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亦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己独特的精神,亦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貌的反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优秀成份,构成中华的优秀成份,构成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诸说关于关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论者有诸多看法。张岱年在张岱年在论论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一文中认为,中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的基基本精神本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的主要内容是(1)刚健)刚健有为;(有为;(2)和与中;()和与中;(3)崇德利用;()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天人协调。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许思园许思园在在论论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二题二题一文中认为,一文中认为,“中国文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杨宪邦杨宪邦在在对对中国中国传统传统文化文化的再评价的再评价一文中认为,一文中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古代社会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中国古代古代传统传统文化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基本精神。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刘纲纪刘纲纪在在略论略论中国中国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一文中认为,一文中认为,中国中国民民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神四个方面。神四个方面。司马云杰司马云杰在在文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尚礼仪”。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神财富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神财富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趋善求治为特征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义为内核的。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贵和持中,崇尚礼仪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正道直行,持节重义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忠孝传家,勤俭持家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民为邦本,平均平等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心忧天下,敢为人先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求是务实,豁达乐观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天人合一,物我相亲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文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现,从而使儒家文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现,从而使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自我价值和意义实现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自我价值和意义实现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成为鞭策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曾子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不(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身而路程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弘毅,朱子注云:弘毅,朱子注云:“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周易意谓: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力求进意谓: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高尚情操,勤于学习,努力工作,为报效祖国与造养高尚情操,勤于学习,努力工作,为报效祖国与造福人民而不懈奋斗。福人民而不懈奋斗。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子: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他鄙视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的人生态度。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孟子孟子讲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孟子梁梁惠王惠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荀子劝学劝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韩愈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李白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史记史记.太史公自序言太史公自序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乃,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乃,于是于是)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反映了中华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典范。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典范。