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鲁人版 ( 唐诗宋词 ) 第 2 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 10教学目的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2 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3 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教学重点 : 重点词句的音形义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教学难点 : 创作背景过程:一节课步骤:【一】导入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 、江畔独步寻花 、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伙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生: ( 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二 杜甫简介 : 杜甫 , 字子美 , 自号少陵野老,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 ,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三: 写作背景“茅屋” - 公元 759 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关心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 诗人十分喜悦。 他在那个地方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 240 余首,如春夜喜雨 、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确实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765 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离别成都。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经多次修复而成,面积 240 余亩,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观光胜地之一。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伙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美,问:诗人在怎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生:在安史之乱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是怎么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生: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能够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生: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师:针对如此的现实,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 板书 ) “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 747 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皇帝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得不官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请同学们诵读1-3 遍课文,用最简炼的词句概括出各段内容,考虑好后回答。生: ( 诵读、琢磨、窃窃私议,在笔记上概括各段内容。)师: ( 行间巡视、指点、解疑。)生: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第三段写屋破雨漏。师:第三段这三种概括,各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简炼、正确;然而假如我们从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心境,和“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处境的角度来分析,基本上写诗人秋风破屋后雨夜的痛苦,因此师:诗人只为哀惋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而写这首诗吗?生: ( 齐读前三段 )师:前三段是叙事,写出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浓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人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思绪,你能说出来吗 ?生: ( 默然 )师: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生: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师:特别好,和课外阅读得来的材料印证了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充实了这首诗的蕴含。面对如此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液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 的壮语, 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怀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正如当代诗人郭沫假设题词: ( 板书 )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生: ( 齐读全文 )师:诗为事作, 屋凭人传, 现在成都杜甫草堂依在, 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理想差不多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假如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板书 )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