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物超所值,名师详解)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21165416 上传时间:2021-04-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物超所值,名师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成都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物超所值,名师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成都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物超所值,名师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 成都中考语文试卷解析基础知识部分解析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拂晓( f )B. 涟漪( y)C. 胆怯( qi )D. 嶙峋( l n)【参考答案】B禀告( bng)呐喊( n)逞能( chng)发窘(ji ng)气冲斗牛( du)随声附和 (hu)恪尽职守( k)吹毛求疵 (c)【解析】 试题难度 A 级。 B 项“随声附和”的“和”应读“ h”。本题属常规题型, 考查学生对汉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错误项设置在多音字方面, 该成语属常见成语,“和”字也是同学们常见的多音字,对考生来说,此题难度不大。【趋向预测】第一题考查字音属于稳定题型,近几年趋向于在每一项中设置几个词语来考查字音,一般为多音字,形近字,四川方言中易错读的字,难度可大可小,预计明年此题难度会有所增加,可能为B 级,建议 2016 级学生复习时要把这几类易错字音归类掌握;同时也不能忽视另一种考查方式:每一项以句子形式出现考查读音。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C)A 敏感的人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刻制自己的敏感。B开始于盛气临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C袅袅烟云在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D鸭们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幅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解析】正确答案为C 选项。此题与 2014 年题型一致,考查同音字的正确书写的能力,难度较小。A 项,刻制 - 克制B 项中,盛气临人- 盛气凌人; D 项中,一幅 - 一副。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正确辨析同音字的不同意义;二是要把握同音字的不同的写法。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B、周末参加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1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D、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答案】 B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 得一提。指意 、价 等小得不 得一提。【解析】A 的“苦心孤 ”:指苦心 研,到了 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 求解决 的 法而煞 苦心。 是指做学 等 极的事情, 用来修 沉迷游 消极的事情就 然是搭配不当了。C 的“ 止”:指 美所 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而句中 到的 是 法行 , 就犯了褒 失当的 。D 的“天 之 ”:天 :旧指父子、兄弟等 属关系。泛指家庭的 趣。句中是 老 和孩子 , 就犯了用 象的 了。【考点】成 的含 及使用。【 考方法】 成 使用: 掌握成 犯 的几个基本 型 用 象 褒 失当 搭配不当 望文生 不合 境 重复累 相互矛盾 敬 位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 怎不让人扼腕叹息。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C、“川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D 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 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答案】 A【解析】 B句成分残缺, “通 促 了” 致句子主 残缺了。 C句 糅 “原因是”与“由造成的 ”两种句式糅合。 D搭配不当,“培养”与“水平” 搭配不当,只能是“提高” “水平”。【考点】 本 考 辨析 病的能力。【 考方法】病句的辨析:掌握病句的几种基本 型 搭配不当 序不当 句式 糅 成分残缺 表意不明 重复累 前后矛盾 关 使用不当课外古文解析江陵府曲江楼记(宋)朱熹2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 岁丰人和,幕府无事。 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悲夫! ”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 ,而以书来属予记之。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删改)注释:晻( yn)霭:昏暗不明。曲江公,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被李林甫诬陷,贬为荆州长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A.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病:担心,忧虑B. 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 行:实行,推行C.而以书来属 予记之属:通“嘱”,嘱咐D.于此亦可以反 诸身反:反对,违背【答案】 D、类推,反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把握。除需要日常积累以外, 还需要结合文章前后文来判断。此句译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4.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 (3 分)译文:_【答案】我看了敬夫的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解析】句式比较简单,学生容易忽视上下文,将“书”错译。“书”从上下文3可以知道是“ 信”的意思。另外句中 有两个“之”字是相同的,都是 构助 “的”。“ ”在此 是“佳 ”的含 。(2)无以写其山川 景、朝暮四 之 ,如范公之 岳阳。