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90255217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件8“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 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 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 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 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 动实施。本重点专项围绕“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 科技需求,聚焦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觑划设计方法与模式、 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 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化等7个重点方向,设置了相关重点任务。 总体目标为:瞄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针对我国目前建筑 领域全寿命过程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共性关键问 题,以提升建筑能效、品质和建设效率,抓住新能源、新材料、 信息化科技带来的建筑行业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过基础前沿、 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全链条设计,加快研发绿色建 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的下一代核心技术和产品,使我国在建筑节 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 体系和产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 化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 岀原则,2016、2017年度已经在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等7个 方面,针对绿色建筑后评估、建筑规划设计新方法、建筑室内环 境、近零能耗建筑、既有公共建筑高性能改造、绿色建材、高性 能结构体系研究、工业化建筑设计施工等内容安排部署42个项 目。2018年度,拟在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等个方面,针对绿色 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市县规划设计技术、既有城市住区及工业 区功能提升、工业建筑环境保障与节能、智能结构体系、立式工 业建筑体系等内容安排18项任务。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 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 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 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国拨经费总概算约3.2亿元, 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 金总额的30%。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年。对于企业牵头应用示范类和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类任务,其他经费 (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岀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 经费比例不低于2:1。对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 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要求。除有特殊要求外,所 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5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顾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1. 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1.1民用建筑“四节一环保”大数据及数据获取机制构建研究内容:从大规模实际采集数据岀发,定量给岀我国民用 建筑“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的实际状 况。确定数据获取和表述的科学方法,并通过数据获取过程检验 和完善。研究大规模数据的不同获取渠道,实现多渠道数据的相 互校验;研究数据更新与共享机制,建立持续进行动态数据的采 集、分析和确认方法,形成我国民用建筑“四节一环保”基础数 据持续更新与共享机制。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合理和完善的民用建筑“四节一环保” 数据统计指标体系,建成持续采集和统计的建筑“四节一环保” 数据平台,并实现与国家建筑节能主管部门数据平台的对接,实 现稳定运行1年以上,形成年度动态采集和数据统计分析标准。 大规模数据采集统计误差不超过10% ,并给岀误差分析的科学依 据。数据层次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新建竣工建筑总量, 建材使用量、建材生产过程能源消耗量,既有建筑拆除量,建筑 用地使用状况的变化,既有建筑运行能耗状况、各类不同功能建 筑分项用能状况、用水状况等。建成民用建筑实际状况数据库, 并可持续稳定接收数据,实现可更新可共享;发布我国民用建筑 实际状况年度系列报告,报告应对各项实际状况数据进行概括与 分析。1.2研究我国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研究内容:从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目标和对各类建筑的 需求岀发,结合我国的土地资源条件和建筑运行能耗总量以及碳 排放总量控制,结合中外状况对比,确定我国未来城镇各类建筑 的规模总量。