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门科学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21774034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是一门科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是一门科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是一门科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发展必须符合内在的规律吴秀琴探究成功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会发现,成功教育来源于对学校教育实践问 题的思考。为什么社会越发展,孩子越难教?为什么教师工作非常努力,而“智 力正常、学习成绩异常”的学习困难学生还是很多,而且学业成就差异愈加显著? 为什么课程教学改革推进逐渐深入,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诸 如此类的问题是萦绕在校长和教师脑中的普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只是凭经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只会使教师 和校长终日忙忙碌碌,事倍功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解决问题 的方法要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研究教育问题是非常简单的,简单就 在于遵循教育的科学性,遵循内在的规律。一、教育研究是对实践工作的逻辑关系的研究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研究的源泉和生命。实践工作者开展教育研究既是学校 教育改革推进的需要,也是教育理论创新的要求。实践工作者首先要清醒地认识 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认真分析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研究实践工作的基 本逻辑关系。1、推动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层面的教育改革可以分为自上而下的 行政驱动的改革运动和自下而上的学校和教师自发的改革行为。当前的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并逐步转化为学校教师的自主行为。对于这两者而 言,教育改革的基本驱动力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人们日 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教育发展现状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使受教育者都能接受适合自我发展的教育是所有教育的追求,教育均衡也是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教育公平。由于各个地区间经济、社会、文 化发展的客观差异,导致教育水平的差别;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 的原因,学校间的差异也是广泛存在的,这是教育选择的根源。均衡和优质的教育服务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一致目标。教育资源供给短缺 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两个最直接、最主要的 原因。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优质教育资源总是处于紧缺的状态。学校之 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存在差异,学校非均衡发展和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 矛盾仍很突出。正是这种矛盾推动了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发展不仅体现在扩大 规模上,更重要的是增加有效的供给,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2)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实现教育公平,保 证均衡教育直接影响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避免择校 现象过热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均衡教育。造成目前“重点学校”的原因是多样的, 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适应“英才教育”的要求,为 高校输送合格的生源。高考的竞争压力传递到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选拔性考试 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认可,强化了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我国的高等教育 发展已经超越了“英才教育”的阶段,为每个孩子提供合适的、高质量的教育, 挖掘孩子的潜能,使每个孩子最大限度地自我实现,是人民群众的一致需求。因 此,必须淡化重点,强调均衡,实现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应该明确的是:第一,教育均衡追求的是“受教育条件”的公平。教育消费 者所期望的公平往往是教育结果的公平,两者是有区别的。第二,教育均衡不能 仅仅停留在硬件的建设上,管理水平、教师素质等软件建设是目前我们要解决的 重点。第三,教育均衡并不是要抹杀区别,地区教育、学校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 在的,应当鼓励教育领域的有序竞争。我们现阶段的重点是均衡教育,但也要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追求卓越,否则 只能停留在“平均主义”的泥潭,导致教育质量的整体下滑。优质和卓越是在均 衡基础上的教育质量的整体优化。追求优质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办出特色, 形成个性。(3)教育有效性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使人们特别关注教育质量,关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 率,即对教育有效性的关注。教育有效性意味着指对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 学校教育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专业化的体现。和孕育成功教育思想的土壤非常相似的是,在许多地区大量存在着教育基础 比较薄弱的学校,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面对这些薄弱学校,学校管理 者和教师往往把教育无效或低效归结为客观原因,比如生源和外部设施。