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对明清医学的影响

上传人:mar****e5 文档编号:20753128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元四大家对明清医学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金元四大家对明清医学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金元四大家对明清医学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元四大家对明清医学的影响明代温补学派滋阴学说的出现之后,由于学术新颖而又运用方便,因之曾 经轰动一时,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临床运用之后,滋阴之弊 也就表现无遗,所谓滋阴之弊,其实只是指丹溪之用药而言, 由于丹溪学术原宗于河间寒凉学派,所以用药不免偏于寒 凉,而丹溪当时最喜欢采用的滋阴药,是知母黄柏地黄等为 主。因此久用寒药之后,对于一些体质虚寒之病者,就会出现其 他的副作用,例如:肠胃消化机能减弱、食欲不振、性机能 衰退、身体怕寒等等、衰弱性反应,为了改进这些临床上的 反应,所以演变出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方剂。方内喜用肉 桂、附子、干姜、鹿茸等等温热性的药物,加入滋阴药中作 治疗。一方面可以抵消滋阴药的寒凉,和抑制人体生理的作用;另 一方面又可以增强病者的新陈代谢作用,对虚弱性的疾病治 疗大大增加其治疗功效。为了将这种用药方式与滋阴学派的 用药方式区隔,所以称之为温补学派。其中最杰出的医学名家有薛立斋、赵献可、张景岳、李中梓 等多位名家,由于他们的学术主张各有不同,所以今分别在 下文中作介绍。(一)温补学派的发起人薛己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吴县人,生于公元1488年一1558 年,自幼即承继祖传之医术,其父亦为名医。薛己初为疡医(中医外科医师),后却以内科驰名,正德年 间选为御医,擢太医院判,嘉靖年间迁太医院使,由于在禁 宫多年,得以阅览群书,网罗各家概要而精通各科医技,中 年告归之后,即肆力于著作及删著名家著作,其治学的中心 思想是以脾胃命门肾为主,为温补学派的发起人。薛氏之学术思想薛氏之学术思想可以区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继承李东垣补土学派的补土培元体系:盖脾胃为气血之木,阳气虚弱,弱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 六君子汤。阳气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犹需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若胃土燥热而不能生阴血者,则宜四物汤。脾胃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当用八味丸。(薛注明医杂着 医 论按)又根据东垣饮食自伤,医复妄下,清气下陷,浊气不降,随 之而生也。就是由于胃脘之阳不能升举,陷入中焦之故,应 当用补中益气升其清阳,使其浊气得降而不治自安。这种脾胃升降失常的观念,薛立斋把它应用到饱食致血崩的 血症中治疗,认为这种症候亦往往是因为伤了脾气,下陷于 肾与相火相合温热下迫所引致,治疗就当用甘温之剂,调理 脾气使气血归经而自止,而反对乱用凉血止血之药物。恐损伤胃气而血失所摄,则欲止血崩就很困难了,这种调理 脾胃止血的思想,在薛注的妇人良方大全中,亦有见之故 东垣先生云:凡下血症须用四君子以收功,厥有旨哉。若 大吐血,毋以脉论,当急用独参汤求之,若潮热咳嗽,脉数 乃元气虚弱,假热之脉犹当用人参温补,此等症候无不由脾 胃先损,故脉洪大察其有胃气能受补则可救,苟用寒凉止血 之药复伤脾胃,反不能摄血归源,是速其危也。(薛注 妇 人良方大全 暴崩下血不止方论)淤按薛氏这种观点后来对清代名医唐宗海影响甚深另一个系统是继承滋阴学派而来的肾与命门学说,但其思想 之启源却来自王冰重注内经的按语:大寒如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热来复去,画见夜伏,夜 发画止,时节时动,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又如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而动止,倏忽往来, 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 问至真要大论注)益水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 夫粗工偏浅,学未精深,以热攻寒,以寒疗热,治热未已而 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热病更起,热起而中寒尚在,寒生而 外热不除,欲攻寒则惧热不前,欲疗热则思寒又止进退,交 战危极已臻。岂知脏腑之源,有寒热温凉之主哉,取心者不必济以热,取 肾者不必济以寒,但 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 之犹可观斯之,故或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万举万全。(王冰 补注 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注)滋阴学派治寒热的体系,在戴元礼的手中虽然已有雏形,但 薛氏则更进一步将滋阴之法,和王太仆(王冰)的意见结合, 引用在临床治疗上发展出下列的运用方法:察其无火,便当用八味丸,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如察其无水,便当用六味丸,是为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左尺脉虚弱而细者,是肾水之真阴不足,宜用六味丸。右尺脉沈迟、或沈细而数欲绝者,是命门真火之常亏,宜用 八味丸。至于两尺微弱,是阴水阳火俱虚,当用十补丸。(薛注 明 医杂着卷六)薛氏这种临床的治疗主张,是张丹溪发展尚未成熟的滋阴学 说,连接到肾和命门的关系上发展。一方面保留滋阴补肾的原则,而另一方面则加入了温补命门 的方法,使到滋阴派的学术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表现,因而 促使温补学派的技术,能够独当一面地成一家者言,其实薛 己之贡献非常大。