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分析学 生:学 号:指导教师:专 业: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中文摘要摘 要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美之间的商品贸易就在不断上升,双边合作关系亦在不断加强。研究中美商品贸易的结构,找出其特征与产生特征的种种原因具有现实意义。在中美双边贸易中,双方的进出口数额都非常大,但是,中国却处于严重出超地位。一方面,中美之间的差额主要出现在SITC6、SITC7、SITC8三类商品上,这三类商品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中美之间的G-L指数相对较低,说明中美双边贸易术语产业间贸易,互补性强,这更加反映出两国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具有的不同的比较优势中国属于“劳动充裕”国家,美国属于“资本充裕”国家。追根究底,中国与美国在经济内部的结构上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主打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下游,美国主打资本密集型产品,属国际分工上游。中国应该着手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努力向上游进发。关键词:中美,商品贸易,结构,特征,原因 ABSTRACTABSTRACTSince 2001,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Sino-US trade in goods is increasingly ris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separable. It is very worthwhile and important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Sino-US merchandise trade and to find the uncharacteristic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structure. In bilateral Sino-US merchandise trade, the two sides both have a very large amount of import and export, however, China is at a serious surplus posi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merchandise trad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mainly in SITC6, SITC7, SITC8, which that the three commodities are mostly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G-L index of Sino-US merchandise trade is pretty small, indicating that the level of inter-industry trade in this bilateral trade is very low and the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y is highly complementary. It is obvious to find out tha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differ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sChina is the abundant labor country,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well-capitalized country. China is good at manufacturing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is pretty good at producing capital-intensive products. So, China is still at the downstream of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and to break this difficult posi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adjust the countrys inner economy structure.Key words:Sino-US, merchandise trad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causes 目录目 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1 绪论41.1研究的意义与目的41.2研究的内容41.3研究的思路与方法51.4国内文献综述51.5结论与建议71.5.1 结论71.5.2 建议72 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分析82.1中美双边商品贸易结构概况82.1.1 中美双边商品贸易进出口概况82.1.2 中美间商品贸易差额结构概况92.1.3 中美商品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概况102.2中美双边商品贸易结构分析122.2.1 中美双边商品贸易构成概况122.2.2 中美双边商品贸易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构成分析132.3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153 中美双边贸易结构的特征分析203.1中美双边贸易中各类结构的特征分析203.1.1 中美双边贸易的进出口数额特征分析203.1.2 中美商品贸易方式的特征分析203.1.3 中美双边贸易的商品贸易的特征分析213.1.4 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特征分析213.2中美双边贸易结构特征总结224 中美双边贸易结构特征原因分析234.1中美双边贸易顺差原因分析234.2中美商品贸易方式差异的原因分析234.3中美商品贸易结构差异原因分析234.4中美产业间贸易现状原因分析245 结论及建议255.1结论255.2建议26参 考 文 献28附录A:20012011年中国对美国SITC九类商品进出口额表(单位:亿美元)29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1 绪论1 绪论1.1研究的意义与目的自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流量就在不断攀升,同时,国内经济也带着强劲的势头往前发展。即便是在2008年世界经融危机时,中国依然保持着9.6%(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EO数据库,IMF WEO Database)的GDP增长率,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是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图1 2001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2012)。