而这些 设施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的,那么,校长和教师只能选择等待或无为吗?刘京 海校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发现问题,发现主要问题,发现有可能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逻辑指引下,刘校长立足生源比较薄弱的现状;“百步之内必有芳草” 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尝试成功”唤起每一位学生的自信,使有限的教 育资源得以发挥最大的效能。教育有效性的结果是使大量的家庭和孩子受益,实 现了发展机会的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以上是学校教育发展面临的普遍矛盾,对实践者而言,思考要结合学校的特 定环境,对实践中制约发展的若干要素加以分析。2、实践工作者的理性思考对实践工作的逻辑关系的研究 学校教育最本质的关系是实践关系,有些流行的命题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具备 真实的合理性。实践工作者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必须对实践关系中的基本要素 的进行逻辑分析:研究教师与学生,明确教育活动的主体;研究知识与能力,明确 学校教育的内容;研究教育过程,确定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施策略。(1)知识与能力 知识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吗?针对当前文凭热、考证热的问题,刘京海校长提 出要重新认识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并得出结论:知识爆炸,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知识。知识淘汰速度加快,没有必要学习所有知识。 知识经济决不意味着知识作用的上升,恰恰预示着知识作用的下降。 知识未必就是力量,知识却往往成为负担。知识、能力、人格共同决定人的命运、财富、力量。 因此,新世纪人才培养新目标是知识、能力、人格三者和谐发展。 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脑体倒挂、极度轻视知识作用的时期,当前重视知识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但事物都有两面性。片面追求知识、片 面迷信文凭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带来的是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人为加剧了就 业的严峻形势。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也造成了过分追求知识量、忽视能力培养和 人格养成的不良后果。相对于知识而言,获取知识、驾驭知识而不是被知识束缚的能力更重要。人 生而有限,而学海无涯,终身学习主张的是学习的意识、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态 度,而非使个人成为移动的“书架”。因此,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学校教 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知识、能力和人格的三位一体。知识是培养能力、发展健全 人格的载体和途径,一味追求知识的掌握量是舍本求末。(2)学生与教师“人性如白纸”,洛克的“白板说”强调了陶冶和经验对儿童发展的决定性 作用;“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国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定位;“人类灵魂的 工程师”把教师职业推至无限崇高的地位;“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是社会对教 师功能的设定。既是工程师,就要塑造学生的发展。对此,刘京海校长提出,教 师对学生是影响作用,是施加有意义的影响,引导学生的发展,而决非塑造。塑 造完全忽略了儿童的自主性,成为被动的接受体;而影响则是把学生置于发展的 主体地位。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教育领域中始终存在教师本位还是学生本位的争论,并创造了“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方面,作为专业化的从业 者,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和自主性是不容漠视的,更不能因为是否公开课而表现 出两面性;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得高 效、学得主动。因此,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矛盾就是教与学的矛盾。有效的教促 进了学,而教不仅仅是为了学,而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具有独特的个人经历、品质、性格和专业发展的自我意 识。因此,必须强调个体教师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关注教师群体的自 我专业发展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教师专业发展试图通过教育从业人员的专 业自主性的提高,改变教育行业内部一些急功近利的倾向,引导教师把工作指向 学生的发展和自我的专业成长。反之,如果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指向学校工作的 高效率,甚至直接指向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必然是关注事而不是关注人,教师 丧失专业发展的主体地位。“教师成功是学生成功的前提”,教学同时也是教师自 我实现的过程,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源泉。(3)理论与实践实践工作者对理论学习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以理论与实际太遥远为借口而蔑 视理论学习,学一套、做一套;学校教师往往对理论敬而疑之,敬是因为尊重理 论工作者,同时又感到理论晦涩难懂;疑是因为理论不能帮助人们解决工作中的 实际问题。二是过分迷信理论,把国内外的理论直接照搬移植到学校教育中。这 一点体现在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主义”及教育口号。这两者都是不可 取的。理论不能远离教师的实践活动,相反,理论是决策的基本依据。排斥理论, 决策完全就是依靠经验。经验是教育的宝贵财富,能够集众人经验之长就是理论。 而事实上,教师或者学校管理者在决策时,所依靠的经验是非常有限的,在面临 新的情景时,旧的经验往往是无效的。此时,理论的出现,为教师拓展了思考空 间,能够利用他人的经验和认识解决问题,避免判断失误。此即理论对实践的指 导作用。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理论主要 体现为解释作用,对经验做出深层的解读,有利于推广和应用。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就是策略。理论指导实践主要体现在制定教育教学工作策 略。