(3 分) 文:_【答案】无法像范公写 岳阳楼 那 ,描写群山众流、 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 化。【解析】 句 是倒装句的一种:定 后置句。因此翻 ,需 序, 是重要得分点。“无以”固定用法,翻 “没有可以用来。”5. 作者借 曲江楼作 , 今追昔,抒写的所思所感是什么? 概括作答。(4分)答:_【答案】朱熹 了 敬夫来信, 得知登 曲江楼能看到 多佳景。 于是渴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 江山, 酒咏 。朱熹因 敬夫提到了 九 的 ,想到了 他 的人都会 是非曲直有所感悟,想到只要登上此楼的人,都能从登楼眺望中得到感悟、收 。【解析】 道 主要考察的是学生 全文的概括和把握能力。答案都出 在本文第二段,即使不能快速 懂全文,也能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来。另外本 共4 分,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确定答案 两点。原文翻 :广 人 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 ,衙 清 。只是常常 学校 外 着高 而感到不快,于是开 筑路, 直达白河, 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 , 只 浩瀚的江水、 相 的湖泊,迂回曲折, 深 ,江水奔流,一目千里。西陵峡的群山,烟 迷濛,云气昏晦,在 茫的水天之外, 。敬夫于是 四周,慨 道: “ 不就是曲江公所 的江陵郡城南楼 ? 去 公离开宰相之位, 被 官到 里, 在平 暇的日子里,登高吟 , 是 然有超脱 世的念 。至于他感 事,往往 夜不眠,喟然 ,深深 ,足 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 最4 不能 。唉,真可悲啊!”于是在匾上 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 曲江楼作 。我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 。 真想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 , 眺望江山, 看地形,然后相互 酒,吟咏 公的 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 采,差不多才能 足平素的心愿。 公距今已很久了, 而 他 的人,无不有感于他的境遇,合上 本,深深地 息。 是因 辨 是非邪正,天理本 如此,故人 不能无 于衷。登上 楼的人,在 也可以反 自身,而有所感悟了。 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 ,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 那 ,描写群山众流、 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 化,唯有逐一 述敬夫的原 ,并附上自己的感慨,以供后世君子 看。课内文言文解析二、文言文 (每小 3 分,共 9 分) 下面文言文,完成5-8 。 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 耕。仲永生五年,未 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四句,并自 其名。其 以养父母、收族 意, 一 秀才 之。自是指物作 立就,其 文理皆有可 者。邑人奇之,稍稍 客其父,或以钱 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 仲永 于邑人,不使学。余 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 家,于舅家 之,十二三矣。令作 ,不能称前 之 。又七年, 自 州,复到舅家 焉。曰: “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 于材人 矣。卒之 众人,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 也,不受之人,且 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众人而已耶?5. 下列 句中加点 的解 有 的一 是(D)A. 世隶耕隶:属于B. 父利其然也利: 有利5C.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D. 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称赞【解析】此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它要求学生在平时就要加强对 “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的了解和积累。从此题不难看出,课内文言实词的积累是今后文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贯穿文言教学的始终。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或以钱币乞之A.B.其真无马邪以刀劈狼首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C.D.能谤讥于 市朝将军岂愿见之 乎【解析】此题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 它要求学生在平时就要加强对 “于、乃、而、之、以、为、其、则、因、何、所、且”等 12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了解和积累。 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掌握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然后才能向课外文言文进行拓展和延伸,由此看来,学好课内文言文才是关键之所在。6.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B. 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 ,寥寥数语,即交代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C. 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D. 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 进而借事说理, 提出了对世人的告诫与警醒。【解析】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选择题是在整篇课文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同学们除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外,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整理: 首先,6概括每篇 文的中心,划分段落 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点段落 ( 能反映中心或体 作者心情的段落 ) ,体会它 人 的启示、 涵的深刻道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 句,并体会 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 言的特色等。