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下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87397326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主任工作下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班主任工作下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班主任工作下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目前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困六、目前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困惑及其对策惑及其对策 第一讲:如何管理网瘾学生网络游戏被称作“电子海洛因”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可爱的孩子深陷“网瘾”误区,又有何对策能够解救他们,避免他们受“网瘾”毒害,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网瘾网瘾”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网络成瘾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简称IA),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中小学生“网瘾”一般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女生为主的沉迷于网络聊天类型,即“网络关系成瘾”,她们沉湎于虚幻世界人际交往;二是以男生为主沉迷于网络游戏类型,他们沉湎升级后的快感、闯关后的满足、打杀过程中的惊险刺激感。一、“网瘾”形成的因素(一)自身因素 首先是中学生的性格。其次中学生的虚荣心导致他们想“赶时髦”第三是中小学生对网络的错误认识。最后是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它主要包括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与坚持性等。(二)家庭因素 独生子女独生子女 据199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福建五大城市独生子女的三口之家中自述“感到孤独”的独生子女约达到了20%,其中,感到非常孤独的为6%,感到比较孤独的为13.9%。他们可能在物质生活上要比50后、60后、70后孩子优越很多,但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他们没有兄弟姐妹,缺少与人沟通交流,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家庭原因一:儿童孤独 心理学认为:儿童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常发生于2-5岁,尤其是3-4岁之间,这一阶段恰好是儿童语言、交往、获得生活技能的关键时期关键时期,过度的孤独感过度的孤独感会对他(她)的一生产生不良后果,如产生语言障碍、破坏性行为、社交中令人难堪的行为、危险行为、自伤行为、社会退缩行为、精神疾病等等残。虽然大多数孩子并没有严重到患孤独症心理疾病的地步,但孤独的童年或多或少在其心理留下阴影,也为以后沉湎于网络,甚至以过激行为相逼埋下了伏笔。家庭原因二:儿童厌学 儿童学业压力大 父母粗暴教育 儿童缺失健康的兴趣爱好(三)学校因素 首先,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的作业负担相应减少,从而有了大量的课余时间供学生自由支配。其次,部分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遭受挫折困扰,他们往往不能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二、解决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从根本解决孩子的“网瘾”。1、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正确认识网络。2、父母做家长更要做孩子的朋友,随时沟通,充分倾听孩子生活学习的感受 3、父母还要做孩子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如要求孩子不玩或少玩网络游戏,自己先得做到。4、父母还要尽可能带领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这样既能启发孩子的思维、灵感,又让孩子感受到了爸妈的榜样力量和温暖,同时培养了孩子开朗、乐观,自信的性格(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减少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无所事事流向网吧。其次教师、同学应该以“爱”来包容“网瘾”同学,不要孤立、敌视他们,把他们当作洪水猛兽,相反应该积极帮助、鼓励他们走出网络阴影。苏霍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最后,学校利用微机课等倡导学生理性上网,使网络成为学习工具。21世纪不会上网就是文盲,网络是工具而不是玩具,在这个信息时代,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让学生远离网络是不切实际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网络以及有效控制上网时间的问题。(三)自身方面 中小学生应该自觉加强对沉迷网络危害的认识,结交益友、良友,自觉抵制“网瘾”。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认识决定其态度和行为。因此,要解决中学生“网瘾”问题,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要启发学生认清沉迷网络的原因和危害,认识到过度依恋网络对学生的学业、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消极影响,从思想根源上使“网瘾”同学从“要我戒”到“我要戒”,这样自然就事半功倍。(四)社会方面 中小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国家的兴旺强盛、社会的和谐安定、祖国的未来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一定要呼吁健康的网络环境,坚决抵制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培养青少年成才和全面和谐发展,使其真正成长为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和创造者。总之,网络环境下我国学生“网瘾”问题突出,无论是对其个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还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起着消极的影响。中小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中,主体性和自觉意识尚不够高,在充塞着鱼龙混杂的信息且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网络空间里,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就难以把握和主宰自己,随着信息浪潮的迭起而随波逐流,逐渐丧失自己的主体性,模糊了目标,消减了意志,甚至患上了难以自拔的“网瘾”,危害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思考:网瘾与蔡戈尼克心理效应思考:网瘾与蔡戈尼克心理效应 请先看下面几种情况:我们可以试着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现在请你再看它一眼,你的心思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吗?倘若信才写了一半,圆珠笔突然没水了,你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四处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或者,你是否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是否也要读到凌晨4点仍不释卷?1927年德国心理学家蔡戈尼克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她交给一些人22种不同的任务,有一半任务要他们坚持完成,完成后才结束,另一半任务则在中途打断,不让其完成。