工作策略必须要有科学性,而不能仅仅依靠经验。仅仅依靠经验,在面对学 习困难学生时,我们只是“盯、关、跟”。研究理论,敢于创新,闸北八中才有 了“成功是成功之母”的创造。3、教育改革实践就是取与舍的博弈 教育改革首先是对教育价值观的重新认识,并以此为指导决定实践工作的取 与舍。正如德里达所感叹:“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教育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总是 紧密纠缠在一起”(Egea Kuehne, 1996)。于是,教育必须体现特定社会对教育 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把握,此即教育的社会性。另一方面,一切时代一切社 会的教育都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使教育者高尚、使教育者聪慧, 遵循育人的一般规律,此即教育的科学性。教育改革实践是在教育的社会性与科 学性之间寻求结合点,达成培育一代新人的目标。今天,中国的教育及其改革是面向着 21 世纪中国发展要求的教育和改革, 这是中国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的时代特征。如前所述的知识与能力、教师与学 生, 21 世纪抑或知识经济对教育的要求深入影响到教育领域的上述基本关系, 也必然引导我们重新反思教育价值观。什么是教育价值观?价值就是客体满足主 体需要的程度,教育价值就是教育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这里的主体既包括受教 育对象,也包括社会和国家。反思教育价值观就是要衡量当前中国教育最需要的 是什么,也即是社会需要学校通过教育传承的文化是什么类型的,通过学校教育 培养的人才是什么规格的,这是指导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基本价值判断。我国虽然是一个教育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是近代对教学论、心理学的研 究上存在严重的断裂,尤其是文革对教育的冲击所造成的后遗症在相当一个时期 仍然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教育产业论、片面追求规模、轰轰烈烈的运动式教育改 革以及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做法等等,无一不是忽视教育科学性的体现。教学论、 学习理论、心理学等是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任何的教育改革措施都必须科学地 学习和实践这些基本教育理论,确定改革的取向。全国和上海市的课改对于教育目标的设计体现了对教育价值观的取舍。三维 目标体系明确了学校教育的追求。如何在特定的学校中实现三维目标体系,这就 是校长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学校教育的时间有限,留给校长尝试改革的时间更加 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校长重点改革哪些工作,这是校长的教育价值观体现在实 践中的取与舍。二、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非逻辑干扰教育应该是有逻辑的,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判断。而纵观教育改革的实践, 许多改革措施的失误往往是在于违背了这一基本的判断。这种教育改革实践中的 非逻辑干扰造成了改革的低效甚至无效。1、教育目标:把傻孩子教聪明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追求的目标。然而, 如何理解并践行这一教育的基本追求,值得每一个实践者思索。教师和家长普遍 追求的“把傻孩子教聪明”就是对这一教育目标的一个极大的误解。刘京海校长 认为,现在多数老师是把聪明的孩子教傻,然后发现一点聪明就说,这么傻的孩 子我教聪明了;事实上,聪明是天生的、物质的,很难改变的,教育是让孩子已 有的聪明充分表现出来。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对“师道尊严”的推崇使社会和教师个人对教育职业 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校教育成长为健康、聪明的人才;教师 希望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教育努力下成为栋梁之材。这种期望一旦在部分学生身上 落空,就引起了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有效性和教师能力的置疑;这种置疑影响 教师职业成就感,造成了教师的职业倦怠。这种现象一旦走向极端,就造成目前 对教师和教育的社会群体漠视,任何人都可以指责教育,社会的任何不和谐因素 都要从学校找原因。当前的学校教育和教师承担了远远超出自身能力的重担。重 压之下必有失误,恶性循环不断加剧。为此,必须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重新审视教育目标,科学认识学校教育的功能,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位,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改革,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功能。“教育中最危险的是:我们看到学生在现实中不聪明,误以为学生笨,并觉 得这就是实事求是。”这是刘京海校长的一句名言。说一个学生聪明与否本身就 不是一个科学的评价。通常理解的聪明只是对学生在数理逻辑和言语领域反应的 速度和准确性的判断。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学校教育不能 把是否聪明作为评判学生和教学效果的依据,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因材施 教。而且,每个学生的资质不同是生而有之的,学校教育是要对学生施加有意义 的影响,创造各种可能的机会引导每个学生把“聪明”的资质表现出来,扬长补 短,培养有个性的学生。2、教育改革的思维误区刘京海校长认为教育改革存在两种极端的思维误区,一种叫纯理想主义,一 种叫纯现实主义。一般的倾向是政府官员与学者往往容易理想化,实践工作者往 往容易现实化。两种人的思维冲突是教育改革的难点。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这两 种思维不能融合,不能落实到现实的改革之中,改革就是空的。人类一切创造性的活动,无论是制度、政策、组织、管理的创新,抑或科技、 文化、教育的创新,归根到底都发源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转换。思维方式是以一 定的文化知识背景、认知结构、风尚习惯和方法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有机统一 体。当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思考问题时,它积极而主动地对思维发挥启动、运行 和转换的作用,规定着思维的方向及其侧重点,并执行着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 解释的功能,顽强地显示其活力。因此,我们会看到,以高等院校学者为主体的 教育行政官员和研究人员的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一致性,对改革的判断易理想 化。