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核医学简答题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21913784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医科大学核医学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重庆医科大学核医学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重庆医科大学核医学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核医学仪器1. 简述SPECT的工作原理SPECT工作原理是利用引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发出的Y射线经碘化钠晶体产生荧光,荧光光子再 与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光电效应。光电效应产生的光电子经光电倍增管的打拿极 倍增放大后在光阳极形成电脉冲,其经过放大器放大成形,在经过位置计算电路形成X、Y位置信号。 各个光电倍增管输出信号之和为能量信号Z。X、Y信号经处理后加入显示器偏转极,Z信号加入启挥 极,从而在荧光屏上形成闪烁影像。利用滤波反投影方法,借助计算机处理系统可以从一系列投影影 像重建横向断层影像,由横向断层影像的三维信息再经影像重建组合获得矢状、冠状断层或任意斜位 方向的断层影像。2. 简述SPECT的成像特点SPECT的图像是反映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图,放射性药物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病变部位, 使其与邻近组织之间的放射性分布形成一定程度的浓度差,而放射性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可发射出具 有一定穿透力的Y射线,SPECT在体外探测、记录到这种放射性浓度差,从而显示出脏器、组织或病 变部位的形态、位置、大小以及脏器功能变化。3. 简述PET的特点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的临床应用是核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PET是当前所 有影像中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PET不仅无创伤地打开了人们探讨大脑奥秘的窗口,而且在人体其他 器官,如心、肺等进行了成功应用。在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生理和生化指标变化早于病理和 解剖变化。PET的优势就在于它使用的放射性核素(nC、i5O、】3N、i8F)是人体的基本组成元素。这些 核素在研究人体生理、生化代谢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PET为基础添加CT成像系统 的PET/CT,实现衰减校正和同机图像融合,将机体待检部位的功能代谢信息和精确解剖定位信息有 效整合,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第三章 放射性药物1. 简述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的定义及其分类。放射性药物是临床核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是由放射性核素本身(如99mTC、13订等)及其标记化 合物(如99mTc-ECD、i3iI-MIBG)组成,放射性核素显像和治疗时利用核射线可被探测及其辐射作用, 同时利用被标记化合物的生物学性能决定其在体内分布而达到靶向作用,能选择性积聚在病变组织。 主要分为诊断用放射性药物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 诊断用放射性药物通过一定途径引入体内获得靶器官或组织的影像或功能参数,亦称为显像剂 (imaging agent)或示踪剂(tracer)o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利用半衰期(T )较长且发射电离能力 1/2较强的射线(如B-射线、俄歇电子、a射线等)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高度选择性浓集在病 变组织而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从而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起到治疗作用。2. 简述放射性药物制备的基本步骤。放射性药物制备包括放射性核素生产来源、被标记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和放射化学合成反应等三个 基本步骤。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和放射性核素 发生器淋洗获得。被标记化合物是指由有机或无机化学合成和经药物检测符合人体用药要求的“冻干 品”和(或)药盒,且经各种化学和物理检测方法(熔点测定、元素分析、红外光谱、】H和曲磁共 振谱、化学和场解吸质谱及X线晶体衍射分析等)对其进行印证。这些标记化合物的生物学行为基本 与内环境物质一致。放射化学合成反应主要是指应用放射性核素通过一定的化学合成方法标记化合物 以获得所需的放射性药物。其中临床上最常用于标记核素包括 99mTc、131I。3. 简述医用放射性核素的主要来源。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和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淋洗获得。加速器能加速质子、氚核、a粒子等带电粒子,这些粒子轰击各种靶核,引起不同核反应,生成 多种放射性核素。医学中常用的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核素有:11C、13N、150、18F、123l、201Tl、67Ga、111ln 等。反应堆是最强的中子源,利用核反应堆强大的中子流轰击各种靶核,可以大量生产用于核医学诊 断核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医学中常用的反应堆生产的放射性核素有:99MO、113Sn、125l、131I、32P、14C、 3H、89Sr、133Xe、186Re、153 Sm等。核燃料辐照后产生 400 多种裂变产物,有实际提取价值的仅十余种。在医学上有意义的裂变核素 有:99Mo、 131 I、133Xe 等。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子体的装置,又称“母牛”。它的出现, 使得某些短半衰期的核素的应用成为可能,其使用方便,在医学上应用广泛。医学中常用的发生器有: 99MO-99mTC发生器、188W-188Re发生器、82Sr-82Rb发生器、8砒-8加肚发生器等。第五章 示踪技术与放射性核素显像1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是什么?