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辅导

上传人:积*** 文档编号:20826082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学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公共管理学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公共管理学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公共管理学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政府通过法定程序产生,具有合法性和强制性,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形式。 非政府公共组织具有民间性、志愿性、公益性等属性,是公共管理多元性的体现。 如:学校、研究机构、社区服务机构、消费者协会等。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1)管制性公共事务(法律完善、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等) ()基本性公共事务(公共设施的发展、社会福利的推动等) ()服务性公共事务(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 (4)保障性公共事务(环保)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指为社会成员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公共利益的实现重要体现为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 4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公共权力以政治合法性为基本,代表的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意志,是社会资源的高度集中,是社会力量中最大的力量,具有对全社会的制约性。 补充阐明 由于公共权力的特殊性,在其运营过程中,必须与公共责任和法律规范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承当公共权力的人,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同步承当公共责任。 二、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性 1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2政府组织与其他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3. 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4.成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成果管理上; 5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6. 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 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公共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公共性-强调政府的重要职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正性-强调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公共意志的执行者,因此必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服务性-强调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是为公民和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内容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1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上任为标志。被看作是一场全球范畴内的“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公共行政改革,是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型的开始。 这场运动重要致力于解决如下问题:重新调节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的职能;尽量实现社会自治,运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改革政府内部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主体和行为特性 一、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指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组织重要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 二、政府职能演变的三个阶段1限制政府干预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张政府不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是典型的“小政府”形象,被描述为“守夜人”政府。其标语是“管的至少的政府就是最佳的政府”。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2主张政府干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觉得政府的干预应是全面的,不仅涉及老式的政府职能,也应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如生产、分派、就业、稳定物价、均衡收入、维护社会公正等。 代表人物:凯恩斯 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20世纪0年代后) 分析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以及政府失灵的因素及体现,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主张限制或取消政府干预,充足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基本根据和理由。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市场是存在缺陷的,存在着单纯依托市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垄断的浮现导致商品服务质量的减少,市场竞争产生的收入不公平,公共产品的提供、定价和收费问题等,这些需要政府的干预来解决。 市场失灵重要有两种状况:一种是市场经济中存在某些不符合完全竞争条件,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发挥配备资源作用的领域 ,如公共物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失灵等;另一种状况是完全竞争市场运营自身的缺陷,如社会分派不公平、宏观经济不稳定等。 四、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能 .建立并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 (拟定法律法规、形成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 2.