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学楼桩基工程质量问题分析及处理案例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0666702 上传时间:2021-04-1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教学楼桩基工程质量问题分析及处理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某教学楼桩基工程质量问题分析及处理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某教学楼桩基工程质量问题分析及处理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教学楼桩基工程质量 问题分析及处理案例 1. 工程概况 某教学楼工程,五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 约 6500平方米,基础采用 PTC-500( 60)预应力 混凝土管桩承台、地梁拉接基础,管桩混凝土 强度等级为 C60,设计桩长 37米,设计桩顶标高 2.80m(黄海高程),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000KN, 总桩数 201根。 2. 地质概况 土层 土层名称 层顶标高 (黄海高程:米) 层厚(米) 粘土 3.45 3.73 1.3 1.5 -1 淤泥 2.00 2.43 13. 0 13.20 -2 淤泥 -10.70 -11.00 6.40 10.7 淤泥质粘土 -17.86 -21.61 0 4.3 粘土 -17.40 -20.56 3.4 5.2 淤泥质粘土 -22.3 -24.45 8.5 11.3 砾石 -32.95 -35.00 2.95 6.6 -a 淤泥质粘土 位于 号砾石层内 0.40 0.6 粉质粘土 -37.31 -38.6 0.5 7.05 表 1 某教学楼工程地质概况表 3. 桩基施工 本工程桩基选择的持力层是号砾石层。由 于号持力层层顶标高起伏较大,且在部分探孔 位置的号砾石层中存在 0.4-0.6m厚的 -a淤泥 质粘土夹层,所以在技术交底时,设计人员对桩 基施工提出特别要求:根据勘察资料显示本工程 桩基长大部分是 37m,在部分区域桩长应根据实际 施工地质情况作适当调整。 本工程桩基采用锺击法沉桩,施工机械选 用 J250型桩架、 D40柴油锤。根据最后的施工 记录显示,本工程实际打入土中的桩为 198根, 其中 41(选定为试桩)的 1根, 40的 5根, 39的 47根, 38的 9根, 37的 134根, 36 的 2根。在施工期间施工单位没有反映过地质 情况与勘察报告不符的情况。 桩基施工控制依据: ( 1)最后贯入度控制在 58击 /10cm( D40柴油 锤)。对桩顶已经达到设计标高但锤击数达不 到上述要求的 ,可继续超送,但超送深度一般 不超过 50cm。若超送深度已经达到 50cm而锤击 数仍达不到要求的,需报请设计人员处理。 ( 2)桩端进入号持力层不少于 70cm;若持力层 有软夹层,桩端必须穿过软夹层,且桩端进入下 面持力层不少于 10cm;但应注意不要进入过多, 以免穿透持力层。 ( 3)施工过程中若遇到地质情况与勘察报告差异 明显时,应及时向有关单位反映,施工单位不得 擅自处理。 4. 桩基静载荷试验 在桩基施工完成后 , 进入桩基静载荷试验阶 段 。 根据有关规定本工程静载荷试验采用堆载平 台反力装置 , 按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试验 , 单桩 竖向极限承载力值取设计值的 2倍即 2000KN。 由于在试验过程中发现试桩存在异常情况,故 又加测了部分工程桩,前后共试验了 5根桩。桩的 基静载荷试验大致共分为三个阶段。 8 9 6 120 72 77 返回 4.1正常桩基静载荷试验测试阶段 本教学楼选择 6#( 桩长 41m) 工程桩为单桩 静载荷试验的试桩 ( 与另外两幢楼的两根工程桩 组成一组试桩 ) 。 试验结果显示其它两幢楼的两 根试桩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 但本教学楼的 6# 试桩在试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在 400KN800KN的试验加载时 , 表现为沉降均匀沉 降速度较小的特点 , 但在 1000KN的荷载作用下 , 本级沉降为 16.11mm,是前级沉降的 4.68倍 (未超 过 5倍 ),共计沉降为 23.70mm( 未超过 50mm) 。 6#桩静载曲线 4.2 加测试验阶段 从 6#工程桩的试验结果来看 , 其承载力未达 到设计要求 。 为了探明这到底是个别现象还是普 遍现象 , 设计单位要求每幢楼再加测 1根工程桩 。 因此 ,本教学楼选择了 77#(39m)工程桩为测试桩 。 其他两幢楼也各选择了一根桩加测 。 经过测试 , 其它两幢楼的工程桩均满足 设计要求 , 但 77#桩出现了比 6#试桩更加严重 的问题 。 77 试桩报告: 77 试桩在 1400KN的荷载作用下 , 本级沉降为 11.50mm, 是前级沉降的 2.43倍 ( 未超过 5倍 ) , 累计沉降 为 23.93mm( 未超过 50mm) ;在试验荷载 1700kN作用下 , 累计沉降为 38.77mm。 