大禹治水大禹治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孙子膑脚,兵法修兵法修列列;出自司马迁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报任安书。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鞠躬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鞠躬尽瘁,不息奋争。诸如尽瘁,不息奋争。诸如“剑外忽传收蓟剑外忽传收蓟j北,初闻涕泪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式的激动;)式的激动;“出师未捷身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杜甫:蜀相蜀相)、“遗民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陆游:关山月关山月)式式的感慨;的感慨;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陆游:示示儿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苏轼轼:江城子密州江城子密州.出猎出猎)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自信自尊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精神。统的精神。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论语论语学而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行礼的最高境界。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中庸第一章开篇曰第一章开篇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有表意思是说,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露出来的时候(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倚的境界)称为“中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为社会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为“和和”。“中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和”是天下人们共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中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和实生物,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又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又如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行,处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事不刚不柔曰和。贵和持中,贵和持中,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中庸中庸”最早见于最早见于论语论语。孔子说:。孔子说:“中庸之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论语雍也雍也)何谓何谓“中庸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中庸”就是要正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执中守正执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不。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折中致和折中致和。就是执两用中。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因时制宜。因时制宜。就是与时俱进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通权达变,随机应变。随机应变。所以综合起来,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因时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制宜,与时俱进。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正道直行,持节重义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尚气节的民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尚气节的民族。族。已成为人们心理素质内容之一的已成为人们心理素质内容之一的“见义勇为见义勇为”、“当当仁不让仁不让”、“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等人生价值准则,等人生价值准则,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孟子的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孟子的“舍生取义舍生取义”的精神与孔子的精神与孔子“杀身成仁杀身成仁”的思想是中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慷慨赴难。松有风骨雪难摧,松有风骨雪难摧,人有气节最可贵。人有气节最可贵。孔子推崇孔子推崇“士可杀不可辱士可杀不可辱”,“三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说他说:“志士仁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有杀身以成仁。仁。”(论语论语.卫灵公卫灵公)意思是说,有志的仁义之士意思是说,有志的仁义之士,没有为求生而伤害没有为求生而伤害仁德的仁德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就仁义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就仁义的。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孟子主张: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上)孟子所说的气,类似我们通常说的孟子所说的气,类似我们通常说的“勇气勇气”、“正气正气”、或、或“理直气壮理直气壮”之气,是指表现于肉体活动或实之气,是指表现于肉体活动或实际行动中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是靠义际行动中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是靠义与道的配合而形成,另一方面,还要靠持久不懈的修与道的配合而形成,另一方面,还要靠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养和锻炼。