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代数知识大全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20328009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代数知识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代数知识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代数知识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代数知识大全一、 有理数的运算1、 相反数: () 0 () ()2、 绝对值:3、 倒数:, 或 4、 有理数的加法: 5、 有理数的减法:6、 有理数的乘法: 7、 有理数的除法: 8、 有理数的乘方: 二、 整式的运算1、 整式的加减:(1) 非同类项的整式相加减:(不能合并!)(2) 同类项的整式相加减:(合并同类项,只把系数相加减)2、 整式的乘除:(1) 幂的八种计算(a) 同底数幂相乘:(b) 同底数幂相除: (c) 零指数:(d) 负指数:(e) 积的乘方:(f) 幂的乘方:(g) 同指数的幂相乘:(h) 同指数的幂相除:(2) 整式的乘法:(a) 单项式乘单项式:(b) 单项式乘多项式:(c) 多项式乘多项式:(3) 乘法公式:(a) 平方差公式:(b) 完全平方公式:(c) 三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d) 立方和公式:(e) 立方差公式:(f) 完全立方公式:(g) 三数和的完全立方公式:(4) 整式的除法:(a)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b)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三、 因式分解的运算1、 提取公因式法:2、 公式法: 3、 十字相乘法:四、 分式的运算1、 分式的通分:2、 分式的化简(约分):3、 分式的加减:(1)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2)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4、 分式的乘除:(1) 分式的乘法:(2) 分式的除法:五、 根式的运算1、 根式的加减: (同类根式才干相加减)2、 根式的乘除: (同次根式才干相乘除)3、 根式的乘方: 4、 分母有理化: 六、 方程的运算1、 一元一次方程环节: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注意:移项时,此项前的符号要变号;去括号时,括号前是“”时,括号内的每一项都要变号。2、 有关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三种状况(1) ,,方程无解() ,,方程无数多种解(3) ,方程只有一种解3、 二次一次方程(组)(1) 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不定方程)(a) 不定方程的概念:一种方程,两个未知数。(b) 不定方程的解:有无数组解,这些解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只讨论正整数解。(c) 不定方程的一般解法 (选学内容*)对于不定方程来说:解法环节为:()整顿:用一种未知数表达另一种未知数。 (2)求解:令,求出的整数解。 ()设参数:,且为整数。显然是3的倍数。 故因此符合规定的解集为:(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a)代入消元法要点:用品有一种未知数的代数式表达另一种未知数,代入方程求解。()加减消元法要点:通过加减消去一种未知数,求出另一种未知数,代入方程再求出消去的未知数。(3)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重要是加减消元法要点:先用式与式消成二元一次方程,再用式与式消成二元一次方程,然后构成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再求解。4、 分式方程(1) 环节:方程两边同步乘最简公分母,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求解,检查。(2) 要点:增根的检查很必要,否则方程中分母为0,无意义!(3) 增根的检查:代入原方程的分母,看分母与否为0。为0则是增根,不为0则是原方程的根(4) 拓展提高:已知增根,求分式方程中的参数的值。先公为整式方程,代入增根的值,即可求出原方程中的参数的值。(注意,不能先代入,否则分母为0,无法计算。)5、 一元二次方程(1) 三种解法(a) 配措施环节:一化(化二次项的系数为)二移(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三配(方程两边同步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四整顿(写成完全平方式,两边开方)五写根(通过开方的两个答案,写出两个根)(b) 公式法 环节:一、找系数二、算的值三、代公式四、写出两根(c) 因式分解法 环节:一整顿(方程整顿成右边的形式)二分解(把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整式之积)三求根(根据每一种整式为0,求出两根)(2) 求根公式的理解(a) 不能为0。由于,分母=。式子无意义() , , 两根互为相反数。(c) , , 两根之中至少有一种根为。(3) 根的鉴别式 (a) 当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 当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c) 当时,方程元实数根。(d) 当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e) 、异号时,方程必有实数根。