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的化学分子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检测仪器通过检 测放射性核素在发生核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来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的踪迹,达到示踪目的, 用于研究被标记的化学分子在生物体系中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类核医学技术。放射性核素示 踪技术的基础是基于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学分子与未被标记的同一种化学分子具有同一性和放射性 核素的可测性这两个基本性质。同一性表现在: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学分子和相应的非标记化学分子具 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只是某种物理学性质不同。可测性表现在:放射性核素与稳定核素在物 理学性能方面不同,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在其核衰变过程中发出射线,能够有效地被相应的放射性探 测仪器所检测到,可对标记的物质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及定位的研究。 2简述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原理。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是根据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分 布的特殊规律,从体外获得脏器和组织功能结构影像的一种核医学技术。脏器和组织显像的基本原理 是放射性核素的示踪作用:不同的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在体内有其特殊的分布和代谢规律,能够选 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病变部位,使其与邻近组织之间的放射性分布形成一定程度浓度差,而 显像剂中的放射性核素可发射出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射线,可为放射性测量仪器在体外探测、记录到这 种放射性浓度差,从而在体外显示出脏器、组织或病变部位的形态、位置、大小以及脏器功能变化。 3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主要优点有那些?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主要优点:(1)灵敏度高:由于射线的物理特性、放射性测量仪器的检测 能力,以及标记化合物的比放射性可以很高,在以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原子时,可以精确地探测出极 微量的物质;(2)方法相对简便、准确性较好:由于放射性核素其自发性核衰变规律不受其它物理和 化学因素的影响,同时放射性测量受反应体系中其它非放射性杂质的干扰很轻,并可借助可靠的方法 加以校正,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 )合乎生理条件:可使用生理量乃至示踪量的化 学量来研究物质在整体中的变化规律,方法灵敏度高,所需化学量很小,不致扰乱和破坏体内生理过 程的原来平衡状态,所得结果更接近于真实情况。(4)定性、定量与定位研究相结合:放射性核素 示踪技术不仅能准确地定量测定和进行动态变化的研究,而且也可以进行定位观察。 4核医学图像分析的方法和要点是什么?(1)图像质量:按照严格的显像条件和正确的方法进行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是获得高质量图 像的基本保证。一个良好的图像应符合被检器官图像清晰、轮廓完整、对比度适当、病变部位显示清 楚、解剖标志准确以及图像失真度小等要求。(2)正常图像的认识:认识和掌握正常图像的特点是 识别异常、准确诊断的基本条件。核医学图像中所表现出的脏器和组织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放射性 分布,都与该脏器和组织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3)异常图像的分析:静态图像 分析要点需包括位置、形态大小、放射性分布、对称性;动态图像分析要点除了上述要点外,还应注 意显像顺序、时相变化;断层图像分析应正确掌握不同脏器断面影像的获取方位与层面,并对各断层 面的影像分别进行形态、大小和放射性分布及浓聚程度的分析。(4)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判断: 如同其他影像学方法一样,图像本身一般并不能提供直接的疾病诊断和病因诊断,除了密切联系生理、 病理和解剖学知识外,还必须结合临床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5试比较放射性核素显像与其它影像学检查。(1)与以显示形态结构为主的CT、磁共振显像(MRI)和超声显像相比较,放射性核素显像是 一种功能影像,影像的清晰度主要由脏器或组织的功能状态决定,其成像取决于脏器或组织的血流、 细胞功能、细胞数量、代谢活性和排泄引流情况等因素,而不是组织的密度变化,并且可用于定量分 析,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可能在疾病的早期尚未出现形态结构改变时诊断疾病。而CT、MRI及超声 显像主要是显示脏器或组织的解剖学形态变化,有时也显示其功能变化,但仍然是建立在形态学基础 上。(2)放射性核素显像与其他显像技术另一不同之处是不同脏器显像需应用不同的放射性药物,同 一器官不同目的的显像需不同的显像剂,而CT和MRI只有平扫和增强之分。因此,放射性核素显像 从技术条件等方面比其他显像技术更为复杂。受引入放射性活度的限制,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分辨率不 高,在显示组织细微结构方面不及其他影像。第六章 体外放射分析技术 1简述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定义及特点。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全称是体外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是一类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为示踪剂, 以结合反应为基础,在体外完成的对微量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检测的技术的总称。其特点是:(1)灵敏 度极高,可测到物质的最小量在毫微克至微微克水平(10-910-吨);(2)特异性很强,被检物质与其 同类物质的交叉反应小;(3)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很高;(4)应用广泛,用本技术检测体内各种微量生 物活性物质达300多种,包括激素、抗原、抗体、蛋白质、维生素和药物等。 2简述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放射免疫分析中标记抗原和未标记抗原对抗体都有相同的结合能力,但是当抗体的量有限时,这 种结合就出现相互竞争,彼此抑制。在一定的反应体系中,某种被测的微量物质(Ag)与标记有放射 性核素的该种物质(*Ag)竞争限量的抗体(Ab)。