文中的中心句、关 句可以和理解性背 的 句 系起来, 它 是相通的。答 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 ( 中心、写作目的、 思想感情 ) 把握住了,其它的 也就不会 倒我 了。7. 把文中划 句子翻 成 代 。 (4 分)(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 分) 文:【解析】 句中,“异”“焉”“旁近” 是关 。“异” 在 里是意 用法,是“ 感到惊奇” ;“焉” 气代 , 代 件事;“旁近” 指“ 居的( 具)”。所以在教学中教 必要把“异” “焉”“旁近”等重要 教授 学生。 【参考答案】父 此感到惊奇 , 就向 居借 写工具来 仲永。(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2 分) 文:【解析】 句中,“之”是一个重点 ,第一个“之”是 构助 “的”的意思,第二个“之”是代 ,代指前面的“通悟” 。“受之天也”的“之”后面省略了表 象的“于”字。“之”在教学中是一个要重点 的虚 。 【参考答案】仲永的通达 慧是先天得到的。现代文阅读解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8 11 题诗与成都肖复兴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7成都古今出 的 人很多, 代来 成都的 人更是无数, 他 的 再漂亮, 并不足以 明成都就是 城。 能 明成都市一座 城的, 是 座城市的影响, 如水一 在 座城市蔓延的滋 和普及。曾 在成都最 大众化的茶 , 也有百姓自 的写 的 情, 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 拿到茶 里 ,第二天再去一看, 者已 如云,和 者,在茶 里彼此打擂台,茶客 , 在 看中肆意地 点 劣。 人 自得其 , 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 里 的 景了,想象那 赶得上 楼梦大 园里的 会吧。 曾 到 一 故事, 是抗 期 ,在半 街魏家祠堂 面开有一家 , 争期 拮据,怕人吃 不 或 ; 前先要 呢,又 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 自己的面子。店家便写下一首 , 在 上: “ 好似 信,出 秦, 桃园 ,要 三 孔明。 ”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 喜。在成都, 不止于 家之 雅的唱和, 而很 在,很 用, 又有几分居家 日子的恬淡和狡黠, 以及 辛日子里的苦中作 。再 一例,便是在成都 乞丐都能写 。一个成都乞丐的“烘 ” :“烟 向 迎残月,破碗 唱晚秋,两足踏翻 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 ”居然把凄凉写得如此 意盎然。也 , 只是丐帮中的 毛麟角,但他 确 曾 存在 并 成都留下了不俗的 作。 在 的城市里,我 真的未曾听 。 1913 年,成都慈善人士曾 在北 一破 旧址上搭建一排瓦屋, 供乞丐在寒冬 有个避 的地方,并取了个典雅的名字, “栖流所” 。没 多久,便被乞丐在 上 了一副 :“是士 工商之友,与魑魅魍 ” 。既工 ,又俏皮。一座平民化的城市, 才能 将 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 和自己平起平坐。 而一座有 的 的城市,才能 花开一般, 都可以 放出 来。成都的 的 , 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而 的 更是一种文化的底 , 不是一朝一夕,而是 久 月的 淀和打磨, 才化 了 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 得同 人的 至先生曾 一段 :“人 提到杜甫 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 却 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在是成都的福气。成都人便也格外珍惜 一福分,将杜甫当做自己的 神,把草堂当成 的殿堂,每年人日即正月初七 一天,都要到草堂里祭拜,已 成 由来已久的 俗。如果没有 久的珍惜与敬重,如何能 形成 的 ? 的 在一座城市走 了一千多年, 座城市又 是一种什么 的成色?安史之乱后,杜甫携 自己的稚子,从甘 的同谷步行了一个多月,才走到了成都,投奔到当 任 南 度使的朋友 武 下。但不多日后, 杜甫 持搬出条件 越的 府,而居于 陋的寺院之中。日后,在浣花溪旁搭建一 茅屋,写下堂成一 ,其中:“ 止 将数子, 来 燕定新巢”一 ,道出了草堂建成 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 雨 儿出,微 燕子斜”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 相近水中 ” 情趣盎然却又令我 会心会意、平易得任何人都懂得的 句。我一直 , 正是杜甫自身 的平民性,造就了其 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 座城市 歌 的平民性, 和 座城市的人 心心相通。 不再是高雅的代名 ,不再是 人的 利,而属于大众和 座城市的每一棵 ,每一 花。成都,不 是一座茶城,一座花城,一座美食城, 是一座 城。(有 改)8.第 1 段中,成都和 的关系“格外特 ” 。 与成都“格外特 ”的关系是什么? 合全文, 要回答。 (4 分)89.文章 3-6 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成都是一座诗城”的?请分点简要概括。( 6 分)10.文章第4 段“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中的两个三国典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用典有何好处?11.第 10 段引用了杜甫建成草堂之后的若干诗句,而未引用杜甫在草堂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若在此处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第 8 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 考生需仔细通读全文后, 解读题目“诗与成都” ;诗对成都,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抓住文中所写人物故事归纳中心词“生活化”“平民化”来进行分析作答。第 9 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能力、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从三段到六段可以看出诗歌对成都市民生活的影响。文章通过描写诗歌对茶馆文化、市井生活、 百姓生活的影响,诗让人们自得其乐;诗让生活充满情趣,诗让人在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第 10 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 “挂账、要账” 两种生活情态的理解,老板通过诗歌巧妙的说出自己不想赊账,并考查了“用典”的修辞手法。