而从中小学校成长起来的校长和教师的思维往往聚焦在具体措施的可行性方 面,看到的现实问题比较多。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往往落后于现实存在 的发展。这就形成了改革的思维误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实践方式要求人们相 应思维方式的转换。思维视野开阔的程度与思考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 改革的走向。因此,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是推动改革的杠杆,行政官员、学者和实 践工作者的融合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上海市二期课改 中吸纳一线校长和教师参与课程审议就是积极的尝试。3、体验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 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 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使学生的 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 人。为此,学校教育实践中必须正确理解学习方式的改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 是非此即彼,不能一味地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出现教师的公开课上体验式学习一 统天下的局面。实践中,管理者和教师往往片面理解了学习方式,完全摒弃了接受式学习。 而刘京海校长认为我们应该用“增加”和“减少”来改变课堂,增加体验式学习、 减少接受式学习,但“减少”不是全部取消传授模仿。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 有各自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条件,教师只有根据学习内容、条件和学生的基础, 为学生营造多种学习方式的氛围,才能达到有效的学习。任何改革措施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教育环境下,提出的针对性的措施,其根 本目的是纠正实践中极端的做法,但绝不是为了走上另一个极端。与学习方式类 似的矛盾,在教育实践中还体现为基础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其基本逻辑是一致 的,在中小学校逐步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否定基础性学习的重要性, 而是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逐步渗透研究的意识和习惯,学习基本的研究方法。4、因材施教与选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中国的优秀教育传统,体现了教育公平。然而,愈演愈烈的升学 竞争产生了一批“重点学校”,在择校的推动下,这些重点学校却是实施选材施 教。一个国家完备的教育体系是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成的,这些教育机构根据 培养对象的不同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这也是对教育对象的分类教育。然而,基 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不是为了遴选人才,而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因此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成功教育的焦点,也应该成为所有义务教育的着 力点,体现在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性。在知识经济和后现代化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对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的重新定位。原来的所谓“差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他们的价值正在被 重估,他们的发展正在被重新定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功教育”超越了转变 闸北区部分“差生”这样一个狭小的领域,变成了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实践。成 功教育对因材施教的示范作用就在于它使教师不再停留在生源的问题上,而是平 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的成长。5、减轻学生负担与减轻教师负担如前所述,学生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一对基本矛盾统一体。任何改革措施都 要兼顾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特点。减负亦是如此。建国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多次以 文件的形式对减负问题提出要求,而中小学生的负担是越减越重。为此,许多研 究者将学生负担减不下来归结为社会大环境的作用,尤其是不断加剧的就业形 势。毫无疑问,减负是一个社会问题,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必然是一个社会 各系统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学校管理者是否只能毫无作为呢?减轻学生负担必须首先减轻教师负 担,至少是不要给教师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教师的职业成就主要是通过学生发展 实现的。也意味着教师的负担不可避免地要以各种形式转嫁到学生的身上,成为 学生的负担。因此,与其大张旗鼓地检查学生书包的分量、作业的时间,不如从 体制上着手,改革教师管理和评价机制,看一看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工作时间的 分配,改变管得多、评奖多、事务工作多的现状,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使教师把 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专业发展上,积极营造合作的教师文化,真正成为自主的教育 研究和实践者。以上简单梳理了教育改革过程中屡见不鲜的几对矛盾,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从 本质上而言,体现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和教育传统的碰撞与融合, 反映了传统与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冲突。教育实践者必然要在冲突与融合中探索, 在探索中前进,丰富教育理论。