在过去十一年里,美国同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也在日益加强,而中国带给美国的贸易逆差也在逐年递增。2007年,中国终于逐渐取代日本,成为了美国对外贸易中的最大逆差国。在这些不断增加的负值背后,亦隐藏着两国间持续升温的贸易摩擦。作为对世界经济有巨大影响的两个经济体,它们两者之间贸易流量与摩擦都牵动着全球的经济、政治甚至文化发展。本文旨在研究中美两国贸易之间的结构问题。结合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与权威发布的经济数据,找出中美双边贸易结构中的特征与问题所在,最后给出结论并提出建议。本文的重点在于对详实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并重点对中美商品贸易中的结构特点进行总结,相信这样实证研究对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1.2研究的内容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其中包括了对中美间商品贸易结构、贸易方式结构、企业性质结构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文章重点想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出中美双边贸易结构中数据变化特征;摸清中美商品贸易结构、贸易方式结构、企业性质结构的具体表现形态;分析产生这些特征与形态的原因;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建议。1.3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首先,本文将在绪论中提出写作提纲,依照这个写作轮廓入手,对问题进行研究。第二,文本将重点查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以来,直到2011年这十一年里面中美双边贸易结构中的各种数据。比如,十一年间中美间商品贸易的数据(将其分为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两部分)、中美两国各自的贸易方式数据(分为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三部分)及企业性质等数据。找出数据后,将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类,计算出所需值并制作成图表或表格。最后,对图表与表格中的内容进行定量分析。第三,综合第二部分中的数据分析结构,对中美双边贸易结构中的特点进行分析。比如,中美贸易间的差额结构的特征等,将贸易结构中各部分占的比重归纳总结。第四部分,参考已有文献,结合经济理论,对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得出本文的结论,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的研究的方法重点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1)本文将从权威网站与统计中采撷数据(比如UN comtrade、美国统计局、中国海关总署、中国统计年鉴等),并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与必要的计算。最后制作出图表或表格,对表中内容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分析,找出数据发展趋势与特点。(2)通过的数据的定量分析之后,文章将结合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与模型对数据进行宏观归纳,作出定性分析。找出中美双边贸易结构中的特征,并探索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1.4国内文献综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双边贸易就一直是经济界的专家学者们始终关注的话题。如今,国内外关于中美双边贸易的研究非常多,它们研究的角度与内容也相当广泛。但其中最主要的研究集中于中美双边贸易的差额上,专家们对这种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都做过比较详尽的分析。下面列出一些文献仅供参考:Gary Clyde Hufbauer, Jared C. Woollacott(202X)在“Trade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Growing Pains so Far, Worse Ahead?”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过去十年中加剧的中美贸易争端,同时提出了贸易流量中美元估值的问题。中美两国都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但是,美国采取的是典型的防守型措施,以此保护国内衰落产业,相比之下,中国的措施是典型的攻击型,以此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文章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是两国贸易流量急速增加的必然结果,但是,如果两国都遵循WTO的工作框架并尊重其做出的不利决定,那么这样旷日持久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不会出现。如果中美两国的政策制定者未能对货币进行审慎管理,那么现时的货币战争将成为此类事件的潜在催化剂。James P. Neelankavil(2008)在”United States-China Trade Volume and Direc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一文中提出中美两国之间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而产生这个逆差的原因主要在与美国不断扩大的经济。这种不断上升的经济状况导致其国内对商品的需求猛增,但在价格上它的商品又无法与许多国家竞争,最后导致美国国产商品在市场表现低迷。另外,文章也提到,中国虽然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但其国内仍然存在着许多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破坏性因素,比如,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国内贫富差距加大等。文章建议中国当局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否则其经济增长可能受到阻碍。范东君,贤成毅(2008)在中美贸易失衡原因的实证研究中提出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汇率论、储蓄论、结构论、重商论。汇率论认为中美货物贸易失衡是由于人民币汇率水平较低引起的;储蓄论认为这种不平衡是由于中美两个经济体的储蓄率不同所致;结构论认为这是世界贸易格局变化的结果,第三国对美的贸易逆差现在普遍由中国替代了;重商论认为中方在对国际市场出口,包括对美国出口,有大量的政策与制度的激励,人为导致大量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而美国产品入中时却限制多多。但是,通过对1980年至2005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程度的测算和方差分解发现,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近些年来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大量的FDI流入,事实上,人民币汇率水平对中美贸易失衡影响不大。