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战国时,孟子就提出了大丈夫要在战国时,孟子就提出了大丈夫要“养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后来,儒家学说将后来,儒家学说将“气气”与表示身份地位的与表示身份地位的“节节”结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气节观。气是一个人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气节观。气是一个人的奋发之态和豪放精神;节是一个人的本分,不该超的奋发之态和豪放精神;节是一个人的本分,不该超越的不能超越,不该丧失的不能丧失。这两者结合形越的不能超越,不该丧失的不能丧失。这两者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几千年中基本的操守与品格。这是中国文成了中国人几千年中基本的操守与品格。这是中国文化中除了化中除了“仁义仁义”最有价值的内涵。最有价值的内涵。孟子提倡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贱不能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贱不能移移”的人格的人格(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孟子曰: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孟子告告子上子上意思为:意思为:生命,是我所喜欢的,生命,是我所喜欢的,正义,也是我所喜欢的,正义,也是我所喜欢的,这两样这两样(如果)不能同时得到。(如果)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去生命而去求得正义。我宁愿舍去生命而去求得正义。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体含义也不同。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苏武牧羊,不辱使命苏武牧羊,不辱使命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生动故事之一。西汉前期,与汉交恶多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生动故事之一。西汉前期,与汉交恶多年的匈奴族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年的匈奴族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当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时,匈奴祸起萧墙:缑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当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时,匈奴祸起萧墙:缑gu王乘单于出猎之机,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果事败。王乘单于出猎之机,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果事败。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苏武担心属下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苏武担心属下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归汉!”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对卫律的行径痛加斥责:又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对卫律的行径痛加斥责:“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报。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产下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报。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产下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迫其俯首就范。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迫其俯首就范。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杖汉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o尽落尽落”。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不辱使命的苏武,不辱使命的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汉书汉书苏武传苏武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的正气歌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李大钊)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并将继续影响一代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又一代的中国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毛泽东)(毛泽东)“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辈。嚼嚼jio得菜根,百事可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得菜根,百事可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人对中国人对 气节气节 品质中坚忍不拔、不屈不挠、遗世清高的特性最普遍的联品质中坚忍不拔、不屈不挠、遗世清高的特性最普遍的联想就是青松。想就是青松。孔子说: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也。”司马迁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深意,所以在评论伯夷时就说:司马迁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深意,所以在评论伯夷时就说:“岁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举世混浊,清士乃见。举世混浊,清士乃见。”他显然是在用青松抗霜雪的他显然是在用青松抗霜雪的特点类比特点类比“气节气节”中清高的品质。陶渊明有中清高的品质。陶渊明有“抚孤松而盘桓抚孤松而盘桓临清流而赋诗临清流而赋诗”的诗句。是在借孤松、清流表达自己的志趣和追求。的诗句。是在借孤松、清流表达自己的志趣和追求。曹魏时刘桢亦以松柏岁寒后凋来赞扬其从弟的品性,其诗曰:曹魏时刘桢亦以松柏岁寒后凋来赞扬其从弟的品性,其诗曰: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里仍然是将松比喻为刚毅正直的人品气节。这里仍然是将松比喻为刚毅正直的人品气节。