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自身开始——以格里埃尔《声乐协奏曲》(Op.82)为个案的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9080503 上传时间:2021-01-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音乐自身开始——以格里埃尔《声乐协奏曲》(Op.82)为个案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音乐自身开始——以格里埃尔《声乐协奏曲》(Op.82)为个案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音乐自身开始——以格里埃尔《声乐协奏曲》(Op.82)为个案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音乐自身开始以格里埃尔声乐协奏曲(Op.82)为个案的 内容提要:美国音乐学家约瑟夫·克尔曼(Joseph Kerman, 1924- )的协奏曲对话一书针对协奏曲体裁的属性和原则进行解析,其所得之观点与著述方式皆引人深思。本文以前苏联作曲家列恩戈尔德·莫里采维奇·格里埃尔(Reinhold Moritzevich Glière, 1875-1956)为花腔女高音和管弦乐队乐队而作的声乐协奏曲(Op.82)为例,结合克尔曼协奏曲对话中的观点,试图用美学的眼光找寻一种合式的协奏曲写作;方式。关键词:协奏曲体裁;协奏曲对话;声乐协奏曲(Op.82);感性体验;音色特质前言:克尔曼的启示协奏曲自诞生至今,一直深受作曲家和听众的青睐。挖掘一件乐器的潜力,让作曲家们乐此不疲,亦令听众们叹为观止。百听不厌的旋律和演奏家眩目的技艺往往成为一部协奏曲上演的票房保证,然而从协奏曲体裁的角度看,这二者却仅仅是表象,远不能代表该体裁之全貌。协奏曲体裁究竟具有何种特性,使其具有独一无二的音乐表现力和美学意义,美国当代音乐学家约瑟夫·克尔曼(Joseph Kerman, 1924-)在其所著之协奏曲对话(Concerto Conversation)一书中,以感性体验为本,夹糅史料与乐谱的佐证,对协奏曲体裁的本质属性进行了精辟的提炼。值得一提的是,全书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曲式分析,却未曾脱离音乐本身,风格、创作、音响、情感等因素皆融会其中。笔者有疑:针对协奏曲体裁,我们那聆听的耳朵,是否需要做特殊的准备?且,作为一名音乐美学专业的学生,当如何去写;一部协奏曲?克尔曼在本书中的著述方式——耳听为实,采撷旁证,多维视角共时融合——是引发笔者思考的主要原因。由此,本文以前苏联作曲家列恩戈尔德·莫里采维奇·格里埃尔(Reinhold Moritzevich Glière, 1875-1956)为花腔女高音和管弦乐队乐队而作的声乐协奏曲(Op.82)为例,结合克尔曼协奏曲对话中的观点,试图用美学的眼光找寻一种合式的协奏曲写作;方式。一、与声乐协奏曲对话(一)乐谱映现关于音乐作品的原作问题至今未有定论,存于乐谱之中乃为一主要观点。拿着谱子听音乐虽不一定能让人有更深入的感悟,但作为音乐公认的物载体,乐谱可使创作者、演奏者和欣赏者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合一;,同时又是这三者无限放射的原点。笔者在写作的切入点选取上,几乎是下意识地在感性分析之先,翻开乐谱汲取讯息。如若原作存在于乐谱之中,那么这眼可见、手可及的物存在,能提供些什么呢?1、消除隔阂:声乐与器乐的交融显然,格里埃尔并不希望这部作品与带管弦乐队的艺术歌曲;有丝毫瓜葛,纯音乐;化的处理拒绝了歌词的出现,人声与器乐在音乐语汇上达成了一致。综观全曲,歌词的缺失反而成为了音乐的附加值;,没有内容的框定,声乐与器乐的呼应更为自由,从而也使音乐的表情达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再者,用一个花腔女高音的音量挑战管弦乐队,若要使纯粹化的花腔女高音音色成为镁光灯下的绝对主角,管弦乐队的音量把握便是关键。格里埃尔采用了较为小型的*制乐队编配,木管组包括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铜管组则仅有圆号。如此,便从实际操作上确保了花腔女高音的音量得以与管弦乐队相抗衡。2、筑建平台:音乐结构的选择声乐协奏曲仅有两个乐章,第一乐章为行板,用中部是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第二乐章为快板乐章,回旋曲式。格里埃尔从套曲结构上便尽可能地规避人声容易疲劳的弱点,乐曲相较于一般协奏曲来说显得非常小巧,无论是乐章的数量还是篇幅。作曲家也并未在曲式结构上推陈出新,对于一部创作于1942年的作品来说,这样的选择似乎有些过于保守。小编制的管弦乐队,规整的音乐结构,格里埃尔回归古典式的手法均指向同一目的,即突出独唱本身。研读至此,笔者已开始渴望用双耳来把握这部作品。诚然,乐谱所能提供的远不止此,和声的走向、情绪的起伏、乐器间的呼应等等亦包含其中。但,同样作为物存在的不只有乐谱,还有比乐谱更为直观的音响。乐谱的能见能及,不同于眼之于画作、手之于雕塑,它不会也不可能是音乐作品的终点,它只是音乐作品存在的非必要条件。音乐作品,如若脱离审美主体,那么其之存在则与一般物体之存在无异了。(二)感性论证克尔曼认为,二元性;是协奏曲的本质属性,其与互应性;和炫彩性;构成了协奏曲体裁最重要的规定性。笔者在下文中将以克尔曼的观点为基础,并结合自身的感性体验,对格里埃尔声乐协奏曲的音乐特点进行描写。1、二元性(Duality)‘二元性’是协奏曲体裁的固在属性。该属性虽不是协奏曲区别于其他体裁的根据(二重奏唱也可以具备这个性质),但却是协奏曲所固有的属性。二元可以多种状态存在,最典型的三种模式是‘极对’、‘互应’和‘弥散’。这三种模式所对应的是协奏曲体裁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孙红杰在协奏曲的体裁属性与哲学寓意——评约瑟夫·克尔曼的协奏曲对话;一文中对此进行了集中概括:极对;是巴洛克早期协奏曲的典型模式,指音乐中块状;的段落对比(音型、力度、速度等);互应;(广义概念)是18世纪末和整个19世纪的普遍模式,指协奏曲二元之间彼此聆听并相应地作出反应;弥散;则常见于20世纪,指协奏曲二元界限的弱化和消解。由此返回感性体验,音响存在此刻浮悬。黯淡的引子由弦乐组始奏,上扬大跳抑制不住滑落的悲叹,级进的涌动不带生命气息,而是充盈着对未知的恐惧。木管叹息着卸去从前的温暖,旋律线表面悠长实为被切割的碎片,拼接成一体。第一乐章的基调由此奠定。抒情的人声入为冰冷的音乐注入了一丝活气,却也掩不住无尽的哀伤。独唱如同孤独的存在者,漂浮在虚空的世界中。格里埃尔让人声始终凌驾于乐队之上,女高音在绝对/相对的高音区穿梭、流动,管弦乐队在下层提供支撑,在缝隙填补空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