当试验荷载加到 1800kN时 , 沉降急 剧加快 , 桩顶的最大沉降量为 109.44rm。 随后试验加载停 止 。 卸载后 , 回弹观测中桩身回弹较小 , 最大回弹量为 15.21mm, 回弹率为 13.90%, 沉降残余量为 94.23mm。 因其 达到试验终止条件而终止试验 。 77#桩静载曲线 4.3问题桩范围探测阶段 根据前面的六根桩的测试结果 , 相关单位进行初步 分析 、 讨论后基本认定另外两幢楼桩基的静载荷试验基 本符合设计要求 , 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 但在以后 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沉降观测 。 而本教学楼桩基 工程存在质量问题 。 为了进一步调查本教学楼的桩基质 量问题的性质 、 原因和范围 。 设计人员根据地质勘查报 告和打桩记录又在本教学楼的中部 (72#39m, 72#桩离 77#桩只有 3m最终桩顶标高基本一样 )和两端 ( 120#37m 和 8# 37m) 各选择一根桩做静载荷试验 。 72#桩在各级试验加载时 ,沉降基本均匀 , 在 最大试验荷载 2000kN级加载作用下 , 桩顶最大 沉降量为 30.86mm, 沉降量较小 。 卸载后 , 回掸 观测中桩身回弹较小 , 可以判定其承载力已达 到设计要求 。 72#桩静载曲线 120 试桩在 400KN1600KN试验加载时 , 沉 降均匀 、 沉降速度较小 。 但在最大试验荷载 1800kN的作用下 , 沉降急剧加快 , 本级沉降为 97.54mm, 是前级沉降的 17.57倍 , 累计沉降为 118.79mm。 试验终止 。 120#桩静载曲线 8 试桩在 400kN 1200kN的试验加载时 , 沉降均匀 、 沉降速度较小;但最大试验荷载 1400KN的作用下 , 沉降急剧加快 , 本级沉降为 72.15mm, 是前级沉降的 18.79倍 ,累计沉降为 83.42mm。 试验终止 。 8#桩静载曲线 5. 桩基质量问题分析及判定 根据本工程的五根工程桩的静载荷试验数据,可将 工程桩在试验过程中的异常沉降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 种类型: 在不大的试验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沉降,但沉降 量未超过规范条件。如 6#桩在 1000KN试验荷载作用下的沉 降为 16.11mm、 77#桩在 1400KN试验荷载作用下的沉降为 11.50mm,都比前一级沉降大许多,但又都未超过规范容 许条件。并且这些桩在随后的加载过程中沉降又都趋于稳 定。 成因: 出现这种现象的最大的可能是由于在打桩 过程中打桩过快产生挤土效应,使得前面被打 下的桩又被土“浮起”,桩端“悬空”(即 “浮桩”)现象,这就使得原先的端承摩擦桩 几乎变成了摩擦桩。在试验加载超过了土层摩 擦力极限值后,试验桩又被“压”回持力层, 在试验加载继续进行时沉降又趋于稳定。 解决的措施: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在施工过程中: ( 1)合理安排打桩顺序和路径,特别对那些 桩比较密集的区域,更要特别注意。 ( 2)在工程桩基本打完后,再重新复打一遍, 让那些桩端“悬空”的桩再被打回去。就本工 程而言,由于此种类型的沉降不是特别大,最 终未作特别处理。 第二种类型: 在较大的试验荷载作用下产生极大沉降, 并达到规范规定的终止试验的条件。如 77#、 、 120#桩在 1800KN作用下和 8#桩在 1400KN作用下 的沉降都属于此种情况。 成因: 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试桩在试验过程中被压坏。 这种现象可 通过“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简称动测)”来 判定。经过动测上面的这三根桩桩身均完好 ( 8#桩为 类桩,其它的均为 类桩)。 第二:试桩的桩端持力层承载力不够。 判定此种情况的方法就是比较入土桩长与 地质勘查资料中所反映的持力层埋深的关系, 判断桩端有没有进入持力层、进入深度如何、 持力层中有没有软弱夹层等情况。 但使用此方 法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在试桩边有详细的勘察资 料且探孔距离不要太远,否则会影响判断的准 确性。 由于本工程的几根试桩离原先的探孔都较远, 同时也为了后面的桩基处理需要,决定在本工程 场址的不同方位布置八个探孔,以便探明各土层 的分布情况。补充勘察数据显示: 8#桩的桩尖离 号砾石层还有约 0.3m的距离, 77#、 120#桩的 桩尖已进入号砾石层,但离其中的夹层只有约 0.5m距离。 6#桩 长 37m BZ8 120#桩 长 37m BZ8 6. 桩基处理方案 在对以上试桩的质量问题原因查明以后 ,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 , 并顺利比进行下一道工序 施工 , 决定对本工程的桩基础进行处理 。 处理 的方式共分三种: 第一种处理方案: 对那些根据补充堪查资料和入土深度判定 为桩端未进入 号持力层或进入持力层 , 但未 穿透软夹层的工程桩进行高压注水泥浆处理 。 