(二)命门学说的创立人赵献可赵献可字养癸,明代鄞县人。精于医学,其术宗于薛己,治 病以补火为主,其他的生平则不详。因为薛己治症虽然多用滋阴之术,却不泥于丹溪寒凝之剂, 而以温化命门为主。这种医术在临床上,取得相当优异的功 效,所以赵献可继承了薛氏这种学术后,对命门的研究就特 别有兴趣,最后更创立了命门学说,而成为温补学派中一个 非常重要的学说。滋阴和温补之间的学术演变其实丹溪在创立滋阴学说的时候,已经指出了相火为人身的 动力来源,但当时丹溪却只有注意到相火妄动,会煎熬人体 内的真阴;而未曾往相火为人体生命动力的方面作研究,再 加上丹溪所说的相火,只是泛指人身活动机能而言,乃一无 形而又无根之物,经过戴思恭之修饰后,此种无位的相火才 变成了有根的命门相火。但在临床上的运用,却尚未有清楚 交待,一直到薛氏采用六味丸和八味丸的交替运用之后,才 显示出命门学说和滋阴学说的结合已经成熟。何以由六味丸和八味丸的运用上,可以表示出滋阴学说的成 熟呢?由于滋阴之义,是在于滋润及补充人体内的细胞液,但滋阴 之术在运用时,会碰,到二个极难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在疏泄 观念尚未诞生前,如果只是采用增加液体的药物作为配方, 就犹如灌水于泥泞之中水,虽然不断加入水份,但只能令泥 泞中更加胶着和泛滥,不能吸收而无法达到滋阴的真正目 的,有了疏泄的观念后,则有如以水灌入沙中,水份虽多而 不妨碍吸收和分散,这样水份才能扩散到身体中任何一个部 位,才真正的达到了滋阴的目的。另一方面就是温度的影响,由于天寒则水凝,若果人体的温 度(应该指人体的代谢能力)过低,对寒凝之滋阴药的吸收, 是有相当的阻碍。所以对身体虚寒者,是需要加入适当的温 热性药物,才能够达到滋阴的目的。而薛氏的常用方剂中,六味丸的的疏泄,和八味丸的温补, 正表示出当时的临床运用,已经解决了上述的两个难题,所 以说温补学派的发展,是比滋阴学派为成熟。赵献可之命门学说命门的功用,最早记载于难经第三十难中,其文如下:然,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谓精 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 知肾有一也。由这段文字上的记载,可见汉代以前,对命门之了解甚,除 了左肾右命门的观念需修正外,在功能方面记载,已经非常 清晰。但赵献可更进一步的,把命门的重要性阐发,认为人之所以 有生,生命之所以能持续,实属于火,火为阳之体,造化以 阳为生之根,故人身亦以火为生命之门命门之最佳解 释。命门所以称为性命之木,赵氏即认因其中有火之存,在并且 认为火强则生机可由之而壮,火衰则生机可由之而弱,火灭 则生机竟由此而止。同时他认为命门君主之火,是涵于肾水之中,两者之间是相 依而永不相离,如果病了的话,火之有余实缘于真水之不足, 在治疗上丝毫不可泻火,只能补水以配火,即王冰:壮水之 主以镇阳光之意;火之不足因见水之有余,亦不必泻水,就 宜于水中补火,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因为六味丸和八味丸的功效优异,更充份地证明命门和肾水 之间的温补,是非常重要,所以赵氏更认为命门之火,为人 身之宝,并非六淫之邪火可,比因此在治疗之时就更加强调, 命门有:可补而不可泻的特点。由于赵氏如此重视命门,因此阐发命门之学说时,不免借用 内经原文以求自重,所以又作了以下的阐述:他认为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虽然曾说:心者君主之官,但 下文又明言: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既然已包括在十二官之 内,则主不明之主必定不是心主,而是另有所指,如系心主 则内经条文应当云十一官而不是十二官,既然作为十二官之 主的既不是心,那应该是指人体的什么器官呢?赵氏认为所 指的应该是命门,但内经不称之为命门而称之为小心,那是 素问刺禁论所说的: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亦因为内经有这样 的记载,所以赵氏更进一步的指出,难经左肾右命门之说,于理不合而认为:两肾俱属水,但一边属阴一边属阳,越人谓左为肾右为命 门,非也?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是 为真君真主。(医贯 内经十二官论)赵氏之假说,是根据内经七节之傍中有小心而来,但是这种 假说并未被当时的医学家所接受,其中明代孙一奎对此说就 极之反对。孙氏根据难经所载,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 之所系一语,悟出中医学说,人体中木来就有左血右气之说, 所以孙氏认为难经言右肾,则表示元气即在其中,另外孙氏 又认为素问七节之傍中有小心的注解中,扬上善云:脊有三 七二一椎(3x7 = 21),肾在下七节之旁。肾神曰志,但孙 氏则认为七节应该从上而下数,不能从下逆数,如果由上数 下,则志心即心包络,而非命门!何况针灸的经穴,命门乃 在十四椎上,从下逆数亦当在第八节而非第七节,由于这样 的辩论之下,命门的位置就一直被争执不休,而无法定位, 更加使到命门这个器官,让后世增加了不少的神秘感。命门与现代生理学的关系(1)命门的位置命门之位置,在当时虽然争吵不休,但认可的部位只不过是 在右肾或两肾之间的脊椎之处,从现代生理学的解剖之中, 了解这个位置附近的组织,具有类似命门功用的器官,除了 肾上腺这个特殊的内分泌组织之外,并无其他的组织有类似 的功能,但其实际上的位置,却是在于两肾之上缘,而非右 肾或两肾之间!(2)肾藏水火之矛盾现象命门包含着水火两种相反的特性,当火强则水弱,水强则火 弱,互相牵制而又互相交融,不能失一,这种相反而又相成 的特性,在肾上腺分泌出来的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就 真的存在这一种功能。当两者被分泌出来之后,在某些器官上,它们有时是两者协 调性的作用,有时候在另一个器官上,所产生的功能却是 相反的、相互抑制作用。这种矛盾的特性,有如水火之两极, 所以是很相似的作用功能。(3)命门为生命之主宰命门的作用,可说是人身之主宰,性命之根木,此因其中有 火的存在,火强则生机由之而壮,火衰则生机可由之而弱, 火灭则生机竟由之而止。(见前文)肾上腺在生理功能方面, 髓质所分泌的醣固醇,可以刺激肝脏醣质的新生作用,使其 作用之速率增加六至十倍,因而使肝细胞所贮藏的肝醣增 加,流到血液中,提供生理之急性需要。另一方面却可以降低细胞,对蛋白质的合成,增加既存蛋白 质的异化作用,另外也可以促进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动员。 