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62 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上传人:m**** 文档编号:21342038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62 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解读62 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解读62 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变化整理选择性必修课程变化整理下附2017年版具体内容原文)选择性必修课程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具体内容如下:模块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政治体制:与2003 年版必修 1 中西方古今政治制度的演变基本相同。(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必修1 相同,新增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 系、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3)法律与教化:新增加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及宗教伦理对其的影响。(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增加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西方民族国家 的形成及国家法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必修变为选择性必修。(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增加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社会救济和优抚措施。西方主要 国家基层管理。(6)增加中外历史上货币、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关税、个人所得税。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由必修变选择性必 修。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增加了由古至今人类对食物的获得、利用、保存及交流等。(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内容与2003年版课标必修2 一样。(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内容与2003年版课标必修2 一样。(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增加了人类居住环境的变化,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近代以来城市化 进程问题。学科%网(5)交通和社会变迁:增加了古代交通运输。20 世纪交通运输由必修变为选择性必修。(6)医疗与公共卫生:新增了古代医学及疾病、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模块3:文化交流与传播(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内容与2003年版课标必修2 一样。(2)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增加了世界各地的文化。(3)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增加了世界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4)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增加了商路的开辟及商业与文化的关系。(5)战争与文化碰撞:增加了战争与文化的关系。(6)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新增内容。(7)信息革命与文化共享:新增内容。选择性必修课程(2017年版具体内容)模块1圏家制度空金治理:【内容要求】本课程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本课程由6 个专题组成,是 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国家统治依赖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组织 和制定规则。以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规定了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人事管理、法 律、外交、财政都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则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自古及今,东西 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不能脱离 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学习这些内容,加深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 对上层建筑的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1.1改洽体制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舉管理的变化,认识 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冶体制的演娈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娈过 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1.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 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1.3 法律与教化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 起历代王期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1.4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 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城自 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1.5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 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 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1.6 货币与税收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教学提示】1. 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历史上的国家制度,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探明某一制度产生的 历史背景,以及与该制度有关的历史渊源;在了解该制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这一制度的特点及 作用,并认识该制度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2. 教师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措施。一 是要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具体的国情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明了某一制度创立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二是要对 某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缺陷进行辩证的分析;三是要注意某一制度是否在以后有不断完善或问题暴 露、积累、激化的情况等;四是对国家制度进行横向比较时,要避免简单的类比和抽象的优劣评判,通过 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不同国家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异同。如,通过了解商鞅、王安石、康有 为等人的主张,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等进行比较分析。学科&网3. 在本模块各学习专题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境一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如 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等,以深入认识某一制度的作用及影响;或从中央与地方、法律、经济、 民族、教育、外交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察。4. 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在时 空框架下认识历史;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判,使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正确解释历史上政治文明的 演进:通过与思想政治课程相关内容的整合,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为便于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活动主题 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专题 1.1) 活动目标1. 通过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演变,分析并理解这一关系的特征。2. 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典型的史事作为例证,说明中央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会从历史 中汲取智慧。3. 通过了解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活动过程1. 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确定各组的研究主题(如按历史时期分组,分别探讨各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各方面的 情况;或按地方行政层级、财政税收、军队编制与部署等专题分组),分别梳理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2. 各组制订具体研究计划,明确分工;分别搜集和研读有关材料,如阅读与研究主题有关的论著,利用现有 的学术研究成果等。3. 各组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撰写本组的研究报告。4. 组织全班的报告会,各组代表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并解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5. 各组在报告会的基础上,对本组的研究报告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使之更为完善。6. 将各组的研究报告汇总,编成文集,作为本模块学习的阶段性成果。