巴曙松,沈姗姗(2009)在中国对美出口结构研究基于美国经济增长和汇率水平视角的分析中首先总结了中国对美出口结构的现状:第一,对美出口总额贡献最大的贸易方式是进料加工贸易,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第二,我国很多出口行业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低端位置,产品附加值不高,海关代码中的第16类机电产品类就是典型的低附加值行业;第三,我国对美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不合理。吕婕,林芸(202X)在中美外贸竞争力实证分析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比较分析一文中借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分析工具,对2000年至2006年中美贸易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衡量了中美不同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得出结论:中美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基本符合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在2000年至2006年中,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主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现阶段中国应转向发展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因其可使中国目前外贸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1.5结论与建议1.5.1 结论第一,中美间的商品贸易正在不断增加,并有继续上涨的趋势。2001年至2011年间,除了09年金融危机影响,中美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额一直在不断上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美两国均称为对方不可或缺的贸易伙伴,关系密不可分。但同时,中美间贸易差额也在不断上涨。中国不断扩大的顺差也代表着中美之间不断上升贸易摩擦。第二,中美间的商品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占比重明显。中美之间的商品贸易中,初级产品的进出口总额比重并不大,双方交易的主要产品都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特别是SITC7商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上。但是,除了SITC7外,中国出口的最多即SITC8(杂项制品)。这说明中国贸易结构存在着“偏科”重加工,轻技术。第三,中美商品贸易方式存差异,美国多一般贸易,中国多加工贸易。美国盛产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多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中国盛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两国间的贸易体系差异巨大,美国成熟,中国不完善。这也说明,中国虽然是世界的加工工厂,但是,加工贸易也代表着国内劳动力成本过于廉价,由于加工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在不断上升。1.5.2 建议 中国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减少加工贸易的出口比例,努力往国际贸易分工的上游走。美国则可以适当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这不仅能够促进美国此类行业的发展,也能减小中美间的贸易差额。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二、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分析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分析2 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分析2.1中美双边商品贸易结构概况2.1.1 中美双边商品贸易进出口概况自从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美之间的商品贸易交易额就在不断攀升。两国间日益紧密的贸易伙伴关系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尽管这段关系中存在着诸多摩擦与冲突。其中,一个最大的争议点就是中美商品贸易总额的严重失衡,并且,两国之间的贸易差额几乎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仅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也就是2009年有小幅回落。本文将美国统计局发布的2001年至2011年美国对中国出口与进口的贸易数额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制作成表1。如表1所示,在这十一年间,美国对中国的双边贸易中,不论进口、出口或进出口总额都有连续的大幅增长。2001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总额为191.82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022.7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1214.60亿美元。其中,商品出口贸易额占到进出口总额的15.79%,相应地,商品进口贸易额占到进出口总额的84.21%。2001年-2011年美国对中国商品贸易进出口数据(单位:亿美元)表1出口进口总额差额2001191.821,022.781,214.60-830.962002221.281,251.931,473.21-1,030.652003283.681,524.361,808.04-1,240.682004344.281,966.822,311.10-1,622.542005411.922,434.702,846.62-2,022.782006536.732,877.743,414.47-2,341.012007629.373,214.433,843.80-2,585.062008697.333,377.734,075.06-2,680.402009694.972,963.743,658.71-2,268.77202X918.813,649.444,568.25-2,730.6320111,039.393,993.625,033.01-2,954.23数据来源:由美国统计局(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balance/c5700.html#2012)中数据整理并计算得出。注:数值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在随后的7年里,美国对中国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的同比增长率均保持在10.00%以上。