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看法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204556423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看法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我们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 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尤其因 2007 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473 万人 而显得更为突出了。 关于近年来日益引起政府、社会与学界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 题,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大多建立在一些直觉或理论分析的基 础上,而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需要真实、可 信的事实材料与同样可信的客观分析作为基础。就业压力进一步 加大。同时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也超过了上届,但供求不匹配 仍然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式 据统计 2006 年就业率状况专科与高职为 591,本科为 776,硕士与博士分别为841与793,与2003 年 同期相比,本科、硕士与博士的就业率都略有下降,而专科与高 职的就业率有所上升。06 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 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 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与生活 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 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 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总体上来讲,就业率稍有下 降,但满意度依旧不高。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社会似乎存在一种将问题归因于大 学生的较为普遍的看法,人们的一般认识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 制约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往往只看好工作 环境好、薪酬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对相对较低 的就业岗位则缺乏兴趣。因此,本项研究对大学生的相关观念与 态度进行了考察,并以此作为客观认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 重要基础。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当前大学 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大学的学科与课程设置存在很大关 系,并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以及学生 干部工作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同时,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期望或压 力也可能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二)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近年所面临的社会整体就业状况的一部分, 其形成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直接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他们的心理与能力素质等能否 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与就业需求,将直接影响其能否正常就业。 然而,现实中无论是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还是个人能力与 就业市场之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层,而且这种断层已构成大 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1、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的差距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个人期待,或者说就业预期,主要指即将 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前景的一种估计与预测,涉及对收 入水平、就业地区与就业单位等方面的要求、预期与选择。大学 生的就业预期通常建立在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及就业市场两 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之上,并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理性 程度,影响大学生求职的行为与结果,最终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 的供需状况。客观地讲,当前大学生一般都能对自身能力水平及 就业市场状况进行正确的认识与评估,形成较为理性的择业行 为。薪酬一直被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根据此 次调查的统计结果,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六成 以上(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 元之间(新 浪网的调查数据为 66.03%)。论及引发当代大学生就业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差距的深层根源, 笔者认为,这主要与大学生的人群特征有关。作为一个享有高等 教育经历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教育回报 的要求决定了他们都具备较高的人生期待与较完整的职业规划。 而这些就致使他们在择业时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较高的职业期 待。而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群体,大学生又大多拥有自己 的理想追求,其职业期待普遍高于就业环境的实际水平也在情理 之中。2、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 的重要保证。本次问卷调查显 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大学 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1)就业能力仍有欠缺。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 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 职技巧等。06 年教育部相关调查问卷显示,有 24.14%的学生 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 19.8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 问题。如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时,在求职过程中的难题分别出现 在专业能力(31.88%),自我表达能力(35.80%)、外语能力 (32.09%)、人际交往能力(30.36%)等方面。一般来说,来 自农村的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的恐惧感可能更高。以人际交往为 例,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遇到问题的为 26.51%,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则为 31.99%。(2)社会经验普遍不足。调查结果表明,高达 52.14%的大 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这也是 目前大学生竞争力缺乏的普遍性原因。 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 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大学生对自身劣势的认识与用人单位 对大学生的评价之间的契合,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大学生自我认 识的理性与客观。(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有待拓展。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 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特定的 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了整个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 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例如调查 结果显示,有 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与个人社会关系、托 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 是高达 51.29%。通常认为人脉关系的形成往往依托于家庭关系 背景,其实它的另外一部分可能要来源于大学生自己在学习与工 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因此,积极合理地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 不断累积自己的社会资本也是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途 径,是提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要部门。他们的学科与专业结构、 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机制等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就 业水平。学校教育的不断完善仍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 值得重视的思路与途径。1、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 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与教学资源的分配 格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 最终影响大学生的竞争力 用人单位对大学课程设置方面的态度似乎比大学生更明确。在调 查的多家单位中,有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 合理,其中 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 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两者存在相关 性。2、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 社会适应能力与其他工作能力是一项基本的就业能力。长期以 来,对于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学校教育往往采 取一种鼓励校内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校外活动的做法。在重 视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如何平衡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关 系,成为学校教育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接受访谈的用人单位也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 如学校应做好与企业的对接工作,多与企业建立联系,不能坐等 企业来招聘。在企业看来,他们需要一个友好的学校就业部门的 诞生,这样的大学会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输送企业需要的 人才。3、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 就业服务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就业信息的传递、求职技 巧的指导以及在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桥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的 工作。然而,在现实的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学校就业服务体系的 积极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用人单位对学校提出的相关建议也 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作为改进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具 体而言就是,应避免使大学的就业指导流于形式,特别应该加入 就业心理的课程,学校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方面做好工作。