(4) 方程的特殊解与系数的关系(a) 当方程有一种根为0时,另一根为(b) 当方程有一种根为1时,,另一根为(c) 当方程有一种根为时,,另一根为(5)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的两个根为和,则和满足如下关系:= ,根据以上规律还可以得到如下关系: 的分析如下:即:七、 不等式(组)的运算1、 不等式的三条性质(1) 若(不等式两边同步加减相似的代数式,不等号方向不变)(2) 若(不等式两边同步乘或除以一种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3) 若(不等式两边同步乘或除以一种负数,不等号方向变化)2、 不等式的解法环节: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注意:移项要变符号,两边同步乘或除以一种负数,不等号要变化。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达(1) “”,用空心圆圈(2) “”,用实心圆圈4、 求符合不等式解集的特殊解(1) 正整数解(2) 非负数解(3) 与一元二次方程的鉴别式相结合的求解集。(分)(4) 懂得特殊解的个数,反过来求不等式中的参数的取值范畴。5、 不等式组的四种解集(1) 两个都是不小于:大大取较大。 解集为:(2) 两个都是不不小于:小小取较小。 解集为:(3) 不小于小的,不不小于大的:大小小大中间找。 解集为: (、之间)(4) 不小于大的,不不小于小的:大大小小没法找。 解集为:无解 6、 用图像解不等式(1) 一次函数分和0 图象在轴之下的部分:0(2)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分 三种状况考虑BA 如图:交点坐标很重要。 每种状况都要分几种区域来考虑。 直线在曲线之上:一次函数不小于反比例函数 直线在曲线之下:一次函数不不小于反比例函数 直线与曲线的交点:一次函数等于于反比例函数(3) 二次函数 从开口方向、图象与轴交点坐标、图象在轴之上、与在轴之下几种因素来考虑图象在轴上方的部分:BA 图象在轴下方的部分: 图象与轴的相交处: 无交点时,整个图象在上与在下两种。八、 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运算BCA1、 四种三角函数的(直角三角形)定义(1) 正弦:(对边比斜边)(2) 余弦:(邻边比斜边)(3) 正切:(对边比邻边)(4) 余切:(邻边比对边)2、 四种三角函数的(直角坐标)定义(1) 正弦:(2) 余弦:(3) 正切:(4) 余切:注意:()当角是锐角时,四种三角函数都是正数;()当角是钝角时,P点转到第二象限,的值为负数, 此时只有正弦为正数,其他的三种三角函数都是负数。(C)由对称可知:互补的两角的正弦相等,如:=,= 互补的两角的其她三种三角函数互为相反数,如:=,=3、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0305600sn01sA10tnA1ct10口诀:正弦,余弦分分母2,分子根号,2,;正切余切分母3,分子根号次方。4、 三角函数的关系(1) 倒数关系: (两切相乘积为1)(2) 平方关系: (两弦平方和为1)(3) 商数关系: (两弦相除得到切 )(4) 互为余角的三角函数: (5) 互为补角的三角函数: 5、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计算(1) 计算对边: (2) 计算斜边: (3) 计算邻边: (4) 规律:不必死记硬背,只记定义变形。先写有关定义,再作乘除变形。 如:可以推出:和 6、 三角形中重要的三角函数公式(1)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夹角的正弦与这两边乘积的一半。(2) 正弦定理: (为ABC的外接圆的半径)ABC三角形中任一边与这边的对角的正弦比值相等。ABC(3)余弦定理: 三角形中任一边的平方=另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夹角的余弦的两倍。(4)规律与用途A、 用两边夹一角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不懂得高时,使用这种措施可使计算简便。特别合用夹角是特殊角时。在求夹角是60、30、0、150等三角形的面积时,可以直接使用这种公式计算,不需要作高来分析。150如: B、 已知两角及其中一种对边,求另一条对边。用正弦定理列出比例式计算。懂得两角夹一边也可以转化为正弦定理解。 当和是特殊角时计算尤为简便。C、 已知两边夹一角计算第三边。用余弦定理计算。夹角一般要特殊角才好计算。当是特殊角时,计算很简便。特别是和时可以直接使用 ()典型例题ABCD 非直角三角形求解如图:已知B=,C=,BC6,求措施1:作高 作高A,设D=,则在RtACD中DC;在RtABD中BD=BC= 即 解得 措施2:正弦定理由正弦定理得: 即 从而求出AB的值。再运用:求出三角形ABC的面积。(阐明:只是此题中75不是特殊角) 两仰角求高(分同侧与异侧)如图:已知A60,CBD=45,AB=6,求CDABCD措施1:分两R分析 在tACD中,ta (同侧) 在RtBC中,tanCD 即: (异侧)CDBA措施2:直接用公式注意到上面的推导过程,可得如下公式:设,A=,CBD=,则有如下公式:(同侧) (异侧)这个公式是运用两仰角测量物体的高的典型公式,是第一种仰角,是第二个仰角();表达向前走的一段距离。这种措施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适合不能直接达到物体底部的测量。例如测量河对岸的塔高(有河水阻隔,不能直接达到塔底)用这种措施非常简便。ABDCE 特殊三角形如图:已知AB2,在CBD=60,CA=3,求C和BD分析:关注题中的B,通过角度的计算,懂得ABC=30,ACB=30得到B是特殊的三角形,即A=AC,从而在tAC中求出CE。D和BD就好计算了。可见分析出AB是等腰三角形是解决此题的核心!因此,对于某些特殊三角形的分析是解题的重要思考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