即可以增加血浆中游离的脂肪酸的浓度,增加他们被利用的 机会。上述这种生理作用,都在于供应全身最大的可用能量,因此 生命的动力来源,可以说是来自肾上腺的正常分泌功能上, 而这种策动体内能源的现象,和中医所说的命门为人身主 宰,及命门有火的意义相接近,又因为醣固醇对人体有消炎 作用,及抗过敏作用,在动物试验中,若果动物的肾上腺被 移去后,则他的身体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醣类的利用, 皆发生错乱,不但如此这一只动物,还不能够忍受各种皮肉 及精神上的压力,只要有一点点微恙,例如呼吸道的感染, 即可以使它死亡。另一方面肾上腺分泌的留盐激素,对人体 之影响甚大,若果留盐激素的缺乏,会导致钠离子的流失, 无论吃多少盐都无法弥补体内的流失,最后终会死亡,这一 种情形就与火衰则生机之由之而弱,火灭则生机竟由之而 止,的情形相似。(4)命门盛衰与人体性能力的关系在难经的记载中,命门的功能有: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 胞,的记载。表示出命门的功能,会影响到人类的性能力,但现代生理学 上的观点来看,肾上腺皮质素中,虽然有雄性贺尔蒙的分泌, 却只会影响到人体的男性第二性征,而对性器官及性欲方面 的影响不大,不过当醣固醇及留盐激素的分泌不正常时,却 会严重的影响到人体的新陈代谢失常,致体力容易衰退,并 因为体力和能量都无法供应以作性交中之能量消耗,所以房 事之后会特别疲倦,进一步的会影响到病者失去性欲功能, 或正常的性能力。若从这种情形去看,则命门和肾上腺的功 能就更相似。由于以上的种种关系,命门与肾上腺的功能,都有很相似的 地方,其相等的关系可以说是呼之欲出,再加上近年来临床 上的发现,一些慢性疾病如哮喘病患者,其肾上腺的分泌功 能,大都出现衰退性反应,若给予所谓补命门火衰的中药服 食后,其痊愈或减轻的统计,竟达至显着的关系。鉴于古人于生理解剖方面的智识较差,而在内视法的观察能 力上却极强,所以在两千年前,就可以透过身体的感受,去 发现人体两肾之间,有一个生命之门的器官存在,但位置则 无法测定,原因是从解剖的人体上,是无法直接用肉眼去发 现肾上腺的位置和真实的功能。所以才做成这一种猜测的方 式,只能够猜测它的虚拟位置,和实际功能。所以临床治疗 是有用的学说,但是在实际的位置上,则找不出答案。(3)温补学派的一代宗师张介宾张介宾的生平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代山阴人,生于 公元1561 -1639年。张氏治方好用熟地,故人称之为张熟 地。他的父亲张寿峰,是定西侯的幕僚,素通医理。介宾十三岁 时即跟父亲于京师之中,并得拜名医金梦石做老师。金氏医 术以扶元气为主,介宾从学时已尽得其传,但介宾却受其父 职业的影响,壮年好谈兵击剑,对功名颇为向往,所以从戎 幕府出榆关、履碣石、经凤城、渡鸭绿漫游各地,数年而归, 却一事无成,却目睹家中亲老,为供养他四处流浪挥霍,已 经变得一贫如洗,自始对功名壮志消磨殆尽,所以毅然而归, 将一身精力转移在医途中发展,才能发挥出他个人的天份和 才华,致声名日彰,时人更认为他的医术,可以比之河间东 垣。张景岳的学术思想张景岳的学术思想,早年颇受丹溪影响,后来年龄较大,临 床见识渐多之后,对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思想,就更大 加反对。他一方面提出:盖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 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故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 成于阴。(见类经图翼 真阴论)并认为阴阳二气以载气也, 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气乖而杀物。(见大宝论)另一方面,景岳在大宝论中反辩丹溪之说的时候,却塑造了 他木人温补学说的中心思想:夫形气者,阳化气,阴成形。是形本相属,而凡通体之, 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 气也、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 此以阳脱在前,阴留在后,是形气阴阳之辩也,非阴多于阳乎?二曰寒热者,热为阳,寒为阴。春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 阴。当长夏之暑,万国如炉,其时也凡草木昆虫咸苦煎熬, 然愈热则愈繁,不热则不盛,及乎一夕之风霜,即僵枯遍野, 是热能生物,而过热者惟病;寒无生意,而过寒则伐尽。然 热无伤而寒可畏,此寒热阴阳之辩也!(类经图翼 大宝论) 张氏在大宝论的论述中,将一些自然现象提出,反斥了丹溪 的阴常不足的思想,在文中却一直强调,阳气对人体生命的 重要性,并指出热能生物寒无生意,热无伤而寒可畏的观点, 这些意见也就形成了温补学派的中心思想。因此后人有认为张氏,才是温补学派的创始人,但因为张氏 临床所运用的治疗方法,却导源于薛己之术而来,例如:他 在大宝论中就曾这样说:所谓真阴之病凡阴气木无有余, 阴病皆惟不足,即如阴胜于下者,原非阴盛,以命门之火衰 也,阳胜于标者,原非阳盛,以命门之水亏也。水亏其源则 阴虚之病迭出,火衰其木则阳虚之症迭生。故治病必当求木,盖五脏之木,木在命门,神气之木,木在 元精。此即真阴之谓也,王太仆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 之原以消阴翳。正此谓也,许学士曰:补脾胃不如补肾,亦 此谓也。近惟我明薛立斋独得其妙,而常用仲景八味丸,即 益火之剂也,每以济人多收其效。(类经图翼大宝论) 左归丸与右归丸的创立原因张氏上述之观念,其实皆由薛立斋的思想而来,但六味丸和 八味丸的功效,却引发他创造出温补学派最有名的方剂一一 右归丸因为张氏认为八味丸和六味丸中,均有茯苓泽泻等渗利之 味,所以想到了滋阴不宜利水的问题,因此发表了他的意见:第真阴既虚则不宜再泄,二方俱用茯苓泽泻渗利太过,即 仲景金匮亦为利水而设,虽曰大补之中加此何害!然未减去 补力而奏功为难矣,使或阴气虽弱未至太伤、或藏气未滞而 兼痰湿水邪,则正宜用此。若精气大损、年力俱衰、真阴内 乏、虚假火等,即从纯补犹嫌不足,若加渗利如实漏。故当察微甚缓急,而用随其人,斯为尽善方悟补阴之理,因 推广其义,用六味丸之意而不用六味丸之方,活人应手之效, 真有不能尽述者。(类经图翼 大宝论)张氏上述的见解非常合理,但在临床处方上,却没有考虑到 行阴的问题。例如左归丸中除牛膝外,其他熟地龟板等等一派纯阴之物, 虽然药物确有滋补之功,但病者的吸收似乎未及六味丸的功 效,其中乃因无疏泄之机,细胞内液代谢者少,则新陈代谢 的吸收亦不多,药物不能被吸收,则功效自然大打折扣,由 于疏泄的作用不良,左归丸的功效自然不及六味丸之快。