三家庭、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家庭与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就业重要的外部环境,它从整体与局部 两个层面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家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影响并没有如人 们预期的那样高。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将家庭期望视为首要考 虑因素的仅为 4.83%。至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 要集中在经济环境方面。通过调查分析,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高校的就业水平通常要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在全国就业职位有限的情况下,经济活跃地区可能创 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供本地毕业生选择,而欠发达地区在这一点 上通常相形见绌。家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方向、就业途径与就业方式等方面 的具体影响。学生“来源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家庭背 景与经济状况,也反映了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以这方面因素为 自变量所进行的重点考察表明,尽管这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就业 的整体水平没有多大影响,但在求职的具体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却 非常明显。就择业标准而言,调查显示,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对 于地域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来自中小城市与农村的学生,来自大 城市对于薪酬的要求也普遍高于中小城市与农村的学生。(三)多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解决方法 一学生:进一步更新观念,努力提升个人能力,提高自身的硬 件条件。更新学生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是缓解大学生就业 压力的首要环节。1、更新观念。观念的更新既包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包括 对自身身份的认同。(1)转变择业观念。根据本次调查,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 都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如在其择业标准的选择、对求职现状的认 知以及对就业难原因的分析等都蕴涵着较高的合理性成分。但 是,由于自身及其他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不切实际 的地方,而这些观念确实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差 距。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劳动密集型是其突出的经 济增长特征。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就业结构性难题是突出的, 不可能提供足够的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而另一方面,随着高 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数量却呈几何倍数 增长。两者相加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须适当调整自己的 就业期望。(2)维持必要的大学生身份认同。就业期望的适当降低并不意 味着大学生要放弃自身的身份认同。恰恰相反,现实中必要的身 份认同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的就业难题。首先,这是合理配置人才 资源的需要。尽管当前对于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时有所闻,但大学 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素质仍能获得社会普遍的积极评价。2、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大学生要成功地进入就业市场,必 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 能与综合素质。(1)注重专业学习与专业实习。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 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通 过开设专业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 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系统性专门知识方面的准备;而专业 实习则通过社会实践能力与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 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将书面知识付诸实践方面的准备。专业学习 与专业实习共同构成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2)重视校内活动与校外社会活动。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参加社团活动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就业有正面影 响。作为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社团 活动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 趣、技能与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校内活动之外,校外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已被学生视为锻炼自 身能力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途径。在不影响专业学习与专业实习的 基础上,应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 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用人单位的访谈结果也提示大 学生在校期间要多参加单位的实习,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 程,丰富社会经验。二学校:合理定位,就业是根本。 就业作为大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着力从以下 几方面解决好此问题。1、使专业与课程设置更趋合理。(1)根据社会需求与国家长期发展目标,适当进行专业设置的 调整。我国高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专 业与课程设置与现实经济发展相匹配。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入 手: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或专业所面临的不同就业形势。;二 要充分考虑专业内部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的学校要根 据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整合自身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结合社 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培养适应型,复合型人才。(2)要将统一要求与多样化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研究 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应了不同学生不 同的发展要求,也有利于有志于尽早进入市场竞争的学生的需 要,提高竞争力。(3)部分学校可考虑与职业技术教育接轨。市场对应用型人才 的渴望,注定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着同源性。但是,以 前我国长期处于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教育两张皮或者职业技术 教育日渐向普通高等教育靠拢的状况2、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积极引导、充分发展校内 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实现教学、 实践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突破专业培养方案与学 生课外活动各自为阵的传统格局,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当务 之急。针对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兼职的渴望,高校也应重视实习制 度,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伙伴关系。事实上,在针对用人 单位的访谈中,就有一些单位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并以此作为企 业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承担的社会责任。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也 应不断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首先,做好就业信息的提供与传递 工作。尽管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途径获得各种 就业信息,但对个人而言,学校依然是提供用人单位与推荐学生 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对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应该着力解决好 大学生的求职技巧的培训;此外,充当好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的 桥梁作用。学校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是广泛的,它既包括沟通学校 与社会的联系,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各种交往提供服务 (如组织各种招聘会与供需见面会等),也包括在毕业生与用人 单位之间建立某种信任关系(如就业协议的签署等)。 三政府:政策引导,合理调控。 政府通过政策安排全面介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共识。而 另一方面,由大学生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的双重心理所衍生 出来的政策缓冲期,则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因此,如何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科学、合理决策成为我们亟待思 考与积极面对的问题。1、完善就业市场,建立信息网络。首先,放松对就业市场 的管制。针对不少地方与部门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即通 过保护性政策限制外地生源与外地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本地区就 业的现象,按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 革,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其次,加强管制,对于大学生就业市 场上的不规范的行为予以坚决惩处。着力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 信息系统。2、建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网络监测、预警系统。政府应根 据自身的优势做好大学生毕业的就业监管工作。包括统计应届大 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具体包括灵活就业的人员的就业率与不包括 灵活就业的就业率,分析与判断隐性就业带来的就业率计算失真 的问题,公布并分析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同时,政府可建立 相应的信息发布平台,详细地公布各专业乃至每个毕业生的就业 情况,以督促学校、社会对学生负责。3、了解与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适时制定一系列鼓 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如优惠条件,扶植政策,简化程序等等。 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与社会的宝 贵财富。但如果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 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与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 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 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摆在我们面 前的重大问题,从分析看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涉及的原因复杂 多样,而能行之有效的将其解决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