2006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一度高达30.30%,出口额从05年的411.92亿美元跳到了06年的536.73亿美元;2004年,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增长率达到十一年中的顶峰29.03%,进口额从03年的1808.04亿美元涨到了04年的2311.10亿美元。但是,在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美国对中国的商品贸易立即有了反映,进、出口量双双下跌(分别为2,963.74亿美元与694.97亿美元),进出口增长率分别落到-0.34%和-12.26%。经过两年经济恢复,2011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冲突千亿大关,为1,039.39亿美元,进口总额为3,993.6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5033.01亿美元。其中,商品出口与进口贸易额分别占到进出口总额的20.65%与79.35%。2.1.2 中美间商品贸易差额结构概况如图2所示,2001年至2011年,在中美双边商品贸易中中方的顺差情况一直非常显著,即便是在顺差额最小的2001年也高达-830.96亿美元。十一年之中,中国的顺差额不断上升,仅在09年有一定波动,差额降至2268.77亿美元,随后又继续反弹,在2001年时,中美商品贸易差额达到十一年峰值2954.23亿美元。图2 20012011年中国对美国商品贸易顺差额(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数据计算得出。为了研究中美商品贸易的差额结构,找出中国顺差所在的商品门类,本文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数据整理并计算,最后制作出图3。图3所反映的内容是2001年至2011年间,中美商品贸易差额中各类商品(按照SITC分类)的差额构成情况。首先,在中美商品贸易中,中方整体顺差的背景下,也有部分商品属于中方逆差。其中逆差额最大的两项商品是SITC分类中的第二类商品非食用原料与第五类商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2001年至2011年中,中美两国在这两类商品上的贸易差额逐年增加。2001年,中国在SITC第二类与第五类商品上分别逆差-30.54亿美元与-14.86亿美元,2011年,二者已经各自扩大到-308.76亿美元与-58.74亿美元。第二,从图3中不难看出,组成中国贸易顺差的三类最重要的商品分别是SITC分类第六类商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第七类商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第八类商品杂项制品。在这三类商品上,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远远大于中国从美国的进口。2001年,中国在SITC8上顺差最多,达到238.13亿美元,其次是SITC6顺差52.19亿美元,再次是SITC7顺差35.12亿美元。2011年,数据结构有了变化,中国在SITC7上顺差最多,达到1193.77亿美元,其次是SITC8顺差907.95亿美元,再次是SITC6顺差334.76亿美元。在这十一年间,SITC第七类商品的增长幅度波动最大,涨幅最高时在02年达到222.57%,涨幅在09年时跌成负值为-11.10%;SITC第八类商品的涨幅波动最稳定,涨幅百分比在05年的32.62%与09年的-7.40%之间。另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2006年是SITC第7类与第8类产品在数额第一的位置上的交替年。06年之前,中国出口美国最多的商品是SITC8类商品,而06年之后,SITC7类取代其成为了出口第一的商品。图3 2001年2011年中美各类商品进出口差额(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数据计算得出。2.1.3 中美商品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概况在中国的商品进出口贸易方式中最主要的三类是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在此,本文意在通过研究这三类贸易方式在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中的构成,以此推及中美之间的商品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因为,中美互为对方最重要的商品贸易伙伴,这项研究也能说明部分问题。首先,在08、09年金融危机及前后两年间,中国对外商品进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的结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不论进口或是出口,比重最大的都是一般贸易,其次是进料加工贸易,再次是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图4 20062011年中国对外商品进口主要贸易方式构成(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图5 20062011年中国对外商品出口主要贸易方式构成(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如图4所示,2006年,中国的商品进口贸易中,一般贸易额为7916.14亿美元,占比重约71.12%,来料加工装配贸易额为738.34亿美元,占比重约6.63%,进料加工贸易额为2476.62亿美元,占比重约22.25%。经过09年的低谷之后,2011年,三项贸易均达到峰值:一般贸易额为10074.64亿美元,占比重约68.20%,来料加工装配贸易额为936.35亿美元,占比重约6.34%,进料加工贸易额为3761.61亿美元,占比重约25.46%。如图5所示,2006年,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额为4163.21亿美元,占比重约44.93%,来料加工装配贸易额为944.83亿美元,占比重约10.20%,进料加工贸易额为4158.97亿美元,占比重约44.88%。经过10年的恢复之后,2011年,三项贸易额明显上升:一般贸易额为9171.24亿美元,占比重约52.33%,来料加工装配贸易额为1076.53亿美元,占比重约6.14%,进料加工贸易额为7277.63亿美元,占比重约41.53%。2.2中美双边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在下面的数据分析中,本文将按照上SITC商品分类标准将中美之间的商品贸易分为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两大类来研究,由于SITC第九类产品的贸易量相较甚微,这里不做研究。2.2.1 中美双边商品贸易构成概况研究中美双边商品贸易构成需分成进口与出口两部分,在此,以中国作为基准国,研究其对美国的进口与出口商品构成。从宏观上看两国贸易,中国在初级产品上处于逆差地位,在工业制成品上处于顺差地位。但是,初级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与工业制成品比起来却小很多。总的来说,中美两国间的进出口贸易是逐年增加的,其中,工业制成品占到重要比重,初级产品比重较小。如图6所示,2001年至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总体都呈上升趋势。2001年,中国进口美国的初级产品数额为45.68亿美元,进口的工业制成品数额为216.49亿美元;2009年,二者的涨幅下降,进口数额分别为224.66亿美元与552.63亿美元;2011年,中国进口美国初级产品409.17亿美元,进口工业制成品781.96亿美元。在这十一年中,中国进口初级产品的比重总体增大,进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总体减小。