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细纹剪纸进课堂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20919285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清细纹剪纸进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乐清细纹剪纸进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乐清细纹剪纸进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清细纹剪纸进课堂 民间美术在课堂中的传承与发展董晓丹摘要:先用铅笔在宣纸上描下几只蝴蝶、几处花、几条的图案,然后沿着密密麻麻的细线雕刻,一张宣纸上就跃然出现了温馨芬芳的百草园。这是我剪纸课上的一个场景。 如何传承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一方面剪纸艺术亟待保护,另一方面学校又缺少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载体,何不把两者结合起来?我学校多次尝试着学生细纹刻纸实验活动,想不到引起了很多中学生的喜欢。于是请来了老艺人讲座,师手把手地指导, 学生们学艺的兴趣很大。”关键词:传承、发扬 背景:历史进入了21世纪,我们的中学生大多迷恋上电脑游戏,知道游戏版本很多,在课后讲的滔滔不绝。可是知道乐清民间艺术的却寥寥无几。在美术课中讲西方素描,色彩的多,讲当地民间美术的少。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忽略了民间美术教育,那将是不完整的美术教育,更为严重的是将危及我们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从教育的角度讲,与其说学习民间美术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学习民产生的间美术是在教学生学会怎样理解中国的劳动人民,怎样理解中国劳动人民在苦重重的生产生活坏境中浪漫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这些精神不仅作用于他们的身上,而且对学习这些精神的中学生,也会产生弥足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缺乏的正是这些情感。针对以上情况,我选择了乐清细纹剪纸这具有民间美术特点的内容进行美术课的补充。鲁迅先生曾说民间美术作品源于“生产者的艺术”,这早已被世人所共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记载历史的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字。我们的汉字是由岩画和甲骨文的象形符号发展而来,我们祖先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原始绘画民间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源。乐清细纹剪纸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冲击着我们视觉的每一个角落,它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葩,它的应用和发展与本民族精神有着千丝万镂的联系。如果我们的美术在青少年中得不到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可能出现历史性的断裂。因此,我们要加强民间艺术教育,提高民间艺术审美素养,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根基,帮助他们在民族情感,国家意识上树立起牢固的精神支柱。教学准备(1)我校学生都有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提倡让学生参观三科电子展览馆,馆内搜集了乐清细纹剪纸名家作品和乐清的黄杨木雕。学校领导非常支持,联系三科电子,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这一活动对本堂课的教学提高层次的技术支持意义深远,学生看到了栩栩如生的水浒一百零八将,还有景色和人物替换的美感的红楼梦,还有可歌可泣的英雄肖像等等。为学校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奠定基础,让学校一千多学生零距离接触民间艺术作品开阔眼界。使学生了解乐清细纹剪纸细致特点。师再重点讲述乐清细纹刻纸与中国其他民间剪纸相比,其艺术特色一在于“精致纤细”,二在于“工整秀丽”。乐清细纹刻纸的构图一般以中间为主题,四周保留着“龙船花”的图案花纹,即以粗细一致的直线条组合成各式的图形。相较于其他地方的刻纸,乐清细纹刻纸在“细致”方面的追求也可谓做到了极致,技艺高超者能在一方寸的纸面上刻出 52 条细线,一幅碗口大的细纹刻纸要十多天才能刻成,各种民间图案纹样都能在几厘米见方的纸上得到细致而丰富的表现,这使乐清细纹刻纸获得了“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之称。乐清细纹刻纸所保留的“龙船花”传统纹样,不同于北方剪纸较为普遍的月牙形、锯齿形、枣核形等纹样,基本都是呈现为二方或四方矩形连续的形状。这种纹样大部分源自当地的民间工艺品如木窗、陶器、编织、漆器等。在制作上,乐清细纹刻纸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表现力十分丰富。但正是因为乐清细纹刻纸技艺难度大,短时间内难以掌握。所以刻纸艺人一般要有数十年的雕刻功夫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2)在落实课堂教育前,我请乐清细纹剪纸研究所的所长南碎开老师在学校多功能厅给学生讲座有关细纹剪纸的由来。乐清细纹刻纸是剪纸的一种,起源于象阳镇寺前村余氏宗族。早在元代年间,乐清象阳寺前的艺人们为了适应民间习俗,在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张贴花窗门神,意味驱邪正气,保佑家门清洁、入口康宁。