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篇一: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准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这是一位十六岁的北大学生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回顾了自己在不同年龄段对北大的感受和理解,重点描述了北大图书馆和北大人,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自己哪几个年龄段、选取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生回答后师总结:文章用空行隔开为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先写了自己的七岁的梦想,十岁的信心、十三岁的际遇、十六岁的回顾,接着回忆介绍了北大图书馆和北大人,最后一再表示要作“不系之舟”,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告慰北大。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依恋和感动,同时也表达了渴望取得更大成绩来回报北大的愿望和深情。) 要点精析 一、 知识与技能 1、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一些非常见的字词 尘缘(yun):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社会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涉足(sh):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ngyng):安闲自在地步行。犀利(x):(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安恬(tin):安详恬静。 撷取(xi):摘下,取下。 沉淀(di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一、过程与方法 1课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后来作者分别赞美了哪些人以及他们的特点? 明确:“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写同学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气,横溢的才华,敏锐的思想;写老师的治学,为人,育才;写“我”两年来的充实时光。 3本文结构自由,内容纷杂,主旨含蓄,众多内容是靠什么统领于一体的? (分析 本题旨在要求学生梳理全文的线索,可结合文章结构的分析来思考。) 明确:作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是统领全文所有内容的一条感情线索。 5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在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分析: 这是文中一个精彩的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仅写出了北大的丰富,也写出了北大精神与学术的流动;把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老师比作“舵手与船工”,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富有意蕴。 (答案:从大建校到现在,再到未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北大莘莘学子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 2:在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仔细体味) 明确: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的意思是:作者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这个比喻坚定无悔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进取的雄心和建功立业,报答母校的情怀。 3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课程资源 作者简介: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地家长的引导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地初中时出了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时,地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 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接下来,她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1987年),也就是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背景材料: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为此,80年代部分名牌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教学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破格招收品学兼优、有超常自学能力的少年大学生以加快人才培养,所以13岁的田晓菲有幸于1984年进入北京大学少年班学习。 相关田晓菲的童年生活还可读田晓菲的童年琐忆来了解。 学法指导 1在田晓菲的身上,展现了当代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风貌;学生可联系自己,找出自己的差距,端正学习态度,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为建设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学习时应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主。学生可以先默读一遍课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同时将生疏词语和需要积累的好词画出来,然后自己查字典解释这些词语,最好抄在本子上作为积累。第二遍应出声朗读全文,注意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后可通过跳读,搞清文章结构线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完成课后训练习题。本文词汇丰富,一些词语学生较为生疏,可让学生做一个词语卡片或词汇收集本,使学生养成积累词汇的好习惯,以期逐渐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 2要回答要点精析|过程与方法|第三题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写作?口语 课文为什么以大量篇幅回忆自己对北大图书馆和北大人的感受?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对自己所在学校的认识和感受。 分析 : 本题旨在启发同学们思考散文选材的一般特点和技巧。北大,是知识和学术的北大,图书馆是知识的象征,对作者的触动和影响也最深,故重笔写图书馆,作者对北大特有的感情,也能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人是北大的主体和灵魂,作者写老师和同学,实是写北大的精神。在对北大人的描绘中,作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再次得到具体的抒发。学生自由发言,不作明确要求。 妙题妙解 1、十岁时的小事表现什么含义?文中哪一句话提示了答案? 答:表现“我”对考上北大的信心。第3段“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2、第四段中“她”指谁?这里人称变换有什么好处?(巧妙的写法) 答:“她”就是作者,即“我”。变换人称可以突破“我”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时间由北大一下子挪到两年前,把空间由“三十五楼下”移到了“结冰的湖面上”,写“我”在两年后回顾两年前的自己。这样写使文章变化多姿,行文活泼。 3、 文以“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作结,有什么作用? 明确:流露了“我”对“湖光塔影”的无限依恋之情,与七岁时所见照片中的“湖光塔影”相映生辉。首尾遥相呼应,意味深长。(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 评价方法 随堂测试 一、给加点字注音 穹隆 呜咽 涉足 倘佯絮语犀利 凝重 安恬 撷取惆怅 沉淀 白驹过隙绅士风度 二、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1)倘徉例句_ 造句_ _ 2)白驹过隙 例句 造句_ 三、用课文中的词或句子填空。 1) 我渴望生活,渴望 ,渴望 。 2)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 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 ,学生特有的,言谈的 与,精神壮态的 。 四、本文作者 ,本文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 周年而作的,当时她年仅 岁。篇二: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汇 2、理清作者思想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3、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并背诵 教学内容: 一、 导入新课 大家看这张图片,认识这是哪个大学吗?对,这就是我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这是不是我们同学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呀?