Ag和*Ag与Ab的结合量决定于两者的浓度比例, 即其反应遵循质量作用定律。标记抗原的结合率将岁未标记抗原量的增加而减少,是负相关关系,即 未标记抗原抑制标记抗原与抗体相结合,反之,标记抗原也抑制未标记抗原与抗体结合。故放射免疫 分析是以竞争性结合反应为基本原理。当反应达到平衡后*Ag与Ab结合的复合物的量(因变量)与 Ag 的量(自变量)之间所表现的竞争性抑制的数量关系是本法定量检测的基础,这种数量关系可由 标准竞争抑制曲线(又称标准曲线)来表示。3简述RIA法中结合部分(B)和游离部分(F)分离技术的种类关于RIA法中常用的B和F的分离方法有以下几种:(1)双抗体法:即采用第一抗体(一般用兔抗人某种抗原的抗体)进行竞争结合反应,当反应达到 平衡后再加入第二抗体(一般用羊抗兔Y球蛋白的抗体)对B和F进行分离。由于第二抗体与含有第 一抗体的免疫复合物(B部分)相结合而形成第二抗体复合物,其分子量比B部分加大而容易用离心 方法将该复合物沉淀下来,达到与F部分分离的目的。(2)沉淀法:本法系采用某种非特异沉淀剂,如常用的聚乙二醇(PEG)或碱金属中性盐(如饱和硫 酸钠、硫酸铵等),这些沉淀剂具有很强的吸水作用,可使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蛋白质脱水而产生沉淀, 也容易用离心方法达到B与F两部分分离的目的。(3)固相法:将抗体或抗原通过特殊技术联结在固相载体上(如塑料、纤维素、聚丙烯等)作为免 疫吸附剂,免疫反应在固相载体上完成后,B即依附其上,F溶于液体中,故二者极易分离。4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基本操作过程:1)在试管内加入特异抗体(Ab)和待测样品(待测物Ag或标准抗原Ag),给予一定的时间使抗 原抗体反应。2)入标记抗原(*Ag),给予充分的时间使抗原抗体反应。血清样品或标准品中的Ag能抑制*Ag 与Ab的结合。3)离游离抗原(* Ag)和抗原抗体复合物(* Ag-Ab)。4)用Y计数器测定抗原抗体复合物(*Ag-Ab)的放射性B。5)用呈梯度浓度的已知含量的标准品制作标准曲线。用待测样品的结合率从标准曲线查找或通 过计算函数拟合求得待测样品的含量5. 简述放射免疫分析法与免疫放射分析法在工作原理上的不同之处.RIA 竞争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采用标记抗原 三种主要反应试剂 所用抗体是限量的 *AgAb的量与待测Ag的量呈负相关 反应到达平衡慢 非特异结合主要影响高剂量区 低剂量区有不确定因素IRMA非竞争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采用标记抗体二种主要反应试剂所用抗体是过量的Ag*Ab的量与待测Ag的量呈正相关反应到达平衡快 非特异结合主要影响低剂量区 低剂量区无不确定因素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1简述甲状腺摄】3辽试验的基本原理。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故1311能被甲状腺摄取和浓集。甲状腺摄取1311的量和 速度与甲状腺的功能有关。13订能发出Y射线,用甲状腺功能测定仪可测得甲状腺在不同时间对131I 的吸收情况,以判断甲状腺的功能状态。2影响甲状腺摄1311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生理因素:儿童及青春期、妊娠6周后及绝经期。 环境因素:沿海及山区等。 药物因素:含碘及含溴的药物、甲状腺素及抗甲状腺药物、激素、硫氰酸盐、过氯酸盐及硝酸 盐等。3简述甲状腺摄1311试验的临床意义。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对未经治疗的甲亢患者,其判断标准为:a.最高摄1311率高于当地 正常值上限;b.摄1311率高峰提前出现;c.2小时与24小时摄1311率之比值大于80%;凡符合上述a 及b或a及c者,均提示甲亢。 甲状腺功能减低(甲低)甲状腺摄1311速度缓慢、数量减少,各次摄13订率均低于正常值下限。 亚急性甲状腺炎早期摄1311率明显低于正常,而恢复期可以偏高;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炎的摄 131I率变化较大,早期可正常或增高,后期多呈减低。 单纯性甲状炎肿如青春期的甲状腺肿或地方性甲状腺肿,表现为甲状腺摄1311率增高,但无峰 值提前,可与甲亢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可正常或增高。 目前甲状腺摄 131I 试验主要是了解甲状腺组织摄取碘的能力,计算投入多大剂量的放射性 131I 治疗甲亢或甲状腺癌或其他甲状腺疾病。4简述正常甲状腺显像表现。正常甲状腺影像位于颈前正中,气管两侧,甲状软骨和胸骨切迹之间。前位呈蝴蝶状,分左右两 叶,中间有峡部连接,每叶上下长径约为4.5 cm,横径约为2.5 cm,峡部或一叶上方有时可见放射性 较低的锥状叶影像。甲状腺内放射性分布均匀。5简述静态甲状腺显像的临床应用。诊断异位甲状腺,寻找有功能的甲状腺癌转移灶,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慢性淋巴性甲 状腺炎的诊断,鉴别颈部肿块的性质以及判断甲状腺的大小、形态及位置。 6简述甲状腺动态显像的原理。甲状腺动态显像以 99mTc 为显像剂,主要观察甲状腺血流灌注部位。甲状腺癌组织中血管增多, 血管扩张,血流增加;甲亢时因心率增快,通过甲状腺时间缩短,颈动脉、颈静脉和甲状腺显影时间 提前。7简述甲状旁腺显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原理:甲状旁腺显像主要采用减影显像和延迟显像。减影显像是利用 201T 或 99mTc-MIBI 显影 l所得到甲状旁腺和甲状腺两个腺体的合影减去99叽叨4显像所得甲状腺影像即为甲状旁腺的影像。延迟显像:99mTc-MIBI在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病变组织对99mTMIBI清除慢于正常甲状腺组织,通C 过进行早期和延迟显像,可显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病变。临床应用: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腺瘤和增生,甲状旁腺腺癌的诊断和定位,异位甲状旁腺的定位。 8简述肾上腺髓质显像的基本原理。原理:i3il 间位碘代苄胍(131I-MIBG)是一种神经元阻滞剂,其化学结构类似于肾上腺素,所以 它可以被髓质细胞所摄取,而储存于儿茶酚胺库内,使肾上腺髓质、异位的嗜铬细胞和具有分泌儿茶 酚胺功能的细胞所摄取,用以诊断神经内分泌腺瘤,特别是嗜铬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 9简述肾上腺髓质显像的临床意义。 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131I-MIBG显像时,病变区可出现明显放射性浓聚,多数在24小时即 可显影。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术后残留灶或复发灶的探测,其转移灶、残留病灶和复发灶均可 表现为放射性异常浓聚。交感神经节细胞瘤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这类肿瘤也含有肾上腺素 能受体,可与MIBG结合而显影,因此可用于原发灶的诊断及寻找转移灶。恶性嗜铬细胞瘤和其它 神经细胞瘤的内照射治疗。由于恶性嗜铬细胞瘤和其它神经细胞瘤具有选择摄取 131I-MIBG 的作用, 利用13订所发射的B射线可以达到有效的内照射治疗的目的。