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全科医学与中医学的融合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20263210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全科医学与中医学的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层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全科医学与中医学的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层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全科医学与中医学的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层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全科医学与中医学的融合程伟 【摘要】起源于西方的全科医学与生长在东方的中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 很大的相似性,两者对疾病的治疗与健康促进又各具特色,优势互补.探讨汲取两者的 优势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面向基层和社区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以期对中医学今后 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between general medicine from the wes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riginated in the east. Both of them have not only characteristics in treatment of disease and health maintenance, but also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Unique general medical service model derived the advantages from both toward community would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TCM.【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12(025)004 【总页数】3页(P91-93) 【关键词】全科医学;中医学;相似性 【作者】程伟【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1全科医学是在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通科医疗的 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性的临床医学 学科1。全科医学的兴起与发展,与医学科学理念的进步和医疗服务模式的改 变密不可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医学是我国传承千年的理论精华,对 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疾病的治疗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学与全科医学在理念和 服务上有着很大相近之处、对疾病治疗优势互补、对健康的促进和改善各具特色, 因此汲取全科医学与中医学的优势,取长补短,可以更好地为基层医疗提供保健、 预防、康复等综合性服务。全科医学与中医学的整合有如下特点和优势:全科医学与中医学都是基于临床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 缜密观察使二者对疾病产生原因的认识有很大的相似性。上世纪中叶以来,传染病 的有效控制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导致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疾病谱发生了改变, 单一生物性因素导致的疾病减少,而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增加,这使疾病的预防与治 疗变得更加困难复杂。基于疾病谱的变化,现代医学对于致病因素的认识经历了生 物、生物-心理、生物-心理-社会3个阶段。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致病学说 成为现代医学的主要思想之一。全科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分支,它不仅重视疾病 产生的生物因素,也强调致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因此,全科医学的疾病观与现代 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致病学说是一致的。虽然中医学与现代科学的交汇比较 晚,但中医学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同样认识到了致病的因素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 的。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自身的健康状况时刻受到自 然环境的影响,疫疠邪气和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均可影响人体的 健康而导致病患。疫疠邪气和外感六淫发病说与全科医学中的生物因素致病观具有 很大相似性,但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中医学无法更加深入地认识外感六淫和 疫疠邪气的本质。中医学对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致病方面的认识与全科医学的心 理-社会致病观亦很相近。全科医学认为人过度的情绪反应,以及不正常的生活和 行为方式往往是某些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中医学则认为内伤七情、劳逸过度、饮 食失宜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对于心理因素致病的表现,中医学有着详细的观察与描 述,它把人的心理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过度的情绪变 化可以使机体不同的系统受到损伤,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 脾”恐伤肾”。对于社会因素致病,则有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及故贵脱 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蹩为挛” 的论述。因此,中医学的疾病观与全科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致病学具有非常 相近性。全科医学提供的是全面、便捷、经济的卫生健康服务,不仅包括常见病的临床诊疗, 也包括慢性病管理、病后康复、预防保健、健康促进教育等内容,在我国,还包括 计划生育的相关内容。全科医学强调服务的可持续性,顾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 段;服务的对象不仅针对个体,也面向群体,全科医学提供的是以现代医学为基础 的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中医学的卫生健康服务同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 养生保健、临床治疗、健康咨询等多个方面,但在服务内容上与全科医学的服务有 着较大的差别,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药为工具的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服 务,而全科医疗服务的特点是提供综合性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这使二者在向 共同服务的对象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形成优势互补,最 大程度地利用卫生资源。首先,两者在以家庭为中心,为老年病和慢性病患者提供持续的卫生服务方面,中 医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 人口数已达到1.7亿以上,到2050年将达到4亿并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34 个亿的规模2。老年人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慢性病患病率高,生活自理能力 差,经济收入降低3。长期病患者需要持续的医疗服务支持,过频地前往大型 医院就医和经常性地住院,使得医疗费用过度支出,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负 担。