提供公共物品及基本服务; (投资基本设施和社会服务) 3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国家预算、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控制通货膨胀) 进行收入和财产的再分派; (保证社会公平、保护弱势群体) 5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解决资源被破坏、污染的问题) 五、国内政府职能转换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职能越位: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事情,过多地参与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私人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政府职能越位的重要因素是: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不分;政府与公司不分;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 2.政府职能错位: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现象,即你干了我的事,我越了你的权。 政府职能错位的重要因素是:政府职能范畴不清;政府机构并立,职能重叠。 3政府职能缺位:本来应当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足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浮现了真空。如医疗、救济等社会保障供应局限性,市场竞争规则不完备,信用体系不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不能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等。 4.政府职能不到位:某些政府的职能只体目前文献、课本和口头上,而在实践操作和执行中远远没有实现。 几乎表目前政府职能实行的方方面面,例如,教育公平、医疗保险、环保等。 六、转型期国内政府职能的定位 1.强化公共服务,保证公共产品的供应 (加强基本设施投入和服务;保护自然环境和环境;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强化社会管理,保证社会公平、公正 (扩大社会保障范畴;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济、优抚制度;统一社会保险机构,有效管理基金) 3.实行宏观调控, 稳定经济发展 (注重整体经济的筹划性;支持基本经济发展,坚持利农、惠农政策,保障基本产业发展;健全市场经济秩序) 4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理顺关系;精简机构;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工作开放化、民主化、法制化) 七、政府失效及其启示 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备的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政府失效的重要体现: 公共政策失效(政府难以制定并执行好的、合理的公共政策); 公共产品供应的低效率(公共产品过剩和增长公共产品成本); 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内部性是公共组织自身的目的,导致了“私人的”或组织的成本和利润很也许支配公共决策者的计算); 寻租及腐败(寻租是一切运用行政权力大发横财的行为和活动,寻租活动是运用多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以获得拥有租金的特权;租金是指由于政府干预或行政管制市场而形成的级差收入) 政府失效理论的启示: (1)单纯依托市场和过多依托政府干预都是行不通的。 (2)明确界定政府管理的范畴、权限。(3)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步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4)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建设,使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的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八、国内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基本特性 国内的非政府公共组织: 事业单位、社会团队、非营利社会中介组织和民办非公司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主体是:社会团队(学术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专业性团队、联合性社团)、民办非公司单位(例如民办学校) 基本特性: 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专门性;志愿性。第三章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指一定的政治实体在特定的环境中,为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准则。 按照公共政策的层次分,可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二、公共政策与法律的区别 1. 两者制定的主体有差别。 (法律-立法机构;政策-行政机构、立法、司法机构)2 两者的实行主体不同。 (法律-司法机构;政策行政、立法、司法机构) 两者的体现形态有差别。 (法律有很强的实行原则和操作性;政策规范、原则、具体) 4. 两者的稳定性不同样。 (法律稳定、长效;政策针对某些问题、可以修改、终结)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 制定公共政策是由于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政策问题是指通过有权制定政策的主体的认定,觉得应当并且可以通过特定的公共政策加以解决的具有公共性的问题。 “问题搜索 问题界定 问题表述问题感知”就形成了政策问题建构的措施。 四、公共政策规划 公共政策规划是指在有关原则的指引下,遵循一定的程序,在对于政策问题充足结识和分析的基本之上,对政策方案进行设计、分析、整顿、选择的过程。 政策规划的直接主体重要涉及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等,间接主体重要涉及利益集团、大众传媒等。 公共政策规划的原则: 公正原则- 考虑利益主体多数人利益,被多数人认同。 受益原则- 使多数公民受益,具有普遍性。 系统原则-从社会不同范畴、领域、阶层存在的问题之间的互相关系出发,综合、辩证地规划。 权变原则-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优化原则 - 同一政策问题要有多种被选方案。 公共政策规划的程序确立政策目的拟定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方案择优政策方案 五、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的环节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和组织准备政府实验全面实行 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 行政手段(行政命令、批示、规章制度)、经济手段(价格、工资、税收、罚款)、法律手段、思想教育手段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 政策自身-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政治因素-政策特性、政治体制 行政因素-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相应的资源 沟通因素-执行人对政策的理解第四章 公共组织管理 一、公共组织的基本特性 1政治性-国家权力机构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陈述、表达和实行国家意志的代理机关。