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发展产业背景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20216682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残疾人事业发展产业背景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残疾人事业发展产业背景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残疾人事业发展产业背景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残疾人事业发展产业背景一、 残疾人事业未来展望(一)聚焦民生保障,夯实残疾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基础健全保障体系,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普惠特惠政策的落地率,推动更多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加强对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动态监测,实时掌握可能返贫人口,进一步完善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优化综合救助,落实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制度,确保应救尽救、应养尽养。做好因疫情引发的残疾人纾困解难工作,加大对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力度,及时解决残疾人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继续落实阳光惠民结对帮扶、重大节日走访慰问等措施。提升托养水平,逐步提高残疾人托养补贴标准,不断提升托养服务质量。加强部门协作,不断完善残疾人托养护理政策,全面施行长期护理保险。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加强托养机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水平。(二)紧扣就业增收,激活残疾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引擎推动残疾人就业,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手段。增强残疾人就业能力,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结合残疾人特点,创新方式、丰富内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精准开展菜单式培训和定岗定向培训。注重开展网店、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技能培训,推广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等就业服务活动,推动残疾人通过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方式稳定就业。组织开展残疾人创业创新大赛,推进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杠杆作用,落实好残疾人就业、创业奖补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建立残疾人就业信息数据库,实施一人一策就业服务措施。(三)强化公共服务,提升残疾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康复服务质量,加大力度推进婴幼儿健康促进工程,实现对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全覆盖。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管理,从机构资质、师生配比、基本康复时长、训练方法、技术操作规范等着手,做到应康优康。通过免费适配、货币补贴、共享辅具三种供给方式,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多样化、便捷性的辅具服务。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切实保障好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权利,促进特教和普教有机衔接,让更多残疾人通过接受教育提升素质。继续推进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工作。完善残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困难补助等政策待遇。丰富残疾人文体生活,把残疾人文体服务向基层延伸,完善残疾人文体服务设施。创新残疾人文化艺术培训、展示方式,搭建各类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依托协会、基层组织开展符合残疾人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积极备战,参加各类残疾人运动会。(四)营造关爱氛围,优化残疾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环境加强残疾人事业宣传,做好自强模范、助残先进的挖掘和报道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动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推动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助残文化和文明风尚。建设无障碍友好环境,推动涵盖城市生活、公共服务、文化教育、信息交流等领域的无障碍建设,继续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加强信息无障碍产品及技术的普及应用,为视力和听力障碍人群融入社会提供便利,认真落实信息(流量)补贴政策。会同相关部门解决盲道和无障碍通道被挤占、遭损坏、不合规等问题,让残疾人走得出去、走得安全。动员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慈善助残事业,引导社会组织精准帮扶困难残疾人。采取项目化帮扶的措施,及时收集残疾人个性化、多元化服务需求,引导社会慈善力量通过出资捐助、直接承接等形式开展公益助残。大力发展社会助残组织,壮大助残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助残志愿服务团队培训,提高助残志愿者服务水平。二、 残疾人事业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以普惠+特惠为特点的残疾人基本保障体系得以建立,残疾人家庭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多元化、多层次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就医就业、康复照护、无障碍环境等助残服务更加专业化、精准化;残疾人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强,受教育和就业水平继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活跃,社会参与更加广泛深入;残疾人事业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不断健全,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稳定保障,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三、 残疾人事业发展历程(一)残疾人获得平等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兴办了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确立了特殊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农村,对符合条件的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由集体经济组织给予五保待遇(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或保教);在城市,兴办福利工厂、福利生产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探索社会化管理方式,1953年成立中国盲人福利会,1956年成立中国聋哑人福利会,1960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建立起地方协会和基层组织,残疾人开始参与自身事务的管理。全国城乡劳动就业的残疾人增多,文化体育活动有所开展,残疾人生活初步改善。(二)残疾人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兴起改革开放以来,施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状况的重大举措。