200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别分占到二者总和的17.42%与82.58%;在09年,两者进口数额皆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仍有上升,为28.90%,相应,工业制成品占到71,10%;2011年,中国进口的初级产品比重最大,占到34.35%,工业制成品比重则为65.65%。图7展示的是2001年至2011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数据,除了09年的小波动,二者总体上都是上升的,但初级产品的涨幅非常小。首先,与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不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在数额上较之存在着巨大差距。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最高值均在2011年,分别约400亿美元与800亿美元左右,同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初级产品只有88.81亿美元,但工业制成品却有3159.69亿美元之多。而这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有约60%的年份,其中国出口美国工业制成品数额至少在1500亿美元以上。第二,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的较高的出口额,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微乎其微。2001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初级产品17.90亿美元,出口工业制成品525.51亿美元,二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29%与96.71%。接下来的十年中,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在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在上升,但数值微小。2011年,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73%,工业制成品的为97.27%。图6 2001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构成(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数据计算得出。图7 20012011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商品构成(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数据计算得出。2.2.2 中美双边商品贸易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构成分析上文已经说明,初级产品是由SITC分类中的04类这五类组成的未加工或简略加工的商品,工业制成品是由SITC分类中的58类组成的深加工的商品。研究商品贸易的结构绕不开对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构成的分析。从总体上说,从2001年至2011年,不论是中国从美国进口或是对美国出口,其中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商品构成情况都是相对稳定的,虽然总额有增加,但各类商品所占比重的变化不大。所以,本文将挑出2011年的数据以作示例,研究各类商品所占比重。图8 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构成百分比(单位:%)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数据计算得出。注:数值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图9:2011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构成百分比(单位:%)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数据计算得出。注:数值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如图8所示,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初级产品中,比例前两位分别是SITC2,即非食用原料,占到79.50%(325.30亿美元);SITC0,即食品及主要供食品用的活动物,占到13.60%(55.63亿美元)。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中,比例前两位分别是SITC7,即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到54.28%(424.43亿美元);SITC5,即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占到12.34%(190.23亿美元)。如图9所示,2011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初级产品中,比例前两位分别是SITC0,占到68.01%(60.40亿美元)与SITC2,占到18.63%(16.55亿美元)。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比例前两位分别是SITC7,占到52.21%(1618.20亿美元);SITC8,即杂项制品,占到31.79%(1004.47亿美元)。简言之,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最多的初级产品是非食用原料,进口最多的工业制成品是机械及运输设备;中国向美国出口最多的初级产品是食品及主要供食品用的活动物,出口最多的工业制成品是机械及运输设备。而2001年至202X年的情况也大致相同。2.3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为了更好的研究中美双边贸易中各商品门类的相互贸易程度,本文将引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提出的G-L指数,即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其公式如下:其中X代表的是一个产业的出口价值,M则代表其进口价值。一般来说,0IIT1,当IIT=0时,不存在产业内贸易;当IIT=1时,出口值与进口值相等;而IIT的值越大,则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反之越低。本文采集了SITC三位数分类下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G-L指数值,再通过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得到了中美间整体或某一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值。如图10所示,近十年,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在这段时间中,中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未超过50%,维持在较低水平。