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2.社会性-政府负有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权威性-各级政府组织的设立和运营是以法律授权为基本的。 4.法制性-政府的自身建设、行政的行为根据有关法律,并受法律监督。 5.系统性-指公共行政组织体系的完整性。 二、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管理层次就是管理纵向构造的层级数。 管理幅度指管理者所管理的人数。 管理的层级越多,管理的幅度就越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般状况下呈反比关系。 三、尖形构造和扁平构造 管理层次多、幅度窄的行政组织构造呈高金字塔形,是尖形构造。其长处是事权集中、分工明确、控制有力,便于整体协调和统一领导;缺陷是管理层次多、信息传递时间长,容易导致信息失真,使高层决策被“走样”执行,同步严格的控制不利于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发明性,易使管理工作僵化。 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宽的组织构造呈扁金字塔形,是“扁平构造”。 扁平构造的长处是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迅速,不易失真,高层的决策意图不易走样,下级部门和人员的决策范畴广,整体观念强,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缺陷是组织相对松散,控制不强,沟通渠道少,也许导致行政控制软弱,上下级之间的协调较差。 工作性质:工作任务越复杂,差别越大,需要协调的限度就越高,管理幅度应当越小,管理层次越多,反之亦然。 工作种类的接近限度:工作种类越接近,越应采用宽幅少层的构造,反之采用窄幅多层的构造。 行政组织成员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知识限度高、责任感强的成员应采用扁平构造,反之采用尖形构造。 领导者的水平和能力:管理幅度的宽窄与领导者的能力成正比,层次的多少与领导者的水平和能力成反比。 四、公共组织的构造 直线式构造 职能式构造 直线职能式构造 矩阵式构造 五、公共组织变革的类型 .以外延为主的变革和以内涵为主的变革 外延指组织实体的外部规模和技术特性。内涵则侧重于职能的调节、权力构造的调节和体制的变革。.以组织构造为中心的变革和以人为主的变革 组织构造变革-组织的职能、机构设立、管理的层次和幅度。以人为主的变革-人的自身素质提高。 激进式的变革和渐进式的变革 激进-时间短、变化大;坚进-缓慢、变化小 六、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 动力: 环境、技术、目的与价值观、职能、组织成员的心理、专家。 阻力: 认知、利益、成本、组织惰性、变革的不拟定性、习惯性。第五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含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基本之上。觉得人力是一种资本,即指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使人们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这样的人力资本就成了一切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即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精神 拟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注重组织的整体开发,注重整体效益、群体目的、团队精神; 在管理原则上,既强调个人又强调集体,个人利益、个性发展同团队精神、团队主义相结合; 管理措施上,既强调理性,又强调情感; 领导方式上,既强调权威,又强调民主; 管理实践中,既强调能力,也注重资历。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老式人事行政管理的区别 管理理念:老式的人事行政管理视人为成本,把管理工作看作行政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看作一种最珍贵的资源,可持续不断地开发和有效使用。 管理原则:老式的注重以事为中心,人是被动的工具,强调管制和监控;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组织发展的主体,注重营造组织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注重采用鼓励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 管理措施:老式的强调纪律和监督来管理,是强制性、被动性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积极性、开发性、有预见性的管理方式,强调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既注重管理的科学性,又注重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内容:老式的重要从事录取、考核、奖惩、工资等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增长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人员的测评与甄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等。 管理部门的地位:老式的把人事行政部门看作非生产、非效益部门,地位较低;现代的则成为整个组织系统中举足轻重的部门,具有协调管理系统的功能以及为组织提供决策征询的功能。 管理机制:老式采用行政命令的人员调配机制,靠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地配备;现代则实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对人力资源进行配备的方式,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备。 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和重要内容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获取和开发公共管理活动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推动人力资源与组织资源的优化配备,建立人力资源与公共组织之间的良好关系,在实现公共部门组织目的的同步增进各级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职务分析,人员的招募、甄选与录取,考核与鼓励,薪酬与福利,培训与开发。 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职务分析 职务分析也称工作分析,是指收集所有与某一特定工作有关的重要信息,并对其所具有的性质、任务、职责以及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等进行科学的系统描绘,最后作出规范性记录的过程。 职务分析可以以组织图的编制为基本。组织图就是描述某一时期内组织构造的图表。 职务分析的内容涉及:谁来做、做什么、何时做、在哪做、为什么做、为谁做和如何做。可归纳为工作内涵和任职资格两部分。 六、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 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最主线的特性); 严格考核、功绩晋升; 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人事分类、依法管理; 专业培训、素质更新。 