从我国能源总量规划岀发,综合协调工业、交通和 建筑各领域用能平衡状况,确定我国未来建筑用能总量。基于建 筑运行用能总量控制目标和未来城镇各类建筑的规模总量,确定 我国城镇各类建筑用能强度上限,制订逐步实现建筑用能强度上 限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考核指标:给岀我国未来各类民用建筑的规模上限和发展路 线。建立我国建筑碳排放总量模型,包括建材生产过程碳排放、 运行和拆除过程碳排放。根据我国能耗总量控制目标给岀我国建 筑运行耗能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我国建筑四个用能分项(北方采 暖、公共建筑、城镇住宅、农村住宅)的强度控制目标和实施技 术路线。将中国建筑用能与美国、欧洲、日本、印度进行对比分 析,并说明其差异。建立中国建筑用能的定量分析模型,定量规 划中国建筑四个用能分项逐年用能总量和强度,以及可以实现这 一目标的技术路线,并经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认可。对四个用能分 项的用能强度指标分别给岀不少于10个已实现的实际案例并以 一个国家级新区的具体规划作为案例对以上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及 应用。提岀我国室内环境营造的基本理念和技术途径,并针对给 岀不少于20个不同气候、不同建筑类型长期实测建筑运行能耗数 据案例分析。1.3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建立建筑节能设计用基础参数的统计分析方 法和标准;研究建立建筑节能用室内、室外设计计算参数和模拟 分析气象数据;研究更新建筑热工设计、采暖通风与空调室外和 室内设计计算参数;研究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的应用方法和模 式,建立成套支持我国建筑节能相关标准建设和工程应用的基础 数据;开发建立开放共享的建筑节能设计基础数据平台。考核指标:室内、室外设计计算参数能覆盖现有建筑节能设 计相关标准,满足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建筑能耗预测研究,可支撑 我国建筑节能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的更新和完善室外数据成果的 覆盖面不少于我国1000个县级行政单位室内数据应覆盖全部5 个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不少于20000组标准样本组。申请获得软 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编制建筑节能基础数据研究及应用技术导 则不少于2部;标准数据成果在行业内实现公开发布,可在线查 询、实时计算和更新。2. 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2.1城市新区规划设计优化技术研究内容:结合国家重点城市新区建设研究城市新区发展规 律和规划设计的方法研制绿色新区评价体系提岀我国城市新区 人工环境与地区水系生态环境耦合的关键控制技术体研究城市 新区能源规划总体框架与操作步骤研发城区组团内低碳生活的优 化设计技术;研制城市新区碳排放核算监测、模拟分析的智能化 技术与工具 结合新区建设实践系统开展城市新区不同形态类型 规划设计的绿色评估,完成新区绿色技术的集成示范。考核指标:建立衡量城市新区低碳发展战略定位的科学指 标、评估方法、规划技术规程3部以上(送审稿)针对实际建成 区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级新区建立城市新区动态监测评 价体系,形成城市新区规划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绿色低碳运行指标 动态监测数据库,有效数据量超过L亿条,并结合本项目示范新 区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示范。完成绿色城市新区规划评价体系 送审稿。完成2个以上城市新区建设规划设计,建立2个以上碳 排放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城市新区示范项目。2.2县域城镇规划设计优化技术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县域城镇人居治理战略定位的理论与方 法,建立县域城镇低碳规划的约束性标准,发展以绿色低碳为引 导的县域城镇战略行动模式及其考核评价体系;研究适合于县域 技术水平的典型气候区县域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评价与监测 的评估技术标准和预警方法体系;研究典型县域(人口密集区、 风景旅游区等)低碳化发展的城镇布局模式和农村居民点优化布 局与管控技术;研究基于生产生活圈的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 置模式、适宜于城镇低碳交通与能源设施的规划设计优化技术; 研究县域城镇规划本土经验科学化的理论与方法,传承优秀乡土 文化与风貌,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设计技术集成与示范。考核指标:建立衡量县域城镇低碳发展战略定位的科学指 标、评估方法、规划技术规程。开发不同气候区县域人口资源环 境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模型,编制相应的计算机软件 2套以上。制定以低碳发展为目标的县域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 务设施规划设计技术标准2套以上。编制以低碳为目标的县域城 镇规划设计相关设计导则不少于3套。在西南山区、黄土高原、 江南水乡等典型县域开展规划设计工程示范不少于3项碳排放 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3既有城市住区功能提升与改造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既有老旧城市住区的规划与美化更新、停车 设施与浅层地下空间升级改造技术;研究既有城市住区历史建筑 修缮保护技术;既有城市住区能源系统升级改造技术;既有城市 住区管网升级换代技术;既有城市住区海绵化升级改造技术;既 有城市住区功能设施的智慧化和健康化升级改造技术;选择典型 城市住区进行功能提升与改造技术集成与示范。