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差极化方式不同导致跟踪相位突变的理论分析周阳辉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0021896 上传时间:2021-01-2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5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差极化方式不同导致跟踪相位突变的理论分析周阳辉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和差极化方式不同导致跟踪相位突变的理论分析周阳辉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和差极化方式不同导致跟踪相位突变的理论分析周阳辉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差极化方式不同导致 跟踪相位突变的理论分析 通信 周阳辉 1 问题的引出 921-07任务中,卫通首次使用 60E星圆 极化 B转发器。出现如下问题: 和差通道均切换为 B极化模式,方位和俯 仰中始终有一路信号极性反相。 和差通道极化方式不一致的模式,随着地 理位置的变化,相位值发生了改变。 三个问题亟待原理上的推导: 我船模拟接收机对 B极化模式校相,两轴 误差信号反相原因。 采用数字接收机跟踪 B极化模式正常,它 和模拟接收机有何区别? 和差通道极化方式不一致时,相位值发生 突变的原因。 2 原理阐述 2.1 误差信号表示 垂直轴 水平轴 卫星 ( 方位误差 ) ( 俯仰误差 ) c os si n 当 足够小时,天线偏离的大小可以近似 表示为 ,我们可以得到方位和俯仰的误差 电压可以分别表示为: 方位误差信号 UAZ = Kj cos, ( 2.1) 俯仰误差信号 UEL = Kj sin, ( 2.2) 其中 Kj 为相应的增益调节系数。 2.2 差模跟踪原理 单脉冲单信道跟踪原理,主要利用了馈 源波导中主模和差模电磁场的天线方向图。 更确切地说,差模跟踪利用了天线偏离 角度 极小时,和信号激起的主模幅度基本 不变化,差模信号幅度线性正比于偏离角度 ,且以角度 作为极性特性。和差信号可 以表示为: E =bcost ( 2.3) E =bcos(t+) ( 2.4) 2.3 单通道接收机 单通道跟踪接收机将差信号经过调制或混 频等变换,抑制掉原有频率分量。然后将 和、差信号加在一起,通过一个通道传输、 变换、解调,形成单通道接收机。 优点:是合成后的信号在一个通道内传 输,和信号和差信号传输时同样放大、同样 变频、产生同样时延。 (和、差信号的相对相 移不变 ) LNA 0 / LNA 放大 、 变频 、 锁相 参考本振 PD 1 同步检波 1 PD 2 同步检波 2 CL OCK c u 2 e U A U E u 1 / 2 移相 模 拟 接 收 机 原 理 移相器 3 问题分析 3.1 坐标系和公式的重新建立 大部分参考书使用的和差信号表达式。不 具有一般性 。岗位人员初步推导时,利用上 述表达式,无法突破理论局限,找不出相位 变化的原因。 图 4是我们重建的复平面大地坐标系,它 将信标的极化变化状态完整的表达出来。 i j 角 速 度 t 角 速 度 t 线 极 化 信 标 1 2 图 4 馈源喇叭接收信标矢量分解图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线极化信标和分解的 两圆极化信标的表达式分别为: E线 =bcost ej ( 3.1) E左圆 =be-jt ej1 ( 3.2) E右圆 =bejt ej2 ( 3.3) 3.2 理论分析 3.2.1 两轴极性相反的原因 在合路网络前的和差信号分别为: E =kbcos( -t+1+1) ( 3.4) E =kbcos(-t+1+2) ( 3.5) 差信号经过方波调制后与和信号相加,合成后 的信号 放大、变频、锁相后,变为频率 1t的中频 信号。 锁相环将频率、相位锁定于和信号,得到用 于解调的参考源输出信号。 经过 移相和反相后的参考源标准信号信号分 别为: U1(t)=cos(1t11+) U2(t)=sin(1t11+) 其中,前项相乘,一项为直流项,一项为 高频分量,均不含有误差信号,因此可以方 便的滤除; 后两项相乘,并滤除高频分量为 kbcos(+2-1),将 =1- 2代入,由此可得: U1(t) (E+E)=kbcos C(t) 同理:滤除高频分量和直流项后, U2(t) (E+E)=kbsin C(t) 解出的信号再进入同步检波器,滤除方 波可得: 方位误差信号 UAZ=kbcos 俯仰误差信号 UEL=-kbsin 大多数数字接收机,它的每一路都有移 相器,或者反相器,可以智能的实现信号极 性的反转,大卫通模拟接收机只有一个可调 移相器,这导致它不能分别调整两轴相位。 针对此缺陷, 921-07任务中我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原输出为: 俯仰误差信号 UEL=-kbsin ( 3.13) 方位误差信号 UAZ=kbcos ( 3.14) 首先将接收机送至的模拟误差信号 Ua, Ue的接线 互换,两轴的误差信号转变为: UEL=kbcos ( 3.15) UAZ=-kbsin ( 3.16) 然后通过接收机相位值的调整,即减小 90 来完成到正 确状态的转换得到: UEL=kbcos( -90 ) =kbsin ( 3.17) UAZ=-kbsin( -90 ) =kbcos ( 3.18) 3.2.2 相位突变的原因 使用和差通道极化方式不一样的模式校相 时,和信号选 B极化,差信号选 A极化,在合路 网络前的和差信号分别为: E =kbcos( -t+1+1) ( 3.19) E =kbcos(t +2+2) ( 3.20) 推理过程如上,最后得到: 是移相器移相值,移相时必须满足: =1+2+1+2=2+1+2 由上可知,接收机的移相值不但与和差 通道的相位差有关,还与线极化信标的极化 有关。由于极化角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 化,造成模拟接收机相位突变。 3.2.3 理论和实测数据误差的原因 极化角计算公式为 ,在江阴码 头 =55o,在突变点 =83o,由式 3.23可以得 到相位突变理论值 =2( ) =2 ( 83-55) =56o,与实测相位变化值有 24o左 右的误差。 tg s ina rc tg 对于这一误差,有人认为属于系统误差。我 们认为遗漏了一项变量是理论与实测不符的重要 原因。当旋向不同的和差信号进入后,它们的相 位差是反向变化,这比同向变化的双通道接收机 的性能恶化更严重。图 6是和差通道相位差的简 易示意图, 解 调 误 差 信 号 1 2 图 6 和差通道相位差示意图 将 因数代入公式 3.19、 3.20可得到: E =kbcos( -t+1+1+) E =kbcos(t+2+2+) 所以: =2+1+2+2 1、 2因为路程较短,电缆较少,可认为 近似不变。合路后端的相位由于电缆较长(天 线到机房)、设备较多、运算环节较多,温 度、湿度等因素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设两地的相位分别为 和 ,由式 3.23 得相位变化量为: =2( ) +2( -)。 其中, 2( -)就是实测和理论的误 差所在,由此理论和实测得到了圆满的统一。 这也再次说明变量不可轻易省略。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