双侧肾上腺髓质增生的诊断i3iI-MIBG 显像双侧肾上腺提前(24小时)显影,或4872小时显影明显增强,提示双侧肾上腺髓质增生。 对 CT、MRI 或超声显像疑有肾上腺病变者,可进一步提供病变性质和功能状态。, 10甲状腺的核医学检查方法有哪几类?每一类各举两法说明之。研究甲状腺的核医学方法有四类: 反映甲状腺摄取无机碘,有机化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等过程的方法。如甲状腺摄13iI率的测 定,甲状腺显像的检查。 反映循环血液中激素水平的方法,如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浓度测定。 反映下丘脑垂体前叶甲状腺相互关系的诊断指标,如血清促甲状激素浓度的测定,促甲状腺释 放激素的浓度的测定。 反映甲状腺免疫功能状态的诊断指标,如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的测定。 11试述甲状腺静态显像对甲状腺结节的分类及其影像表现,有何临床意义。甲状腺静态显像上甲状腺结节有四种类型,分别为热结节、温结节、凉结节、冷结节。根据甲状 腺内放射性分布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比较,影像表现为:放射性浓度增高为“热结节”;放射性水平相近为“温结节”;放射性密度减低为“凉结节”;放射性分布缺损为“冷结节”。 四类结节的临床意义 “热结节”结节部位放射性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或仅结节显影或结节显影而结节周围有不 同程度的显影,常见于自主功能性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局部甲状腺组织增生增厚,极少数 分化较好的滤泡型甲状腺癌也可呈现为“热结节”。 “温结节” :结节部位放射性等于或接近周围正常热结节组织,“温结节”多见于甲状腺瘤, 少数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也可表现为“温结节”。 “凉结节”结节部位放射性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 “冷结节”结节部位呈放射性缺损区,“冷结节”中约有30%为恶性病变,甲状腺癌、甲状 腺腺瘤囊性变、退行性变(出血、纤维化、钙化等)、胚胎畸形、结节性甲状腺肿、慢性淋巴性甲状 腺炎等均可表现为“冷结节”。第八章 心血管系统 1静息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的原理是什么?心肌显像剂(如99mTcMIBI等)正常心肌细胞具有摄取某些阳离子放射性核素的功能而显影, 局部缺血或坏死心肌的摄取能力减低或丧失而表现为放射性减低区或“冷区”,心肌摄取该放射性 药物的量与心肌血流灌注员呈正相关,正常心肌在运动时冠状动脉扩张,其血流量增加35倍, 某些心肌缺血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由于冠状动脉的储备功能和侧支循环形成,心肌灌注显像可无 异常表现但运动负荷时,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增加血流量致使该供血区表现为放射性减低区。2. 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的主要临床应用是什么?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及大小判断;冠状动脉搭桥术及 PTCA 治疗的疗效 预调和判断;急性心肌梗塞溶血栓治疗后救活心肌的估计及危险度判断;心室室壁瘤诊断;心功能判 断.3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是什么?人类的心脏具有很强的储备能力,躯体剧烈运动时,心脏作功增加,正常的冠状动脉自行扩张, 使血流量增加 34 倍。病变的冠状动脉由于管壁结构的变化,不能够有效的扩张,其支配区域的血 流量便明显低于其它部位,病损心肌细胞的摄取能力降低或丧失,致使病变区域的血流灌注减低,呈 放射性分布降低或缺损。但是即使冠状动脉狭窄在80%以上,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的血流灌注也可以正 常。因此运动负荷试验是探测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418F-FDG 心肌代谢显像原理?心脏是人体能量需求最高的脏器之一,葡萄糖等是心脏最主要的能量底物。因此静脉注入 18F-FDG 后被心肌细胞摄取,可用于心肌断层显像。在体外用PET或符合线路SPECT灵敏地检测心肌葡萄糖在 正常与异常状态下的代谢分布变化,客观反映心肌的缺血程度及范围,对准确鉴别正常、缺血和坏死 心肌状态、正确评价冠脉再通术的适应症有重要意义。5心血池功能显像的临床应用是什么?冠心病早期诊断:表现为负荷显像出现节段性室壁活动异常,缺血严重者静息显像亦可见室壁 活动异常,静息时LVEF往往无明显异常,但在运动负荷试验后LVEF无明显增加(增加值 5%)甚至 降低。它是评价冠心病心脏功能状态评估的有效方法。预后判断:该方法作为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 程度评价和判断预后的主要方法之一。LVEF值等心功能指标能准确反映病情严重程度,与心脏事件 (如心肌梗死或心源性死亡等)的发生密切相关。室壁瘤诊断:为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影像特征为 心室形态失常,心室壁局限性膨出,局部反向运动。它对室壁瘤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可达95% 100%,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疑有室壁瘤时的首选检查。心功能判断和疗效评价:临床上可用于各种 心脏疾病(如心肌病、瓣膜病和肺心病等)的心功能状态判断;心脏手术前心功能评价和手术时机选 择;各种治疗方法对心功能的改善效果的随访评价;某些化疗药物对心脏毒性的监测等。充血性心 力衰竭:由于门控心血池显像能够全面完整地分析左、右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故不仅可应用于探查 潜在的心功能不全、判断心衰程度,对了解左室重塑、分析心衰病因和判断心衰类型均有价值。6. 心肌的双核素显像特点时什么?心肌双核素显像-常规双核素显像法可以一次显像同时评价心肌的血流灌注和代谢情况。而门控 心肌双核显像还可同时评价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功能,对判断存活心肌、评价预后及了解治疗情况有重 要的临床价值。冠心病存活心肌的检测对治疗方案选择、预测疗效及估价预后有重要意义;PET心肌 硬-FDG代谢显像是公认的检测存活心肌的可靠方法;SPECT是公认的检测心肌灌注状况的可靠方法。 血流与代谢显像均正常,提示无缺血改变。血流灌注明显减低,而葡萄糖利用正常或相对增加,提示 心肌缺血但存活,心肌血流与葡萄糖代谢均明显减低,提示心肌疤痕和不可逆性损伤。7. 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什么?由于运动介入试验能反映生理条件下的冠状动脉的储备功能,较解剖上的血管狭窄程度更能正确 显示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病变,因此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评估冠状动脉的储备功 能、判断心肌梗死后仍有心绞痛者是否伴有心肌缺血、评价冠心病的治疗效果等。