2001年至2003年,中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30.67%急剧下降到了22.66%,两年的下降幅度分别是-18%与-10%;2003年至2011年间,数值变化小,上下波动幅度最高不超过6%,最低不超过0%。2011年,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重回到03年的22.66%。表2中列出了中美双边贸易中SITC0至8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来说,这九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未超过50%,数值较低。其中,SITC3、SITC5、与SITC1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值位居前三,分别为48.51%、48.09%与20.47%。SITC2、SITC8、STIC6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值最低,分别为8.90%、11.57%与22.63%。图10 20012011年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整体情况(单位:%)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数据整理并计算得出。注:数值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20012011年中美间SITC08类商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单位:%)表2SITC0SITC1SITC2SITC3SITC4SITC5SITC6SITC7SITC8200128.31 40.86 10.92 38.85 37.43 39.32 22.41 48.70 11.48 200226.37 38.94 13.46 42.48 29.05 38.16 20.58 36.05 10.39 200324.57 60.14 8.60 56.16 14.56 38.55 21.37 28.78 11.43 200435.73 57.64 6.62 36.11 59.09 42.03 20.73 25.05 12.54 200537.24 66.97 10.29 48.56 68.62 49.34 20.15 24.02 11.52 200636.78 41.31 12.21 55.28 39.35 55.98 19.44 22.78 11.61 200734.72 48.89 10.26 66.92 14.97 52.46 21.70 21.92 11.11 200832.32 28.85 7.54 47.56 13.76 51.76 25.07 23.30 11.86 200938.37 24.63 6.24 53.49 23.22 49.66 27.59 21.94 12.31 202X40.37 16.96 5.88 42.10 10.75 52.55 25.45 21.80 12.26 201142.08 21.13 5.89 46.05 12.57 59.18 24.47 23.29 12.75 平均34.26 40.57 8.90 48.51 29.40 48.09 22.63 27.06 11.75 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数据整理并计算得出。注:数值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如图11所示,2001年至2011年,中美之间的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中,SITC0与SITC3整体呈上升趋势,2001年,分别为28.31%与38.85%,2011年,分别为42.08%与46.05%。SITC1、SITC2、SITC4整体呈下降趋势,2001年,分别为40.86%、10.92%与37.43%,2011年,分别为21.13%、5.89%与12.57%。SITC4波动最大,03年的谷值为14.56%,05年的峰值为68.62%。SITC0的数值则最为平稳。图11 20012011年中美间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趋势(单位:%)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数据整理并计算得出。图12 20012011年中美间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趋势(单位:%)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数据整理并计算得出。如图12所示,2001年至2011年,中美之间的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中,除SITC7总体呈下降趋势外,其它三类商品总体都呈上升趋势。同时,与同期的初级产品相比,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波动不大,相对稳定。2001年,SITC5、SITC6、SITC7、SITC8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是:39.32%、22.41%、48.70%、11.48%,2011年,四类商品的G-L值分别为:59.18%、24.47%、23.29%、12.75%。总体来说,在2001年至2011年中,初级产品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32.42%,而同期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27.38%。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三、中美双边贸易结构的特征分析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3 中美双边贸易结构的特征分析3 中美双边贸易结构的特征分析3.1中美双边贸易中各类结构的特征分析 3.1.1 中美双边贸易的进出口数额特征分析第一,中美双边贸易总额巨大,逐年递增,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自改革开放以后,中美间的经济贸易额就在不断增长。借助2001年中国入世的东风,两国间的商品贸易更是乘势而上,中美两国成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2001年中美两国的进出口总额只有1,214.60亿美元,2011年时数字已经猛涨到了5,033.01亿美元。期间,除了09年因金融危机贸易额有回落外,其他年份的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但是,增长幅度最大是在十一年间的初期,之后趋于缓和。第二,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顺差巨大,且两国间的差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2001年,中国顺差仅830.96亿美元,而2011年时,中国顺差已达2,954.23亿美元。虽然这个数据来自美国统计局,其统计口径与中国不同,数额比中方统计更大,但总体来说,中美间的双边贸易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第三,组成中美双边贸易巨大差额的最重要的三个门类的商品分别是SITC6、SITC7、SITC8,也就是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还有杂项制品。在这三类商品上,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远远大于中国从美国的进口,而且这样的差距亦在伴随着年份的增长而逐渐扩大。