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方法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方法 2013/06/25 全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几年增长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时期。而与此形成鲜明比照,在一项调查中96.5%的国内受访民众对目前的工资状况不满意。其最终计算结果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差距很大,原因主要是:1.对职工工资的构成,理解不同。职工平均工资的计算中,职工工资总额是未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税前工资,由基础工资、奖金、各项津贴和补贴组成,还包括单位代扣代缴的各项费用,如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等。在普通人心目中,工资是个笼统的概念,在不同人眼里会有不同的面孔。如果简单地以公布的数据与自己工资单相对比,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对应:有的以基本工资比,有的以实发工资比;有的包括实物报酬,有的不包括。2.对职工的构成,理解不同。该指标计算中的职工人数,是指在国有、集体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人员,后来扩展至外资企业就业人员。在范围上不能覆盖所有的就业者。也就是说,个体经营者、民营企业就业人员等,不在计算范围之内。职工平均工资计算方法的局限性我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迈进的过程中,较好地反映了职工工资水平、行业变化及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力构成的不断变化,平均工资计算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计算结果的代表性越来越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普通职工工资分配目前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甚至几年没有增长。1.平均工资统计范围越来越窄,覆盖面受到限制。近年来,改制、重组、拍卖、租赁、破产、个人承包、私人买断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改革改制,使得大批企业脱离了劳动统计的范围。近几年,迅速成长、吸纳劳动力较强的私营、个体企业却被拒范围之外。据2006年劳动和生活保障统计公报,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城镇在岗职工11161万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还不到40%。由于统计范围缩小,以部分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发布信息,难以代表总体,影响了使用效果。2.工资总额的构成不能反映社会实际,统计范围受到限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职工收入分配形式呈现多样化。计划经济时代报酬、收入等于工资的概念早已发生变化。工资不等于收入,人们更关注收入。对平均工资的改进建议尽管平均工资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作为统计中最常用的集中趋势的测度,它还将继续使用下去。如何完善统计口径和指标,提高统计结果的可信度和现实意义,为其他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在使用平均工资做水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出结构状况。比如,实行分层级计算,将平均工资分为经营者的平均工资、管理者的平均工资和劳动者的平均工资。过去没有分层级计算,因为三个层级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大。绝大多数企业职工的工资,从勤杂工到厂长、书记,或说三总师,相差仅在23倍之间。即使是部级大厂,最高也不会超过5倍。而现在情况则大大不同了。私营企业内的三个层级的工资差距很大;国有企业内三个层级的差距更大。最高与最低一般都在差10倍以上,少数企业甚至百倍、千倍以上。这样大的差距,作平均计算,对国家决策,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等都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实行分层级计算,能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为实施公平分配进行有效调节。2.依托现行统计制度,充分发挥综合功能,提高统计数据利用效率。现行工业、农业、建筑业和商业等各专业报表制度中,均设置了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等统计指标,经整理和规范后,可汇总得出覆盖面较广的社会从业人员及报酬情况。在尽可能利用各专业资料的基础上,综合所有专业及本部门资料即汇总得到全社会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这种思路,是将原来集中在一个部门进行的工作分散至各专业部门,大大节省了工资统计工作量,同时又大大拓宽了工资覆盖范围,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关注全社会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的需要。同时,这种方法还增加了平均报酬中有关分组资料,如行业分组、齐全的经济类型分组等,有利于人们详细分析和比较时使用。3.改进和完善工资统计内涵,提高工资统计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快改革现行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统计,扩大至劳动报酬或收入。伴随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级政府和单位正积极倡导和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增收创收,提高收入水平。作为从事工资统计者,有责任和义务主动顺应发展改革需要,转变工作作风,改变工作思路,拓展工作内容,要适时收集、整理、计算、提供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和总收入,通过比较,反映人们收入增减变动情况。(本文作者:王慧丽单位: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东庞矿劳动人事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