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到一篇能把医养结合讲清楚的文章了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9066339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终于找到一篇能把医养结合讲清楚的文章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终于找到一篇能把医养结合讲清楚的文章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终于找到一篇能把医养结合讲清楚的文章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终于找到一篇能把医养结合讲清楚的文章了!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深度老龄化挑战的巨大压力已经对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提 出了日益严峻的考验。养老问题是家事也是国事。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创新模式,医养结 合将现代医护技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了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 量,适应了老龄化发展的形势,实现了养老模式的新突破,应该成为发展中国特色养老事 业的必然选择。【一】当我们在谈“医养结合”,我们在谈什么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由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 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 “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已经成 为政府决策部门及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1. 医养结合基本内涵与特点从内涵上来讲,医养结合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从保障目的来看,与传统养老模式一 样,医养结合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生活服务,以使老人安度晚年;从参与主体来看,它联合传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为 老年人提供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从服务内容来看,由于引入了现代医疗技术,它能够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养老服 务,有效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从保障对象来看,尤其适宜处于大病康复期、慢性病、易复发病患者等无法在传统养 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从人性角度来看,它同时考虑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医疗需求,符合现代老年人“医 养共需”的基本生活需求。从广义范畴来界定,医养结合不仅是将传统养老保障与现代医疗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 养老方式探索,还意味着一种跨越式的养老新理念。一切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实践,都可以被界定为医养结 合的范畴。比如,近几年青岛、重庆等地开展的老年长期照护制度探索,本质上也是将养 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组合提供,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因此,医养结合可以理解为“医养融合”,即超越传统养老理念中只强调单一性的养 老服务,而更加注重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兼得性,注重老年生活保障需求中“养”与 “医”的结合,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照顾服务, 能够满足未来高龄、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多重生活料理需求。2. 医养结合与传统养老模式有何不同首先,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两者提供服务内容的差异最为明显。医养结合模式在提 供传统养老模式所包含的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医疗和康复服务,实现 了传统养老服务与现代医疗服务的结合。其次,医养结合模式不同于传统养老模式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比如居家养老的责任 主体是家庭,机构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各类型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没有明确的责任归属主 体。在具体实践中,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以是设有老年病科的医疗机构,或者是医疗 机构分设、下属的养老服务单位,也可以是和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的养老院、福利院。因此,医养结合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养老模式而存在,更多意义上,是作为一种新 型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而运转。它可以和任何传统养老模式相结合,在任何养老模式中以 不同形式实现医养结合的服务供给。3.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优势很久以来,我国的养老院只能提供养老而无法医疗,而医院只能医疗而不能提供养老 服务,这种情况“医养分离”的结果,是养老院里的老人经常要奔波于家庭、养老院和医 院之间,不仅得不到及时救治,还给家人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养老院无 法提供专业化的康复护理服务,也造成许多老人将医院当成“养老院”,即使病治好了, 也要占着床位不出院,形成严重的“压床”现象。这样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无法发挥最大 效益。医疗机构牵手养老机构建立医养联盟,打通了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资源割裂的状态, 可以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养老机构可以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提高为老人服务的能 力,医院可以树立社会公益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及医疗服务的覆盖面;老有所医和老 有所养,可以减轻老人亲属及子女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让他们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 习和工作之中。