目前已经成为心肌 灌注显像必要的常规手段。8. 18F-FDG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什么?冠心病早期诊断。心肌缺血范围与程度的客观评价及心肌梗塞区存活心肌的准确判断。冠状动脉 血管重建术前适应证选择。心肌病异常代谢的研究与病因探讨。11.心肌持续性灌注缺损有何临床意义?心肌梗死灶由于相应血管闭塞(0.5分)及心肌细胞坏死或瘢痕形成(0.5分),静息和负荷状态 下心肌灌注显像均出现局限性放射性减低缺损区(0.5分),表现为不可逆缺损(0.5分)。14. 99mTc-MIBI作为心肌灌注显像的优点是什么?99mTc物理性能好,适合Y照相机系统;99mTC物理半衰期短,发射纯Y射线;99mTC为发生器生产, 价格低廉;无肝脏摄取,不干扰心肌显像;99mTc Y射线能量低,为69-83keV,可应用较大活度;不需 两次注射即可完成负荷试验;制备简单,不需加热;注射后数分钟后即可显像。15. PET心肌灌注显像的优点是什么?分辨率高;显像采集效率高;显像均匀性高;可以评价心室功能;可以定量心肌血流;可以评价 心肌活力。16. 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时,为什么还需进行符合心肌显像和在分布(或静息)心肌显像?正常人或心肌缺血处于代偿阶段时,静息心肌断层显像一般呈现心肌放射性分布均匀,影像 无异常分布;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特别是通过介入试验显像和静息(再分布)显像两种影像资料 的对比分析,对于鉴别诊断暂时性心肌缺血与心肌梗塞有较大价值;两次显像出现相应部位固定不 变的局限性放射性分布缺损区.以心肌梗塞的瘢痕的可能性大;若表现为“可逆缺损”区则暂时性 局部心肌缺血的诊断成立,从而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7. 固定性灌注缺损的预后意义运动或药物负荷显像和静息显像出现固定性缺损,表明局部心肌可能坏死或处于冬眠状态, 这种情况下,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心肌梗死的范围以及是否有多节段的存活(冬眠) 心肌,范围较小预后较佳。如果梗死范围大或有多发的存活心肌,心功能不良者,预后则差,应采 取积极的治疗措施。由于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低估了心肌活性,因此,这种固定性缺损并非全 部是真正心肌梗死,对此类患者应进一步行心肌代谢显像或其它测定心肌存活的方法,以选择治疗 方案和判断预后。18.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异常影像有那些类型?各表示什么临床意义?(1)可逆性放射性缺损:负荷试验显像呈放射性缺损,再分稍显像或静息显像原缺损损部分或 全部填充,是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2)固定性缺损:负荷试验显像和再分布显像或静息显像均呈 放射性缺损,见于心肌梗塞或极严重心肌缺血。(3)反向分布:负荷试验显像心肌放射性分布正常, 再分布显像或静息显像呈放射性稀疏缺损,导致原因较复杂,排除技术因素的影响后可确诊为冠心 病。(4)花班状分布:心肌放射性分布呈散在性分布不均匀,放射性稀疏或呈花斑状。可见于扩张 性心肌病。(5)运动试验时肺内201T 1浓聚增高,可见于左心功能一过性低下,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 多支冠状动脉病变。19. 为何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能够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疗效进行预测?临床价值:手术前,进行心肌显像,可以协助了解病灶区域的血供情况,判断治疗后心肌存 活的可能性,并预测可能的疗效,从而确定手术的必要性。对手术指征的判定提示无须手术的 SPECT显像结果:201TL显像显示病灶区域有良好的再分布,说明心肌存活良好,侧枝循环良好。 提示有必要手术的SPECT显像结果:201TL显像显示病灶区域局部心肌放射性较差,但较运动影像有 明显的改善,说明该区域尚有存活的心肌,经过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治疗 后缺血状况可望改善。提示手术后疗效差的SPECT显像结果:在运动介入试验显像和201TL静息再 分布显像时,呈现心肌相对固定区域的放射性分布缺损,提示该区域的心肌已坏死,即使进行上述 手术,疗效也较差。第九章 神经系统1. 简述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显像剂有哪几种,共同特点是什么?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应用一类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的放射性示踪剂,其在脑细 胞的分布量应与局部血流呈正比,并在脑组织停留一定时间,通过核医学检查仪器SPECT或PET进行 显像以获得脑血流灌注显像。SPECT显像剂包括:1)99mTc标记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剂:99mTc-HMPA0,99mTc-ECD。2)1231标记的 胺类化合物:1231-安菲他明(123I-IMP)。3)弥散性脑血流显像剂:133Xe,81Km。PET 显像剂包括:15O-HO、13N-NH H 0。232具备的共同特性:(1)具有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在脑中滞留足够时间,具有特定脑区域分 布。2. 与其他影像学比较,核医学诊断癫痫的优势及表现是什么?影像学检查中,包括CT、MRI (fMRI )及MEG等无创性方法在癫痫灶定位中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但只有影像结果与电生理一致时才具有可靠性。CT主要反映可能与癫痫有关的形态学变化,如脑血 管病、颅内肿瘤及炎症等。MRI较CT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特别反映海马硬化、脑皮质发育异常 与癫痫关系上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MEG特别适合于(1)多发性致痫灶或者双侧半球广泛性癫痫活动 者。(2)癫痫灶局限于一侧半球而无局灶性脑器质性损害者。(3)致痫灶位于重要功能区而不宜进行切 除手术者。(4)精神障症状为主,伴有智能障碍而不能进行经典切除手术者等以上癫痫患者的致痫灶 定位。神经核医学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在癫痫病灶的定位诊断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病变区域的异常 放电,导致局部脑血流和代谢发生改变,因而可以通过脑血流灌注显像或代谢显像对癫痫病灶进行定 位;同时近年来脑受体显像的研究结果表明,受体显像也有助于该病的定位诊断。对于仅有脑功能和 代谢改变而无形态学改变的病灶,CT、MRI往往不能见到异常。而PET、SPECT在反映脑功能和代谢 改变与癫痫关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常用方法为脑血流灌注及 18F-FDG 代谢显像。癫痫灶在发作期, 脑组织生理和生化出现明显变化,脑血流和氧代谢率增加,对氧及葡萄糖需求增加。