用典的好处之一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增添趣味性。历史传说或寓言故事,使文章内蕴比较丰富。第 11 题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情感、主题的理解。 堂成:“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水槛遣心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南邻“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江村:“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以上诗歌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基调为: 欣喜、闲适、 悠然自得。 诗歌洋溢着宁静、 和谐的气氛。 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写作者茅屋被风吹破, 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的个人痛苦, 以及体察人间冷暖、 忧国忧民之心。考生需理解文中诗句,回忆八年级所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对比阅读,分析。本篇散文阅读,紧紧联系成都市地方文化,综合考查了是考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能力。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拓展。现代文阅读解析2(说明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 题9位次的讲究( 1)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就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 ,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右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2)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3)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 “堂”一般不住人,只举行孝行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 ,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 “南面称帝” 。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杨荣交谈时, 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4)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 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 ,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 ,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5)所以, 在传说戏剧舞台上,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有删改)10、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答案】 本文从南、 北、西、东四个方面的尊卑和“左右” 谁尊谁卑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解析】这类题要求把握文章内容,筛选信息,准确概括文章要点。全文共5 个文段。理清脉络就会发现,答题点锁定在(4)(5) 两段,概括一下就可得到答案。11、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答案】( 1)文章开头用“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 引出下文,点出文章说明的中心: “位次的研究”。( 2)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兴趣。 ( 3)结尾再说“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与开头相呼应。这样,首尾相合,使文章结构严谨。 ( 4)再次点明中心,说明位次研究。【解析】从题干分析来看,主要是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的作用。明确首段的作用:a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增加趣味性、 生动性、增加文学色彩,引起读者兴趣; c、引出说明对象;d、点明中心。尾段的作用:a、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b、点明文章中心。12、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A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答案】 A 项中的“闾左“指贫民,古时贫民居住闾左,富人居住闾右。在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左右排序以”右“为尊。 A 项中的“左”为卑, “右”为尊,符合本文所介绍的左右尊卑问题。B 项中的“西东”指兄弟各走各的路,由于时局原因,不能相聚在一起,在这里不指具体方位,更不指位次。【解析】本题属于文段知识运用题,只要紧扣原文段“位次的讲究”里“南北东西”和“左10右”谁尊谁卑,就能解决。语言运用解析一、成都市近五年语言运用考点回顾2010 年的为:新闻概括,口语交际,写宣传语和串词;2011 年的为:表格分析题,仿写,写辩论词;2013 年的为:材料分析,口语交际,补充对联;2014 年的为:材料分析,根据语境说话,仿句;2015 年的为:图表分析,拟写宣传语,情景对话。二、2015 年成都市语言运用分析1、 突出了地方文化特点。第一题图标解析, 由两个辣椒组合成的一个口, 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成都地区的地方特色。此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想象、创造等综合能力,要求考生答题时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 2、注重语言表达的美感和功能 。宣传语作为一种实用文体,要求学生做到语言简明,主题鲜明;感情真挚,语气真诚,有感染力;构思新颖,富有创意。 3、强调语言的日常交际功能。口语交际解题时注意对象和场合, 文明得体; 根据对方的话语, 理解对方的观点;表达观点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三、 语言运用应考策略1.稳扎稳打,强化基本功训练。“语言实际运用”考查部分内容广、形式多、考察方式灵活多变,要做好语言运用的相关题目,必须熟悉掌握相关基础类题型,苦练语言表达基本功。(1)专题讲解,掌握题型。 