【二】在国内,医养结合都有哪些模式医养结合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养老服务模式。在丹麦、瑞典等国家,由专业护理团 队、全科医生及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养老院的医养结合模式已经运营多年。目前,国内不 少地区也在医养结合方面有了一些探索,主要存在四种模式。模式一,将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辐射到养老院。比如,上海在中心城区推行全科医生 模式,通过巡诊制和签订协议,将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辐射辖区内的养老院,并通过阶梯 医保报销比例,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利用。模式二,公立医院外派数名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小分队”,长期进驻养老院,这一模 式一般只存在于公办养老机构。比如,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中心敬老院的内设医疗机构, 通过政府协调,由宝塔区人民医院派驻医生和护士,定期轮换。模式三,养老机构自行投资医院,由专业医疗团队运营。比如,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 内设的医院由专业的医疗团队运营,不仅对会员开放,也对外提供医疗服务。模式四,医院团队直接经营养老院。上海闵行区中心医院投资亿元,建设君莲养老服 务中心,今年上半年建成后,这将是全国第一家由医院投资、管理的公立养老机构。这一 拥有500个床位的养老院由医院专业护理团队提供服务,除了在医疗康复、慢性病防治上 具备优势,还提供理疗、补牙、体检等个性服务。【三】医养结合做起来有多难“未富先老”现象突出、人口结构老龄化形势严峻、“4-2-1”家庭结构养老功能弱 化、老年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劳动人口抚养比较高、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独特的人 口、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等多重矛盾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实践中呈现多 重问题。(一)机构定位模糊阻碍发展作为一种养老模式的创新探索,准确定位是医养结合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目 前,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定位上表现出的突出问题为:具备公立、民营大型、专业化较高等 特点的养老或医疗机构基于自身已有基础,能够顺利增设“医+养”业务,并且市场前景 良好,而民营、小型、基层的养老或医疗机构往往受自身基础条件限制,很难再拓展“医 +养”业务,但如果任由这一趋势发展必然会加大不同级别医疗、养老机构之间的分化, 使有限的“医+养”资源过于集中,不利于实现医疗、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不少 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机构定位没有很好地契合本地区的人口结构、实际养老需求,往往定 位高端市场、瞄准高端人群,难以满足普通收入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入住率。(二)主管部门交叉重叠,责任无法明晰从实践情况来看,当前推行医养结合面临的最大困难应该是所涉及的业务主管部门交 叉重叠,责任无法明晰。按照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从医养结合的业务范围来看,养老 保障业务涉及的主管部门是民政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而医疗保障业务涉及的主管 部门除了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外,还有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从机构管 理来看,各级养老机构隶属于民政部门管辖,而医疗机构又隶属于卫生部门管辖,涉及到 医疗保险费用报销事宜又由人社部门主管。交叉重叠的部门管理直接导致襁褓中的医养结 合就处于“多龙治水”的局面,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模糊,极易出现利益纷争、责任推诿阻 碍医养结合的健康发展。(三)医院没动力,医保有阻力,“套保”隐患多首先,三甲医院医疗资源接纳现有的病人流量已经难以承担,农村基层的卫生所和乡 村医生由于条件和能力所限承担不了护理职能,而有能力承接的基层医疗机构却又缺乏动 力。其次,医保对接“隐形门槛”多,出现“想进的进不了、政策放开的进不起”的现 象。西安未央区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主任刘晓燕说,西安对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对接医保的 政策口径已经放开,中心内设的护理院、卫生所和康复院也符合条件,不对接医保的原因在于门诊医保的经济成本太高。“安装POS机和搭建医保的联网系统就需要1万多元,每 刷一笔医保还要再付一笔费用,养老院承担不起。”第三,在各地医养结合的实践中,还出现了其他一些不良现象,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 “套保”风险隐患严重。某些已经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开设养老托老服务的民办医 疗机构,把“养老床位”变相为“医疗床位”,套用医保资金支付养老床位费;把入住老 人一般的康复护理服务变相为“医疗诊治”服务,用医保基金报销产生的费用;用医保名 义给老人开营养液、中医调理等保健处方变相套取医保基金。这些违规行为严重影响 了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造成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损失、浪费,损害了其他参保 人员的权益,并人为增加了养老机构和医疗结构的合作难度。(四)养老理念亟需转变预期寿命的延长并不等同于健康寿命的延长以及保障老年生活质量。老有所托、老有 所养并不是老年保障的最终目标,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实现“健康老龄 化”才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追求的方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刚刚起步,虽然社会舆 论关注度较高,但在当前医疗卫生资源紧张、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利 用医养结合形式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规避可能存在的“套保”“逆向选 择”等道德风险,还需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标语、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解释 力度,转变人们的传统养老理念,培养全社会“健康老龄化”的思想共识,为医养结合的 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五)行业标准自缚手脚民政部2013年6月征求意见的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过于专业,地方上面临 执行难。