三、在改革中建立自己的教育学教育改革呼唤在教育实践中诞生的教育家,改革对于每一个人既是机会也是 挑战,校长能否在改革实践中通过探索形成自己的思想,关键在于:其一,校长 首先要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具有自觉的改革意识和研 究习惯;其二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两点是实践工作者形成自己 的教育学的基础。刘京海校长的实践证明了一个校长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要处 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陈玉琨教授将教育改革分为两类:一类是零起点的改革,粉碎性的改革;另 一类是高起点的改革,继承基础上的改革。刘校长认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应是继承 基础上的改革。为此,刘校长认真研究了中国教育传统的优秀经验,提出“传统 经验继承的关键是研究讲练,现代理念增加的关键是研究问题与情境设计、点拨。 两个研究的核心是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教育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去除教育中陈旧的、错误的和有缺陷的东西,以改善 教育之现状。它既包括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制定新的教育目标、教育政策,也 包括赋予过去的教育活动以新的职能。改革创新对于教育实践者而言是艰巨的挑 战:首先,教育改革是对未来的反映。教育改革总是面向未来的行动,它要改进 令人不满意的教育现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包含着对未来的憧憬、对变 化环境中新人形象的追求,以及对理想教育体制的设计等。其次,教育改革体现 了政府对教育改变的意志,体现为国家或地方在教育政策上的变化,往往是政府 以行政命令、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等方式推行的一种教育变革,对实践者的执行 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者必须在文件许可之内行动,而又必须兼顾区域和学 校的传统,才能有效地达成目的。成功教育的基本判断成功是成功之母,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 有一定的发展。继承在于承认成功的累积性、阶段性,创新在于把成功建立在学 生不断获取成功、积累自信心的基础之上。这一判断立足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问 题,抓住自信心的培育,激励学生追求成功,使学生体验成功,并逐步实现自主 成功。在此基础上,刘京海校长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对于学校教育改革的 内容、形式等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学校中形成了成功教育的思想和工作策略。2、合理选择与为我所用如前所述,教育改革实践是取与舍的博弈,但这种取舍不是简单的抛弃与接 纳,而是增与减;不是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而是合理选择、为我所用。和许多 中小学校校长不同的是,刘京海校长并不排斥理论,而是积极地学习理论,以此 指导个人的实践。对于校长普遍认为晦涩难懂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等,刘校长都认真研究,作为研究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学习 行为的基础。当然,任何一种理论都要分析它的特点和局限性。对此,刘校长有 一句名言:“我们要允许搞理论的人走极端,而实践者必须要综合”。任何一种理 论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且往往是针对前人研究的某一缺陷而建立 的。作为实践工作者,必须要合理选择其中对于改变教育现状的不足有指导意义 的成分,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应用到实践中去。仍以学习理论为例,学 习理论是指导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设计者总是秉承某种理念来改革现 存课程中的不合理因素。而实践工作者在设计校本课程、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 应采用多元的学习理论来指引和预测,而不能完全照搬一种理论来设计学校的课 程和学生的学习。成功教育的合理选择还体现在东西方教育传统的融合上。文化传统的差异造 成教育价值观的不同。西方教育崇尚个人,重视体验式学习,学生动手能力强; 而东方崇尚集体,强调接受式学习,学生基础扎实。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国际资 源进入到国内的教育市场,带来了东西方教育的大碰撞。面对这种冲突,理性的 教育者要做的既不是一味排斥、固步自封,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要认真研究传 统教育的合理因素和不足,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和指导,对课程的设计,都要符合我国的国情。3、发现经验与推广经验教育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古往今来的教育家多是通过自身的教育实 践获取知识,形成理论的。自班级授课制确立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以来,教育 的组织形式、教育手段、评价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使是信息技术的 使用)。因此,教育实践的基本逻辑关系和问题是接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经 验对于教育实践是极其宝贵的。其意义就在于在使管理者和教师在近似的情景下 能够凭借经验做出快速的反应。而经验并不是真理,不是时时事事有效的。决定 的经验有效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人的因素,也包括环境的因素,甚至 是当时的氛围改变就足以使经验无效。如何使经验的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这是实践者建立理论的基础研究经 验。经验是个人通过自己和他人的实践所直接感知到的认知,哲学中的经验有两 种:一是来源于感官知觉的观念;二是来源于反思的、即我们由内省而知道的观 念。对个人而言,经验一般和经历是对等的。“群众创造经验,领导发现推广经验”这是刘京海校长对经验的认识。经验 总是由实践者创造的。个人的经验受到个人经历的制约,并不能形成具有普遍价 值的理论。校长的作用就在于发现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经验,研究经验的适用 条件和限制条件,使之得以推广、传承。能够传承的经验就是理论。经验全部传 承是不可能的,它受制于个人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准备状态。然而,校长能够从众 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中提炼出共同的作法,那么,这就是可以传承、推广的经验, 会在每个教师的实践中得到发扬。以上三点是我们研究成功教育思想发现的基本实践方法,它使中小学校的校 长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成为可能。