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学案 一、文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缘 : 沿着 异 :感到诧异 穷 : 穷尽 得 :发现 仿佛 : 隐隐约约 俨然 :整 齐的样子属 :类 阡陌 :田间小路 悉 :全、都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并 :全、都 具 :详尽 咸 :都 乃 :竟然 叹惋 :感叹惊讶延 :邀请 语 :告诉扶 :沿着,顺着 及、诣:到 规:计划 (二)一词多义 舍:舍弃、离开 ; 房屋 寻:寻找;不久;体味 ; 寻找 志:作标记;记号;志向; 意志 向;从前的、旧的;对着 鲜:鲜艳;少;新鲜;少 绝:与世隔绝;极;消失 间:隔开;夹杂;挑拨使人不和 异:对 感到诧异 ;奇异;差异 足:值得;充足;值得 穷:穷尽; 尽 ;穷尽 津:渡口;渡口;形容味道甜美 缘:沿着;缘分;缘由 闻:听;听 语:告诉;语句;语言 道:说;路途;说 及:到;连及;连及 D C (三)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鲜美 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 这样 (四)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具,通“俱”,详尽 (五)成语: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六)在括号中填入省略的成分: 村人 ; 渔人 ; 渔人 ; 村人 ; 渔人 村人 ; 村人 ; 渔人 ; 渔人 二、翻译下列句子。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 , 落花纷纷 扬 扬 。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 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 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 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 人断绝了来往。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 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 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 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 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 )到了郡城 ,去拜见太守 ,报告了 (自己发现桃花源的 )这番经历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非常奇怪 ,又继续往前走 ,想 找到林子的尽头。 三、默写填空 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 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源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 时乱 表现桃源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渔人甚异之。 桃源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 是因为他们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源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与外人间隔 陶渊明在 桃花源诗 中有“嬴氏乱天纪, 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 的意思相近?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 四、课文理解。 桃花源记 记叙了渔人 发现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的过程,虚构了一个 安乐宁静的,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 的世外桃源,描绘 了一幅 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的生活图景, 反映了广大人民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 自由生活 的愿望。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 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问: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 发现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 再寻桃花源 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 如 成语世外桃源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 意思是。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 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 美的地方。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复前行,欲穷其林。”作用: 这样 写既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 也为后文写“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请你给桃花源外的图景取个名字并用自己 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暮 春桃林图;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 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 的生活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 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 生活图景。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 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 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 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 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 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请你用自己的话 ,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 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 情况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 是怎样回答的。 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从秦 至晋这段历史上发生的事。 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 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 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上文 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 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 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外界扰乱他们宁 静的生活 . 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 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 为什么不愿离开? 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 1)源中生活安宁 ;( 2)百姓 能安居乐业 ;( 3)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 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 ?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 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 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 之”,但终“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 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远源是虚构 的境界,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 现。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 包括哪些内容 ? 提示: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 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 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 么用意呢?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 想,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剥 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今天我们应怎 样看待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呢? 桃花源是一个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宁静 安乐、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作者这一社会 理想,客观上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具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 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还让人产生 不思进取、消极避世的心理,带有一定的阶 级局限性。而今的青少年应敢于幻想、敢于 行动,勇于直面现实,而不要消极避世。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 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 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 试简要分析。 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 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 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 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 “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 乱之苦。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 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 “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 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 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 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 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 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 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 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