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在疾病的诊断和症状的迅速改善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在 对于需要长期服药以控制病情的慢性疾患以及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并没有 更好的办法,而中医医疗服务在此方面恰好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中医在慢性病、老年病以及康复方面可提供的服务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口服中 药煎剂或中成药,还包括针刺、艾灸、推拿、按摩、夕卜洗等多种多样的特色疗法。 中医疗法通过对机体机能状态的调节,恢复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以达到治疗疾 病和康复调养的目的,副作用小且疗效确实可靠,适合于病患长期应用4。同 时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具有经济、便捷、可持续等特点5, 既满足了患者及其家庭的需求,又丰富了全科医疗的服务内容。其次,全科医学与中医学都特别强调预防保健的重要性,二者各有特色,互为补充。 全科医学的预防保健是基于现代预防医学理论指导的三级预防体系,全科医疗服务 运用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和行为医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面向基 层人群提供综合性的预防保健服务。全科医学的预防保健服务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的特点,可以社区为范围进行群体性预防活动,也可在医疗工作场所对个体实施临 床干预措施。中医学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不治已病治未病。其疾 病观认为,疾病的向愈过程与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有密切关系,涉及到正气和邪气 两个方面。人可以通过调畅情志、保养精神、调节饮食、医药调养、锻炼身体等措 施而增强体质,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效果;通过顺应四季气候变化,随 时调整衣食住行,以防止四时不正之气的侵害,顺四时而适寒暑”6。中医 学的预防保健措施更加侧重对个体的干预,在针对个体的预防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 的理论和经验。中医药在针对群体的预防保健方面同样具备优势和潜力,与全科医 学的预防体系相整合,可以在社区和基层的群体干预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以门诊为主的诊疗模式是全科医疗服务与中医医疗服务的共同特征,二者都以人为 中心,侧重于对多发病、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和预防,并提供个体化的医疗保健 方案,是面向基层和社区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全科医学以人为中心的服务不仅顾 及致病的生物学因素,也注重致病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医生在服务当中需要更 多地了解患者的家庭和生活背景,深入理解患者的心理和需求,尊重患者的选择, 视为朋友,鼓励患者其及家人主动参与健康干预活动,从而增强医患之间的交流与 相互信赖。因此,全科医学的服务不单纯是医生对疾病的诊疗行为,其中更多体现 出医生对患者自身权利的尊重和对患者心理的关怀。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现的 是大医精诚的境界,强调的是医者医术的精湛与医德的高尚,医者需具恻隐之心, 以彼之苦,感同身受,在技能上讲求辨证施治,因人、因地、因时而采用适宜的治 疗措施。某种程度上,全科医学体现的是对服务体系的塑造,中医学体现的是对医 生自身的塑造,对医生自身的道德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全科医学与中医 学的服务都顾及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二者的服务都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 式的体现。全科医疗与中医医疗的服务方式都是以门诊为主,二者都具有提供门诊服务的传统。 全科医学起源于19世纪北美的通科医疗,通科医生生活在社区,并在社区开业, 为社区居民提供初级的医疗保健服务。中医传统的行医方式是门诊和出诊,医生执 业或在家中,或专设诊室,或至患者家中应诊,一些名老中医熟谙多个专科,是全 科高手,这种诊疗方式使得中医学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等学术特点,在个体化的行 医方式中得到充分发挥7,且中医医疗服务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因此, 全科医疗服务与中医医疗服务的行医方式在实践上是一致的。全科医学与中医学融合的服务模式需要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作为支撑。当前,我 国的高等中医教育体系已经培养了大批具有中、西医专业知识的各层次人才8, 现代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已经使其具备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基础条件。通过增加全科医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则可使大量的现代中医人才转化为全科医学人 才,迅速进入全科医疗服务领域,推动全科医疗服务的发展。通过改革高等中医院 校本、专科课程设置,增加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全科医学基础等内容,则可为社 会持续提供大量的全科医学人才。中医专业人才向全科医学方向转化,对于中医学 自身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中医学较低的学科分化程度,以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等诊疗优势,使之适合以门诊方式在综合性的医疗服务领域发展;面向社区和基 层的全科门诊方式也为中医学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创新机会,因此全科医学与 中医学的交汇为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单纯性地效仿西方发达国家 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制度,以及全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不符合中国医疗事 业发展的现状。在我国则面临着投入大、周期长、占用资源多、缺乏创新等诸多问 题,需进一步思考。综上所述,全科医学与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以现代医学 科学为基础的全科医学与有着千年传承和实践的中医学,在全科医疗服务领域的多 方面存在着优势互补,交相辉映的特点9。而且,中医药的应用在我国有着坚 定的政策支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些有利条件是开展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的前提。 因此,以高等中医院校为基地,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培养中西汇通的全科医学人才, 创立中西交融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既有利于基层和社区的卫生保健需求,对中医 学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相关文献】1 吴春容,林晓嵩.全科医学概论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 : 2.2 郭晖艳,韩俊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应对措施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 , 4(2):34-36.3章越松,任光圆.论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全科医学的互动关系J.人口学刊,2001,22 (4) :56- 59.4 曹洪欣,王乐,蔡秋杰,等.中医防治慢性病的优势与实践J.中医杂志, 2011,52(8):638-639.5陈惠芳,储珏.上海市中医药家庭病床开展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6 ,9(23):1975-1976.6 何国前.后非典时代中国卫生经济研究的新课题J.医学教育探索,2004 , 3(1):34-35.7高华,孙丰雷.中医实践的个体化特征与中医学术的整体论思想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28(4):260-261.8 吴俊平.中医教育之我见J.甘肃中医,2011,24(1):62-63.9 张海生.中西医汇通思想对现代健康管理的启示J.西部中医药,2011,247):39-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