中国士人“气节”之所寄松、石 石石头头因因其其固固有有的的坚坚硬硬和和色色彩彩特特性性也也多多被被用用以以类类比比“气气节节”的的某些方面。某些方面。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上有此联想:上有此联想:石石可可破破也也,而而不不可可夺夺坚坚;丹丹可可磨磨也也,而而不不可可夺夺赤赤。坚坚与与赤赤,性性之之有有也也。性性也也者者,所所受受于于天天也也,非非择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这明显是用石、丹喻指人物性情中真诚和廉洁的品质。这明显是用石、丹喻指人物性情中真诚和廉洁的品质。在众多的被用于类比在众多的被用于类比 气节气节 品质特品质特性的自然物中,晨常见的是竹子。性的自然物中,晨常见的是竹子。古代的使臣出入关门皆有象征意义的凭古代的使臣出入关门皆有象征意义的凭证或信物,即符节;它们多用竹或木制证或信物,即符节;它们多用竹或木制成。汉时中国派往匈奴去的使臣所持的成。汉时中国派往匈奴去的使臣所持的节杖皆以竹为杆,上缀牦牛尾毛。节杖皆以竹为杆,上缀牦牛尾毛。汉汉书书苏武传苏武传中说苏武虽被羁留在匈中说苏武虽被羁留在匈奴,但他奴,但他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旄尽落。好在竹子作的节杖还在,苏好在竹子作的节杖还在,苏武忠诚于汉朝的气节得以保全。武忠诚于汉朝的气节得以保全。中国士人“气节”之所寄竹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与竹子相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与竹子相关的信物,即汗青。汗青是中国关的信物,即汗青。汗青是中国古代的史册。古时记事于竹简,古代的史册。古时记事于竹简,制竹简时需用火烤青竹以去竹汗制竹简时需用火烤青竹以去竹汗(脱水后不易腐蚀,可长久保存)(脱水后不易腐蚀,可长久保存),故称汗青;,故称汗青;因此,记载于史册上的因此,记载于史册上的事迹又称青史事迹又称青史。文天祥。文天祥过零丁洋过零丁洋诗句中的诗句中的 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于谦收收麦麦诗句中的诗句中的 更有清名播青史更有清名播青史 等都是等都是以竹子作史册的特性揭示气节的不朽价以竹子作史册的特性揭示气节的不朽价值。值。因为竹子所具有的品性,像明清之因为竹子所具有的品性,像明清之际的气节之士傅山(傅青主)亦以之为际的气节之士傅山(傅青主)亦以之为名,表述人生价值追求。读傅山的传名,表述人生价值追求。读傅山的传记,有记,有 阳曲傅山先生阳曲傅山先生初字青竹初字青竹艰艰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婀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婀3131之句,可之句,可以使人将青竹与以使人将青竹与 气节气节 联系起来,领会联系起来,领会 气节气节 所蕴涵的遗世独立的品性。所蕴涵的遗世独立的品性。在中国的文人中,苏轼对在中国的文人中,苏轼对竹子的品性也有寓意深刻的理竹子的品性也有寓意深刻的理解。他在解。他在定风波定风波中有这样中有这样的句子:的句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诗无诗无达诂,以竹杖喻气节,人怀而达诂,以竹杖喻气节,人怀而有之,足可藐视人生中任何风有之,足可藐视人生中任何风浪冲击。可能是感于自己的身浪冲击。可能是感于自己的身世际遇,世际遇,苏轼还进一苏轼还进一步赞扬竹子的禀性步赞扬竹子的禀性说:说:”可使食无肉,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士俗不可医。据传苏据传苏东坡既爱赏竹又喜食肉。喜食东坡既爱赏竹又喜食肉。喜食肉有其所创肉有其所创”东坡肉东坡肉“为证;为证;爱赏竹可以此诗为凭。言人生爱赏竹可以此诗为凭。言人生志趣,有典出唐无名氏志趣,有典出唐无名氏商芸商芸小说小说云:云:”有客相从,各言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扬州。“”扬州鹤扬州鹤“可谓集可谓集天下美事之大成。然而,对于天下美事之大成。然而,对于苏东坡来说,种竹、赏竹、食苏东坡来说,种竹、赏竹、食物时对竹大嚼,胜过一切人间物时对竹大嚼,胜过一切人间荣华富贵。何以如此?因为竹荣华富贵。何以如此?因为竹子代表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子代表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气节。气节。对竹子的品性同样有深刻理对竹子的品性同样有深刻理解并以之作画而得大名的是清代解并以之作画而得大名的是清代的名士郑燮,即郑板桥。在的名士郑燮,即郑板桥。在题题竹石画竹石画中他这样写道:中他这样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任尔东西南北风。他颂扬竹子有不为世俗名利他颂扬竹子有不为世俗名利所动、卓然不群的孤高个性,意所动、卓然不群的孤高个性,意以之为个人的志趣。以之为个人的志趣。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郑板桥题画题画竹石竹石中国士人“气节”之所寄梅 冯友兰则对于中国文人表达思想感情的这种冯友兰则对于中国文人表达思想感情的这种传统方法评介说:传统方法评介说:“中国文人画画梅竹,则非以中国文人画画梅竹,则非以其为植物而画之。中国文人画画梅,以表示一种其为植物而画之。中国文人画画梅,以表示一种事物之孤傲之性,画竹以表示一种事物之幽独之事物之孤傲之性,画竹以表示一种事物之幽独之性。旧说以为梅可以况高士,竹可以况幽人。其性。旧说以为梅可以况高士,竹可以况幽人。其所以可况者,因在此方面,梅与高士,竹与幽所以可况者,因在此方面,梅与高士,竹与幽人,是属于一类者。人,是属于一类者。林和靖妻梅子鹤,其林和靖妻梅子鹤,其所以妻梅,乃取其是孤所以妻梅,乃取其是孤傲,非取其是一种树,傲,非取其是一种树,其所以子鹤,乃取其是其所以子鹤,乃取其是超逸,非取其是一种鸟。超逸,非取其是一种鸟。“3535中国文人寄情于物的故事很多,像宋代隐中国文人寄情于物的故事很多,像宋代隐逸诗人林和靖这样终身不娶,反以种梅养鹤视同逸诗人林和靖这样终身不娶,反以种梅养鹤视同娶妻生子,是特别典型的;借妻梅子鹤,林和靖娶妻生子,是特别典型的;借妻梅子鹤,林和靖自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其享受的对象则是梅、自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其享受的对象则是梅、鹤所喻指的孤傲和超逸。鹤所喻指的孤傲和超逸。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雪虐风饕to愈凛然,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落梅)。)。卜算子卜算子.咏梅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毛泽东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傲霜斗雪,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梅花傲霜斗雪,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达了诗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达了诗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忠孝传家,勤俭持家所谓的忠孝之人就是对自己的国家忠心耿耿,对自己所谓的忠孝之人就是对自己的国家忠心耿耿,对自己的长辈是恭敬从命。的长辈是恭敬从命。