但是右归丸的功效,却真的是比八味丸好,此因肉桂附子的 加入之后,会加速细胞内液的代谢和消耗,所以药力容易被 吸收入人体内,再加上右归丸中的温补性药物,较八味丸为 多,所以自然功效胜于八味丸。由于在木草的记录之中,附子是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 不至,而右归丸的成功之处,就是因为附子能够带动药物, 而行走于体内,而不必依赖茯苓泽泻的疏泄来帮助,就能穿 透各种阻力,但左归丸则缺少了这一种药物的配伍,所以左 归丸的功效,就未能达到景岳的期望和要求。虽然张景岳不仅在滋阴学说的理论中,有突破性的思想,而 且创造了右归丸等方剂。其他的温补派名家,如薛立斋、赵 献可等人,只不过在六味丸和八味丸的运用上有所增入,其 贡献上是远不如张景岳之成就。所以后世医家,有以张景岳 为温补学派的创始人,但因为张氏的医术,有承袭薛己的学 术情形存在,若尊称之为创始人,则于理不合,不过一代宗 师之名,张氏却可以当之而无愧。一代儒医学士李中梓李中梓的生平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明代华亭人。(江苏省松江县) 生于公元1588年一1655年。天性聪明,十二岁就考得童子试的第一名,但因为自幼体弱 多病,所以无心于利禄功名,而致力于专研医学。他没有拜 过任何老师,只靠自己孜孜不倦地自学,过不多时对金元四 大家的学说,有了深刻的体会,并且提出了许多修正的见解, 将他所学的和自己的心得,在临床上试验,居然得到了良好 的疗效。因此而声名日彰,成为当时上海四大名医中,最负 盛名的人物。(参考 上官良甫编 中国医药发展史) 李氏对四大名家的评论李氏治学主张淹通各家之长,不偏不倚,并认为医学家看书 立说,所以能各持不同的理论而自成一家者言,并非见解有 偏而立论有异,只不过是各有阐发,补充前人之未备。他这 种见解和胸襟,正好能够说明四大名家立派之意,及纠正后 世医者的学习方向和态度,为不可多得的论说之文,今引录 如下:如仲景张机、守真完素、东垣李杲、丹溪朱震享,其所立 言医林最重,名曰四大名家,以其各自成一家言,总之阐发 内经之要旨,发前人之未备,不相摭舍适相发明也。仲景着 伤寒方论,盖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能伤人,惟寒邪为杀 厉之气,其伤人更甚耳,且六经传变之难明,阴阳疑似之易 感,用剂少有乖违,杀人速于用刃,故立三百九十七法,一 百一十三方,所以补内经之未备而成一家言者也。然所论疗皆冬月之正伤寒,若夫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 病俱未之及也,后人不解其意,乃以冬月伤寒之方,通治春 夏温热之症,有不夭枉者几希矣?故守真氏出,始穷春温夏热之变,而谓六经传变,自浅至深 皆是热症,非有阴寒盖就温热立言,即内经所谓必先岁气毋 伐天和,五运六气之旬,补仲景之未备而成一家言者也。伤寒虽繁剧之症,仲景论于前,守真补遗于后,无漏义矣! 独内伤与外感相类,而治法悬殊,东垣起而详为之辨。如外 感则人迎脉大,内伤则气口脉大。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 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即解。外感鼻气不利,内伤口不知味,外 感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内伤元气不足,故出言懒怯。外 感头痛常痛不休,内伤头痛时作时止,外感手背热、内伤手 心热。于内伤之中又分饮食伤为有余,治之以枳术丸;劳倦 伤为不足,治之以补中益气汤。此即内经饮食劳倦之义,又 补张刘之未备,而成一家言者也。及丹溪出,发明阴虚发热,亦名内伤,而治法又别,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真水少衰,壮火食气,以黄柏知母偕四物而理 之。此法亦阐内经之要旨,补东垣之未备,而成一家言者也。 内伤虽深危之症,东垣倡论于前;丹溪补遗于后,无余蕴矣! 嗟乎四先生在当时,诸病苦莫不应手取效,捷如桴鼓,读其 遗言考取方法,若有不一者一中,所谓但补前人之未备,以 成一家言,不相摭舍,却相发明,岂有偏见之弊者。不善学者,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守真而过,则偏于 苦寒;师东垣而过,则偏于升补;师丹溪而过,则偏于清降, 譬之侏儒观场,为识者笑。至有谓丹溪殿四家之末后,集诸氏之大成,独师其说以为极 至,又复考张刘李氏之法不知丹溪,但补东垣之未备非全书 也。此非丹溪之过,不善学者误丹溪也!盖尝统而论之,仲 景治冬令之严寒,故用药多用辛温;守真治春夏之温热,故 用药多用苦寒;东垣以扶脾补气为主,主上升虚者多下陷, 故补气药中加升麻柴胡,升而举之,以象春夏之升;丹溪以 补气养血为急,主下降虚者多上逆,故补血药中加黄柏知母 敛而降之,以象秋冬之降。使仲景而当春夏,谅不胶于辛热;守真而值隆冬,决不滞于 苦寒;东垣而疗火逆,断不执于升提;丹溪而治脾虚,当不 泥于凉润,故知天时者,许造张刘之室,达病木者,可登朱 李之堂。庶几不以辞害志,而免尽信书之失乎!(医宗必读 四大家论)从上文中可以知道,李中梓对四大家的了解,是非常客观和 中肯,但因为当时之四大家中,是张仲景列入其中,而无张 子和其人归入,所以无法了解张子和在当时的医学地位,但 李氏在文中所指出,学医者对四大家之学,不应过偏亦不可 以轻此而薄被,此种学习态度确是非常重要。李氏以肾为先天之木的学说李氏认为人身之有木,如同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一样。故一个良医亦应该了解人体之根木,治病时才可以正木清 源,诸症自然能迎刃而解。人之根木有二:一为先天之木; 一为后天之木。先天之木在于肾,后天之木在于脾,因为人之婴儿形体未成, 未有此身而先有两肾,故肾为先天之木;十二脉之根,呼吸 之木,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木在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木脾为后天木论) 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死。经曰:安榖 则昌;绝榖则亡。