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论文】浅谈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建设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8975651 上传时间:2021-01-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建设论文】浅谈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水利建设论文】浅谈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水利建设论文】浅谈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利建设论文】浅谈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建设摘要:遗产型风景区建设是近年来水利风景区建设的重要方向。我国丰富水利遗产资源为大规模建设遗产型水利风景区提供了可能性。在分析建设遗产型水利风景区的可行性基础上,提出只有保留好水利遗产的原真性,协调好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才能有助于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建设。关键词:水利遗产;水利风景区;水文化人类在聚居区域内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程度,是折射人类社会发展高度的重要标志。长期的水利实践留下的水利遗产承载着符合我国国情、水情的治水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创造,镌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2017年2月颁布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确立水利遗产作为国家文化遗产组成的地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水利遗产,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十分重要。一、建设遗产型水利风景区现实意义有利于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水利风景区文化影响力,增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可持续性。我国治水历史绵延数千年,留下众多水利遗产,内涵丰富、积淀深厚,承载着先民人与自然和谐治水智慧。深入挖掘和阐释水利遗产承载的价值与内涵,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多方式的展示,不仅可为现代水利发展提供借鉴与启迪,也可向社会公众展现水文化的精髓,从治水的视角认知我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强化水利风景区对游客的综合吸引力、更好地实现其旅游价值,进一步促进水利风景区所在地经济发展。水体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发挥着灌溉、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等功能;而附着其上的水利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景观、展示、休闲和旅游等功能。我国现存水利遗产5万余处。其中许多水利遗产至今仍在应用并发挥着水利功能,同时兼具有多元的游赏价值。依托这些水利遗产及其所在水体,结合各项水利实践工作,在保护遗产和维持其基本水利功能的基础上,综合开展水景观提升、水文化展览展示、水利旅游休闲等工作,形成以水为脉、以文化为魂的遗产型水利风景区,既可拓展水利发展领域,补齐当前民生水利的短板,又可为遗产地城市水景观和水美乡村建设提供资源载体,有效带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强化水利风景区中水利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利用与传承。依托水利遗产建设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可以让遗产转为景区建设中稀缺的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水利遗产保护,在利用传承中创生出更多价值。水利风景区是水利遗产保护传承的平台,水利遗产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灵魂。二、建设遗产型水利风景区条件分析1.水利遗产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多样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我国传统水利工程种类丰富形式多样,长期的维护运用使众多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据调查,我国现有的5万余处水利遗产中保存相对完好的多达3000余处,而且很大一部分至今仍在发挥着水利、景观、生态、航运、防洪、给排水等功能,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这些遗产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步演变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标记物和“乡愁”的物质载体。因此,充分发挥我国水利遗产保存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优势,将区位条件好、遗产科技、历史、文化价值高的典型水利遗产开辟为水利旅游风景资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2.水利遗产地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在水利文博事业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水利遗产保护、展示、利用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水利遗产地环境有较大改观,尤其是列入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水利遗产,遗产地环境宜人性、交通可达性等方面改善明显;二是水利遗产管理逐步走上正轨,尤其各地大力开展水文化发掘与展示工作以来,上至国家下到区县的水利部门每年都会安排相应的人员和经费开展辖区内的水利遗产发掘与整理工作,提升区域水利事业的整体形象;三是水利遗产管理、研究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尤其是随着大运河申遗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水利、文物、文化旅游部门,以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先后涌现出一批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管理能力突出的水利遗产专业人才;四是众多社会力量开始关注水利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旅游企业、文创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等正在同水利遗产研究人员和管理者搭建全方位的合作联盟,推动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向纵深发展。3.水利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水利风景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水利系统走向社会大众的重要窗口,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水利风景区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经济支撑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景区沿线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水利遗产作为一类重要的水利风景资源,通过对其价值进行深入发掘与阐释,将有效提升景区的文化品质,提高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也会有效改善景区周边社区的人居环境,为社区居民、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视觉享受和优美的生态体验。因此,深入发掘水利遗产,构建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建设将有利于促进遗产周边社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其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推进。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的水利遗产旅游仍存在着综合投入不足、遗产型水利风景区数量较少,水利文旅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关联产品研发缓慢等现象。加之,水利遗产品牌形象不突出,缺少精品的水利旅游线路,宣传力度不大,无法有效吸引旅游客源。众多水利遗产所处的地理区位相对较差,水利旅游从业者对景区内的水利遗产价值认知有限,导致地方政府不愿意花大力气去打造水利遗产旅游目的地;水利旅游从业者无法延伸水利遗产旅游的产业链条,文创人员无法研发富含水利文化内涵的水利文创产品,导致进入水利风景区的游客更多时候只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并未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得到震撼身心的体验。此外水利遗产与其他风景资源组合度差,尚未形成联动营销态势。三、推进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建议1.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开发要注重保留水利遗产承载的原真性当前,以历史文化遗产为核心主打资源的景区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许多遗产地在开发运营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抹掉很多真实的历史痕迹和历史信息,然后又在重建或复建一些所谓的“历史痕迹”“历史信息”,制造一种“假”的原真体验。在建设遗产型水利风景区时,要充分认知当前遗产型景区存在的问题,妥善保留住水利遗产的原真性,让人们可以真实感受曾经发生过的水利历史和水利文明,重温先辈的治水足迹,进而引发参观者和游客自身的情感共鸣,实现水利遗产的社会教化功能。此外,还需要注意到遗产型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原真性“躯壳”,还需要在社会历史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景观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上还原真性的精神“内核”,让水利遗产资源成为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关键所在。2.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开发要协调好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遗产的保护传承,注重提升遗产资源承载的价值内涵的阐发,通过遗产的适度开发利用提升其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实现水利遗产资源和水利风景区社会生态价值的保值增值。水利遗产保护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前提,合理开发与利用是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建设的途径。通过制定科学合理水利遗产保护利用传承规划,实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将水利遗产的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协调,实现水利风景区社会价值彰显与经济效益提升。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还要关注遗产周边环境的塑造与提升,适当注入新的水利风景元素,提高水利遗产游赏的舒适度。在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建设运营过程中,还要注重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方位感知系统的构建入手,构建集科普游览、观光休闲、历史文化浸染为一体的复合体验式水利风景区。3.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开发要深化水利遗产资源化、资产化管理通过加强水利遗产的资源化、资产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推进遗产自身承载的社会价值、科技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有效转化,促使水利遗产自身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要将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产来管理,突出了景区对管理范围内水利遗产的管理权,强调景区对遗产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将水利遗产作为景区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来看待,在保障水利遗产资源原真性的前提下,建立涵盖水利、文物、农业、文化旅游等多部门的文化资产管理协调机制,推进水利遗产的资源化、资产化,明晰景区内水利遗产的产权责任。4.水利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开发要强化与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在推进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将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与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复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让水利遗产保护利用、水利风景区运营发展成果惠及遗产周边沿线人民群众,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让水利遗产成为联系古今中外、扩大文化交流的亮丽名片。参考文献:1万金红,等.把握文化核心深化传承利用关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调研报告J.中国水文化,2019(2).2万金红,宫辉力,杜梅.用千年水文化助力文化中心建设J.前线,2018(1).3谭徐明.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J.中国水利,2012(21).4万金红.保护黄河水利遗产讲好“黄河故事”J.中国水利,202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