1984年成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87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1988年成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简称中国残联),1991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并第一次制定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纲要。进入21世纪,国家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残疾人事业全面提升。残疾人事业由改革开放初期以救济为主的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防等领域的综合性社会事业。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大为改善,残疾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残疾人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由被动的受助者变为积极参与的主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改革和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像张海迪那样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的优秀残疾人。(三)残疾人事业迈上新台阶2014年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30周年发去贺信提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2016年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时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任务目标。残疾人工作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覆盖数千万残疾人口,包含生活补贴、护理补贴、儿童康复补贴等内容的残疾人专项福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将数百万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精准施策、特别扶助;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高度重视和关注每个残疾人的健康问题,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健康服务目标;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托底补短工作,不断提高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各行各业、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努力消除障碍,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接受更好教育、实现就业创业、平等参与社会。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得到更好实现,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残疾人事业整体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四、 残疾人事业的编制背景(一)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我区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残疾人生活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发放工作得以全面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实现全面覆盖。2016年至2020年,全区发放残疾人生活津贴12656万人次,发放残疾人护理补贴5518万人次,共发放资金252亿元;投入360多万元对区内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共改造290多户,实现应改尽改。(二)残疾人基础公共服务基本得到满足十三五期间,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比例高达9801%,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率达9916%。全区已按网格化建成14个社区康园中心,为残疾人就近提供康复、日间照料和托养服务;通过场地改造及购买伍仲珮医院服务的方式设立区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填补对精神残疾人的康复与托养服务空白;区镇共建的凤城融爱家园投入使用,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康复、医疗等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信息无障碍建设稳步推进,盲文图书、智能听书机、数字有声读物借阅以及心手相连手语学习沙龙等活动持续开展。残疾人维权工作有新进步,残疾人法律救助协调机制日益完善,累计为852名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和免费法律咨询服务。(三)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残疾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持续开展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发展,残疾人就业稳步发展。至2020年底,在校残疾学生937人,已建设资源教室37间,服务随班就读残疾人学生2028人次,送教上门1602人次。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全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实现百分百全覆盖;共有68名残疾人参加普通高考上大学,残疾大学生发放南粤扶残助学工程助学金84万元。持续实施众创共善计划,累计投入1730万元用于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截至2020年底,全区4080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就业。(四)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残疾人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社会生活。持续举办各类残疾人主题书画作品大赛、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非遗传承等文化活动,积极发动参加省、市艺术作品大赛、散文创作大赛、文艺汇演等,输送参赛作品300余件。残疾人体育事业有新突破,2016年至2020年期间,我区残疾人运动员在各类国内外体育赛事中荣获25枚金牌、20枚银牌、16枚铜牌。恒常举办特奥日、顺德特殊马拉松、镇(街道)残疾人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残疾人群众体育进一步发展;建成全民助残健身示范点4个,残疾人基础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区有26992名持证残疾人,数量位居全市之首,且呈增长态势。残疾人就业类型偏狭窄,教育、康复、托养照护、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困难。一是残疾人事业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顺德连续十一年蝉联全国百强区之首的美誉不匹配;二是镇(街道)之间、残疾人保障事业不同领域之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明显,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三是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不平衡,助残服务覆盖面不够广,未能满足残疾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四是残疾人平等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在就学、用工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公平现象,无障碍环境建设品质不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在新征程中决不让残疾人掉队。我区要在巩固残疾人全面小康基础上,持续推动残疾人事业在高质量发展上先行一步、作出示范,促进残疾人共建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五、 残疾人事业的基本原则坚持以残疾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把促进残疾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作为根本使命。