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虽在草野,不忘诗书。贫不废读,富则兴耕田读书。虽在草野,不忘诗书。贫不废读,富则兴学。学。忠贞的官员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忠贞的官员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南宋抗金英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为人称道。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传统中国非常讲究传统中国非常讲究“孝道孝道”,号称,号称“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皇帝标榜皇帝标榜“以孝治天下以孝治天下”,选官则,选官则“举孝廉举孝廉”,所谓,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儒家经典有,儒家经典有孝经孝经,通俗,通俗读物有读物有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被设被设想为想为“孝道孝道”的最高境界。的最高境界。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离职,称“丁忧丁忧”。源于汉代。西汉时规定在。源于汉代。西汉时规定在朝廷供职人员丁忧朝廷供职人员丁忧(离职离职)三年,至东汉时,丁三年,至东汉时,丁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忧,若匿忧,若匿n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但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但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夺情。明清时期丁忧三年终制,重新出来任职。明清时期丁忧三年终制,重新出来任职为为起复起复。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总体上是一个农业民族,其主体世代定居在中华民族总体上是一个农业民族,其主体世代定居在中华大地上,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从事农业生产。中华大地上,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从事农业生产。中华民族在辛勤劳作中,深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华民族在辛勤劳作中,深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形成了勤劳质朴的品格。形成了勤劳质朴的品格。成家好比针挑土成家好比针挑土,败家好比水冲沙。历览前贤国与家,败家好比水冲沙。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成由勤俭败由奢。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勤俭持家的格言,如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勤俭持家的格言,如“勤是摇钱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树,俭是聚宝盆”、“俭以养德俭以养德”、“一粥一饭当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来之不易,半丝半缕l恒念物力维艰恒念物力维艰”、“积谷防饥,积谷防饥,储粮备荒储粮备荒”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大多数家庭生活已从高,我国大多数家庭生活已从“温饱型温饱型”向向“小康型小康型”转变,但是我们仍应该珍惜劳动果实,继承和发扬转变,但是我们仍应该珍惜劳动果实,继承和发扬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清)金缨(清)金缨格言联璧格言联璧齐家齐家:勤俭,治家之本。和: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勤俭是治家的根本;和顺是齐家的根本;保家的根本勤俭是治家的根本;和顺是齐家的根本;保家的根本是谨慎;起家的根本是诗书;传家的根本是忠孝。是谨慎;起家的根本是诗书;传家的根本是忠孝。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民为邦本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是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民为邦本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是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特色。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特色。西周统治者提出西周统治者提出“保民保民”思想。思想。“民之所欲,天必从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之”。民为邦本的思想在儒家学说中有典型、集中的反映。民为邦本的思想在儒家学说中有典型、集中的反映。孔子主张富民、教民,所重的是民、食、丧、祭。孟孔子主张富民、教民,所重的是民、食、丧、祭。孟子坚持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尽心下。荀子提出: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载舟,水则覆舟”。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儒家重民,不仅儒家重民,道家也不例外。道家也不例外。老子说:老子说:“无常心,无常心,以百姓为心以百姓为心”(老子老子第四十九章第四十九章);“民之饥,以其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老子第七十五章第七十五章)。法家也有重民思想法家也有重民思想。他们虽然主张一断于法,用严刑。他们虽然主张一断于法,用严刑峻法治理民众,但仍承认民心的向背是执法的基础、峻法治理民众,但仍承认民心的向背是执法的基础、立国的根本。韩非认为:立国的根本。韩非认为:“凡治天下,必因人性凡治天下,必因人性”(韩非子韩非子用人用人),“利之所在民归之利之所在民归之”。管子管子权修权修说;说;“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则令不行矣”。经法经法君正君正讲:讲:“号令阖号令阖(合合)于民于民心,则民听令心,则民听令”。可见,先秦诸子几乎都把民心向背看做政治兴败的根可见,先秦诸子几乎都把民心向背看做政治兴败的根本。本。汉唐时期,民为邦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汉唐时期,民为邦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贾谊认为:。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故国以民为安危,君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戒之哉戒之哉!戒之哉戒之哉!