活动说明本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专题探究,对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进行梳理,从而加深对 这一问题的认识,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 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与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有着密切关联。学生在 活动过程中,通过分工与合作,以及对研究成果的不断完善,提高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及合作、交流的能 力。【学业要求】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认识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措施的主要发展线索,同时能够简单 了解欧美国家在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成就及其历史渊源,并且初步掌握当代中国国家制度和社 会治理措施的由来和概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制度会随着社会变迁 而变化,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心块龙靈紳社会生活【内容要求】本课程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 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本课程由6 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劳作与经济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了解自古以来中外不同人群 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将有利于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 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2.1食渝生产与社金生活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问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 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 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育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2.2生产工昇写劳柞君式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等的出 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反生活方式的肓义i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世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2.3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 色;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认识20 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4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 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2.5 交通与社会变迁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 20 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2.6 医疗与公共卫生 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了解现 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提示】1.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本模块教学是从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度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进行 考察,以一个特殊的领域作为考察的视角,引领学生深入了解经济与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2. 教师在进行本模块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这一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充满着延续与变迁、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互动,让学生尝试从 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认识历史问题。3. 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与地理条件、人们的社会活动与实际生活等有着密切联系,与学生的现实感受及 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现实性。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形成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学科网4. 本模块的教学内容,突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多元特点与全球化趋势。一方面,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 并不是同步的和统一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活 动和社会生活各具特色;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对世界各地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5. 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历史学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医 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在本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开展合作,了解不同学科的重要历 史人物和成就,如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各科知识认识历史。 为便于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如下教学活动示例:活动主题 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农作物(专题 2.1)活动目标1. 考察中国外来农作物的来源,了解它们是在何时、通过何种渠道传入中国的,以及这些物种引入中国后的 情况。2. 以考察的外来农作物为例,认识外来物种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如粮食生产、饮食习惯、生态环境等), 进而探讨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活动过程1. 教师可先概括介绍人类历史上物种交流不断扩大的情况。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种外来农作物(如胡萝卜、马铃薯、甘薯、玉米、西红柿、西瓜、南瓜、辣 椒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材料搜集和整理,考察其来源及引入中国的情况。3.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对粮食生产、民众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在 此基础上探讨物种交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班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将学生的成果汇集整理,出一期专题板报。 活动说明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对某一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情况的探讨,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对象并进行史料实 证的能力。传入中国的外来农作物很多,学生选择何种农作物作为研究对象,既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更要 根据所掌握的史料情况而定。对于一些外来农作物传入的时间及对传入地的影响,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学 生应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辨析,并能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业要求】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生产、劳作方式、居住环境、交通运输等的变迁历程,以及人类为改善生活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科技发明、医疗防疫等方面的努力(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够进一步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等之间的关系,深化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等和谐发展的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 祖国和珍爱生命的优良品质,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 国情怀)。模块3 文As交流与传播 【内容要求】本课程从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切入,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本课程由 7 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 展。自从人类产生,便有了文化。不同地域上生存的人类相互有了接触,便有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人们 通过欣赏、学习、吸纳不同的文化,使自己的文化更加丰富和成熟。本课程着重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 要方式、途径和载体,展现中外历史上重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成就交流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不同文化发展变 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3.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 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3.2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 发展所作出的贡献。