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9465268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99.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人文特色等,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是促进我国文化传承、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快速融合的最有效途径。现阶段。有些非物质文化被逐渐淡漠或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危机和挑战,本文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弘扬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传承发展、保障机制等提供一些新思路。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 引言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这是我们当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精神宝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宏观性命题,这也是当前新时期社会各界的普遍性共识。本文紧密围绕“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这一特定命题,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重点从增强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积极挖掘与整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大力度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等方面阐述与探讨实践层面上的保护与传承措施。一、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是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其属于当前人们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为推动文化和社会及经济共同发展,要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促使其推动社会发展,有效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在相关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速度明显较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存在着明显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有效解决当前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规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使保护机制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二、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相对还不成熟,还未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研究体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这一实际,研究中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多元并重,相互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多、更科学的方法。要通过成立国家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积极吸纳社会各界、各方面的专家参与研究工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来,建立研究基地,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深入开展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利用数字化方式开展抢救性记录、口述史等工作,是在信息化时代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有效手段。对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政府应给予研究必要的扶持、奖励,授予荣誉称号。以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取得更大成果,为科学开展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一)积极挖掘与整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大多数的基层部门主体而言,怎样有效发现与重组民间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工作中最具现实意义的一个过程,而且这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在其形式上也比较开放。积极挖掘与整合民间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部门有效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激发传统文化活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首先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积极组织相应的文化资源深入基层活动,深入到人民群众的一线中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所属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包括资料收集、资料保存等方面的工作。例如,一些县镇级的基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部门对当地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的整理,同时收集大量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料,保存一大批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字材料。利用数字化方式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口述史等工作,是在信息化时代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有效手段。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来创作新的艺术、产品等,例如“非遗+旅游”等形式焕发传统技艺新活力。这些工作为后续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等系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有效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有机融合 从本质上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极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慢慢积淀而形成的,但是当前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意义上都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融合赋予静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当代生命力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核心命题。1.作为各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部门而言,更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有效结合,例如,各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部门可以系统的整合一些在民间具有广泛影响的传统舞蹈、戏曲等,并对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将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以及戏曲引入到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当中,使我国各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活动当中,这样的组织形式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力,也是能够从根本上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主要途径,值得各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部门进行深入研究。2.文化转型及产品化的过程需要文化工作者付出大量的努力和心血,任何艺术的发展与创新都需要依赖传统艺术类型作为基础。在文化革命的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不但能完整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彩篇章,也可进一步向外发展和拓宽文化视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之上,这也是群众文化工作者下一阶段的重要工作目标。目前国内的文化保护工作者正致力于多样的文化形态的经典化和全面化方向的发展。我国文化部门及相关机构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的规定和政策。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有序的普查,并参照具体的文化类型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希望以此尽可能的恢复文化遗产的规模。使其历经时代的沧桑仍能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三)重塑文创精品传承文化精髓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养老、社保等领域均迈向产业化的步伐。属于文化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探索产业化发展的途径。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把某些过去私相授受、零散学习的民间技艺形式,变成一个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并达到相当规模、规格统一、资源整合、产生利润的过程。产业化发展可以将非物质文化产品和市场链接或重塑,扩展其传播的范围,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市场认可和接受了,才有了其文化广泛传播的基础,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形成良性循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做得比较好的河北省蔚县,利用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众多传承人的精心打造,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扬光大,开展了一系列推广活动,使剪纸艺术走出国门,扩大了国际影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开发,既迎合市场的需求,也保持非物质文化本身的特色,展现其文化价值。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文化元素转化为特色经济元素,实现市场和文化纯真性的有效结合,走出一条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相容相生的文化扶贫之路。(五)建立完善保障机制是保护与传承的落脚点 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点,针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除了做好非物質文化遗产的地方立法外,还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要构建完善的传承人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延续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增强传承人保护力度,完善保护体系;二要构建完善的传承人认定机制。要科学设置认定标准,把“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员”也列入其中,增强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并设立传承人奖励和激励机制,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进行等级考核,调动传承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要构建完善的遗产申报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级递进式申报,以保证我国各地域、各民族、各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方面,做到有序和兼容,确保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得到合理的保护,并大放异彩。四、构建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规律、特性和生存状况,努力探索切实可行的保护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各界人士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优化相应的制度体系,构建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发展变化和传承人生存状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传承发展、保障机制的路径和方法,在信息化时代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抢救性保护工作机制、整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据库、制定数字化抢救性保护标准规范、搭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信息化平台、加大经费投入以及培养数字化抢救保护队伍等路径来组织实施。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途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塑文创精品经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传承。参考文献:1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05(5):18.2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9-55.3王文仙.非物質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研究J.当代经济,2012,1(1):34-35.4辛儒.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问题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8(6):4-6.5吕科建,李瑞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道路新探J.经济与管理,2013(1):83-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