语言运用中对各种能力的考察都是结合相关的题型进行,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能力,选用仿写、情景交际,颁奖词等题型;提取、概括、筛选信息,选用图表、漫画、材料分析等题型,因此对语言运用进行专题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各类题型的考察要求,又能够训练多种语言能力。(2)逐步深入,强化训练。孩子在不同的年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语言运用按照初一到初三,分为不同的层级。层层深入,分阶段进行不同的训练,为最后的中考冲刺做好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准备。2.活学活用,强调方法的灵活运用11语言运用的考察方式灵活多变, 因此必须强调对方法的灵活运用, 学会举一反三,将例题中老师精讲的方法,结合自身感受、体会,多总结,多思考,多提问,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类考试中多变的题目。3.拓展视野,注重知识的生活化,实践性。四川省教育厅新下发了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2015 年修订)和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 2015 年修订)的通知,新版方案更加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多学科的渗透, 并且在地方课程上有了一些新的要求。同时,我们的考试,也越来越注重对地方文化知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的考察。由此可见,拓展视野非常有必要。我们必须注重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的渗透,多了解四川、成都的相关知识,如历史变迁、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等。此外,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生活密不可分,知识的实用性在语言运用类题目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注重提高语文素养,注重表达,善于表达。五、作文解析 (1)“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 。粗读,平淡无奇,细读,意蕴丰厚。 孤独之旅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 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改变,原理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分期待-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60 分)要求:( 1)要有真情实感; ( 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3)不少于 600 字;( 4)不得抄袭套作; ( 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解析】 2015 年中考作文较之往年,多了对题目的字面意思要做准确的理解,进而把握住题目的关键点。 “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好多考生将把题目的中心都界定在“送别、离别”这一主题上,我觉得有点流于一般,落于窠臼。因为离别主题,前人已有典范,作为初中生,很难在写出出彩的篇章来。怎样才能让这个题目写得出彩,立意更新呢?我认为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拆题、立意此题的关键词“去(离开) ”。再用拆题法我们可以将这个题拆为“挥手” “自兹去”。“挥手”这个动词意思就是 “离开”,但我们可以在动词前面加上修饰 “潇洒”“洒脱”“无奈”“悲伤” “期待” 等词语, 选取其中的一个词语, 也就给你要写的文章定下了感情基调。 “去(离开)”的后面再加上一个对象: “一段时光” “一段情感” “一种思想”等等,这样下来我们的作文方向就更明确。 立意更深刻一点,我们在看看导语部分的提示:像杜小康那样“孤独挥手自兹去”;像小弗朗士那样“调皮挥手自兹去” 。还可以像吕蒙那样“不学挥手自兹去”像鲁迅12那样“彷徨挥手自兹去”像史铁生那样“颓丧自兹去”-二、结构:好的的结构, 就像我们身上穿着整齐的衣服,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令人舒服。 这个题目我认为可以采用题记、小标题、排比段、书信、等行文的方式。写成记叙文的话,在开头时可采用倒叙方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三、语言。语言要优美, 注意多加语言的修饰,运用修辞和描写来提升作文语言的美感。也要注意运用在八年级学过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表达细腻的内心, 从而生动细致地表达出挥手告别的情感。有必要还可以用景物烘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内心,表达出告别的情感。解析 (2):“挥手自兹去” 出自李白,本身是一首送别诗, 初三的学生最容易写的是对初中生涯的一个告别,这是最典型、最简单、最直接的一个方式。 “估计很多学生都会写关于对初中三年的离别” ,这次的题目总体来说并不偏、难、怪。但如果作文想得高分, 首先需要跳出这个点, 不是完全就写对初中生涯的离别, 要看怎样能够升华一下。 这次作文从题目来讲是非常贴近初中生活的, 但如果大多数人都集中以初中生涯立意,也不容易脱颖而出。拉开写作差距:立意以“兹”为核心中考作文分两个板块, 第一个版块是基本分, 第二个板块是发展分。 基本分是 40 分,只要做到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规范、文字通顺、篇章结构完整等,很常规,容易拿下。但发展等级就会拉开一定差距,比如语言、行文结构构思、审题思路的体现。这次中考作文要拉开差距关键就在立意, “兹”是立意核心,考生要得高分就需要写出新意。“挥手自兹去”中“兹”是一个代词, “兹”指代的内容则需要深挖、伸展,很多人可能局限在初中生涯。实际上,可以以这个为点发散, “兹”可以是个具体的东西。比如学校、班级、集体是最基本的,但升华后就可以写初中三年,再升华扩展就是对以前的少年时光、 童年时光的一个告别, 这就更深了一层, 因为进入高中以后,马上就要成为青年人了。培养作文能力:全面审题还需真情实感结合近三年作文趋势,写作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审题能力。 “目前成都市的作文还集中在命题和半命题, 首先第一点就是需要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必须13抓出已知条件、关键字词,比如今年关键词是兹,代词含义量非常广,指代的内容不仅仅是实际的东西,也可以是虚的东西。”此外,分析近几年成都出题都是倾向于贴近生活的, 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希望学生更多在生活中学会感悟,能够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这点是很符合初中生发展趋势和成长需要的。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