调给人精神上的愉快,如:登上泰山 山顶,极目远眺,一览无余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部分来自 点拨 7 鬼祟: 鬼怪。 8 阖家: 合家,全家。 9 麻麻亮: (天)刚有些亮。 10 七嘴八舌: 形容人多语杂,讲个不停。例句:老师刚提问完, 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 部分来自 点拨 11 返老还童: 由衰老恢复青春。例句:返老还童的故事常在神话 小说中出现。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本命年的回想课文朗读 。 圈点要求 1.用 双竖线 划分文章层次。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部分来自 典中点 1.借助注解回答:“本命年”是什么意思?你的第一个 本命年是几岁? 【答案】 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 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 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第一个本命年是 12 岁。 2.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部分来自 典中点 【答案】 炒年货、吃腊八 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 畜、备糕点、送灶王爷、换 门神、除夕夜、拜新年 部分来自 点拨 1.文章写的是春节,为何开头先交代二十四节气? 【 答案 】 以诗意的语言列举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华 夏文明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用二十四节气来从侧 面烘托春节,点明春节的重要地位,更能吸引读者 的注意力。 部分来自 点拨 2.第 3段“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四个词有 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此题运用品析字词效果法。“预热”“增 温”“红火”“发烧”逐步升级,程度有异,显得 有序而精确,形象而准确地表现出“年味”越来越 浓。 部分来自 点拨 3.第 4段“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 伏,自卖自夸。”此处叙写各类食品小贩的买卖, 意图何在? 【 答案 】 列举各类食品小贩的买卖,一方面写这 些食品对孩子的吸引力,使作者记忆犹新;另一 方面也表现过年的气氛在逐渐升温。 品析第 4自然段 部分来自 点拨 4.“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 “欢乐” 和“庄严”是否矛盾? 【 答案 】 此题可用 前后词语是否矛盾分析法 。不矛 盾。这两个词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言的。“欢乐” 是指这天晚上大人小孩尽享欢乐,尽享节日的各种 情趣;“庄严”是指在除夕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 如“守岁”“祭祀”等。 部分来自 点拨 5.第 4段写的十件事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你能从 课文的原话里找到答案吗? 【 答案 】 课文的内容是按过年 的时间顺序写的,而 文中所写的这些事情靠过度句将他们联系起来,这 样文章就显得线索清晰,结构严谨。 部分来自 点拨 6.这些习俗中,寄托着人们的哪些期盼,你从文中什么 地方看 出来的? 【 答案 】 欣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如:炒年货、杀牲禽等;祈求好运、祝愿平安, 如:送灶神、换门神等;增进亲情及邻里情, 如:拜年、守岁。 重难点小结 部分来自 点拨 第四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很多词 语都极富表现力,语言描写生动传神,仅用不多几笔就把一 个生活场景描述出来了。例如写炒年货, 不但正面写炒了 一锅又一锅,还写“土坑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 ,炒了 多少年货。王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 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 寄托的深义。 “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与“吃得我食火上升, 口舌生疮”很有情趣,令人发笑。 部分来自 点拨 7.怎样理解第 5段中“返老还童”的含义? 【 答案 】 “返老还童”含义丰富,充满了热烈、纯 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没有孤独、 戒备、失望,回顾起来,童心复萌了,自然有了返 老还童之感。 部分来自 点拨 【 答案 】 本文是作者在 60岁本命年的时候写的。在这 个年龄回想过去,能深刻留在记忆中的,一定是最美 好的。 60年的生活中,记忆中沉淀最深的就是那浓浓 的乡情与乡俗。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儿时的 记忆是如此清晰,就像是在昨天经历的似的。所以, 以此为题,更能体现出作者对这些记忆的珍惜。 1.【 主题探究 】 本文为何以“本命年的回想”为题 ? 部分来自 点拨 【 答案 】 运用的群众化语言有:“红火”“发烧”“年 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小疙瘩鬏 ”“开刀问斩”“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姜 太公在此”“赏压岁钱”“天麻麻亮”等。这些语言生 动活泼,充满乡土气息。