以残疾人全周期需求为导向,着重解决好顺德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优质的普惠和特惠相结合的扶残助残服务体系,提升基本福利水平,不断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以共同富裕为指引,把实现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路径。深化残疾人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与顺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残疾人保障体系;兜底补短、固本强基,不断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推进残疾人事业治理现代化作为根本支撑。纵深推进残联体制机制改革,残疾人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和社会力量、市场机制推动作用,促进残疾人事业治理效能整体提升。坚持以树立全局观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残疾人事业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理念。加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系统规划和战略性布局,合理科学分配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市、区、镇(街道)各方面作用,促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实现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发展。六、 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一)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帮扶合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与会人士表示,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具体呈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残疾人群体绝不能掉队。应当牢牢把握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重大任务之下,研究谋划新征程残疾人事业发展,努力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整个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充分挖掘残疾人的自身潜能,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主体作用。中国残联副、副理事长程凯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十三五时期,我国710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如期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中国残联研究室主任郭春宁看来,实现残疾人事业现代化,让残疾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共享者,是新征程中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也是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的新希望、新期盼。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和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单靠残联组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各部门把推进残疾人事业当作分内的责任,多措并举、形成合力。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结合工作实际,谈了建议和看法。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建议,重点构筑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运东来表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公平正义,人社部门将继续全力做好残疾人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残疾人福利处副处长焦佳凌表示,保残疾人基本民生之本、夯基层社会治理之基、铸增进民生福祉之魂,为广大残疾人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贡献应有之力。(二)提升收入水平,加强健康管理当前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残疾人口规模巨大、残疾人返贫致贫风险较高、残疾人事业发展城乡区域不均衡等挑战,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将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大局,同时用足用好动态更新的专项调查数据,提升残疾人精准服务能力。会上,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的观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残疾人相对贫困具有特殊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要建立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机制,在普惠的基础上加入新的特惠服务,坚持惠民便民精准管理,千方百计健全帮扶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康复和健康管理是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残疾人康复纳入健康中国建设大局,残疾人康复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享受到了健康和康复服务。与会人士认为,在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和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残疾人健康权仍然需要得到有力维护。健康管理可以预防和延缓疾病演变进程并减少并发症,降低照护者的负担,因此要实施全面连续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危险因素干预,构建成熟完善的残疾人健康管理模式并推而广之。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吕军看来,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服务社会是残疾人健康管理的目标和初衷。(三)办好特殊教育,实现更好发展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要继续秉承平等、多元、融合的价值理念,确认残疾人同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共享者,突出残疾人的特殊比较优势,强调其有能力通过共建共享实现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真正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产业极大帮助残疾人突破自身限制、超越环境障碍,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创造无限可能。残疾人科技赋能是一个涉及企业、市场和残疾人的多方面问题,要加强在政策制定、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等多方面协作。七、 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各成员单位各尽其职,认真做好相关残疾人工作。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和谐社会氛围初步形成。一系列配套法规先后出台,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残疾人就业条例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等法规规章,90%以上的县和近60%的乡镇制定了扶助残疾人的优惠规定。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优惠政策得到落实,分散按比例就业取得一定的进展,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扶持。