西安民政局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处处长张执兵说,西安老人的失能半失能等级评定采 用的是自己上网搜索得出的“土办法”。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 6项指标中有5项或者6项“做不了”算失能,3项或者4项“做不了”算半失能。“民 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是专业的医务人员,没有能力进行失能半失能的鉴定,基层民政干部 少,鉴定人手也不够,不得不用土办法。”【四】医养结合难题怎么破总体来说,应从降低医保门槛、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实现全环节监管以及建立强制 性、统一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等级评价标准上着手,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互通。首先应放开政策,降低进入医保的制度和隐形门槛,实现“双向转诊”。上海医保办 公室主任郑树忠说,2013年2月,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 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对 养老机构中的内设医疗机构实行有条件的全部纳入、有资质就审批的政策。对符合资质的 机构,第一年开放账户段,一年之后开放剩下的自付段和共付段,以避免监管上的风险。比如目前,上海100多家有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中,85家已经纳入医保定点, 还有数家已经向医保部门提交了申请,未来将会实现全部覆盖。吴峰建议,通过医保政策 的整合,实现有护理服务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为老人提供负担合理的 护理资源,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解决医师多点执业问题,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中国癌症基金会秘书长赵平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允许医师多点执业”,目 前云南等地也已经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允许医师在一定条件下多点执业,这对促进医 师人才流动、解决医养结合的医疗人才资源瓶颈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三,明确监管责任,多部门共同参与,实现全环节监管。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 所所长杜鹏说,可以借鉴日本厚生省下设老健局的模式,设立高一级的统筹协调部门,统 筹协调区内养老医疗资源,强制“吃不饱”的基层医疗机构就近和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 心等“结对子”兜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协同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建立统一完善的养老和医疗 服务标准,规范医疗护理行为,保障老人的养老和医疗需求。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医 养结合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等扶持政策,由卫生部门批准医养结 合的养老机构成为有医疗资质的机构,由民政部门确认其非营利性并纳入医保。这样既解 决老人的医疗和护理难题,又减轻了老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还能促进养 老行业护理水平的提高和老年医疗康复产业的发展。其四,明确失能半失能老人等级评价标准,实现老年人健康档案的全覆盖。杜鹏建 议,应建立强制性、统一的老年人护理等级评价制度,兼顾可操作性和专业性,从使用机 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人开始,未来实现健康档案和护理信息的全覆盖。目前,包括上海和广州在内的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由地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老年人护 理等级评价体系。上海质监部门和民政部门2013年发布了国内首个老年照护等级评估标 准,这一标准以国际通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量表)以及认知功能评估量表为评 估依据,得出四个评估结论和三个照料等级,依托民政部门的近600名评估员,对有需求 的老人进行评估并以此为据优先满足失能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其五,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应纳入社保管理体系。2012年,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 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符合参保条件的失能老人发生的相关医疗护理费用,可由护理保 险基金支付。目前该中心正积极办理相关手续,争取将失能老人养老服务纳入社会保险管 理体系。因此,失能老人养老服务纳入社会保险管理体系已是大势所趋。这样可极大地缓 解失能老人的经济负担,进一步优化医疗养老资源配置,提高社保基金使用效率。医养结 合的养老形式本质上仍是养老产业延伸的一环,也可以说是关键的一环,对于失能、失智 老人来讲,离开医疗和护理,就提不到养老,二者是一融合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其六,加强照护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探索中遇到不少困难,而 缺乏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则成为养老机构、医院面临的共同难题。专业的医 疗护理服务,是老年人获得高品质晚年生活质量的保障。当前专业照护人才的培养问题尚 未得到足够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时间周期,如果不能从当下就开始筹划,那么即使有 了充足的资本投入、健全的法律保障,人力资源的短板依然会让健康养老事业成为一个漏 水的桶。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特殊服务,需要具有不同专业层次的、经过 系统培养背景的专业人员。因此,开展多层次的养老护理教育势在必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