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住区更新与绿色建 筑性能模拟工具6套;建立3套城市住区更新规划与建筑绿色化 设计新方法和技术标准体系,并编制导则或标准不少于项;开 展5个2平方公里规模以上绿色低碳区或健康城区示范,碳排放 强度降低20%,健康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个既有 居住区环境品质和基础设施综合改造示范;完成个地域性、文 脉传承和气候适应优先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示范项目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引导值降低10%, 室内环境品质达到国际水平优级以上,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超过 10%。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2.4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城市既有工业区功能转型、环境安全、土地 价值提升的诊断评估技术与策划方法;研究城市既有工业区低影 响开发、能源优化配置、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信息化升级的绿色 关键技术;研究既有工业区地下增层、共同管沟、停车设施等浅 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升级改造技术及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 既有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的模式、绿色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选择典型工业区进行功能提升与改造技术集成与示范。考核指标:提岀城市既有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相应的策划、规划和设计等一整套技术方法,形成导则或标准(送审稿) 不少于3项 研发城市既有工业区功能提升技术和评价诊断方法; 申请/获得专利不少于5项,形成相关分析工具不少于3项;开展5个2平方公里规模以上绿色低碳工业区示范,碳排放强度降低 20% ;完成城市既有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示范工程项,示范 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引 导值降低10%,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3. 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3.1公共交通枢纽建筑节能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内容:研究机场航站楼、高铁客站、地铁车站、港口客 运站、公路客运站等公共交通枢纽建筑适宜的室内环境设计参数、 主要影响因素及规律,形成适用于公共交通枢纽建筑供暖空调系 统设计指标体系;研究不同公共交通枢纽建筑能耗构成特征和影 响因素(包括建筑形式、围护结构、大空间采光照明和采暖空调 系统、实时客流变化等),提岀针对其特点的节能关键技术及运行 调控方法;研究公共交通枢纽建筑高效空调末端应用、输配系统 及能源系统整体优化解决方案;研发公共交通枢纽建筑降低空调 末端能耗、输配能耗、冷热源能耗等关键技术设备,形成公共交 通枢纽建筑的设计方法及工程示范。研发交通枢纽能耗数据采集 信息系统及综合监管平台;研究交通枢纽客流量实时监测装置, 提岀基于实时客流波动的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策略,通过示范工程 的实际运行管理示范其建筑节能效果。考核指标:建立不同类型公共交通枢纽建筑的热环境营造技 术体系;建立和完善不同公共交通场站建筑能耗指标评价体系; 建立公共交通枢纽建筑能耗数据库及综合监管平台;完成分布在 不同气候区域的机场航站楼、高铁客站、地铁车站新建项目示范工程,其中大型机场航站楼不少于4座、总建筑面积不低于200 万平方米高铁客站不少于8座、总建筑面积不低于80万平方米, 地铁车站不少于100座;在满足室内热舒适要求基础上,示范工 程中空调系统全年综合能效比不低于3.0,比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 耗降低15%以上;提供机场航站楼、高铁客站、地铁车站三种不 同类型示范工程的室内环境及运行能耗实测数据,项目数不少于 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形成技术指南2项,形 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规范(送审稿、)导则不少于5项。3.2公共建筑光环境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研究内容:研究发光二极管(LED )与公共建筑有机结合的 室内照明设计新方法及照明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LED照明 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检测及评价技术体系;研究解决LED高 亮度特性在公共建筑室内照明应用的舒适度问题,完善照明技术 指标评价体系,并在非视觉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动态光环境设 计、评价方法,开发基于健康照明的LED照明产品,提岀一个健康、舒适、高效的光环境解决方案;研究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 智能照明系统设计方法及其安全性、可靠性,开发相应的照明网 络系统,并制订相关产品的应用技术指南;开展典型公共建筑光 环境提升与照明节能技术集成示范并进行测试验证,开展我国绿 色公共建筑光环境提升技术应用模式研究,更好指导绿色公共建 筑工作实践。考核指标:构建LED照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体系利用 LED与建筑有机结合,最终提岀相应的建筑室内照明设计新方 法;建立人基动态光环境应用实施技术体系,提岀基于非视觉效 应的动态光环境设计、评价方法,获得软件著作权;完成利用大 数据、云平台的照明应用关键技术提岀照明系统设计评价方法; 给岀适用范围分析研究报告提交相关的国家行业技术标准、产 品标准和设计规范送审稿不少于5项,并申请国际标准;建造完 成商业建筑等不同类型的典型绿色公共建筑光环境提升与照明节 能技术示范项目不少于5个,较现行照明节能标准实现节能50% 以上,提岀适宜我国绿色公共建筑的光环境提升技术应用模式。3.3洁净空调厂房的节能设计与关键技术设备研究研究内容:针对电子器件生产、制药、医院手术室及动物实 验房,研究同一洁净空间内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洁净等级要求的环 境营造方法;研究部分风量运行下的洁净度与压差的保障情况, 以及值班模式下降低风量运行的调控策略;研究洁净度在线监测 技术。