与民为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敌者,民必胜之”(新书新书 大政上大政上)。唐太宗李世民说:。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君依于国,国依于民。依于国,国依于民。”(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卷一九二)。宋元明清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宋元明清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北宋司马光认北宋司马光认为民是为民是“国之堂基国之堂基”(惜时惜时);理学家程颢程颐宣称;理学家程颢程颐宣称“民惟民惟邦本邦本”(文集文集卷五卷五),“君道以人心悦服为本君道以人心悦服为本”(粹言粹言卷二卷二);朱熹认为:朱熹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宋史宋史 朱熹传朱熹传);明末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说清初的王夫之说;“君以民为基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无民而君不立”(周易周易外传外传卷二卷二)。传统的民为邦本的思想,传统的民为邦本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两个走在中国文化中有两个走向:向:一是表现于以封建帝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一是表现于以封建帝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他们将民众看做政权的基础,要他们将民众看做政权的基础,要“保民而王保民而王”,利用民众力量为其统治效劳,民众只是封建国家利用民众力量为其统治效劳,民众只是封建国家赋税兵役的来源,是工具,是手段。赋税兵役的来源,是工具,是手段。二是表现于二是表现于进步思想家,进步思想家,往往利用民为邦本的口号,针砭时往往利用民为邦本的口号,针砭时弊,劝诫统治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甚而作为弊,劝诫统治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甚而作为反对暴君苛政的一种口号。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反对暴君苛政的一种口号。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归根结底,民为邦本的思想不是民主思想。民主归根结底,民为邦本的思想不是民主思想。民主思想是在近代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产生、以法制为思想是在近代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产生、以法制为基础的意识。基础的意识。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平均平等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主要表现为经济利平均平等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上的彼此一样。益上的彼此一样。晏婴讲晏婴讲“权有无,均贫富权有无,均贫富”(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内篇,内篇,问问上上第三第三)。孔子说:孔子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论语季氏季氏)。治国理家,不怕财物匮乏,就怕分配不均。治国理家,不怕财物匮乏,就怕分配不均。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管子认为管子认为“仓廪虚而民无积,农民以鬻仓廪虚而民无积,农民以鬻y子者,上无子者,上无述以均之述以均之”。(管子。(管子.轻重)。把老百姓贫穷、卖子而轻重)。把老百姓贫穷、卖子而活,归咎于统治者无法使财富分配平均。管子还说:活,归咎于统治者无法使财富分配平均。管子还说:“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董仲舒看到当时土地兼并严重,董仲舒看到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者无立锥之地”的严峻现实,力主的严峻现实,力主“调均调均”,“限民限民名田名田”。要。要“使富者足以示其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使富者足以示其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良度而调均之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良度而调均之”(春秋繁春秋繁露露度制度制)。不仅思想家们倡导平均的思想,而且封建帝王有时不仅思想家们倡导平均的思想,而且封建帝王有时也实行平均的措施,这主要表现为历代的均田、限也实行平均的措施,这主要表现为历代的均田、限田政策。田政策。汉代王莽称帝后,汉代王莽称帝后,复古改制,重点即在恢复井田制,复古改制,重点即在恢复井田制,将全国土地定为国有,称为王田,不得买卖,按人将全国土地定为国有,称为王田,不得买卖,按人口授田。口授田。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均田制北魏均田制与其相应的租调与其相应的租调titi o o制,制,就是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受田纳租单位,没有就是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受田纳租单位,没有户等区别。户等区别。北宋王安石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一项重要措施是实行方田均税,一项重要措施是实行方田均税法,他企图用类似井田制的土地制度,均调土地法,他企图用类似井田制的土地制度,均调土地和赋税。和赋税。明代著名明代著名“清官清官”海瑞,海瑞,声称声称“欲天下治平,必欲天下治平,必行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行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明明史史卷二二六卷二二六)。平均平等的思想,平均平等的思想,在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在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历代农民。历代农民起义,大都以平均平等为号召。起义,大都以平均平等为号召。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提出了提出了“太平太平”的口号。太平即非的口号。太平即非常公平。常公平。唐末黄巢起义:天唐末黄巢起义:天补均平。补均平。黄巢黄巢“均平均平”的提出,在的提出,在农民起义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农民起义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随着历史经验的总结,农民起义口号的迷信色彩逐渐随着历史经验的总结,农民起义口号的迷信色彩逐渐淡化,所提问题逐渐指向封建制度本身,而且越来越淡化,所提问题逐渐指向封建制度本身,而且越来越明确、具体和系统。