犹如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 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榖气,榖入于胃,洒 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 故曰后天之木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木脾为后天木论) 在治疗方面,李氏则主张:治先又根木,则有水火之分; 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水之源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 益火之主以消阴翳,治后天根木。则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 气汤主之。(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木脾为后天木论)李氏这种治疗观点,及先天后天根木之说,其实乃东垣补土 学说,及明代张献可的命门学说之结合,而发挥而成。但在 观念上,李氏却对温补有特殊的偏好,所以他在水火阴阳论 中,提出了下面的意见:人身之水火,即阴阳也、即气血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 阴则阳无以化。然物不伏于阴而生于阳,譬如春夏生而秋冬 杀也。又如向日之草木易荣;潜阴之花卉善萎也。故气血俱要要, 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阳在滋阴之上。是非昂火而 抑水,不如是不得其平矣。(中略)又以雨阳均以生物,晴 阳之日多;阴晦之时常少也。俗医未克见此,而汲汲于滋阴, 战战于温补,亦知秋冬之气,非所以生万物者乎!(水火阴 阳论)由于李氏这种主张,亦偏于以补阳为主,所以后世亦将之归 入为温补学派之中,其实整个温补学派的诞生,虽然名家甚 多,其学术思想主要都建立在命门和肾上,而用药的过程中 则以补命门相火为主,而滋阴为辅。因为补火之时,必定要同时壮水,所以八味丸及右归丸的运 用,就是采用肉桂附子等温热性药物,再加入熟地山萸等等 滋肾养阴的药物,而构成温补学派的特色。由于代医学的发 展史中,不断地涌出许多温补的名家,所以更加构成温补学 派在明代的影响力,致后世尊称这种治疗,为温补学派。而 实质上他们之间,多无师承门派的关系。补脾与补肾的鉴别运用补脾的治疗观点,是宗于东垣之学说,以脾土为万物生 发之母,人体一切的营养来源,均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健运, 所以当脾胃功能衰退之时,元气随之转弱。但脾病久久不愈, 则肾阳转虚,命门相火弱等病,亦随之而生而呈现出脾肾两 虚的症状,治之则东垣认为补肾不如补脾。但在温补学派的观点上,却有不同的主张,认为人体生命之 门在肾及命门之中,主宰者人体一切新陈代谢的动力来源, 当命门火衰则脾肺心的阳气亦会不足,最后亦会出现脾肾两 虚的相同症状。在治疗上则强调补脾不如补肾,这两种不同 的方向治疗方式,就是李中梓所强调的,人有两木:一以肾 为先天之木;一以脾为后天之木的最终目的。但在临床治疗时,一个脾肾两虚的患者,医师如何辨别病者 需要采用补脾的方剂,抑或应该采用补肾的方剂作治疗呢? 在一般的临床症状上,偏于脾虚寒者会有比较明显的肠胃机 能衰退之现象,例如神疲气弱,泄泻,清谷,腹痛,喜热喜 按,舌苔淡白等症状,另外因元气虚弱,亦会导致怕冷而易 患感冒之症。偏于肾阳虚者,其症状多见四肢厥冷,极为怕寒,腰酸背痛, 足膝无力,耳鸣心跳,小便清长,夜尿频频,男有阳萎,女 有不孕等等现象,但因为其中的症状,会交替出现。所以在 脾胃两虚的病者身上,要鉴辨出患者应采用何种方法时,会 经常有一点困难,笔者感觉临床上利用一般症状,及脉象的 诊断,其准确性似乎不及舌诊来得准确和简便,故提出作为 讨论:在基木的理论假设上,脾胃属土而喜燥恶湿,肾属水却喜润 而恶燥,补土的目的是增加人体的元气,所以在补气的基础 方剂,四君子汤中是以茯苓白术燥湿,而以人参炙草大补元 气。这种排除身体过多的水份,来提高身体功能的亢奋方法, 就是行气燥湿的,最基木的补土原则。但是在补肾方面,如八味丸是以肉桂附子之温热,加入滋肾 阴的熟地而构成。所以要求的是在温补中,要求滋润。一方 而亢奋着人体的机能,另一方面却补充人体的组织内液,以 调和身体机能,这就是温补学派所谓的水火既济的意义,虽 然这两种方法,均以兴奋人体机能为主,但是在实际上却藏 有绝然不同的差异一一燥湿与滋润的存在。由于补土和补肾两种差异性的存在,所以在诊断上,只要能 够辨别病者内液的盈亏,就可以决定采用何法以作治疗。一般鉴定病人体内组织内液的方法,可直接由脉象的滑滴现 象来判别,如脉滑或洪均表示内液充满,如脉现细滴均表示 内液不足,但这种方法有时亦不甚准确,反而在舌诊上,却 最能显示出其中的差异,因为脾虚病者舌色淡白,而有苔舌, 形有胖大而湿之象;肾虚病者,虽然舌苔颜色相似,色现淡 白,但多无苔的显示,而且舌形较瘦而略干之象。由舌形的 胖瘦干湿程度,就可以了解病者体内组织内液的多寡,由其 颜色的深浅,就可以了解病者的机能旺衰,这种鉴定比之脉 诊来得更简单而准确,而且由舌苔上的变化,更加可以了解 到补土是否要加入升阳或解表的药物于其中,对治疗上有非 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考之薛立斋治症,多以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八味丸的治疗 情况。其实正表示薛氏尚未能掌握到其中的差异胜而矣,否 则不需要如此复杂的,同在一日之中,采用两种不同的温补之剂。近代温补名家的介绍谭述渠温补学派的医术,在近代的发展史上,自明清以来不断的出 现过不少名家。但当今最为著名的,却要首推香港的名医: 谭述渠。谭氏为广东新会人,数世业医,家学渊源,除悬壶济世外, 以保卫中医,发扬中医药为职志,民国四十六年间,与台北 自由中国半月判,争辩中医废存的问题,而曾经轰动于一时。 其起因是因为立法院会议,通过了国立中国医药学院,及国 立中国医药研究所的成立,但台北自由中国半月刊,在社论 中却予以严厉的攻击。当时国内外之名中医,为了维护中国 传统医学的存在,曾纷纷起予反击,而谭氏即为其中之表表 者。(见中央图书馆编民国四十六年中医药年鉴)虽然此一法案最后还是被冻结,后来只成立了国立中医药研 究所,由政府资助的国立中国医学院,至今尚未成立,但他 维护中国传统医学的热心,已经被记录下来,而留存于青史 之中。谭氏之医术,宗于仲景伤寒金匮之学,在用药方面,对单味 药,如:黄蓍、附于桂枝、白术等,用量常数以两计,其中 所用附子竟亦用数两之多。谭氏又善用伤寒论的真武汤,加减治疗血压高、心脏病、糖 尿病。虽然其所用的附子,是经过特殊的泡制,以减轻其药 力和毒性,但其用量之大,却非一般医师所敢于尝试者。故某一次,在日木所开的东洋医学会议之中,谭氏提出了真 武汤重加泡附子,可以用来治疗高血压的论文。曾经震惊整 个日木的汉医学界,在民国五十年间,谭氏夫妇旅游于星马 等地,治病无数,用药亦以真武汤、吴茱萸汤、金匮肾气丸 等温热性方剂为用,临床功效非常卓著。