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幼时记趣》课件 苏教版.ppt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0562253 上传时间:2021-03-3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幼时记趣》课件 苏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幼时记趣》课件 苏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幼时记趣》课件 苏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 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 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 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 “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 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 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 的这份“物外之趣”。 记 幼时记趣 9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5. 相关资料 6. 检查预习 7. 听读课文 10. 句段品析 11. 疑难探究 12. 板书设计 16. 教材习题讲解 4. 文体知识 9. 整体感知 13. 本课主旨 17. 课后作业布置 8. 翻译课文 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5.拓展延伸 (难点) 1. 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的童真童趣。 2. 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同情弱者的感情。 (重点) 来自 点拨 沈复( 1763-?),字三白,号梅逸, 苏州人, 清代作家 。长于诗画、散文。著有 浮生六记 。 浮生六记 是一部 自传体 作品,文笔细腻,感情 真挚。 来自 点拨 沈复写有 浮生六记 。书中记叙了他和陈芸平凡的 居家生活和在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 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前人曾有“幽芳凄 艳,读之心醉”的评语。 来自 点拨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描写事物,并通 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见解或感情。 记 来自 点拨 浮生六记 是清朝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作品。 该书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选取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 的居家生活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进行写作。本书文字清 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表现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 于欢乐,终于忧患,飘零他乡,悲切动人。 浮生六记 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作 品,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浮生六记 童 稚 藐 小 沟 壑 庞 然大物 怡 然称快 项为之 强 癞 蛤蟆 一 读一读字音 部分来自 点拨 zh mio h png y jing li 鹤 l( ) o t( ) 土 l( ) 二 写一写字形 部分来自 点拨 唳 凹 凸 砾 部分来自 点拨 (一 )通假字 项为之 强 ( 强:同“僵”,僵硬 ) 以土砾凸者为 邱 ( 邱:同“丘”,土山 ) (二 )古今异义 : 1. 明 察秋毫 古义:眼力。今义:光明。 2.盖 一癞蛤蟆也 古义:原来是。今义:遮盖。 三 文言知识积累 部分来自 点拨 (三 )一词多义 1.以: 徐喷 以 烟 用 以 丛草为林 把 2.察: 明 察 秋毫 看清 必细 察 其纹理 观察 3.为: 项 为 之强 因为 以虫蚁 为 兽 当作 4.其: 必细察 其 纹理 它的 常蹲 其 身 自己 部分来自 点拨 5.之: 故时有物外 之 趣 助词,的 心 之 所向 助词,无意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昂首观 之 代词,指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 之 强 代词,指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观 之 正浓 代词,指代“二虫斗草间”的景象 驱 之 别院 代词,代癞蛤蟆 (四 )词类活用 1.明 察秋毫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眼力。 2.鞭 数十,驱之别院 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部分来自 点拨 (五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一癞蛤蟆也 点拨: 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也”,表判断。 省略句 1.使(之)与台齐 (省略宾语“之”) 2.见二虫斗(于)草间 (省略介词“于”) 3.驱之(于)别院( 省略介词“于”) 部分来自 点拨 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点拨: “为所”表示被动。 倒装句 徐喷以烟 点拨: 以烟徐喷(之)。 (六 )成语积累 1.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 2.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 3.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部分来自 点拨 (七 )名句积累 1.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 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幼时记趣课文朗读 。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原文: 余 忆童稚 时 , 能张目 对日 , 明察秋毫 。 见藐 小微物 , 必 细察其纹理 。 故时 有物外之 趣 。 我回忆童年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 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看见极细小的东西,一定 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 以外的乐趣。 译文: 余:我。童稚( zh):童年。稚:幼小。张目:睁大 眼睛。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明: 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藐 ( mio):小。必:一定。纹理:这里泛指花纹。时: 时常。之:结构助词,的。 注释: 原文: 夏蚊成雷 , 私 拟 作群鹤舞空 。 心之 所向 , 则 或千或百果然 鹤也 。 昂 首观之 , 项为 之 强 。 又留蚊于 素帐 中 , 徐 喷以 烟 , 使其冲烟飞鸣 , 作青云白鹤观 , 果如鹤唳 云端 , 怡然 称快 。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 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 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 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群鹤舞空”的景象, 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 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 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观赏,果真就 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喊痛快。 译文: 私:私下里 。 拟:比 。 之:助词 , 用于主谓之间 , 取消句子独立性 。 所向:所想象的景观 。 则:那么 。 果然:果真 。 昂:抬 、 仰 。 之:代词 , 代 “ 群鹤 舞空 ” 的景象 。 为 ( wi) :因为 。 之:代词 , 代 “ 昂首观之 ” 的动作 。 强:同 “ 僵 ” , 僵硬 。 于: 在 。 素帐:白色的蚊帐 。 素:白色的 。 徐:慢 慢地 。 以:用 。 唳 ( l) : ( 鹤 、 鸿雁等 ) 高 亢地鸣叫 。 怡然:喜悦的样子 。 注释: 原文: 于 土墙凹凸 处 , 花台小草丛杂 处 , 常 蹲其 身 , 使与台齐 , 定神细视 。 以丛草为 林 , 以 虫蚁为兽 , 以土砾凸者为邱 , 凹者为壑 , 神游 其 中 , 怡然自得 。 (我)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 旁,常蹲下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神细看。 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把小虫蚂蚁当作野兽,把泥土 瓦砾凸出的地方当作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 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心里)喜悦而满足。 译文: 于:在。凹凸( o t):高低不平。丛杂:多而杂乱。 其:代词,这里指自己。以 为:文言文中的固定结 构,“把 当作 ” 。邱:同“丘”,土山。壑 ( h):山沟。