七、国内公务员制度的确立 国内实行公务员制度始于1993年,即原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国内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最后确立),后来于4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自月1日起施行。第六章公共财政管理一、公共财政的含义 公共财政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派活动或经济活动”。 公共财政的内涵重要涉及两方面:公共财政是“市场”的财政;公共财政是“公共”的财政。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备职能 公共财政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并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矫正外部效应和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 公共财政之因此要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因素在于公共物品或服务具有效用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她性,不能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否则,会发生休谟提出的“公地悲剧”和“免费搭车”现象。 公地悲剧 环保主义者加勒特哈丁提出“公地悲剧”或日“公有资源的劫难”,“公地悲剧”是无节制的、开放式的、资源运用的劫难。“公地悲剧”源于公产的私人运用方式,是对个人在运用公产时存有私心的确证。 哈丁在科学杂志中以寓言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一种生动的故事:“一片草原上生活着一群聪颖的牧人,她们各自勤奋工作,增长着自己的牛羊。畜群不断扩大,终于达到了这片草原可以承受的极限,每再增长一头牛羊,都会给草原带来损害。但每个牧人的聪颖都足以使她明白,如果她们增长一头牛羊,由此带来的收益所有归她自己,而由此导致的损失则由全体牧人分担。于是,牧人们不懈努力,继续繁殖各自的畜群。最后,这片草原消灭了。”这便是我们常说到的“公有地的悲剧”。可见,如果一种资源的所有权没有排她功能,那么就会导致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最后使全体成员的利益受损。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她们中的每一种均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制止其她人使用,从而导致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 之因此叫悲剧,是由于每个当事人都懂得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制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并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界定产权的交易成本太高)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成果。 “公地悲剧”的发生,人性的自私或局限性只是一种必要的条件,而公产缺少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是另一种必要条件。因此,“公地悲剧”并非绝对地不可避免。 免费搭车 “搭便车”问题最早由休谟在4年提出。她觉得在一种经济社会,如果有公共物品的存在,免费搭车者就会浮现;如果所有社会成员都成为免费搭车者,最后成果是谁也享有不到公共产品。免费搭车指逃避为消费公共物品支付费用的行为。 公共产品(ub oo)是指具有正的外部性(exernlt),往往对公共福利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如良好的环境质量、公共基本设施、国防和制度等。 由于政府无法理解每个人对某种公共产品的偏好及效用函数,再加之公共产品的非排她性,使得人们也许从低呈报其获得收益而减少其对公共产品的出资份额(缴税额),而这样做并不会减少她将要获得的收益。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完全有也许在不付任何代价的状况下享有通过她人的捐献而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效益,即浮现了“搭便车”现象。 外部效应 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行为影响了她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当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例如,生产某种化学产品会污染环境,却不承当清除污染的成本;又如,放养蜜蜂可以使果农增长收入,但放蜂者并不能得到由此增长的收入等。 简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对于外部效应,如果不能予以及时纠正或抵消,将使资源配备失效,使具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供应不是过多就是过少。 用于矫正外部效应的财政手段可分为两类:为了纠正诸如环境污染此类负外部效应,课征污染税,迫使污染者付出附加成本,从而使其调节决策,减少产出,以减轻环境污染度;对因正外部效应导致的生产局限性,则应实行鼓励生产的财政补贴等措施。对不完全竞争的干预 不完全竞争重要是由垄断以及规模报酬递增行业的存在导致的。 当一种公司可以通过减少其所售出的物品的供应量,从而使物品的发售价格高于该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时,形成了垄断。 规模报酬递增行业是指某些行业如供水、电、气、电话服务等,其具有经营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小、经济效益越好的特点,因而独家经营的经济效益远胜于多家竞争。为实现资源配备的有效性,政府必须进行干预,可以对垄断厂商发放财政补贴,从而规定其增长产量和减少价格;或者接管此类公司,直接规定产品低价发售,或按市场原则规范公共定价,调节产业组织,形成竞争格局;或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市场竞争的有效性。 (二)调节收入分派职能 政府为了实现收入公平分派的目的而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派格局予以调节的职责和功能。 公平分派涉及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社会公平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个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畴内。 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不能解决收入初次分派的公平问题,只有通过政府的财政手段完毕收入再分派的任务。可以通过征收累进的所得税、然后通过多种转移性支出(如医疗保险、失业救济、食品券补贴以及政府间的转移支付等),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稳定经济职能 通过公共财政维持社会总需求和供应的大体平衡。在总需求超过总供应时,财政可以减少支出和增长税收,来克制社会总需求;在总需求不不小于总供应时,财政又可以增长支出和减少税收,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制度性安排,使财政发挥某种“自动”的稳定作用,如发挥累进所得税制、失业救济金制度等具有与经济逆向运动的制度的稳定功能。 三、国家预算及其原则 国家预算,即财政预算,是一国政府根据其施政方针和社会公共需要编制的,经立法机关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筹划。 