因此使谭氏悟出地 理医学上的一些特殊问题,今引录如下:星马地属热带,人喜冷饮,风气所及惟此。是尚以致表热 里寒,外强中虚,比比皆然,而而庞跗肿,腰酸肢倦,腹胀 胃逆,日眩头昏者,到处可见。多年存疑体验尽释,病有真 类,治分南北,先哲明言,实非我欺,至若髫龄稚子,常患 衰弱之病,丫角少女,时抱弱妇之忧。此固生平之鲜见,抑 前贤所罕言者也?(谭氏南游医案实录自序)星马南洋等地,在地理气候因素来说,理应火热之病为多。 但谭氏的观察,却发现当地的居民,都有长期冷饮的习惯, 这种人为的生活因素习惯,常导致病者的内脏常有虚寒之 象,虽然他们身居气候炎热之地,却是发病多为虚寒之症, 因此谭氏采用温热之剂,都每能取效。此为运气医学上,所 意想不到的事实。李政育除了谭氏外,目前喜用附子等温补药物而著名的,还有台北 的李政育。李氏原籍台湾省嘉义县人士,出生于民国四十年八月。早年 对医学的兴趣不高,但自从入政治大学,念新闻学系之后, 始对中医发生浓厚兴趣。因此到其叔叔之处,学习骨科之学,大学毕业后,考取了中 医师执照,而自行开业。李氏从医先习骨科为主,后来却由 内经素问:肾主骨的思想体系之中,领悟到一切骨科折 伤之症,应以补肾之剂为主。所以用药亦喜用温补,而思想则宗于张景岳温补之说,常用 的方剂以右归丸、桂附地黄汤、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方剂为主。后期转入内科之后,对运气医学有特别的研究和 爱好。李氏治病的主张,认为现代人的生活,喜欢晚睡或因 为学生的勤奋、或因为夜生活的太浪漫,等等习惯。常引致 肝肾阳虚,致临床上出现各种肌肉或关节的疼痛,在治疗上 则强调用八味丸或右归丸等等温补之剂,临床功效相当卓 著,在年轻一代的医师中,能够自成一格的确实不多。常用之温补名方介绍(1)桂附八味丸肉桂、附子、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 原方是崔氏袭千金方肾气丸法,易金匮肾气丸之桂枝为肉 桂,故又称为八味地黄丸。原方治命门火衰而肾虚,或小便 秘涩、或胞转溺阻、或夜多漩溺、或脚气入腹、少腹不仁、 上气喘急、呕吐自汗、耳聩虚鸣。李政育喜用之加减,以治疗骨折、骨伤的患者服用之后,能 令病者的断骨加速愈合,所以尝见李氏之骨折病者,虽然骨 折相当严重,却每每在一至两星期间,断骨即能愈合,并能 拆去绷带纱布和挟板,作适当的锻练运动,其疗效常比其他 的治疗方式为快,可见温补之术,在临床上的功用是相当优 异,又八味丸对虚弱性的眼疾,亦有相当优异的治疗效果。医案曾教授,台北国立大学音乐系的钢琴教授,是一位年约六十 岁的妇人。由于多年前患有糖尿病,一直服用西药治疗,有一次于生气 之后,眼中视物有一大片黑花。给眼科医生检查后,发现是糖尿病及高血压所引致的视网膜 脱落,经治疗两年无效,眼前的黑花一大片,睡卧之时可觉 察其移动,日间上课之时,由于视力衰退及模糊,致大受其 影响,于六十八年间,在台北经友人介绍代为诊治,以桂附 地黄汤加细辛、益母草、蝉蜕、菊花、附子(以上均为浓缩 药粉),治疗两个月后,笔者在香港收到她的消息,谓眼前 黑花已由一大片而缩成针眼般细小,视力亦比前增加,已经 能够阅读报纸了。(笔者自验)(2)右归丸(张景岳方)熟地、山茱萸、枸杞、鹿角胶、兔丝子、杜仲、当归、附子、 肉桂。原方用以治疗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 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 或反胃嗝塞,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 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以寒侵溪谷,而为肢节痹 痛,或以寒在下焦,而为水邪浮肿。总之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肢不收, 或眼见邪魔,或阳衰无于等症,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 之元阳。(类经图翼真阴论)右归丸之创方,是根据八味丸而演变出来,其中之温补性药 物,则比八味丸为多。所以两者之功效相似,而右归丸之效 力则更佳,李政育喜欢用来治疗经常晚睡致病的患者,他认 为晚睡之人,多患阳虚之症,所以亦有用作调补之用,谓服 后可以令受伤的关节,于复原后可免再发生酸痛之苦,笔者 应用之时,亦发现其效果相当优异,极之适合那些虚寒症状 的患者,以作调理之用。医案介绍乳癌转移症(李政育医案)张太太年龄三十三岁疾病史:民国六十八年四月间,病者已经发现左乳房上,有一个肿瘤, 检查后证明是良性肿瘤,因此并没有接受进一步的治疗。但 在民国七十年二月间,突然觉得腰疼非常,辗转不得,因此 急送台大医院治疗,经过检查后,发现有子宫肿瘤,甲状腺 肿大,并且在核子扫描时,发现有两处癌细胞转移之骨折, 另外尚有怀孕报告,所以在四月十日,先接受了切除左乳的 手术。手术后腰疼仍然不止,并且不能翻身转侧,非常痛苦。但又 不能接受物理治疗,(稍一牵动则痛苦异常)采用过一次化 学治疗,但反应不良,身体不能适用,故后来又停止了化学 疗法,最后请李政育医师到医院的病房中诊治。四月十八日初诊见其口干异常,晚上犹甚多尿,(手术以前从不喜欢喝水) 三日才大便一次,血压为100/50水银柱,所以断为阳虚之症 处方:熟地、山茱萸、枸杞、兔丝子、补骨脂、鹿茸、淮山、杜仲、 肉桂、附子、干姜、党参、当归、牛膝、茯苓先用温补之方,至四月二十日时加入了生地,二十二日三诊 时,口已不喝,但腰间仍痛,食欲不振,故前方再加入苍术 和神,希望改善其食欲。五月八日四诊病者在五月初,曾经受了人工流产后,身体更加衰弱,并且 发现有输血反应,(血液交叉试验有沈积反应)因此不能再 接受输血,情况非常危险,李医师认为此乃血热的反应,故 将温补之方,再转为滋阴之药方,调理改用四物汤加六味地 黄汤加杜仲、地骨皮以治疗。服用后效果渐见,胃口在五月十四日见开好转,但头晕的症 状却出现,而自五月十四日以后,再将前方加入天麻、党参、 木香、附子、鹿茸将滋阴之剂,再转成温补之法,而病者因 症状改善而出院,在家中调理。五月十九日腰已经不痛,可以起床走动,六月五日曾出现左胸肋骨倍疼痛,但只将前方加入山查、龙 眼肉、神六月十六日己经能够下楼洗澡,但不能久坐,否则腰会疼胃 口甚佳。六月十九日己经能够自行来诊所接受门诊,腰痛减,而两肩 胛间疼痛。病人最后虽然仍会腰痛,及有时在肩胛间出现疼痛,但食欲 和精神均完全恢复,而各种日常生活上的活动,均可以应付, 所以木病亦大致上,可当作痊愈。(李政育医案)金元四大家对明清医学的影响明代温补学派滋阴学说的出现之后,由于学术新颖而又运用方便,因之曾 经轰动一时,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临床运用之后,滋阴之弊 也就表现无遗,所谓滋阴之弊,其实只是指丹溪之用药而言, 由于丹溪学术原宗于河间寒凉学派,所以用药不免偏于寒 凉,而丹溪当时最喜欢采用的滋阴药,是知母黄柏地黄等为 主。