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和反思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1490857 上传时间:2021-05-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和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和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和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和反思学校:且末县中学教师姓名:刘赛华课程分析:学习本文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本文的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引导其关注传统文化; 通过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 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诵读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2、学习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能力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2、帮助学生提高对生活哲理的探究能力情感目标:1、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学习者特征分析:本班学生已初步拥有了自主学习、科学探究能力;但文言文基础掌握得还不够扎实,文言文语感还不够强;对人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但总体还处在懵懂状态,需要探讨和引导。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2、诵读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探索。教学方法:诵读体验法合作研讨法练习巩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对人生做初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1、展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用 PPT 展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古人评价: “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2、它的作者就是王羲之。学生讲述王羲之的故事:坦腹东床,入木三分,书换白鹅等(用 PPT 展示相关图片)教师补充: 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3、介绍兰亭集序创作背景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二、播放配乐朗读课文正音:( PPT)岁在癸()丑修禊()事也放浪形骸()临文嗟悼()(曾不知老之将至()会 稽(流觞曲(若合一契() 感慨系之()()水)(多媒体)山阴三、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四、讨论疏通字词五、再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2、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理清文章思路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检查复习( PPT)二、朗读课文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PPT)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 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 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明确并板书: (PPT)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四、讨论赏析课文1、第一段:( 1)从课文的第一部分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明确: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人物:群 至,少 咸集盛况:列坐其次一 一咏 叙幽情感受:信可 也写法:写景抒情叙 合 :作者用 雅致、妙趣天成的 言,写出了宴集之地 美的自然 光。 崇山峻岭,气 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 ;溪流,清澈明朗;激湍, 花 玉。 些景物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于是 大 ,他 流 。 无 竹管弦之 ,然而可以 叙幽情,各抒 抱。 我 仿佛看到了 些雅士 儒雅的 度和 意的人生, 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 千古美 。 作者 出由衷的感 , “信可 也” 。 在是人生的极致。 种 是 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 亭集会的 快。( 2)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 意 、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 的心境。 学生摘 写景句。2、学 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 迁。明确:作者写出宴会之 , 是 下文的 服 ,作 。 :作者因何而“痛”?(参考理解)一开 就出 了一个 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接着列 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王 的 代是政治极 酷、社会极 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 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 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 是保全性命。因此,他 中有的人是静者, 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是 者, 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尽管性格不同,好 各异,但是“当欣于所遇, 得于己,快然自足”。都会陶醉于一 的快 ,追求 的 足。不 如此, 而且“及其所之既倦矣”,“向之所欣,已 迹,犹不能不以之 ” 。 就 明,年将老、 将倦, 有期, 是共同的。接着笔 一 ,由生 到死。人的寿命的 短,要听凭造化,无 寿命的 短,其 果是殊途同 ,“ 期于尽” ,人 是要死亡, 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 的无情吞噬,“死”是如此 大而无法抗拒, 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 于是作者自然 出 “ 不痛哉”的感慨。3、朗 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思路, 作者“悲”从何来.(参考理解)首先,由 古人 感之作 的体 “若合一契”,从而加深自己的感慨, 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 然后, 系当前, 批判当前士大夫 “一死生 虚 , 彭 妄作” ,表 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 著努力;再接着,把目光 向未来,逼出“后之 今,亦由今 昔” 两句,并 出“悲乎” 的慨 。巧妙地把 引到 集的 著及其意 上来,之 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全文。作者的“悲” ,与他的人生 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道教徒 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以 “后很超脱,他 “一死生, 彭 ” ,可我 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 天下” ,去 自己的抱 。 种生活 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 可笑。正因 我 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 昔者 感之由” ,我“悲”古人,因 我 生命的体 和古人 生命的体 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 今,亦由今之 昔”,后人 我的文章,犹如我 古人的文章一 。 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 ,而是 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人 社会从古至今 了多少年, 人 文明的 展也是今非昔比, 但无 世界怎么 化,人 生命本 (生命、青春、痛苦等等) 的体 却是一致的, 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 种 “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 了我 。集体 文第三自然段。4、学生 文。五、 写作特点1、 作者状物写景言 意 、妙趣天成2、 本文句法上 散并行而以散 主六、 合“古今文人 生死” , 王羲之文中表 的思想 学生 出古今文人 生死的 述句子例 摘要:1.司 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于 毛。”(从人生意 来 )2.文天祥:“人生自古 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人生意 来 )3.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最宝 的是生命,生命 每个人只有一次。”(从人生意 来 )4.史 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 的 日。”(从生命 律来 )5.孟子:“生,亦我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者也。”6.陶渊明:“ 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 )7.庄子:鼓盆而歌( 生死) 小 :我 王羲之的人生 不消极, 悲 并不等于悲 , 史上悲 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 造价 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 中写道“人生几何, 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 并不妨碍他成 乱世英雄。正是因 他 人生充 了 着, 月的流逝才如此悲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 着其里” ,王羲之在 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 抗人生虚无的最 着的努力。七、学生 疑八、作 1、 并背 全文2、 累文中 虚 特殊句式3、 合古今文人的一句 或几句 你生命的理解(500 字)教学 源( 明在教学中 源 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1、 到 搜集 亭集序 法作品(或BAIDU搜索 片)激 学生 文化的 趣、 学 本文的渴望。2、 BAIDU搜集有关 亭集会的相关 片,做成PPT 件,激 学生学 情趣, 其直 感受3、 搜集与王羲之有关的故事及 片,增 学生 作者的感性 。4、 网上搜集 亭集序配 朗 ,挑 最准确感人的一件,在 堂播放,增 堂感染力。5、 搜集有关生死的 述,激 学生思考人生的欲望。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1、 练习评价:通过课堂和课后练习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2、 教师口头评价:对学生的诵读和答题进行点拨,指出其问题,鼓励其表达。3、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在切磋批评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学反思: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得不够,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学生预习不够,也有老师备课上的问题,比如在解决字词这一块学生就很被动, 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时候也不够深刻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诵读加强得不够。如果用以下方法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效果会更好。第一遍听读 :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第二遍自读 :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第三遍诵读 :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