国家预算可以分为单式预算、复式预算;基数预算、零基预算;总预算、单位预算;绩效预算、设计规划预算。 国内目前实行的是复式预算、零基预算。 国家预算的原则: 完整性原则(预算必须涉及政府的所有公共收支项目,便于立法机关的审议批准和公众的监督) 统一性原则(预算收支按照统一的程序计算和编制) 可靠性原则(对预算收支数字进行对的的估计,多种收支必须明确辨别) 公开性原则(所有公共收支必须通过立法机关审议,要通过一定形式向社会发布) 年度性原则(预算按年度编制) 四、国家预算的管理过程 国家预算的编制与审批(政府编制当年预算草案,经立法机关审议批准,成为正式预算); 国家预算的执行(财政年度开始,由政府行政机关负责执行预算,由审计机关平常监督); 国家决算(预算年度终了后,由政府就全年执行预算状况及其成果编制该年度的实际收支报告,经审计机关审核后,由立法机关予以批准)。 【国家决算是反映预算执行成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是国家年度预算收支的最后成果】 五、预算会计的含义和层级 预算会计是国家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以货币为重要计量单位,通过记账、算账、报账和检查账目等一系列会计特有的活动,对国家财政预算收支执行过程中的资金活动状况及其成果,进行及时、系统、持续的核算、反映和监督,以增进国家财政预算收支任务实现的会计活动。 预算会计分为两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单位预算会计。 六、政府审计的含义和分类 政府审计是政府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她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有效益的专业性活动。 预算审计、决算审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第七章 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政务 一、公民知情权 公民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懂得她们应当懂得的事情。我们这里所说的知情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政府工作、政府有关活动进行理解和获得有关资料的权利。 1984年的世界人权宣言拟定知情权为基本人权之一。 二、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是指政府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是指行政机关通过公众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公开其政务运作的过程,公开其有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容许公众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运用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的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政府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政府信息的公开。 .保证政府决策公正,遏制行政腐败。 2增进公民参与行政,保障公民知情权。 简化行政运作环节,提高服务质量。 三、国内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 国内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始于政务公开,政务公动工作则是从“村务公开”起步的。 月17日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月1日实行。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对如下政府信息应当积极公开: 波及公民、法人或者其她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立、职能、办事程序等状况的;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积极公开的。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有关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记录信息;财政预算、决算报告;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根据、原则;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原则及实行状况;行政许可的事项、根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所有材料目录及办理状况;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行状况;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增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行状况;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状况;环保、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物、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状况。 四、国内政府信息公开实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信息公开主体的工作不到位; 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比较差; 在信息公开的方式上,有避实就虚的问题。 对策: 信息公开主体应加强责任意识,转变观念;信息公开主体应明确职责,贯彻行动;信息公开主体应规范行为,依法行事;信息公开主体应加强网站建设,提高效率;信息公开主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公众参与。五、电子政务的含义、作用及应用 电子政务是政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转移到网络上运作和完毕,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的制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它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 电子政务以应用为目的,其应用系统建设重要涉及信息收集、业务解决、决策支持三个层面。 电子政务不是简朴地将老式的政府管理事务 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构造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 电子政务的作用 1拓展政府服务空间,优化政府服务手段; .扩大公民参政渠道, 更新参政技术手段; 3提高政府运做透明度, 增进公共管理公开。电子政务的应用 国内电子政务的应用集中在: 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应用服务及信息发布;政府部门之间的应用;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应用系统;波及政府部门内部核心数据的应用系统;政府电子化采购即政府电子商务。 