发作间期局部脑 血流降低,局部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因此,发作间期呈低血流和低代谢表现,发作间期呈高代谢、高 血流灌注表现。3. 简述脑血流灌注显像介入试验的基本原理及临床意义基本原理:在生理性刺激或药物的介入下,正常组织及对之具有反应部位局部血流量增加,而病 变组织局部血流降低或不增加,从而提高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图像的对比度,提高阳性诊断率;或显 示相应兴奋灶,以便进行核团定位。临床意义:脑灌注显像介入试验可早期发现隐匿性缺血病灶,及 发现小梗死病灶,提高诊断率;可明显提高检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阳性率;测定脑侧支循环和脑血 管储备能力的方法;观察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监测病程和手术指征及诊断Moyamoya病等。4. 反映脑组织局部葡萄糖代谢的常用显像剂是什么,并简述显像原理及临床应用。反映组织局部脑葡萄糖代谢情况的常用显像剂:18F-FDG。原理:18F-FDG与葡萄糖一样穿越血脑 屏障进入脑组织并在脑细胞内经己糖激酶作用变成6磷酸脱氧葡萄糖,但其不能继续氧化,因而在 脑组织中不能象6磷酸葡萄糖那样与磷酸果糖激酶作用,停止其分解过程,同时磷酸化的脱氧葡萄 糖又不能很快逸出细胞外,在脑中滞留较长时间。使用PET测定18F-FDG的速率和数量进行脑葡萄糖 代谢显像,反映全脑和局部脑组织的葡萄糖代谢状态。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癫痫灶定位诊断;脑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震颤麻痹的诊断;精神疾患的诊断和疗效观察;脑卒中的诊断、分期、预后评价;药物滥用和药物戒 断及脑功能研究等。5. 简述核医学诊断方法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医学诊断方法包括脑血流灌注显像、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受体显像及B-淀粉 样蛋白显像等。脑血流灌注显像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典型表现为双侧颞顶叶灌注减低,以后可累及额叶,而 基底节、丘脑和小脑通常不受累。rCBF下降的程度和累积的范围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估 的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脑血流灌注显像有助于AD与其他类型痴呆的区别:路易体痴呆以枕叶 改变更为明显;血管性痴呆为不对称性皮质及皮质下灌注减低,基底节、丘脑常受累;Pick病以双 侧额叶为主,颞叶前部也可受累 。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可在AD患者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之前探测到其局部脑代谢的改变,有助于该病 的早期诊断。轻中度Alzheimer病(AD)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典型表现为双侧颞顶叶对称性代谢减低。 此外,葡萄糖代谢显像还可以根据受累脑叶的范围(一个或多个、单侧或双侧)和代谢减低的程度来评 价痴呆的严重程度,评估其病程。AD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多种受体系统的紊乱,如乙酰胆碱受体(AchR)、苯二氮zaoziOOl 类受体(BZR)、5-羟色胺受体(5-HTR)等。PET / SPECT通过捕捉、分析与这些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放射 性标记的配体发出的射线,可用于AD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价脑功能受损的程度、观察疾病进 展情况、研究各种治疗的作用机制、预测疗效及评估预后等B-淀粉样蛋白显像近年来已成为研究 的热点,如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探针18F-FDDNP或与AB有高亲和力的nC-PIB、nC-6-0H-BTA-1等PET 显像已被应用于临床,有助于明确AD的诊断和疗效的评价。6. 简述脑梗死的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与CT、MRI比较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脑梗死有什么优势?脑梗死的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表现为:1)梗死部位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该放射性减低区包 括周围的水肿和缺血区,因此常较CT显示的低密度区要大;2)梗死区同侧或对侧局部脑组织可呈现 低放射性摄取表现,最常见的是交叉性小脑失联络;3)梗死区周围可出现过度灌注现象。脑梗死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在脑梗死的早期即呈现异常,而CT、MRI在发病最初至几天内,由于解 剖结构尚未发生变化,可以表现正常,因此rCBF显像能较CT、MRI更早地发现病灶,这种结构和功 能显像对脑梗死诊断敏感性的差别大约在72 h内消失。因此梗死后尽早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有助于 对患者预后的估测,对于临床病人的观察和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如果能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 择有帮助,如临床是否适合做溶栓治疗,则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是什么?请与CT、MRI的诊断TIA价值作比较。脑血流灌注显像发现为:受累部位脑血流灌注减低。诊断的灵敏度随显像时间的推迟而明显下降, TIA发作后24小时内显像,诊断灵敏度为60%,而一周后显像,则灵敏度下降为40%;应用乙酰唑胺 等药物介入试验,可提高该病的阳性检出率。由于TIA发作时间很短暂,脑组织结构未发生改变,一般头颅CT和MRI检查多为正常,但MRI 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可显示脑局部缺血性改变。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rCBF) 检查可见病变部位呈现异常放射性分布减淡或缺损区,对TIA早期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临床意 义。8. 脑灌注显像的正常影像学特点及读片要点。正常影像学特点:正常影像大脑半球各切面影像放射学分布左右基本对称,大脑额叶、顶叶、颞 叶、枕叶等灰质结构放射性高于白质和脑室,呈放射性浓聚区。基底神经节、丘脑、脑干、小脑皮质 等灰质结构放射性也高于白质而与大脑皮层相近,呈团块浓聚影。枕叶视觉皮层亦可呈高浓聚区(视 觉封闭不完善),亦说明神经细胞活动程度是放射性分布的影像因素之一,放射性浓度较高的部位脑 细胞功能和代谢活跃,血流丰富,局部脑血流量高。脑内白质及脑室系统放射性明显低下。