3.3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 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3.4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3.5 战争与文化碰撞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 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学*科网3.6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通过万里长城、故官、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3.7 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方式、内容、规模、效果等方面的巨大影响,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 文化共享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教学提示】1. 教师在进行本模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人们正是通过多种渠道、从多个方面,使不同文化在交流 中相互吸纳,使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在传播中得以发展和扩大影响。2.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 值及历史特点,如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等,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探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在问题的引领 下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特色及影响等进行分析。4.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 结合已学的历史知识,在新情境下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对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传承进行探究,形成对人 类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为便于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如下教学活动示例:活动主题 严复、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的变革(专题 3.6)活动目标通过了解严复和商务印书馆对西学的译介,认识近代以来留学生以及出版机构在传播西方近代文化、 启迪民智上的重要作用。活动过程1. 学生分组搜集资料,了解严复的生平与思想,特别是他对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译介;了解商务印书馆 的创设,该馆对包括严复译著在内的多种翻译作品的出版,以及这些作品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反响。2.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代表,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报告:严复为什么从一个学习海军的留学生 变为一个积极译介近代西方学术的思想家?天演论等译著中的进化论思想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 哪些影响?商务印书馆这类出版机构在传播近代文化、启迪民智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上述报告进行整合,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后知识界的思想变化,以墙报、 网络等形式进行展示。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表现和对问题的理解进行综合评价。活动说明本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一个人物和一个机构,体会“开眼看世界”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 性。学生主题报告的问题要以人的经历为中心,即那个时候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本 活动把学习海军的留学生严复和张元济创办的商务印书馆联系起来,旨在认识个人和机构在中国近代社会 变革过程中的不同作用,重点在于加深对历史人物的动机、行为及有关机构所起历史作用的理解。【学业要求】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方式、途径、方法和手段(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拥有博大胸怀,树立爱国主义和关怀人 类共同命运的观念;能够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为创造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不同文化之间 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网选修课程变化浅析(下附 2017 年版具体内容原文)实验版选修课程是专题史,属于具体史实的教学。而 2017 年版的选修课程内容是史观和历史学习方法, 都是新增内容。史学入门主要包含的是历史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内容要求可以看出,历史地图重要性有所体现(在 以往浙江高考中有关选修三内容经常考查到历史地图)。同时也注重对历史探究方法的掌握。这一模块也 仅仅围绕史学素养展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能了解历史的基本常识,知道史料在历史探究中的重要性,了 解史学家是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论证的等等,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有助于对以后更 深层次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史料研读模块主要是对史料进行介绍并加以分析、解读的训练。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 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 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 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在平常的模拟题练习 中已经较多接触此类。本模块对于学生而言应该不算陌生。本模块与之前的常接触的一手、二手史料相比,突出了与时俱进特点,比如指出了现代音像史料对当 今社会的不同方面记录的作用,同时强调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教学手段。与后面实施建议中教材编写 建议中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相呼应。也仅仅围绕5 大学科核心素养展开。选修课程(2017 年版具体内容)摸块1史学入门、【内容要求】本课程是对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介绍。本课程由 7 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 的进一步延伸。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探寻历史的真相,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是历 史学的科学价值所在。进行历史探究,不仅要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而且要具有关注人类 历史命运的人文情怀,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真诚的敬畏之心,还要具备必要的史学方面的常识。1.1历史与历史学 理解“历史”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到客观存在的历史与被记述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历史 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认识历史学是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历史学所具有的科学属性、社会功能及育人功能。1.2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知道历史观对于史学研究和史学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及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理 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 解释。1.3史竽的优疥传统知道中外史学发展的大致经过,了解史轄编纂的主要体例及其编慕特点F知道历史上著名史学家的泊 史情怀和冶学态度,以.及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推崇$知道近代以来新史学的出现及其岌展了解 日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01.4读史常识举要 知道有关历法的知识,了解主要的历史纪年方法;知道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与名的称谓方式,了解中 国古代在称谓方面的一些用法;了解历史地图的种类、特点及作用,以及古今地名的变化情况,能够尝试 制作有关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年表。1.5 历史探究的主要方法 知道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对史料的来源、性质及其价值进行鉴别和考证的重要性;了 解鉴别史料的主要方法,认识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了解探究历史的 主要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1.6 历史的解释与评判 知道历史著述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对历史的理解是进行历史解释的关键;通过 一些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论述,了解史学家对历史的论述会有不同的解释与评判,并分析造成不同解释与 评判的主要因素。1.7 综合探究: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论文习作 选定一个与历史有关的问题,自行拟订研究的计划和方法,在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的基础上,搜集、 整理、辨析相关的历史材料,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将自 己的研究成果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所写的论文有一定的逻辑层次,体现出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论文中 的引文与注释符合规范。【教学提示】1. 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以学生所学习的历史基础知识为依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通过 对一些具体而典型的材料(如史料、史家论述等)进行分析与理解,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有关的史学 知识,掌握并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技能及方法。学科.网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重心,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评判等活动,在对问题的研究及解决过程中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3.