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食品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21411345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皖北食品工业发展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皖北食品工业发展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皖北食品工业发展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皖北食品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食品工业是近年来我国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202X年我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亿元,较“十五”末增长约1.4倍。为研究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有关情况,尽快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我省特别是皖北地区经济加速发展,近日我们赴淮北、宿州等市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1、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实力逐步增强。从产业规模看,宿州市食品工业02X年实现增加值3.亿元、销售收入16.2亿元,是“十五”末的倍,占全市工业总量的28%,食品工业已成为宿州市支柱产业。从发展增速看,淮北市食品工业增速不断加快,“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22X年为5%,今年上半年增速达到64.%。 2、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主导产业逐步形成。2X年宿州、淮北2市食品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分别达到0.7和.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雨润食品在皖北建设多个加工基地,亳州古井瑞福祥、蚌埠丰原将小麦、玉米加工产业链从初级淀粉加工延伸至丙酮丁醇、燃料乙醇等生物化工产品,宿州汇源、海升引进国际领先果汁无菌冷灌装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小麦、畜禽、果蔬等皖北资源性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使皖北初步形成以小麦、玉米深加工为主的粮食深加工、以畜禽加工为主的肉类深加工以及果蔬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产业区域特色鲜明。 、注重培育骨干企业,品牌建设得到加强。202X年,淮北、亳州、宿州市销售亿元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分别达到 8、 7、7户,其中过0亿元企业5户,拥有中国名牌及中国驰名商标产品5个,对皖北地区食品工业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22X年,淮北口子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全国白酒行业排名第7;宿州皖王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全国面粉行业综合排名第;宿州科技果蔬罐头及果汁出口全省第 1、黄桃罐头产量全国第。 4、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集聚初见成效。雨润、六和、汇源、顺发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食品加工企业的进入,为皖北食品工业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在外来投资带动下,皖北各市规划起点不断提升、产业园区不断拓展、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淮北市提出“打造淮海区域食品工业基地”,并在筹建我省第一个食品类专业省级开发园区,砀山县提出“打造国内著名水果加工基地”,亳州市提出“打造皖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的战略构想。 二、当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20X年我省食品工业总产值1亿元,仅占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相当于山东的1/10和河南的/3。根据2X年数字,我省食品工业总量规模在中部六省中排第四,仅优于山西和江西。亳州、淮北市食品工业仅占该市工业总量的8.2%和.2%。 2、产业发展缺少骨干企业支撑。202年我省共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601户,户均资产470万元,全国为78万元。与山东、河南相比,202X年我省销售收入过百亿、十亿、亿元食品加工企业分别有 、 13、16户,而山东有 、 6、193户,河南有 2、 31、6户。20X年我省过十亿元食品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而河南双汇1户就已达到350亿元。 3、食品制造与农产品原料供应脱节。皖北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仍以传统的市场收购方式组织原料,加工企业对上游种养业带动力不足,以下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上游农产品品种改良、质量提升、基地建设未能普遍展开。由于缺乏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皖北各地市虽已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上初见成效,但基地所产优势农产品多以原料形式销往省外,未能就地转化增值。 4、产业结构整体层次偏低,转化增值能力弱。以宿州市为例,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以原料初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占该市食品工业总量近七成。二是产品加工度低,该市小麦食品制造仅占小麦面粉加工量的10%,面粉产品中专用粉加工仅占4。肉类、果蔬食品制造仅占其加工量的。三是综合利用水平低,粮油、果蔬、畜禽加工业中糠麸、胚芽、皮渣、血液、脏器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明显不足,制约了产业整体层次的提高。 5、名优品牌少,创新能力弱。安徽农产品资源丰富,粮、油、肉、茶叶、水果产量均居全国前1位,皖北小麦、豆类产量排全国第 3、4位,而食品类排行列前十的仅香烟、白酒和坚果炒货,获中国名牌、驰名商标产品仅1个,河南有近50个。在创新能力方面,我省仅丰原拥有食品类国家研发中心,仅合肥工业大学设有食品工程学院,没有食品工业专有工程设计机构。202年省科技厅颁发的1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中食品类科研成果仅1项。 三、对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若干思考及对策建议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食品加工企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力量。从产业发展自身来看,食品工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投入、品牌的培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技术的创新、质量安全的保障等,都离不开企业这个核心主体。从产业的关联带动角度看,食品工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制造、市场供求三者紧密结合。从我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看,我省食品工业存在总量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少、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弱、原料、加工和市场产业链未能形成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对下一步加快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食品工业的战略思路食品工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市场二者紧密结合,以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资源为依托,核心是开展食品加工制造。通过食品工业自身结构调整,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我省农业的有效供给和整体效益,带动农民群体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 在理清战略思路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研和战略研究工作。一是针对现状开展调研,摸清我省发展实际;二是赴山东、河南开展实地考察,为自身发展提供借鉴;三是抓住资源、市场、资金、品牌、结构调整等关键点,就如何理顺农业与食品工业关系、如何落实资金和培育企业、如何发展品牌和推动集聚等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认真谋划项目、适时制定规划,明确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2、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化”的发展理念 食品工业与农业发展密不可分。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工业化,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优质农业原料保障。农业产业化不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新型工业化才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必须通过食品工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度和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我省农业产业化不能与食品工业发展相脱节,“工业化”的发展理念必须始终贯穿于食品工业、农业发展进程,以食品工业发展的科学战略构想全面带动和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才是推动我省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为加快我省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升级,必须狠抓食品工业重点项目进度,确保在建项目早日投产增效,争取前期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大力支持食品工业“上大压小”、结构调整项目,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要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壮大产业规模 安徽食品工业要发展,缺资金、缺有市场能力的骨干企业和大项目支撑。首先,安徽本土企业发展缺资金,靠政府扶持或自身原始积累滚雪球式的发展容易造成企业故步自封,很难做大做强,必须着力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第二,实现产业快速扩张,引进知名品牌企业是捷径。目前落户我省的世界00强食品企业仅可口可乐1户,知名品牌企业数量有限。我省食品工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在增量上下工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扩张食品工业经济规模的同时,提高我省食品工业经济质量。 一是明确招商目标。把世界著名跨国食品公司和国内知名食品品牌企业作为重要对象,开展专题招商,争取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实施项目带动。加强项目谋划、包装和推介,利用平台广泛开展合作,实施项目对接。三是做强优势“筑巢引凤”。依托资源搭建平台,加强专业园区建设,引导食品工业向中心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形成食品产业密集区,提供良好投资环境。 、要进一步加快本土企业及品牌培育,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在本土企业培育方面,一是加大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帮助本土骨干企业与省外资本、名牌企业合作,在引进资本优化企业产权结构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市场网络和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三是鼓励企业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以资本为纽带,以主导产品、企业品牌为核心,寻找行业内企业组成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开拓市场,提高主导产品、企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在本土品牌培育方面,一是鼓励企业创名牌产品。帮助企业从“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提升企业品牌的质量能力,引进专业品牌设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品牌策划和推广工作;二是支持骨干企业提升品牌规模能力。鼓励企业以品牌为核心实施资本扩张的同时,加强对品牌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三是打造区域名牌。依托区域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政府、企业共同努力,开展区位营销、树立区位品牌形象,联合打造区域名牌。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