读片要点:1)影像质量,良好的图像应为脑组织各结构清晰显示,大脑纵裂、外侧裂和中央沟 等良好分辨,周围软组织、头皮、颅板及蛛网膜下腔放射性低。2)放射性分布状态:图像中放射性分布反映了 rCBF和脑功能状态,脑皮质和灰质核团神经元放射性 分布高,白质区放射性分布低,脑室无放射性分布。3)对称性表现:是判断脑血流灌注显像的重要标准,正常脑两侧大脑半球各结构大致对称。4)解剖标志:注意观察几个重要解剖标志,包括大脑纵裂、外侧裂、顶枕裂核中央沟等。5)神经核团的显示:因其功能活跃,局部放射性分布高于白质。 定位标准:采用OM线作为横断面的基线,各层面均平行于OM线。9. CT、MRI 比较,神经核医学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近年来,神经核医学面临着CT、MR等医学影像新技术的挑战,这些技术在清晰显示解剖结构的 基础上也在努力探索显示脏器功能、血流灌注。脑CT灌注成像与核医学脑血流灌注显像比较不仅可获得CT灌注峰值时间、局部脑血容量(rCBV)、 脑血流量(rCBF)等定量分析参数、曲线和图像,且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检查简便、 迅速,适合急诊病人;但脑CT灌注成像仅能反映脑组织血流灌注的生理或病理生理状况,不能反映 脑组织或神经元的代谢状况,尤其是对脑缺血半暗区(可恢复的缺血灶)和梗死区的判断有较大困难, 而放射性核素脑血流灌注显像可弥补CT灌注成像代谢信息缺乏的不足。MR脑灌注成像与MR血管成像可同时进行,既可获得局部脑组织的缺血信息,又可获得相应脑血 管狭窄或阻塞的具体解剖定位。与放射性核素脑显像比较,DWI在诊断早期脑梗死占有较大优势,但 对TIA或脑血流灌注储备状况降低的检出却不如放射性核素显像敏感。fMRI最大优势在于可实时观 察脑功能的变化,与放射性核素脑显像最主要区别是:fMRI得到的功能信号并不是来自功能区脑细 胞直接的功能活动,而是来自功能区活动引起的局部脑区毛细血管床和小静脉内的血流量或脱氧血红 蛋白含量的变化。10. 患者,男性,72岁,头痛半年,疑为脑肿瘤,试想可用哪些核医学检査方法进行诊断。脑肿瘤核医学诊断方法可从脑血流(SPECT、PET脑血流灌注显像)、脑代谢(葡萄糖代谢、氧 代谢及氨基酸代谢显像)、脑肿瘤特异阳性显像、血脑屏障完整性(脑静态显像)、脑肿瘤特异亲和 物、放射免疫显像及受体显像等方面进行。1)脑肿瘤血供:可使用显像剂99mTc-HMPAO或99mTc-ECD,脑肿瘤局部血流灌注较正常脑组织低下,显 示脑肿瘤部位放射性稀疏或缺损。也有少部分显示脑肿瘤呈血流高灌注。2)代谢显像:18F-FDG葡萄糖代谢显像通过测定脑肿瘤代谢情况,除了对肿瘤进行诊断和定位外,还 可识别肿瘤恶性程度,预测疾病转归。葡萄糖摄取率高意味着糖利用的增强、肿瘤的活跃或复发。也 可通过11C-氨基酸(蛋氨酸、酪氨酸等)PET显像,肿瘤蛋白质合成一般旺盛,可表现为标记氨基酸 在肿瘤组织浓聚。3)通过亲肿瘤核素或化合物20iTl、99mTc-MIBI、67Ga、99mTc-GH等,具有在肿瘤组织浓聚的特性,诊断 并定位。4)脑肿瘤单克隆抗体及放射性受体显像剂(如9 9mTc-奥曲肽等)可在肿瘤部位特异性浓聚的特性,可 用来诊断。呼吸系统1肺灌注显像前,病人应做好哪些准备?静脉注射显像剂前先让病人吸氧1015min,最好一直吸氧至静脉注射显像剂完毕,以减少肺 血管痉挛所致的肺部显像剂分布稀疏。299mTc-MAA 在制备和注射时,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标记时要轻轻摇匀。注射 99mTc-MAA 前要使混悬液摇匀,注射时不可用“弹丸”肘静脉或其它静脉注射,只能缓慢注射,注射体积1ml (510mCi),注射时尽量避免抽回血。注射时及注射后1 min 内,嘱受检者深呼吸,使显像剂在肺内分布尽可能均匀。可能有严重肺血管床损伤者,可减少注射用 量。注射中应密切观察受检者情况,如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3. 气体肺通气显像分哪几个阶段?各代表什么意义?分三个阶段单次吸入像:反映肺各部位的吸气功能和气道畅通情况。平衡期像:反应肺组织 的容量,各部位肺泡的功能。洗脱期像:反映肺组织的呼气功能和气道通畅情况。4肺动脉栓塞早期在肺灌注显像、肺通气显像中各有何特征?其诊断准确性如何? 早期肺灌注影像表现局部肺段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而肺通气影像正常,二者影像不匹配。肺灌注显像可作为早期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与肺通气显像结合,诊断准确性95%100%。 5诊断肺栓塞,在结合临床的基础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哪些?肺灌注/通气显像、X线胸片、CT肺动脉造影(CTPA)、肺动脉造影、超声和核磁肺动脉造影(MRPA) 等方法。6某患者在肺灌注显像时可见其肝脏、肾脏及脑等显影,出现此种征象的机制是什么 ? 正常人肺灌注显像时,左心及体循环系统无放射性分布,而先心病伴有右向左分流时,肺灌注显 像剂的颗粒随血流通过左心分布到体循环的脏器中,可见肝、肾、脑等显像。此种征象是定性诊断先 心病右向左分流的依据。7. 试述肺灌注显像及肺通气显像的原理及早期肺栓塞的核素显像典型表现 。(1)肺灌注显像又称肺血流显像。将略大于肺毛细管直径的放射性微粒注入静脉,微粒随血流 到达肺血管床,一过性嵌顿在肺的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内,其分布与该处的灌注血流量成正比。在体 外用核医学设备对放射性微粒在肺内的分布进行显像,即可得到反映肺血流灌注的影像。(2)肺通气显像是反复吸入密闭系统中的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待其充盈气道和肺泡并达到平 衡后,其在肺内的分布与肺的局部通气量成正相关。在体外用核医学设备对肺各部位的放射性分布显 像,即可得到反映肺局部通气功能的影像。(3)早期肺灌注影像表现局部肺段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 而肺通气影像正常,二者影像不匹配。 肺灌注/通气显像不匹配(mismatch),是诊断早期肺栓塞的主要依据。8. 试述肺通气显像表现为局部放射性分布缺损可见于哪些肺的病理改变。肺通气显像出现局部放射性缺损可能原因:局部肺泡内有炎性物或渗出液体充盈;肺大泡局部通 气功能受损;肺动脉栓塞局部肺组织坏死、出血肺组织完全失去换气功能;肺癌组织堵塞局部气道等。 第十一章 骨、关节系统1. 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基本原理。1)骨组织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无机物占骨骼干重的 2/3,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晶体 (Ca (PO) (OH) ),其表面积巨大,使全身骨骼如同一个巨大的离子交换柱。2)将亲骨性放射性核素 10 4 6 2 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显像剂)引入患者体内后,通过与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化学吸附或离子交 换作用,显像剂积聚于骨组织。3)利用核医学显像设备(如SPECT、Y相机等)在患者体外探测放 射性核素衰减时发射的射线,通过计算机处理,便可得到骨骼的影像。2. 简述全身骨静态显像的正常表现。1)正常全身骨静态显像可见全身骨骼显影清晰,放射性分布大致均匀,左右相应部位基本对称。2)全身骨骼不同部位由于结构不同、代谢活跃程度不同及血流灌注不同,因此显像剂的分布可能存 在一些差异。