六、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对迅速发展的政府信息化建设结识不到位;政府信息化缺少相应的法规和制度保障;政府信息化建设整体应用水平不高;网络安全问题;信息资源的开发质量不高;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七、电子政务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发展重点根据实际状况各有侧重(各市、县、乡的电子政务建设更应突出社会事务的管理和面向公众的服务); 政府网站服务能力大幅提高(提高政府业务上网的比率,提高与公司和公众的互动水平,提高网上政务服务的普及水平和业务深度,重点放在“三农”和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上);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强调功能特色(建设和完善政府职能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库,开展政府部门之间以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共享试点,开发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教学课件、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等公益性信息资源); 重点业务系统建设突出协同效益(多部门为共同解决一种问题,实现一种共同目的而进行业务整合); 电子政务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建设覆盖城乡人口的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形成服务内容覆盖科技、气象、教育、医疗、商务、旅游、家政、娱乐等的社区服务网,推动电子政务服务进入社区和家庭,鼓励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于一身的发展模式创新);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电子身份认证体系建立、无线网络安全治理得到加强、电子政务安全级别防护体系逐渐完善)。第八章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一、什么是公共部门绩效 公共部门绩效指公共部门在社会管理中的业绩、效益及其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是公共部门在行使其职能、实行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管理能力。公共部门绩效的内涵涉及公共部门的业绩、活动成本、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预期等。政府绩效涉及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政治绩效。 二、绩效管理的含义及特性 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是运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的,进行资源配备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变化既定目的筹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的的管理过程。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运用绩效信息对公共服务的有关目的进行设定与实现,并对实现成果进行系统评估与反馈的过程。 完整的绩效管理涉及绩效筹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估、绩效反馈和绩效成果的应用五个环节。其中绩效评估是核心环节。 绩效管理的特性 1.讲究成果导向-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果。 2.注重组织绩效-注重组织的整体活动的成绩和效果。 3.注重动态管理-管理活动自身就是动态的,要不断的根据状况进行调节、变化,才干保持组织应有的活力。 4.强调战略管理-以长远利益为重,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符合公众的长远利益,以将来作导向。 .关注系统管理公共部门绩效有多种因素构成(公共部门组织构造、内外环境、人员状况),绩效评价是多维的(经济、效率、效益、公平和责任),要把公共部门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看待。 三、绩效评估的含义、主体和内容原则 绩效评估是运用科学的措施、原则和程序,对公共组织的业绩、成就和实际作为进行评估和划分级别的过程。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从微观层面讲,重要指政府分支各部门,涉及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如何履行其被授权的职能,从宏观上讲,是整个公共部门或政府的绩效测评。 绩效评估的主体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体可分为三类: 政府自身、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 社会组织涉及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队、企事业单位、大众传播媒体等。 公民个人作为评估主体,体现了政府绩效评估全新的价值取向,即顾客满意原则。绩效评估的内容原则 经济-投入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描述(经济原则并不关注服务的质量或效果问题) 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效率关怀的是如何在可供运用的资源条件下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效益(效果、效能)-一般是指那些难以量化的公共服务实现目的的限度(效益关怀状况与否得到改善) 公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所应体现的平等、公正限度(关怀的是接受服务的团队或个人与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与否能享有到更多的服务) 责任-公共部门与否对公民的需求、偏好与盼望采用行动,行动目的在多大限度上真实反映了公民规定 四、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困境和出路 困境: 公共部门的垄断性(垄断免除了公共部门的外部竞争压力,免除了改善绩效和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 公共部门具有目的多元性和目的弹性; 公共部门产出有特殊性(无形、非市场产出、产出的社会效果滞后性); 公共部门生产过程的难拟定性(生产技术不拟定性); 公共部门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规则性和过程性(工作人员没有追求经济、效率、效益的动机和条件); 绩效评估原则的限制(波及公平和责任的公共服务很难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衡量); 公众监督的困难。 出路: 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善; 转变观念,建立民本主义的绩效理念; 增进绩效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 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的和绩效规划; 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自我评估、上级评估、党组织和权力机构的评估、专家评估、社会公众的评估); 建立全新的鼓励机制(注重非物质鼓励措施;个人鼓励的同步进行团队鼓励;以正鼓励为主;成果导向的鼓励机制); 注重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者成为组织绩效的中心,绩效中心的作用在于:促使绩效管理制度化;协助并促使工作人员学习和接受绩效管理思想;收集和传递绩效信息;向高层管理者提供绩效数据;构建支持性的组织文化以哺育和加强绩效的改善)。