实践方法是多元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是起 决定作用的因素,有创新意识的校长必然能够在自身的实践中创造理论。四、成功教育的基本逻辑思考教育研究是研究教育实践关系,研究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那么, 成功教育的基本逻辑思路是如何展开的呢?1、研究起点抓住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众所周知,成功教育起源于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是 教育理论研究的难点问题,是世界各国教育实践的重点问题。和理论工作者通过 理论综述提出研究问题所不同的是,刘京海提出学习困难学生研究是有感于教育 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是由闸北八中当时的发展环境所决定的。研究起点不同,而 研究的焦点一致,这是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特点所决定的。抓住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研究,一旦和理论研究者殊途同归,一般意味着 该问题带有普遍的研究价值。成功教育正是如此。可以说,成功教育研究多年来 受到中外教育实践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就在于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对于教育公 平、教育价值的重新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完全超越了转变几个差生的问题。因此,实践工作者开展研究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出发,而研究能否深入,抑 或判断研究是否具有普遍的价值,还在于研究过程的展开。2、研究过程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论思考发现问题,发现主要问题,对于实践经验丰富、有良好研究习惯的实践者而 言并不是难事。抓住了主要问题,如何深入,往往成为决定研究成败的关键。理 论研究往往是把实践作为理论的佐证;而实践研究往往是经验性研究。经验研究 继续深入就必须兼顾实践总结和理论关照。成功教育是教育实践发展和教育理论创新的必然结果。随着研究的深入,刘 京海校长把关注的焦点从教师的课堂、学校的变化、学生的发展等实践领域逐步 转向理论分析。对于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诸多违反逻辑规律的做法进行了深入思 考,从改革的背景、中西方的教育价值观、学习和教学理论等方面剖析改革实践, 形成了研究结论。从实践问题出发,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理论、用理论指导经验,最终实现理论创新、丰富教育理论的目的。3、研究发展紧密结合教育发展的需要成功教育是发展的。成功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 困难学生的研究;第二阶段是优秀教师经验的推广研究。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 研究的基本推动力。成功教育研究的推进也是在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继续研 究的进程中完善的。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经历了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 的几个阶段;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刘校长给出 的答案是总结筛选优秀教师的经验,把优秀教师经验放在更广阔背景下考量。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的经验,看似将研究的焦点由学生转向了教师,实现了研 究对象的转变;其实不然:第一,总结优秀教师的经验是从学生自主成功的实践 总提炼出来的研究课题;第二,优秀教师的经验得以推广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基础 质量,避免了由于教学无效导致的学习困难学生;第三,优秀教师经验的推广增 强了教师的自信心,促进了专业发展,增强了教学有效性。教育研究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阶段性研究成果是对前一阶段的总结,也 对后续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往也是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出现的新问 题。改革亦是如此。也研究研究推动的改革措施必须紧密结合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推广。4、研究成果符合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教育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 育的目的,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 基本价值追求,任何理论研究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 为人的教育,而不是工具的教育。唤醒人的人性与良知,这便是教育的全部含义。成功教育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人格教育的过程。教育首先作用于孩子的自我概 念、自我认识、自信心,这些正是人格的核心。而学生正是依据自我概念中的我 去塑造自己的。因此,成功教育地教学过程重点做了五方面的工作:把培养积极 的自我概念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有我才能忘我);有意识地增加教学过程中成 功的概率,使成功大于失败;有意识地强化正面激励,使学生体验成功,形成积 极的自我概念;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注重习惯的培养。成功教育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真知的情操为己任,符合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成功教育首次将学生中 的弱势群体作为关注的焦点,提升自信心,养成健康的人格,抓住了教育公平的 关键因素。因为,学习困难学生不仅在学生群体中是弱势的,其家庭在社会中也 往往是弱势的,因此,实施成功教育为和谐社会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我越研究教育,越发现教育的问题是最简单的。”这是刘京海校长经常说 的一句话。使复杂的教育问题研究简单化,就必须要坚持教育的科学规律。教育 是一门科学,任何研究都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下,遵循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于实践着而言,教育是一门科学则是摆脱经验主义,研究教育实践关系,坚持 创新的基本出发点,是实践中实现理论突破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