可是有一个人是三岁就考入了北大,她就是我们这课的作者田晓菲。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天才似的人。 作者简介 :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近十四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 这一连串闪光的足迹,令人惊叹,而当我们看了她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写的文章就能找到她辉煌经历的答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晓菲,走进北大。 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找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给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练习本写一下。 j,x ) (m ) zn) (x)tin) 樯橹(qing)惆怅(chu chng) 徜徉( chng yng) 摒弃(bng) 迸溅(bng) 穹隆(qing) 弹指(tn) 撷取(xi) 呜咽(y) 犀利(x)骤然(zhu)沉淀 ( din)不系之舟(j) 写完了吗?好,现在小组人两两交换练习本,互相纠正字音(老师指导学生读)。大家把自己不会的或者错的字词写到“读一读,写一写”上边。好,大家一起把这些词语读两遍。 三、 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了三个部分,大家找一下第一部到哪呀?对,15段是第一部分,现在大家自由朗读一下这一部分,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部分(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 1、“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 梦想 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 自信 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13岁:到北大读书 际遇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回顾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 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2、在北大的两年里,“我”的思想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刚进入北大: “一脑子浪漫念头”, “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 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第二部分 3、作者在北大的学习生活十分充实。在文中找一下具体写了北大的哪些事物或者人?他们又有怎样的特点?填写下面的表格。 因为作者在知识海洋不断追寻真理,所以在北大的两年是“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第三部分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是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不系之舟”是指不靠岸、不停泊的船,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这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5、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突出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 四、 品味精妙 学生自己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原因,老师再做补充。 五、 赏析语言 1、“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你是如何理解“风景”“河”“船客”“舵手与船工”的? “风景”: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河”:北大前进的轨迹 “船客”:莘莘学子 “舵手与船工”:北大的老师 赏析: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 “风景” 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用 “河”比喻北大前进的轨迹,用 “船客”比喻莘莘学子,用 “舵手与船工”比喻北大的老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莘莘学子在北大老师的教导下,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2.“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中“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 赏析: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比作“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把自己比作是“不系之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永不满足,渴望创造的心情。 六、 作业布置 1、 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并背诵,不少于3句。 2、 根据这节课的学习,写一写你对母校或者所在学校的感情,字数不限。篇三: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品位欣赏优美的语言。 3、树立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学习重点 领悟作者对北大的特殊感情。 学习难点 品位欣赏优美的语言。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学习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二、认识作者 田晓菲,天津人。初中时出了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被北大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二十九岁时就走上了哈佛的讲台。新著赭城。 三、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 品位欣赏优美的语言。 3、 树立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用多媒体展示。 四、字词大练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用幻灯片展示) 抽屉 蓦然 迸溅 积攒 犀利 穹隆 骤然 呜咽 絮语 摒弃 不胜 安恬、撷取 抚慰 惆怅 白驹过隙 2、解释下列词语。 白驹过隙 弹指 迸溅 穹隆 骤然 呜咽 沉淀五、整体感知 1、录像片展示 走进北大 教师范读课文第一部分(15) 探究问题:文章课题十三岁的际遇,而全文没有一处写到十三岁,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2、展示图片,幻灯片展示。 探究问题:作者写了来到北大两年多来的感受,主要是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作者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读出了什么? 3、探究问题:何谓“不系之舟”?作者为何自称“不系之舟”?请学生读两首诗。幻灯片展示,配乐朗诵。 六、课后拓展 你从十三岁的际遇中读出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导入 采用学生回答的方式。 总结:我们从十三岁的际遇中读出了感动,读出了作者对北大的款款深情,读出了作者渴望为北大到大海深处采撷最灿烂的珍珠,读出了作者不忍离开北大的依恋之情。二、精品细读 1、 阅读第二部分 (1) 从文中找出能概括本部分大意的句子。 (2) 如何理解那句誓言?为何会苍白无力呢? (3) 我参观北大图书馆的经历为什么会想到“上铺的女 孩”?这一段文字就记叙的顺序而言属于哪一种? (4) 作者读北大的人读出了什么? (5)我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 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 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其中“河流”、“风景”、“舵手与船工”分别象征什么? 总结第二部分 2、 阅读第三部分 思考问题(1)何谓不系之舟?作者为何自称“不系之舟” ? 三、朗读第三部分,配乐朗诵。 思考: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回顾与北大的尘缘,充满自信之情描写两年来成长在北大的感受,赞美北大,热爱北大之情展望未来,而不得不离开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延伸地带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就不再是_不再是_而是_ 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渴望_,渴望_,_。 五、结课 北大在田小菲的人生之路上是一座里程碑,对她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和她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着无数个十字路口,“向左走”与“向右走”是人生之路的方向。 (幻灯片展示) 六、课后拓展 请以“岁的际遇”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字数500字以上。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