当然,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也有逆差的商品,主要差在SITC2与SITC5两类上,也就是非食用原料与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由此可见中美双边贸易是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的。3.1.2 中美商品贸易方式的特征分析 中美间的商品贸易方式主要分成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是指单边输入或输出关境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其交易的商品为企业单边售定的进出口商品。来叫加工装配贸易是指外商指定承接方按其要求加工装配产品,最后由外商销售成品的贸易方式,其中,加工所需的所有原材料、零部件、包装物料等都由外商提供。进料加工贸易是指我方向外商购进原材料、零部件、包装物料等加工所需,然后加工出半成品与成品销往境外的贸易方式。第一,中美商品贸易最大的方式构成是一般贸易,其次是进料加工贸易,最后是来叫加工装配贸易。从整体上来说,除了09年金融危机带来了贸易额下跌,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的数额都是成上升趋势的。第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进料加工贸易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的加工贸易数额巨大,但是在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的产品上却存在着严重的生产短缺。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出口的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少。而另一方面,美国出口的商品中通过一般贸易进入中国的商品占绝大多数,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产品正是它的优势产品。美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国际分工的高端地位,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高。3.1.3 中美双边贸易的商品贸易的特征分析第一,中美间的商品贸易中,中国在初级产品上属于逆差,在工业制成品上属于顺差。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工业制成品数额远远大于从美国的进口,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初级产品又小于从美国的进口。比如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分别约是400亿美元与8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分别约是88亿美元与3000亿美元左右。第二,中美间商品贸易的主要产品是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占比例不大。不论在双方的进口与出口上,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都远大于初级产品。2001年至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年平均额为170.66亿美元与457.35亿美元,工业制成品数额约是初级产品的2.68倍。同期,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年平均额为52.03亿美元与1782.41亿美元,初级产品占工业制成品3%不到。总的来说,工业制成品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中相当大,各年份的进口比重都在70%以上,各年份的出口比重都在95%以上。第三,中美贸易间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额除了在金融危机的年份有下降外,总体呈上升趋势。十一年间,中国进口美国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分别上涨了795.73%与261.20%。同期,中国出口美国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分别上涨了396.16%与501.26%。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数额涨幅较大,并且有继续上涨的趋势。第四,SITC7类商品,即机械及运输设备,是构成中美间商品进出口贸易比例最大的一项。不论是中美贸易间的进口与出口,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额都占到总额的50%左右。另外,总的来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初级产品中,占比例最大的是SITC2类商品,即非食用原料;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初级产品中,占比例最大的是SITC1类商品,即食品及主要供食品用的活动物。而SITC8类商品,即杂项制品是中国出口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制成品,占到30%以上的比例。 3.1.4 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特征分析第一,从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分类来看,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高于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这意味着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工业制成品。在SITC0至8类商品分类下,SITC1,即饮料及烟类,与SITC3,即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其有关原料,还有SITC5,即化学成品及其有关产品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高。第二,总整体上来说,中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相对较低。在2001年至2011年间,中美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值均未超过50%,远不及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也说明,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多是产业间的贸易,具有相对较强的互补性,两国之间的商品多是单向流动,因为商品在两国的生产上有着各自的竞争优势。第三,在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情况下,2001年至2011年间,中美间整体的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呈下降趋势,一方面反映出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在加强,并且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国在出超最多的工业制成品上与美国是产业间贸易,而非产业内贸易。