先辈艺人们还常为民间妇幼剪些服装鞋帽之类的绣花图案,以供民众穿着美观之需求。到了民末清初,有倭寇楼船一艘开到温州磐石江边,倭寇上岸行凶,杀害百姓,无恶不做,在赶走倭寇的战斗中,我方牺牲了三十六位勇士,为了纪念死去的烈士,寺前的艺人们便制作龙船(龙灯),在龙船上设有三十六神相、神位,让三十六勇士的灵魂在他们战斗牺牲的忌日乘坐龙船,过街串村,与活人们一起享受人间的快乐。后来由于温州各地每年春节期间艺人们都制作龙船、滚龙等进行民间娱乐活动,龙船质量互比高低,故此纸花(即龙船花)越刻越细,龙船越来越富丽堂皇。刻纸就这样伴随着龙船的产生和发展而演变成龙船花。后妇女用它作绣花底图,绣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称剪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龙船花开始脱离龙船,作为单独的工艺美术品。之后,乐清细纹刻纸的生命轨迹是70年代红火,80年代衰落,90年代消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赚钱效应”使人们抛弃了这一传统的手工艺。乐清早期的剪纸艺术是依附于民间刺绣工艺的发展而形成的。最初,它只起了粉本的作用,譬如,帽花、鞋花、肚兜花等,局限性比较大,工具也较粗糙,形式单一。当这种剪纸一旦被民间传统娱乐“龙船灯”所采用后,就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其内容不再限于花花草、鱼虫鸟兽,而戏曲人物、神话故事与山水风景也逐渐兼容并蓄了。其形式也随内容而有所发展,开始出现了较为细腻的细纹装饰。这是一个飞跃的变化。“龙船灯”,是乐清人民一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每逢新春佳节,乐清县中雁荡山麓村村都扎起“龙船灯”。其体积有34米见方,分为日龙、夜龙与活动首饰龙三种。前有龙头,后有龙尾。整个龙体造型,象征着自由和力量。在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驱凶纳福,人口平安。正由于寄托着这个美好的愿望,人们就不惜工本聘请扎纸艺人来扎制“龙船灯”。“龙船灯”上除装有一台台绸制的古装戏曲人物外在灯四周从里到外还贴着47层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细纹刻纸。这些刻纸,本地称之为“龙船花”。“龙船花”极为精致而富于装饰味。夜晚,首饰龙腹内点着灯,映照得四周七层刻纸花样,玲珑剔透,瑰丽多姿,令人神往。由于装饰“龙船灯”的特殊需要,民间剪纸的内容和形式也相应有所突破,工具也由原来的剪刀发展为锋利的特制刻刀。以“刻”代“剪”,艺人们更加得心应手,创作自如;同时也使刻纸作品的刀法更加挺拔有力,线条更加明快利落,表现力更加丰富。凡此种种,使这一刻纸艺术品构成精细的独特风格。乐清细纹刻纸经过历代艺人的继承、创新和充实,才形成了今天的艺术风上求精,细上加细,能够刻出52根。创造了“细”的最高纪录。刻制纹样时,依凭竹刀划了经纬格子线,艺人们在小方框内随心所欲地刻剪出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乐清细纹刻纸的另一个特点是浓厚的装饰风味。艺人们常用的图案纹样有正字形、人字格形、八角金钱形、锁一形、葵花形、冰梅形、菊花形、龟背形、鱼鳞形与双鱼鳞形、喜字形与双喜形、寿字形,还有“田交田”、“空肚十”、“勾之云”等60多种。他们运用这些图案熟练而千变万化,富于疏密、粗细、曲直、宽窄、刚柔等变化与对比,使纹样轮廓清晰、形式优美,宾主分明,形象突出。刻纸的主要工具是刀和油盘。油盘是在刻纸时垫衬在纸的下面,以便于缕空和剔去不需要的部分。油盘由一只大约30公分长、40公分宽的木盘和盛放牛油、松花粉拌和的油泥所组成。油泥的硬度以不粘刀为度,表面用鹅卵石磨平磨光。刻纸所使用的刀是一种特制的刀,厚约0.35毫米,宽5毫米的尖头斜刀。以上是南老师给学生讲座分发的材料。还有南老师带来了工具,刻刀和油板,当场演示给学生看。南老师的讲座激发了学生学习细纹剪纸的兴趣,调动学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弘扬民族艺术的情感。(3)课堂实施上我采用了讲解,分析,欣赏实物和图列,课件展示龙飞大有年、多福多财、金玉满堂、鱼跃龙门等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体会民间艺术家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师动手演示,边演示边讲解细纹剪纸刻刀使用的技法,先上后下,先细后粗,先左后右,先里后外,手向一致。即刻时必须先刻上面和里边花纹,后刻下面和外边的花纹;先刻复杂的花纹,后刻简单的花纹;先刻小面积的花纹,后刻大面积的花纹。右手握刀,左手握竹制的挡拄,刻制的时候左手用挡拄按住纸,右手运刀,刀柄与纸面垂直,确保刀刃不偏,否则底层的花纹和上层的花纹就不一样了。运刀要准确,刀刃与刀柄必须平行移动,不能采取斜刻方法。刻刀一刀刻透,用力拉划。两线交界处,不要用力过猛,以防断线。锯条刀适用于一次性刻制数量较多的刻制。刻刀垂直,一刀刻透,然后刀刃向前,一上一下如锯齿状前进,将纸切割,注意提刀时刀尖不能高于纸面,否则会出现纸条连续不断的现象。游刀法是指划刻时随意变形,如游龙戏水,线条流畅圆滑。每刻完一小块,用刀尖轻轻一挑,刻掉的部分会自然跳出,如有相连,不要硬拉,待整个作品完成后逐步修改。这种演示方法提高学生对细纹剪纸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师分发每位学生一张印有喜鹊和双喜图案的剪纸图稿,下面垫着四层红色宣纸,再分发刻刀和油板。生刻,师辅导。刚开始时,有的学生有点胆战心惊,手不停的发抖,线条磕磕碰碰,断断续续。师播放轻音乐,让生静下来,终于线条流畅起来,一幅活灵活现的喜鹊双喜图展现在我的眼前。老师我成功了,老师有的地方我线条刻断了,但还可以,教室里声音一直响着。我欣慰的点头。原来创造使人快乐和幸福。 学生都学会了简单的刻纸,对于民间艺术,不管是学生或我,都爱上了这门艺术,也祝愿更多的人喜欢这门艺术,让这民间艺术世代传承与发扬。参考文献:中国美术教育 董晓丹 2013,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