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庄子第2课时 复习检查1.给字注音。灌河( ) 泾流( )渚崖( ) 殆( )两涘( )gun jngdizhs 复习检查2.把握句子的节奏。以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且夫 我尝闻 少仲尼之闻3.背诵课文。/ / / 研读分析1.文章为了彰显人物的个性,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1)河伯两次所见情形的对比。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研读分析(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对比。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研读分析(3)两次所见后的神态、动作对比。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叹”则表现的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态。 研读分析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顺一旋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顺”字反映出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时的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出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 研读分析(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对比。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是“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引起他人耻笑、鄙视。而第二次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 研读分析2.本文中河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河伯刚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很大,就开始飘飘然了,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在自己这里。当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便很快掉转脸,抬头仰望着海神进行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进行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研读分析3.怎样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先是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得大道的人耻笑。 研读分析河伯的“望洋兴叹”表明河伯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这点难能可贵。人难免犯错误,贵在能够改正。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设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耻笑。 整体感知 (1)人贵有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3)自大由于无知。(4)知耻近乎勇。(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精读感悟1.学完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精读感悟 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真正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觉得自己有许多不足。 精读感悟因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寓言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应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地学习。 研读分析2.通读全篇,感悟庄子文章的艺术特色。(1)本文善于设喻说理:通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将深奥的哲学道理蕴含在具体可感的故事中,使人易于理解并乐于接受。 研读分析(2)本文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并于对比中揭示哲理:将黄河的“不辩牛马”与北海的“不见水端”对比,突出了北海的壮阔。将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对比,突出了河伯态度的转变。在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作业布置做本课同步练习题。 板书设计秋水 百川灌河,不辩牛马欣然自喜盲目自大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望洋兴叹自叹不如 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