如松质骨较密质骨的血供丰富、代谢旺盛,故在骨显像图上其放射性分布强于密质骨。3)儿童及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骨骺未愈合,因此骨显像时骨骺部位的显像剂分布明显增多,高 于成人。4)骨显像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正常骨显像时,双侧肾影及膀胱影可见。3. 简述骨显像的主要临床应用(只答要点)。1)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2)对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特别是对骨恶性肿瘤的位置、肿 瘤浸润范围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3)对急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4)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5) 对特殊类型骨折的诊断,如应力性骨折,细小骨折。6)对骨代谢性疾病的诊断。7)对移植骨是否存 活的监测等。4. 简述代谢性骨病在骨像图上的共同特征性表现。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是一组以骨代谢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甲状旁腺机 能亢进症(包括原发和继发)。其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特征性表现有:1)全身骨骼的放射性对称性增 浓,2)中轴骨、四肢骨及关节周围等显像剂摄取明显增高,3)胸骨显影明显,呈“领带征”样放射 性积聚,4)肋骨软骨连接处有明显的显像剂摄取,呈“串珠样”改变,5)肾显影不清晰或不显影, 即表现为“超级骨显像”。5. 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诊断骨转移性肿瘤中的意义。1)恶性肿瘤常发生骨转移,在进行骨显像的肿瘤患者中,约有一半左右已发生骨转移,特别是 一些亲骨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80%以上伴发骨转移,且常在其早期发生,往往在骨 痛发生之前骨转移已发生。2)早期诊断恶性肿瘤有无骨转移,对于疾病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 后的判断等均有重要意义。3)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一次显示全身骨骼的病变,能发现X线、CT、MRI 等检查范围以外的病灶。4)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能够发现早期仅有代谢、血供等功能方面异常的病灶, 能较X线摄片早36月发现骨转移性病灶。5)目前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诊断骨转移的一个重要工具, 已成为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前后的常规检查项目。6. 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诊断原发性骨肿瘤中的价值。答: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原发性骨肿瘤的阳性率为 70%90%,因为其影像特点是以显示功 能异常为主的,因此可在 X 线或血清检查出现异常前显示肿瘤病灶的存在,即有利于病灶的早期发现。2)骨显像在原发性骨肿瘤诊断中应用的另一个优势是它能准确提供原发性肿瘤的位置、范围,对判 断肿瘤浸润范围意义较大,这有助于术前确定手术范围和合理选择放疗照射野及估计治疗效果等,特 别是对 X 线平片判断较困难的部位如胸骨、骨盆等处的肿瘤价值更大。3)骨显像在对原发性骨肿瘤 治疗后疗效的监测和随访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但骨显像并非诊断原发性骨肿瘤的首选检 查方法,因为其影像缺乏特异性,即它不能对骨肿瘤病变进行定性诊断。7. 简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骨显像图上的表现特点。骨显像通常可在 X 线检查呈现异常前数月探查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在疾病的早期帮助治疗方 案的确立。本病在骨显像图上的表现特点有:1)在疾病的早期,由于局部血流减少,骨三时相显像 可见血流相显示局部血流减少,血池相显示局部静脉回流缓慢,延迟相病变部位显像剂摄取减少呈“冷 区”改变。当并发股骨头周围滑膜炎时,可见髋臼部位显像剂摄取增加。2)在疾病的中后期,由于 血管的再生修复作用,成骨作用加强,梗死区的周边显像剂的摄取增加,但坏死中心区域仍呈缺血状 态,此时行骨的局部断层或静态显像,可见病变呈典型的“炸面圈”样改变,即中心为放射性冷区, 周边放射性增高。3)当病程发展到晚期,骨局部平面显像可见整个股骨头呈现弥漫性显像剂异常浓 聚的改变,但局部断层显像仍可见“炸面圈”样改变,有利于提高诊断的灵敏度。8. 试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其优缺点所在。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显示的是局部骨的血流和骨盐代谢情况,其往往在病变发生的早期即可显 示异常,如对骨转移性肿瘤、急性骨髓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等。X线平片检查虽然是诊 断骨骼病变的常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对病变早期诊断有困难,因其对病变的检出取决于 病变脱钙或钙质沉积导致骨密度变化的程度,一般当局部骨钙含量的变化大于30%50%时,X线检查 才能发现异常。通常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能较X线平片早36个月发现病变。2)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 一次获得全身骨骼的影像,有利于对骨骼系统多发性病变的诊断,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不能做到这一 点。3)在对骨折的诊断方面,骨显像虽非常规检查方法,但其在对一些特殊类型的骨折的诊断(如 X 线检查难以诊断的细小骨折、特殊部位的骨折、应力性骨折等)及对急性骨折与陈旧性骨折的鉴别 诊断等方面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4)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确定骨原发和转移性肿瘤的位置、数 目及肿瘤浸润范围等方面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因为它能显示骨骼系统所有存在血供和骨盐代谢 异常的病灶,其发现的病灶范围往往大于其它影像检查发现的病灶范围,能更真实的显示病变情况, 这有助于术前确定手术范围和合理选择放疗照射野及评估治疗效果等,尤其对 X 线平片判断较困难的 部位(如骨盆、胸骨等处)的肿瘤价值更大。5) 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