研究化学、静电、拦截等过滤器的过滤机理及阻力特性, 研发适应洁净室要求的低阻高效过滤器;研究保障洁净室洁净度 和温湿度参数的高效空气处理方法,减少全年所需要的冷量和热 量。研发洁净空调厂房能耗水平及保障效果的综合监测平台;制 定基于我国实际国情的验收指标及能耗水平的相关标准;建立我 国洁净空调厂房运行效果及能耗评价体系。考核指标:建立不同类型洁净空调厂房的能耗指标体系与评 价方法,制定或修订洁净空调厂房行业规范、标准或设计指南 导则不少于4部(送审稿报批稿);研制适用于洁净空调厂房的 高性能系统或产品不少于6项;开发洁净空调厂房的数据监测平 台1项,实现不同类型洁净空调厂房环境参数和关键设备能耗的 实时监测;完成电子洁净厂房、制药厂房以及洁净手术室或实验 动物房的示范工程不少于3项,对这些示范工程进行不短于一年 的运行监测,使改造后或新建的电子洁净厂房、制药厂房和医院 洁净手术室或实验动物房能耗水平比同气候区相同等级洁净室能 耗降低30% ;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3.4高污染散发类工业建筑环境保障与节能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揭示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行业工 业建筑的污染物特征和散发规律,建立运用高效通风控制高散发 污染物的气流组织方式;研究高温余热、颗粒物及有害气体的迁 移规律和非均匀场量分布特性,分析人体微环境对个体暴露的影 响机理,建立高效低耗污染物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工业建筑典型 污染物的通风系统能效提升原理和方法,从岗位环境、建筑环境 和排放环境三个层面,提岀关键技术及综合评价体系,研发污染 物高效捕集、净化除尘及个体防护装备;建立工业建筑多因素作 用下的综合节能技术体系,研究不同余热强度及气候区的工业建 筑低能耗通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及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提岀 工业建筑运行能耗构成及节能措施。考核指标:建立新型高效工业通风技术体系,提岀完善的工 业建筑节能设计指标,提岀系统的设计参数及运行模式,开发新 型技术和装置形成高污染散发工业建筑环境保障和节能的设计、 产品、运行产业链技术,建立高污染散发工业建筑环境评价、检 测体系。申请或完成专利20项,建设5种以上代表性行业的高污 染散发工业建筑环境保障和节能示范工程,在满足现行环境标准 的前提下,示范工程环境系统运行能耗降低0%以上,修订相关 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4. 绿色建材4.1水泥基高性能结构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设计、耐久性、本构 关系及其构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建立超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结 构体系,开发超高性能混凝土专用外加剂、高阻抗水泥基材料、 高耐久水泥基修复材料、高强高韧蒸养水泥基材料及预制构件, 并进行产业化示范和应用。考核指标: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150MPa,抗折强度 25MPa ,坍落扩展度650mm ;超高性能混凝土专用外加剂减水 率45%,降低混凝土粘度40% , 28d混凝土收缩率比降低50% ; 地铁道床用高阻抗水泥基材料的56d电阻率5000Qm ;高耐久水 泥基修复材料界面粘结强度3MPa ,延伸率增加50% ;与普通蒸 养混凝土相比,高强高韧蒸养混凝土折压比提高0%以上。形成 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10项;编制相关国家行业/团体 标准规范(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20项;建成相关 示范生产线不少于5条,在装配式建筑、城市轨道交通、通讯等 领域建立示范工程不少于6项。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4.2高性能建筑结构钢材应用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内容:研究高强度结构钢、耐火钢、耐候钢、不锈钢、 高性能钢索等的应用体系设计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高效截面钢、 纵向变截面钢板、轧制金属复合板、大直径高强耐候索等材料及 结构构件性能、设计、制作等关键技术,开发配套的安装技术和 相应构件生产线;研究开发与高性能结构钢配套的焊接、螺栓连 接材料和相应的连接技术;完善高性能钢拉索预应力装配结构体 系和技术;编制高性能结构钢应用技术标准、图集和设计软件; 开展工程应用示范。考核指标:确定高性能结构钢的相关性能参数和设计指标, 提岀构件设计方法;开发系列螺栓产品并建立其连接设计方法; 提岀高强度钢、耐火钢、不锈钢、轧制金属复合板、混合钢种截 面等5种特殊钢材的配套焊接材料和焊接技术;开发适用跨度 150m300m的高性能钢拉索装配钢结构体系和100m以上高性能钢拉索装配式高耸结构,用钢量比普通钢结构节约0%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编制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规范送审稿)不少于5项;建设生产示范线2条;建成5项示范工程。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5. 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5.1智能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研究内容:研发自感知、可恢复、自修复、自适应等智能结 构体系,研发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的无损伤可恢复构件、低损伤 高性能构件、高耗能易更换构件;研究具有自适应耗能机制的减 震结构体系,提岀耗能减震与损伤控制机制、设计理论与方法; 开发高性能防灾减灾监测与控制一体化智能结构系统、物理和信 息融合智能防灾减灾结构系统;研究基于移动群智感知技术、视 频监测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智能结构灾害破坏评价方法;进行工 程示范。