第九章 公共管理中的伦理 一、公共管理伦理 公共管理伦理是一种特殊领域的伦理,是公共管理过程中被人们共同承认的伦理准则,在公共管理活动中一般体现为尊重、诚信、公正、廉洁、负责、民主、程序合法等价值取向。 公共组织对于公共利益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立场是公共管理伦理最为重要的内容。 公共管理伦理的两个维度: 公共管理的制度伦理和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定位。公共管理伦理的表征: 公共管理抱负(例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公共管理态度; 公共管理义务(即公共管理责任); 公共管理技能; 公共管理纪律; 公共管理良心。 公共管理伦理的基本理念:公正原则;效率原则;人本原则;诚信原则;服务原则。 二、公共管理伦理化的必然性 公共管理活动的本质是对人的需求和利益关系的协调、对人性的规范和引导。公共管理从总体上体现出一种伦理取向。公共管理有关主体在行为中也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引导,因此伦理性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本质特性。 (一)公共管理伦理化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必然 2世纪公共行政领域三类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 倡导公共行政走科学化、技术化的道路;维护政府政治的合法性;规定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改造公共领域。 事实表白,公共管理活动不能逃避价值取向而只探讨手段的有效性,更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而成为一种单一的职能系统。政治、经济、伦理是三位一体的,必须走公共管理伦理化的道路,摸索公共管理的伦理职能。 (二)公共管理伦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定 0世纪以来,公共管理的理念和内容发生重要转向,从控制转向服务,从偏重效率转向关注公正,伦理化的问题自然被提出来。现代市场经济伦理诉求呼唤公共管理的伦理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公共管理,必然要协调由于利益分化和冲突所引起的多种紧张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这需要公共管理自身作出有关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判断。 现代管理的人本主义倾向促成了公共管理的伦理化。在公共管理活动中要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明性和积极性,注重人的需求和价值,这都使得公共管理更体现出伦理化的趋向。 三、公共管理伦理弱化和失范 体现: 组织的责任缺失和官僚主义; 权力腐败; 过度注重效率的功利主义倾向。 公共管理伦理的弱化和失范直接导致诸多公共决策的失误和公共政策的执行不利,导致公共管理的低能低效,使公共资源被挥霍。 因素: 公共管理伦理自身特点的影响(伦理活动自身很难被具体化和量化;公共管理伦理调控范畴为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博弈中,把握伦理原则有一定难度;公共管理伦理影响的广泛性会放大伦理弱化和失范); 公共管理理论导向的失误(老式的“价值中立”管理理论觉得公共管理活动只需按照有关目的筹划进行相应的操作,不需要选择道德立场和承当道德责任);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四、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一)公共管理伦理的制度化 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是将公共管理领域中达到社会共识的伦理取向以硬性的法律、规章等形式规范化、系统化,形成有关表述。 公共管理制度化的范畴重要是公共管理者基本的公共管理行政原则和公共管理者的工作职责。 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的合理性:伦理约束重要依托人的自我良知和社会舆论,但面对权力通过寻租可以达到的巨大利益和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人的经济人本性直接导致了公共管理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为了增强公共管理伦理的约束力,通过与奖惩直接挂钩的规范或者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法律等形式,可以形成强大的外部控制,形成自律和她律相结合的公共管理伦理系统。 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有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参照,将公共管理人员纷繁复杂的多种价值观转变为较为统一的伦理结识,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公共管理伦理的制度化还可以更好地增进现实的公共管理活动中伦理观念的贯彻。制度化有明确的约束主体、评价原则和监督机制。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的实践形式: 法律化;政策化;纪律、规范、章程。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的局限性: 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的范畴是有限的; 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并不能主线解决公共管理伦理弱化和失范问题; 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在实践中也许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反作用。 (二)加强公共管理者自身伦理结识的提高 加强公共管理者伦理教育与培训; 公共组织文化中的伦理渗入。 五、公共管理的责任 公共管理责任是指公共管理主体根据法律、政策、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的规定,对公共管理客体所承当的义务。 公共管理责任的特性 1.对公共管理客体规定的回应。 对政策制定的弹性。 3.对行为成果负责。 公共管理责任的重要内容: 权力掌握要体现公共意志,而不能被私人意志所凌驾; 权力运用要维护公共利益,而不能成为私人利益的代表; 权力的运作过程应当是公共行为过程,而不是权力的“暗箱操作”。 六、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 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指公共组织自身所具有的维持行政责任的方式。 体现为:行政监督权、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等职能的发挥。 公共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通过制定法律维持管理责任的方式。 重要表目前质询、调查、弹劾、不信任表决权等方面权力的行使。国内对公共管理责任的立法监督重要表目前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监督,即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公共管理责任的司法控制机制-当公共管理者的行为违法时,为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要通过司法途径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 对政府来说,重要体目前诉讼责任和侵权补偿责任两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