神游:在想象中游历。 注释: 原文: 一日 , 见二虫斗 草间 , 观之正浓 , 忽有庞 然 大 物 , 拔山倒树而 来 , 盖 一癞蛤蟆也 。 舌一吐而二虫 尽为所 吞 。 余年幼 , 方 出 神 , 不觉呀然 惊恐;神 定 , 捉蛤蟆 , 鞭 数十 , 驱 之别院 。 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丛间打斗,(我)观看 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 土山,撞倒大树一般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只见(它) 一吐舌头,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了。我当时年幼,正看得 入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定下神 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 里去了。 译文: 斗:打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而:连词,表示 修饰关系。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这里是“原 来是”的意思。为所:表示被动。方:正。呀然:哎 呀地(惊叫一声)。神:心神。鞭:名词活用作动词, 用鞭子打。驱:赶,驱赶。 注释: 部分来自 典中点 1. 揭示本文中心的 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 断? 【答案】 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 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 “ 故”、或根据上下文 内容的关系来判断 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 的结构来判断 总分结构等。 2. 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用四字短语概括) 部分来自 典中点 【答案】 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 林;鞭打蛤蟆。 部分来自 典中点 【答案】 第一部分( 1)总叙“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 2-4)具体记叙各种“物外之趣”。 3. 请理一理课文的脉络。 部分来自 点拨 1.全文结构是什么样的?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 答案 】 本题运用 文章结构分析法 。全文的结构 方式是“总 分”。第段总领全文,总叙“ 物外之趣”。 品析第 1、 2自然段 部分来自 点拨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 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 【答案】 私拟作群鹤舞空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怡然称快。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 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部分来自 点拨 3.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 答案 】 此题运用 修辞作用二步分析法 。 “夏蚊成雷”,是夸张,突出蚊子之多,声音之大; “私拟作群鹤舞空”是比喻,指作者在心里把这些飞 舞的蚊子比成群鹤在空中飞舞,同时也表现了幼时的 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句话不仅照应第段中的“明 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同时也为 下文“戏蚊”作了铺垫。 部分来自 点拨 4.癞蛤蟆很小,而孩童时的作者却说它是“庞然大 物”,还说它“拔山倒树而来”,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 答案 】 “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写癞蛤 蟆来势猛、力气大,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里 视小为大,大词小用,表现了作者幼时所见癞蛤 蟆捕食小虫的情状。 重点 品析第 3、 4自然段 阅读方法解密 部分来自 点拨 关键字词表达效果分析法。 分析关键字词的表达效果是中考常见题型。回答此类问 题一般采用三步法:先说明该字词的意思或表达的语气;再 结合句子说明其在句中的具体作用;最后说明该字词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一般可用这样的模式答题: 词的意思 是 ,这里是指 ,起到了 的作用,表达了作者 的 感情。 部分来自 点拨 5.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 答案 】 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 致,想象奇特;作者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 热爱、平时细心的观察、纯真的童心是产生物外 之趣的因素。 部分来自 点拨 6.是什么原因让作者产生如此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 呢? 【 答案 】 热爱生活 明察秋毫 纯真童心 部分来自 点拨 7. “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 答案 】 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 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重难点小结 部分来自 点拨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 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联想和想像是 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 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 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 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部分来自 点拨 【 答案 】 此题运用 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文中作者是一个 有情趣的人,他幼时就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丰富的联 想和想象得到超出事物本身以外的乐趣。生活中,他能 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神细视,观二虫相斗,观之出神 。这充分表明作者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 想和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的真 正有情趣的人。 【 难点探究 】 从“有情趣”的角度来分析作者这一人物形象。 童心纯正 童趣安然 总述 分述 幼时 记趣 明察秋毫 细察纹理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癞蛤蟆 物外之趣 联想、想象 本文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儿童时代观蚊如鹤 、 神游 山林 、 鞭打癞蛤蟆的趣事 , 充分展示了儿童丰富神奇 的想象力以及稚气烂漫的情趣 , 从而真切地表达了作 者对大自然 、 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 1联想丰富,想象奇特。 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空”等,他还把丛草联 想成树林,把虫蚁联想成野兽,把高出来的小土块联 想成土山,把低陷的小洼地联想成山沟。由此,作者 进入了美妙的想象之境。 2选材典型,充满情趣。 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来写。作者选取了童年生 活中最能表现童真、童趣的三件事情来写: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鞭打癞蛤蟆,充满情趣。 3生动传神,细致入微。 文章中“项为之强”“拔山倒树而来”等语言生动传 神,文章中还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还有一些描绘较为 生动的句子,如“庞然大物”“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 吞”刻画细致入微。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棵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一 、 因为童年时代的“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也 就是说“我”有观察事物的好眼力。另外,“我”又特 别爱好观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加上 “我”能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出发,用儿童的 眼光和心理观察事物,进而进行想象和联想,“心之所 向”,所以“我”能观蚊成鹤,能把繁茂的杂草看成树 林,把小虫蚂蚁看成野兽,把土砾看成丘壑。这样把微 不足道的癞蛤蟆看成“庞然大物”,把癞蛤蟆扑向小虫 说成是“拔山倒树而来”,也就很自然、很真实了。 点拨: 应联系课文开头总写段“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 纹理”“明察秋毫”和第三段的内容进行思考。 二、 1.察:看清。 2.强:同“僵”,僵硬。 3.其:这里指自己。 4.以 为:把 当作。 点拨: 应联系语境来推敲意思,同时对古文常用文言词 语也要加强积累。 略 三、 略 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