第一种处理方案的施工方法: 经过比较分析决定对不同区域的共计 10个承 台的 34根桩进行管内钻 300直径的钻孔至 号土 层 1米 ( 有夹层的需钻穿 ) , 提钻后埋入注浆管至 孔底 , 倒入 5-20mm卵石 70%, 中粗砂 30%, 充填至 - 20米 , 先注水冲洗 , 直到孔口为清水为止 , 再注 浆固结 、 压浆泵泵压 0.5MPa, 水泥选用 32.5级普 通硅酸盐水泥 , 水灰比均为 0.5, 每根桩压浆 2000kg水泥 , 在施工时要注意保持原桩身垂直度 。 第二种处理方案: 对部分承台进行补水泥搅拌桩处理 , 一方 面是弥补前一方案中各工程桩承载力的不足 ,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预应力管桩的摩擦力 , 进一步达到提高本承台桩基的实际承载力的目 的 。 决定对上述十个承台中的 2桩承台补 2根水 泥搅拌桩 , 3桩承台补 3根水泥搅拌桩 , 4桩 、 5 桩承台补 4根水泥搅拌桩水泥搅拌桩 。 第二种处理方案的施工方法: 水泥搅拌桩位置基本位于院有管桩桩之间 , 2桩承台中补桩与原有管桩呈菱形布置 , 搅拌桩 桩径 500, 桩长 15米 , 水泥掺入量为加固土量 的 15%, 另掺水泥用量 0.2%的木质素磺酸钙减水 剂 2%的石膏粉 , 搅拌桩施工严格控制水灰比 0.5, 控制提升速度小于 1米 /分钟 , 边提升 、 边压浆 、 边搅拌 , 泵送液必须连续 , 并复搅一次 。 除此以 外 , 部分承台尺寸及配筋也要作相应变动 ( 方案 略 ) 。 第三种处理方案: 第三种是对场地内补勘的 8个地质钻探孔在原位进行水 泥搅拌桩加固 , 其深度为 15米 , 具体要求同上 。 除此以外 , 为了解决前面的 “ 浮桩 ” 以及预应力管桩和水泥搅拌桩的 不均匀沉降问题 , 在桩顶设置褥垫层 。 桩顶褥垫层厚度为 250mm, 其中级配为 2040mm的人工石占 50%, 5mm的人工石 占 30%, 中砂占 20%, 洒水振动夯实 , 且 压实系数 0.93。 7.桩基处理后的复测 为了检验本工程的桩基础在处理后的效果 , 又对与 8#桩 ( 由于已测出 8#桩是 类桩 , 若再 次进行测试有可能将其压坏 ) 处于同一承台的 9#( 37m) 桩进行静载荷试验测试 。 实验方法及结果: 本次的静载荷试验测试与前面测试有所不 同:本次测试采用 1.5m 1.5m的厚钢板 , 压板 中心与 9#桩中心重合 , 压板覆盖 4根水泥搅拌桩 的部分区域 。 在试验中 , 沉降均匀 、 沉降速度 较小 。 在最大试验荷载 2000kN级加载作用下 , 桩顶最大沉降量为 15.11mm。 卸载后 , 回弹观测 中桩身回弹较大 , 最大回弹量为 11.33mm, 回弹 率为 74.98%, 沉降残余量为 3.78mm。 8.本工程桩基质量问题的成因 造成本工程桩基出质量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 。 第一 :由于原规划方案调整 , 使得本教学楼整体 后移 8m,但本工程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是在方案 调整之前 , 方案调整后又未重新组织详细勘察 。 这就使得本工程打桩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 第二 :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在桩基施工 过程中遇到地质情况与勘察报告有明显差异时 未向有关单位通报、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隐蔽 资料未与施工同步完成,特别是打桩过程中不 做原始记录,许多记录是后补的。 例如,补勘资料显示 8#桩的桩端未进入 号砾石层(即处于号淤泥质粘土层中) ,静 载荷试验也验证了这一点。但打桩记录却显示 最后 30cm的锤击数为 8击 /10cm、 8击 /10cm、 9 击 /10cm。根据经验判断,当选用 J250型桩架、 D40柴油锤打桩机施工,长为 37m的预应力管桩 桩端位于号淤泥质粘土层中时,其最后 30cm 的锤击数不可能达到 8击 /10cm、 8击 /10cm、 9 击 /10cm。 第三 、 监理人员严重失职 , 未按监理规范要求 施行监理 。 第四 、 本工程场址内的地质分布情况的确复杂 。 号持力层顶标高埋深起伏很大 , 持力层内有部 分含有软夹层 。 导致配桩困难 , 施工控制难度大 。 在相距 3m远的两根试桩 ( 72#与 77#) , 桩长 、 桩 顶标高等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静载荷试验的结果却 完全不一样 。 9.结束语 本教学楼竣工投入使用已接近两年时间 , 在这期间沉降观测数据显示 , 未出现较大的不 均沉降 ( 观测到的最大沉降为 14mm, 差异沉降 量也很小 ) 。 这表明 , 本工程的桩基础处理基 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 但本工程的教训也是深刻 的 , 由于各方人员工作不到位导致的桩基质量 问题 , 不但耽误了工期 , 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 失 。 应该值得在同类桩基施工中引起有关人员 的注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