作者运用丰富的群众化语言与 描述过年习俗是和谐一致的,使人感到格外亲切,增强 了文章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2.【 难点探究 】 作者用群众化的语言,来强化叙述语言的 艺术效果。找出几处文中运用的群众化语言,并写出这 些语言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部分来自 点拨 语言风格及特色赏析法。 解答语言风格类的题,一是要熟悉文学语言的一般风格: 记叙文、散文主要有平实、华丽、清新、自然、明快、 朴素等风格;议论文 (杂文、随笔 )主要有幽默诙谐、辛 辣、冷峻等风格;二是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文中的 叙述语言、描写语言或议论语言的特点;三要分析写作 的事物、景物或人物的特点与语言的关系;最后分析这 种风格与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阅读全文可以体会出本 文的语言特色主要是群众化,体现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和地方特色,只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热爱生活 热爱人民 本 命 年 的 回 想 腊月初一:炒年货 吃腊八粥 买糖果 挑绒花 杀禽畜 备食物 腊月二十 三过小年: 除夕:守岁 正月初一:拜新年 最有鲜明 地方特色 和浓郁乡 土风味的 是春节 火热的春 节景象 - 本命年回忆往事 送灶王爷 换门神 扣题 发烧 增温、 红火 预热 腊月初八: 作者回忆了京郊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展现 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 活、纯真可爱的乡亲父老。 1 语言口语化,生动传神。 “一锅又一锅”“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 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生动 传神地勾勒出生活场景。 2 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以时间为序,大量运用过渡句,使文章过渡自然。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花开 雨水来淋 惊蛰春雷 蛙叫春分 清明 犁田 谷雨春茶 立夏耕田 小满灌水 芒种看果 夏至看禾 小暑谷熟 大暑忙收 立秋之前 种完 番豆 处暑 莳田 白露 匀田 秋分看禾 寒露 前结 霜降一冷 立冬 打禾 小大雪闲 等过冬年 小寒一年 大 寒团圆 课文开头以二十四节令突出春节最有地方特色和乡 土风味,这二十四个节令是: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 (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 (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大暑),秋 (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 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 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春节的俗称有“过年”“大年”“过大年”等。 一 、 我们国家过年的风俗,还寄托着这样一些期盼:展 望未来,国泰民安,祈求好运,恭喜发财,身体健 康,老人长寿,年年幸福;祝愿合家团聚,增进亲 情,共享天伦之乐,邻里和睦,等等。 点拨: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积累有关春节 的知识,可以培养我们的民族感情。 二、 “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口,令人 赏心悦目,出于珍惜心理、俭约心理、好日子要细 水长流的心理,才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 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 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 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 起来却又没有个够”,描写真实,富有情趣。 读音: 易混字示例:拥粟个桔 点拨: “嚼”是多音字,另外两个读音分别为“ ”“ ” ,“黏”易误读为“ ”, “秫”易误读为“ ” 。加点的四个字也可能会 与其他字混淆,可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以便识记。 三、 1.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名称,在不同的场合下要求使用不同的 名称。按照场合的不同,名词一般可分书面语和口语;专 业术语和俗称等。课文中的:“春节”和“过年”都是指 我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是书面语, 多用于正式场合。而“过年”是口语,多用于民间的非正 式场合,是百姓对“春节”的俗称。再如“妇女们忙得脚 丫子朝天”中的“脚丫子”一词也是具有地方色彩的口语, 其书面语则是“脚”。课外的:“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中 的“屁股”是口语,比较通俗。其书面语是“臀部”,但 由于“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是俗语,故句中的“屁股”不 能换成“臀部”,否则会显得不伦不类。 四、 2. 示例:马车、牛车、火车、自行车、货车;清 水、海水、井水、江水、湖水、冷水、盐水、 死水。 汉语构词特点:词语的组成具有基本词义 +延伸 词义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