各地根据贫困残疾人的不同情况给予社会救助。一些地方对重度残疾、一户多残等特困残疾人给予特殊扶助,提高保障水平。一些地方对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给予补贴。各地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帮包带扶活动,扶持100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有关部门加大对侵害残疾人权益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和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工作力度,残疾人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全国共成立残疾人法律维权服务机构2279个,先后有4978个单位被命名为残疾人维权示范岗,3100多个法律服务机构接受残联委托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帮助。无障碍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有关主管部门制定了无障碍设计规范,一些省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初步形成了我国有关行业和城市无障碍建设的工作模式。适应残疾人特点的特殊艺术和竞技体育得到发展,展示了残疾人的才华,增进了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1988年以来,残疾人运动员在各项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中共获得700余枚金牌。八、 残疾人辅助就业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就业工作在不同方面都获得了不错的进展,在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下,推动残疾人就业与时俱进,注入内生发展动力,已经成为推动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树立积极就业观,提高残障人士就业优势积极的就业观来自于残疾人的自信和对自己能力的认可,特殊教育与职业培训能够引导残疾人准确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树立就业信心,从而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一是在主观上,要引导残疾人准确认识自我,摒弃社会认知中的污名化歧视和刻板印象,逐渐改变过去消极悲观的思想,提高对未来和职业的规划意识,将自我肯定和职业信心外化为行,从而积极主动地接触并融入社会,进一步实现主动就业。二是在客观上,互联网为残疾人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的残疾人就业模式和观念,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催生了新的就业途径,打通了残障人士变通就业的方式,带来了就业新思路。另一方面,在职业培训中,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利用互联网突破空间限制的优势,进行针对性培训,因人而异,与时俱进,提高就业层次,比如智能就业平台的搭建等,建设残障人士求职的新型道路发展。(二)培育新残疾人观,营造良好的残疾人就业氛围在传统的观念影响下,人们对于残疾人还普遍存在着错误的认知观念和不平等的刻板印象,这对残疾人主动就业、平等参与社会建设造成严重的消极作用。只有在大众观念和群体参与中发挥正确导向,才能消除固有的偏见与排斥,在外部条件中鼓励与支持残疾人积极就业、自主创业。一是在社会中法律、道德观念两手抓,广泛开展平等观念宣传,将强制性的法律保障和社会舆论的导向相结合,树立新残疾人观,改变以往社会对于残疾人工作生活中的施舍同情性质的认知观念以及歧视蔑视的刻板印象,进而引导大众尊重并理解残障人士,为推动平等就业创造健康的氛围和环境。二是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加强良治,调动公益组织、公益机构的参与度,吸引社会志愿者以及增强康疗服务、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的能力。(三)完善就业保障体系,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种新型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在复杂的社会管理中承担的作用不断增强,促进残障人士主动就业、自主创业,建立和推动社会、企业多方协同合作共治的保障体系的形成是必要的。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整合协调资源,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以政策支持福利企业发展和自主创业的残疾人,与此同时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秩序管理以及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倡导社会机构踊跃参与,增强服务能力。在新残疾人观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人性化的无障碍环境发展。推动残疾人福利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向不同企业筹集资金支持。九、 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残疾人贫困问题严重残疾人作为最困难的群体,生活状况大大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近年来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2005年人均收入城镇为4864元,农村为2260元,而当年全国人均收入水平城镇为11321元,农村为4631元,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1295的农村残疾人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国定贫困线(683元),还有796的农村残疾人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相对贫困线(944元)。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对残疾人的特殊考虑,残疾人基本由家庭供养和照顾,一人致残、全家致贫的现象普遍存在,残疾人的生存问题远未得到解决。(二)残疾人康复缺乏制度性保障康复是残疾人改善自身状况和行使其它权利的基础。为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与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距,曾接受过医疗服务与救助,康复训练与服务,辅助器具配备服务的残疾人比例分别为3561、845和731,而对以上三项需求的比例分别达到7278、2769和3856。国家对康复服务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康复服务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调动,贫困残疾人康复缺乏社会的资助,残疾人康复经费主要依靠家庭。因支付不起治疗和康复费用,每年都有大量的残疾儿童被家庭遗弃。(三)残疾人教育、就业形势不容乐观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有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而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总体文盲率为672%。在6-14岁的246万学龄残疾儿童中,只有6319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大大低于全国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体比例(9630%)。全国人口大于30万的1913个县中,有353个县没有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城镇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口中,在业的仅有297万人。(四)无障碍环境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全国18岁及以上残疾人口中,社会参与有中度以上障碍的比例高达498。有些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仍然没有严格执行无障碍设计规范,学校、商场、餐饮、银行、图书馆、影剧院和公共交通等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滞后,信息交流无障碍进展缓慢,电信与网络没有充分考虑残疾人的需求,电影、电视节目没有普遍加配字幕,严重影响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