特别是在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SITC6)与杂项制品(SITC8)上的出超中更可见中国在加工制造业上发挥的巨大的作用。3.2中美双边贸易结构特征总结 首先,中美双边贸易的进出口额与差额都成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之间的商品贸易不断加剧,同时,中国顺差的趋势也不断扩大。第二,中美双边贸易中,初级产品占比重小,双方都主要进出口工业制成品。两国工业制成品的构成不尽相同,双方的贸易互补性较强。第三,中美双边贸易中,贸易方式存在的差别反映出两国出口产品的巨大差距。中方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在加工贸易上占重要地位。不同的是,美国则以出口一般贸易的商品为主,它的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为主,附加值高、利润高。最后,双方对对方的直接投资额都相对较小。第四,中美之间的商品贸易多是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程度非常低,从侧面反映出中美双方在国际贸易分工中不同的地位关系。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四、中美双边贸易结构现状原因分析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4 中美双边贸易结构现状原因分析4 中美双边贸易结构特征原因分析4.1中美双边贸易顺差原因分析(1)两国经济的内部结构存在差异首先,中国的经济结构发展是不平衡的,国家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缺乏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产品。而美国正好相反,虽然其工业发达,但近年来在加工贸易上的出口额却在减小。美国出口的产品多是自主品牌,其发达的科技让其在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上占据世界领先的地位。拥有这样不同的内部结构的两个国家在进行双边贸易时,多以互补贸易为主。所以就出现了中国在加工贸易上出超严重的情况。同时,由于市场对加工贸易的需要量大,整体的交易数额也非常大。(2)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至中国中国的劳动力与世界相比非常低廉,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具有环境污染等危害的加工产业往东南亚,特别是中国转移,使得中国在加工贸易上的出口额上升。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对美商品贸易的支柱。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轻纺制品、杂项制品、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多依赖进料加工,占据到中国出口美国商品中的绝大多数比重。(3)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多虽然美国对华出口的商品比重中,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占多数,但事实上,美国在对华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政策上有严格的限制。这样的限制阻碍了中国从美方购入更多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进一步加大,造成中方顺差严重。4.2中美商品贸易方式差异的原因分析中国出口的产品中进料加工贸易占到很大的比重,之所以会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劳动成本低廉,是厂商们减少成本的理想目的地。通过中国制造出来的成品由于成本低廉,具有先天的价格竞争优势,备受美国市场亲睐。而美国方面,其出口的产品并不以加工贸易产品为主。一是因为美国在近几年间将大量加工工厂转移到了中国,这也是造成其国内失业率升高的部分原因。二是由于美国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多以一般贸易方式销售到中国,也造成了两个国家间的贸易方式差异。4.3中美商品贸易结构差异原因分析 首先,中美商品贸易中,中国在初级产品上是逆差的,而中国进口最多的初级产品是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其有关原料。中国市场较大,且处于发展中,对原材料需求较大,所以在初级产品中产生逆差可以理解。其次,中国的出口到美国的工业制成品数额巨大,远超出进口的数额,与上文提到的国内经济结构不无关系。中美之间贸易量最大的货物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上,而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这类制品尤其多。这类商品在单价上比其他商品更贵,而中国在加工制造机械设备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差额会拉大。另外,中国在杂项制品这类工业制品上的出口数额也非常大,贡献了重要的出口比例,这类商品包含了服装等廉价成品,销往发达国家的美国具有巨大的价格优势。4.4中美产业间贸易现状原因分析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中美商品贸易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很低,两国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归根结底,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中美双方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不同,造成两国与对方进行进口与出口的商品贸易时,商品在交流中多呈单向流动的趋势。这个结果也符合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经济模型(H-O模型)在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模型认为,劳动、成本、土地等因素的变化会对生产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影响到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成本。而有些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生产于“资本充裕”国家;有些产品则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于“劳动充裕”国家。由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其在生产各种产品时拥有的比较优势也不同。在中美商品贸易中,一些劳动密集型商品如SITC6与SITC8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非常低,在这些产品中,中国属于严重出超,可见中国在劳动成本上占有很大的比较优势,中国亦是“劳动充裕”国家。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五、结论及建议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5 结论及建议5 结论及建议5.1结论(1)中美间的商品贸易正在不断增加,并有继续上涨的趋势自从2001年中国入世也来,中美两国间的商品贸易额就在不断上涨。据美方数据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