因此久用寒药之后,对于一些体质虚寒之病者,就会出现其 他的副作用,例如:肠胃消化机能减弱、食欲不振、性机能 衰退、身体怕寒等等、衰弱性反应,为了改进这些临床上的 反应,所以演变出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方剂。方内喜用肉 桂、附子、干姜、鹿茸等等温热性的药物,加入滋阴药中作 治疗。一方面可以抵消滋阴药的寒凉,和抑制人体生理的作用;另 一方面又可以增强病者的新陈代谢作用,对虚弱性的疾病治 疗大大增加其治疗功效。为了将这种用药方式与滋阴学派的 用药方式区隔,所以称之为温补学派。其中最杰出的医学名家有薛立斋、赵献可、张景岳、李中梓 等多位名家,由于他们的学术主张各有不同,所以今分别在 下文中作介绍。(一)温补学派的发起人薛己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吴县人,生于公元1488年一1558 年,自幼即承继祖传之医术,其父亦为名医。薛己初为疡医(中医外科医师),后却以内科驰名,正德年 间选为御医,擢太医院判,嘉靖年间迁太医院使,由于在禁 宫多年,得以阅览群书,网罗各家概要而精通各科医技,中 年告归之后,即肆力于著作及删著名家著作,其治学的中心 思想是以脾胃命门肾为主,为温补学派的发起人。薛氏之学术思想薛氏之学术思想可以区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继承李东垣补土学派的补土培元体系:盖脾胃为气血之木,阳气虚弱,弱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 六君子汤。阳气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犹需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若胃土燥热而不能生阴血者,则宜四物汤。脾胃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当用八味丸。(薛注明医杂着 医 论按)又根据东垣饮食自伤,医复妄下,清气下陷,浊气不降,随 之而生也。就是由于胃脘之阳不能升举,陷入中焦之故,应 当用补中益气升其清阳,使其浊气得降而不治自安。这种脾胃升降失常的观念,薛立斋把它应用到饱食致血崩的 血症中治疗,认为这种症候亦往往是因为伤了脾气,下陷于 肾与相火相合温热下迫所引致,治疗就当用甘温之剂,调理 脾气使气血归经而自止,而反对乱用凉血止血之药物。恐损伤胃气而血失所摄,则欲止血崩就很困难了,这种调理 脾胃止血的思想,在薛注的妇人良方大全中,亦有见之故 东垣先生云:凡下血症须用四君子以收功,厥有旨哉。若 大吐血,毋以脉论,当急用独参汤求之,若潮热咳嗽,脉数 乃元气虚弱,假热之脉犹当用人参温补,此等症候无不由脾 胃先损,故脉洪大察其有胃气能受补则可救,苟用寒凉止血 之药复伤脾胃,反不能摄血归源,是速其危也。(薛注 妇 人良方大全 暴崩下血不止方论)淤按薛氏这种观点后来对清代名医唐宗海影响甚深另一个系统是继承滋阴学派而来的肾与命门学说,但其思想 之启源却来自王冰重注内经的按语:大寒如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热来复去,画见夜伏,夜 发画止,时节时动,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又如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而动止,倏忽往来, 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 问至真要大论注)益水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 夫粗工偏浅,学未精深,以热攻寒,以寒疗热,治热未已而 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热病更起,热起而中寒尚在,寒生而 外热不除,欲攻寒则惧热不前,欲疗热则思寒又止进退,交 战危极已臻。岂知脏腑之源,有寒热温凉之主哉,取心者不必济以热,取 肾者不必济以寒,但 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观斯之,故或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万举万全。(王冰补注 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注)滋阴学派治寒热的体系,在戴元礼的手中虽然已有雏形,但 薛氏则更进一步将滋阴之法,和王太仆(王冰)的意见结合, 引用在临床治疗上发展出下列的运用方法:察其无火,便当用八味丸,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如察其无水,便当用六味丸,是为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左尺脉虚弱而细者,是肾水之真阴不足,宜用六味丸。右尺脉沈迟、或沈细而数欲绝者,是命门真火之常亏,宜用 八味丸。至于两尺微弱,是阴水阳火俱虚,当用十补丸。(薛注 明 医杂着卷六)薛氏这种临床的治疗主张,是张丹溪发展尚未成熟的滋阴学 说,连接到肾和命门的关系上发展。一方面保留滋阴补肾的原则,而另一方面则加入了温补命门 的方法,使到滋阴派的学术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表现,因而 促使温补学派的技术,能够独当一面地成一家者言,其实薛 己之贡献非常大。(二)命门学说的创立人赵献可赵献可字养癸,明代鄞县人。精于医学,其术宗于薛己,治 病以补火为主,其他的生平则不详。因为薛己治症虽然多用滋阴之术,却不泥于丹溪寒凝之剂, 而以温化命门为主。这种医术在临床上,取得相当优异的功 效,所以赵献可继承了薛氏这种学术后,对命门的研究就特 别有兴趣,最后更创立了命门学说,而成为温补学派中一个 非常重要的学说。滋阴和温补之间的学术演变其实丹溪在创立滋阴学说的时候,已经指出了相火为人身的 动力来源,但当时丹溪却只有注意到相火妄动,会煎熬人体 内的真阴;而未曾往相火为人体生命动力的方面作研究,再 加上丹溪所说的相火,只是泛指人身活动机能而言,乃一无 形而又无根之物,经过戴思恭之修饰后,此种无位的相火才 变成了有根的命门相火。但在临床上的运用,却尚未有清楚 交待,一直到薛氏采用六味丸和八味丸的交替运用之后,才 显示出命门学说和滋阴学说的结合已经成熟。何以由六味丸和八味丸的运用上,可以表示出滋阴学说的成 熟呢?