允许完成和不允许完成的任务的出现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做完实验后,让他们立即回忆刚才做了些什么任务。结果未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忆起68%,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忆起43%。这种对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好的现象就称作“蔡戈尼克效应”。关于这种心理,曾有过这样一段佳话:一位爱睡懒觉的大作曲家的妻子为使丈夫起床,便在钢琴上弹出一组乐曲的头三个和弦。作曲家听了之后,辗转反侧,终于不得不爬起来,弹完最后一个和弦。趋合心理逼使他在钢琴上完成他在脑中早已完成的乐句。虽然音乐家可能因为“完成欲”而完成惊世之作,但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也会因此在偶然的机会中遭遇网游,而开始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患上网瘾。第二讲:学困生的转化管理 一、“学困生”的界定 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学生是学困生?一、“学困生”的界定“学困生学困生”,过去又称“差生”、“后进生”。对于“学困生”的界定,专家学者们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其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性对的教育、教学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这是在目前为止最为科学和全面的界定。二、学困生的分类 违纪型 懒惰型学困生 学习方法欠妥型三、农村中小学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1、学生因素:缺少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低;从缺少信心发展到自卑,从学习积极性不足发展到厌学。2、学校因素:德育的效果不理想。学校因对升学率的重视而忽略了对学困生的管理和帮助。教师教育观念还不够新,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3、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学生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好的环境积极科学有效的教育是学生成长的良好基础,但在这些家庭中存在着家长对子女管教的态度和要求存在偏差,对子女管理方法存在严重缺陷,本身家庭经济、家庭氛围不和谐等影响因素。4、社会因素: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使他们在年长的几句“世态炎凉,人生真谛”和社会上好友之间“肺腑之言”下,忘记了自己是学生,自己的学习任务,不思学习,在思想上,学习上造成荒废 5、时代因素 留守儿童是学困生的高危人群四、农村中小学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1、学校的主要对策研究 端正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网络。2、学校教师的主要对策研究 教师要有责任心、爱心、耐心(向师性)教师转化要讲究策略 多理解宽容,少主观偏激 多谈心交流,少猜忌怀疑 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训斥 帮助学困生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其转化 帮助学困生补缺补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3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密切家校联系 协调好学困生与家长的关系 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认识和教育水平 农村中小学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场关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战。在认真组织实施中,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对转化效应的评估应是多个方面的。改进教育效果的心理学效应 A、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却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了皮格马利翁效应。规律剖析:罗森塔尔指出:由于教师的期待不同,所以他们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式也不同,而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下,也往往会顺着老师的期望发展。B、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原本是一个气象研究上的假设,由美国气象学家劳伦兹(Lorenz)提出。劳伦兹在上个世纪写过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他说,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就会导致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蝴蝶效应是指:蝴蝶效应是指: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蝴蝶效应”在儿童教育问题上给我们很多启示 以家庭教育为例,这里举个负面的例子:一些家长在原则问题上把握不好分寸,因而养成了孩子的许多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这又导致家长对孩子“恨铁不成钢”,一怒之下,就大动干戈。家长的爱恨无度造成孩子的任性,孩子的极度自我中心又造成家长在其“父母”角色成长上的挫败感。规律剖析:“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C、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规律剖析:可见,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D、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德西效应:由于父母对子女教育依赖于物质奖励,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内部转移到外部,反而打击了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 规律剖析: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E、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南风效应”规律剖析: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规律剖析: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F、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规律剖析: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第三讲:高分低能、高分低品问题探讨 高分低能、高分低品:即泛指在学校教育中,在学业评价上能够获得高分数,但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实际中却表现较差,在工作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的现象。高分低能的心理学效应-木桶效应“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规律剖析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我们的孩子总在数学或英语学科出现木桶效应,就其原因,我想我们的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师有很大的责任,我们的教育教学对孩子们缺乏吸引力,我们做到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