明确、具体和系统。南宋钟相、杨么起义南宋钟相、杨么起义:等贵贱,均贫富。:等贵贱,均贫富。钟钟相杨么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相杨么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等等贵贱贵贱”的口号。这个口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的口号。这个口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对政治地位问题提出了目标,即还对政治地位问题提出了目标,即“等贵贱等贵贱”。明末李自成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均田免粮。均田免粮。李自成起义在李自成起义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均田免粮均田免粮”的口号已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当的口号已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当时农民起义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时农民起义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太平天国革命:太平天国革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些农民起义所倡导的平均平等主张,极大这些农民起义所倡导的平均平等主张,极大地吸引鼓舞了广大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地吸引鼓舞了广大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严格说来,中国历史上从未真正出现过平均平等的社会。封严格说来,中国历史上从未真正出现过平均平等的社会。封建统治者实行的均田、限田之类政策,旨在缓和阶级矛盾。建统治者实行的均田、限田之类政策,旨在缓和阶级矛盾。而非为了实现天下一家、人人平等的社会。而非为了实现天下一家、人人平等的社会。思想家们的调均主张,不过是从长治久安的远大眼光考虑问思想家们的调均主张,不过是从长治久安的远大眼光考虑问题,反对剥削过甚、杀鸡取蛋罢了。农民起义军则因其自身题,反对剥削过甚、杀鸡取蛋罢了。农民起义军则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统治阶级力量的强大,而无从真正实现平均平等的局限性和统治阶级力量的强大,而无从真正实现平均平等的理想。的理想。毫无疑问,毫无疑问,中国文化中的平均平等思想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中国文化中的平均平等思想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但这种思想主张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均调社会财富,损有余但这种思想主张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均调社会财富,损有余补不足,这对于减轻剥削,防止兼并,维持农民最起码的生补不足,这对于减轻剥削,防止兼并,维持农民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安定社会等,仍起了存条件,安定社会等,仍起了积极的作用。积极的作用。它孕育了农民阶它孕育了农民阶级反对强权暴政,要求彼此一样的社会文化心态,促进了农级反对强权暴政,要求彼此一样的社会文化心态,促进了农民反抗精神的增长。特别是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它丰富了中民反抗精神的增长。特别是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平等自主意识,并转化争取自由的动力。但是华民族的平等自主意识,并转化争取自由的动力。但是,历,历史上这种平均平等的思想,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色彩,因而史上这种平均平等的思想,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色彩,因而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有其严重弊端。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有其严重弊端。它反对不同的人或集团它反对不同的人或集团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开拓进取,先人一步过上好日子。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开拓进取,先人一步过上好日子。它注重的是它注重的是静态的平衡,静态的平衡,以牺牲效率和进步为代价,而不是以牺牲效率和进步为代价,而不是鼓励动态的竞争,通过提高工作效率、生产效率,推动社会鼓励动态的竞争,通过提高工作效率、生产效率,推动社会进步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这方面的因素进步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这方面的因素又是消极的、又是消极的、不可取的。不可取的。第十章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孔孔子子讲:讲:“士志士志于于道道而而耻耻恶恶衣衣恶恶食食者,者,不不足足与与议议也。也。”,士,士的的存存在在意意义义不不是是个个体体生生命命的的生生存,存,而而是是要要以以天天下下为为己己任。任。论论语语里里仁仁。孔子曾经说过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论语.宪问宪问。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正的君子。孟子曰: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拂行拂(违背之意违背之意)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益其所不能。孟子孟子告子下告子下意思是:意思是:“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的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孟子“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都为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黎元:黎民百姓急。黎元:黎民百姓。杜甫。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颜”是杜甫对人民无限的同情与热爱。杜甫是杜甫对人民无限的同情与热爱。杜甫自幼好学,七岁吟诗,读书破万卷,下笔惊自幼好学,七岁吟诗,读书破万卷,下笔惊天地、泣鬼神。更因他有一颗赤忱的爱国之天地、泣鬼神。更因他有一颗赤忱的爱国之心,虽穷困潦倒一生,却成就了他为心,虽穷困潦倒一生,却成就了他为士之诗士之诗圣圣。北宋名臣范仲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忧乐情怀,的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