考核指标 建立可恢复功能智能结构体系混凝土微裂缝自修 复功能结构体系、自适应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形成全寿 命性能监测与控制一体化智能结构系统物理和信息融合智能防灾 减灾结构系统形成不少于3套新型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混凝土 微裂缝自修复功能结构体系自适应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和 设计方法,实现对0.1mm混凝土微裂缝的自修复;提岀不少于 种智能结构灾害评价方法;编制相关技术标准部;申请/获得发 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件;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5.2高效节地立式工业建筑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研究内容:研发适应于垂直运输和现代生产物流,具有节约 占地、布局灵活、性能优越的绿色高效多层工业建筑结构体系; 研究重载、动载及其耦合作用下多层工业建筑受力性能及设计方 法;研发基于立式工业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围护结构体系;研究 吊车系统和吊车荷载对多层厂房结构性能影响;研发多层工业厂 房防灾结构体系与构造;研究绿色立式工业建筑综合性能指标; 开展相关工程示范。考核指标:建立绿色立式工业建筑设计系列技术;开发立式 工业建筑节能环保围护结构及产品;提岀相应的技术经济量化指 标,与传统工业建筑相比土地利用效率提高0%以上。编制相关 技术标准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建设示范工程 不少于3项。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6. 建筑工业化6.1建筑工程现场工业化建造集成平台与装备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内容:开发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现场施工平台与模架、塔 机一体的智能化大型集成组装式平台系统,包括平台高承载力、 模架复杂工况高适应性与系统的智能控制,实现超高层建筑的现 场工业化建造;研究开发成型钢筋的智能化加工与配送的关键技 术及装备,实现成型钢筋的工业化加工提高现场钢筋安装效率; 研究开发与顶升模架一体化混凝土布料关键技术及装备,包括泵 管与布料机的快装连接、混凝土布料机自动控制,提高现场混凝 土浇筑效率和质量;研发用于设备与管线的模块化装配施工的装 备与关键技术;研发适合于工程现场的组装式大型D打印设备 与3D打印技术,探索现代化的房屋建造方式。考核指标:研制承载能力000吨级的超高层智能化大型组装 式集成平台系统、成型钢筋智能化加工成套装备(加工规格可达 1200mm600mm,提高现场钢筋安装效率50%)顶升模架一体混 凝土布料大型装备(最大布料半径可达3m)组装式大型3D打 印设备各1套;形成相关产品、标准和工法项,申请获得发明 专利不少于10项;应用于8项以上现场工业化建筑施工项目。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7. 建筑信息化7.1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绿色建筑运营阶段建筑信息模型BIM )的 建模技术和标准化流程,建立设施设备分类、编码标准以及模型 交付标准研究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成本精准控制和价值测 量技术;研究以人员满意度为导向的环境性能动态调控技术;研 究基于能耗、水耗与碳排放目标的前馈式绿色建筑运行管理技术; 研究BIM与设备设施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系统等 融合技术,集成绿色建筑运营数据,实现设备设施静态管理和运 行性能智能控制,开发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优化集成平台, 并开展工程应用示范,达到绿色建筑运营性能优化目标。考核指标:形成绿色建筑运营的BIM建模和质量控制技术, 达到模型轻量化率80%以上;形成面向既有绿色建筑的快速参数 化建模技术,比传统建模方式提升效率30%以上;建立基于BIM 的绿色建筑运行成本精准预测技术,编制绿色建筑全生命期成本 测算指南,使运营成本下降15%以上;建立绿色建筑BIM运营 应用价值测量技术体系,实现运营效益的数字化定量评价;编制 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相关标准或导则3部;开发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建筑BIM运营优化管理平台,包含基于BIM 智慧型物业管理系统等专业运维管理系统4套,编制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指南开展20项以上的工程应用 示范,建筑面积不少于200万平方米,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 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约束值降低不少于0%,室内环境 用户满意度75%以上;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6项。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7.2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技术与示范研究内容:研究建筑垃圾定量预测模型及对应精准处置技 术;研究建筑垃圾类型/体量天地一体化快速识别技术与监测系 统;研发建筑垃圾产生、运转、处理、资源化、再生产品应用全 过程的实时监测与智能管控技术;研究建筑垃圾安全风险、环境 影响评估技术体系及预警技术;开发建筑垃圾全过程管控平台 并开展城市级示范。考核指标:建立建筑垃圾定量预测模型及对应精准处置的技 术体系,完成5个典型工程的实施;建立建筑垃圾天地一体化快 速识别技术体系与监测系统,识别精度高于0% ;建立建筑垃圾全过程实时监测与智能管控平台,实现区域内工程类建筑垃圾调 配控制量占建筑垃圾产生量的95%以上;建立建筑垃圾安全风险 与环境影响评估及预警技术体系;完成不少于个地级以上典型 城市的应用示范,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发明专利项以上,软件 著作权7项以上,编制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指南 不少于5项。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