由于滋阴之义,是在于滋润及补充人体内的细胞液,但滋阴 之术在运用时,会碰,到二个极难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在疏泄 观念尚未诞生前,如果只是采用增加液体的药物作为配方, 就犹如灌水于泥泞之中水,虽然不断加入水份,但只能令泥 泞中更加胶着和泛滥,不能吸收而无法达到滋阴的真正目 的,有了疏泄的观念后,则有如以水灌入沙中,水份虽多而 不妨碍吸收和分散,这样水份才能扩散到身体中任何一个部 位,才真正的达到了滋阴的目的。另一方面就是温度的影响,由于天寒则水凝,若果人体的温 度(应该指人体的代谢能力)过低,对寒凝之滋阴药的吸收, 是有相当的阻碍。所以对身体虚寒者,是需要加入适当的温 热性药物,才能够达到滋阴的目的。而薛氏的常用方剂中,六味丸的的疏泄,和八味丸的温补, 正表示出当时的临床运用,已经解决了上述的两个难题,所 以说温补学派的发展,是比滋阴学派为成熟。赵献可之命门学说命门的功用,最早记载于难经第三十难中,其文如下:然,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谓精 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 知肾有一也。由这段文字上的记载,可见汉代以前,对命门之了解甚,除 了左肾右命门的观念需修正外,在功能方面记载,已经非常 清晰。但赵献可更进一步的,把命门的重要性阐发,认为人之所以 有生,生命之所以能持续,实属于火,火为阳之体,造化以 阳为生之根,故人身亦以火为生命之门命门之最佳解 释。命门所以称为性命之木,赵氏即认因其中有火之存,在并且 认为火强则生机可由之而壮,火衰则生机可由之而弱,火灭 则生机竟由此而止。同时他认为命门君主之火,是涵于肾水之中,两者之间是相 依而永不相离,如果病了的话,火之有余实缘于真水之不足, 在治疗上丝毫不可泻火,只能补水以配火,即王冰:壮水之 主以镇阳光之意;火之不足因见水之有余,亦不必泻水,就 宜于水中补火,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因为六味丸和八味丸的功效优异,更充份地证明命门和肾水 之间的温补,是非常重要,所以赵氏更认为命门之火,为人 身之宝,并非六淫之邪火可,比因此在治疗之时就更加强调, 命门有:可补而不可泻的特点。由于赵氏如此重视命门,因此阐发命门之学说时,不免借用 内经原文以求自重,所以又作了以下的阐述:他认为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虽然曾说:心者君主之官,但 下文又明言: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既然已包括在十二官之 内,则主不明之主必定不是心主,而是另有所指,如系心主 则内经条文应当云十一官而不是十二官,既然作为十二官之 主的既不是心,那应该是指人体的什么器官呢?赵氏认为所 指的应该是命门,但内经不称之为命门而称之为小心,那是 素问刺禁论所说的: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亦因为内经有这样 的记载,所以赵氏更进一步的指出,难经左肾右命门之说, 于理不合而认为:两肾俱属水,但一边属阴一边属阳,越人谓左为肾右为命 门,非也?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是 为真君真主。(医贯 内经十二官论)赵氏之假说,是根据内经七节之傍中有小心而来,但是这种 假说并未被当时的医学家所接受,其中明代孙一奎对此说就 极之反对。孙氏根据难经所载,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 之所系一语,悟出中医学说,人体中木来就有左血右气之说, 所以孙氏认为难经言右肾,则表示元气即在其中,另外孙氏 又认为素问七节之傍中有小心的注解中,扬上善云:脊有三 七二一椎(3x7 = 21),肾在下七节之旁。肾神曰志,但孙 氏则认为七节应该从上而下数,不能从下逆数,如果由上数 下,则志心即心包络,而非命门!何况针灸的经穴,命门乃 在十四椎上,从下逆数亦当在第八节而非第七节,由于这样 的辩论之下,命门的位置就一直被争执不休,而无法定位, 更加使到命门这个器官,让后世增加了不少的神秘感。命门与现代生理学的关系(1)命门的位置命门之位置,在当时虽然争吵不休,但认可的部位只不过是 在右肾或两肾之间的脊椎之处,从现代生理学的解剖之中, 了解这个位置附近的组织,具有类似命门功用的器官,除了 肾上腺这个特殊的内分泌组织之外,并无其他的组织有类似 的功能,但其实际上的位置,却是在于两肾之上缘,而非右 肾或两肾之间!(2)肾藏水火之矛盾现象命门包含着水火两种相反的特性,当火强则水弱,水强则火 弱,互相牵制而又互相交融,不能失一,这种相反而又相成 的特性,在肾上腺分泌出来的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就 真的存在这一种功能。当两者被分泌出来之后,在某些器官上,它们有时是两者协 调性的作用,有时候在另一个器官上,所产生的功能却是 相反的、相互抑制作用。这种矛盾的特性,有如水火之两极, 所以是很相似的作用功能。(3)命门为生命之主宰命门的作用,可说是人身之主宰,性命之根木,此因其中有 火的存在,火强则生机由之而壮,火衰则生机可由之而弱, 火灭则生机竟由之而止。(见前文)肾上腺在生理功能方面, 髓质所分泌的醣固醇,可以刺激肝脏醣质的新生作用,使其 作用之速率增加六至十倍,因而使肝细胞所贮藏的肝醣增 加,流到血液中,提供生理之急性需要。另一方面却可以降低细胞,对蛋白质的合成,增加既存蛋白 质的异化作用,另外也可以促进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动员。 即可以增加血浆中游离的脂肪酸的浓度,增加他们被利用的 机会。上述这种生理作用,都在于供应全身最大的可用能量,因此 生命的动力来源,可以说是来自肾上腺的正常分泌功能上, 而这种策动体内能源的现象,和中医所说的命门为人身主 宰,及命门有火的意义相接近,又因为醣固醇对人体有消炎 作用,及抗过敏作用,在动物试验中,若果动物的肾上腺被 移去后,则他的身体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醣类的利用, 皆发生错乱,不但如此这一只动物,还不能够忍受各种皮肉 及精神上的压力,只要有一点点微恙,例如呼吸道的感染, 即可以使它死亡。另一方面肾上腺分泌的留盐激素,对人体 之影响甚大,若果留盐激素的缺乏,会导致钠离子的流失, 无论吃多少盐都无法弥补体内的流失,最后终会死亡,这一 种情形就与火衰则生机之由之而弱,火灭则生机竟由之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