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深入阅读,开展对问题的积极思 考和广泛探讨,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进行观点交流。为便于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如下教学活动示例:活动主题 编制历史人物年表(专题 1.4)活动目标1. 学会编制历史人物年表。2. 在编制历史人物年表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3. 运用年表阐释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4. 通过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作用的认识,既积极评价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 程中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历史人物无法超越历史加予他们的限制。活动过程1.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定一位中外历史上的历史人物作为研究对象。2. 搜集所选历史人物的相关材料,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所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梳理,尝试对相关史 事进行考证。3. 编制历史人物年表。在编制时,既要注意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进行梳理,凸显该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也要注意其所处时代发生的大事,按时序排列。4. 在班上展示自己制作的历史人物年表,并通过对年表的解说,向同学介绍所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及 其所处时代,对该人物进行评价。5. 将编制的历史人物年表分类编辑,汇集成册。活动说明本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对某个历史人物的研究,在全面了解该人物事迹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编制历 史人物年表,梳理并展现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搜集、阅读相关材料,而且 需要动脑、动笔,完成历史人物年表的制作,并对自己的制作阐释说明。这一有深度学习特色的活动,可 以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素养;同时,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在唯 物史观、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等方面的素养。【学业要求】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和功能,了解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常识;知道史 料在历史探究中的重要性,了解史学家是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论证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能够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探究历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在理解史事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评述历史问题, 做到史论结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能够了解唯物史观 的基本观点和史学的优秀传统,理解史学探究的目的是求真求实,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发展历史思维能 力,增强学好历史的信心(唯物史观、家国信怀)。+ + + + + *i j .史* 亠卜亍娄 电卡审卡卡卡+屮丰甲 + 干 +! + *甲1十+ + + + 弓 +4 4町q Tliq-1-1-*星+樹【内容要求】本课程是对史料进行介绍并加以分析、解读的训练。本课程由 7 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 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由于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并非所有史料都能进 入人们的视野。迄今为止,人们所能认识并可以搜集、运用的史料大体有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等类别 搜集和整理不同类别史料的方法有所不同,但却有共同的原则。运用史料就是理解历史,需要秉持大胆怀 疑、多源互证等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史料,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具体情境,需要掌握读懂它的技能,才能对 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形成准确的认识。2.1 史科及搜集、运用史料的原则与方法 知道什么是史料、史料的类别与史料的特点;了解搜集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知道综合运用 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与价值。2.2 文献史料研读依据主要的文献史料类别,选择有代表性的史料进行研读;认识文献史料的价值,知道它是史料中最 重要的部分;了解搜集和运用文献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 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2.3实物史料研读知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进行研读;知道对实物史料 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考古学、科技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实物史料包 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2.4 口述史料研读知道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口述回忆是重要的史料,知道神话、传说、史诗等也是口述史料的组成部分; 选择有代表性的口述史料进行研读;认识口述史料的价值与局限性;学会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整理口 述史料。所涉及的主要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与其他口述史记录;神话、传说、史诗。学科&网2.5 图像史料研读 知道绘画、雕刻、照片等图像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像史料进行研读;认识图像史料的价 值,知道对图像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要借助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图 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2.6 现代音像史料研读 知道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了录音、录像等记录手段,了解录音、录像、纪实性影视作品等在记录100 多 年来历史方面的独特价值;尝试利用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当今社会的不同方面,掌握整理、利用这类史 料的基本方法。所涉及的主要音像史料包括能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录音、录像及纪实性影视作品。2.7 数字资源的利用 在有条件的学校,学会通过互联网利用数字资源,以更为方便地获取所需史料;知道数字资源的价值 与特点;尝试围绕特定历史研究主题,通过数字资源寻找相关史料;主要数字资源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 网页、多媒体资料等;初步了解数字资源与大型数据库的利用给历史研究带来的变化。【教学提示】1.本模块的教学以开展学生历史阅读活动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和认识史料 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并尝试运用各类史料探究历史问题。本模块的教学过程,重在对学生的历史阅读 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是要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即二是要确定提供给学生阅读的范本及适 当的数量,三是要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研习不同类型史料的问题,四是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生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J教师要注竜设计并组织奸学生的阅读活动提出相应的萝求尤其是晏注重 学生对史料进行研习的体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交流。为便于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如下教学活动示例:活动主题 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其开篇(专题 2.2)活动目标1.知道史书记载带有史书撰写者的主观倾向,全面认识史书的史料价值。 2.了解史料作者及其所处时代,对于判断史料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活动过程1.教师给出资治通鉴卷一中的相关记述(“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及“臣光曰”后面的段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字面含义。2.了解有关“三家分晋”的史实及历史意义,提出问题: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其开篇?3. 通过理解“臣光曰”那段材料,知道司马光对“三家分晋”的态度以及他对该事件发生原因的看法。4. 回顾以前所学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了解司马光强调名分、强调尊君抑臣、强调坚持传统秩序重 要性的政治立场,进而理解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其开篇的真正含义。学.科网5. 以课堂讨论或课后作业的形式,了解史书作者的意图,全面、准确理解史书、史料的价值,认识资 治通鉴的重要性。活动说明本活动是按照典型的阅读和理解史料的程序设计的,即先读懂史料,然后了解史料作者,进而对史料 所描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准确理解史料的意义。这既体现了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也包含了对理解 和解释历史能力的训练。而教师引导学生将司马光所处的时代与“三家分晋”的时代相联系,则反映了建立不 同时代之间历史关联的能力,以及对历史学家的政治立场进行探索的能力。【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应了解搜集、整理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通过尝试解读不同类型的史料,知道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和局限性,知道如何获取不同类型的史料并将其 用于历史研究(史料实证);在对不同史料特点和研究范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历史比较研究法, 知道综合运用不同史料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