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从众心理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8499463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大学生从众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大学生从众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大学生从众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大学生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 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 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学习从众。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 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 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 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 保持一致。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 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 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消费从众。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 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 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 友大讲排场等。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 但其绝对数不小,而且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恋爱从众。大学时一个恋爱的季节,成双入对的男女们形影不离。 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 了一群谈恋爱的。大学校园内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学怂恿某人追求某人的 现象,尤其是在宿舍熄灯之后的卧聊,舍友之间交流各自心得,未恋爱 的羡慕恋爱的,恋爱的鼓动未恋爱的,如此相互地“激励”便会出现恋爱 从众现象。上网从众。大学生活空暇比较多,课余时间多数用来上网,沉迷于 网络,迷恋网络游戏和网络色情。宿舍同学之间相互怂恿,结伴长时间 网上游戏,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原 本不喜欢网络游戏的学生在其他人的怂恿之下也走上网游的道路,为的 只是能和大家玩在一起。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首先是主观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需要的强弱其先 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低级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 要,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于是人们产生了高级需要。跨入中学 之后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在团体中 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往往就是 由于“相似”而成为朋友,而这里的“相似”可以是年龄、家庭的相似,也 可以是共同的兴趣爱好。其次是客观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十分容易受到 外界因素的影响。(一)社会文化的影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的精 神文化等构成。潇洒是社会主体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心理体验,是社会经 济、文化等发展的表征。但是不少人对于潇洒的理解就是穿着名牌,拿 着手机,出手阔绰,没有理解潇洒的深层含义。于是一种“潇洒”的风气 和现象很快渗透在空气中,然后青少年也就接受了这种熏陶,接受并模 仿着这种“潇洒”的行为。(二)社会流行的影响。社会流行是在社会上传播一时的事物,它能 在短期内爆发、扩展、蔓延、也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它最容易被青年人 接受。一方面,消费品不断地更新换代是流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求新、自我表现和从众是流行的心理基础。确实,社会流行向人们传递 了一种消息,当人们都去追随它时就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三、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利与弊从众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一)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一个社会需要共同语言、共同的价值与道德观、共同的行为方式, 作为担有预期社会化责任的大学校园更是如此。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 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与班级体里同学保持一致,那他就会被群体视作异 类。反之为了融入到群体中去,采取从众行为便可以减少心理冲突,获 取心理上的平衡。有很多大一新生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刚踏入大学 校园,离开家庭贴身的照顾,时感孤独寂寞,于是为了和同学打成一片 便采取从众行为。而同时这也为后期的大学四年生活是积极还是消极埋 下了伏笔。(二) 理性的从众行为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群体是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内化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个人的具体形 式。个体往往对照周围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来感觉自己的价值,通过 反馈整体的价值取向,来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为:独立意识增强,但仍有较大的依赖性;社交需要强烈;求知欲望盛; 自我期望值高等。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对所属群体具有较强的 归属需要,而要获得归属感,从众就是一个必然选择。大学生对其群体 的从众,有益于具有开创性的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促进社 会主流道德的发展变化和完善,并产生德育的群体效应。(三)盲目地从众使个体失去个性和创造性从众行为是在群体压力下发生的,因此盲目从众会使自己失去个性 限制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接受挑战的机会。大学时代是追求个性、完善人格的时期,盲目的从众会使思维形成依赖性,遇事不动 脑筋就随从于别人。尤其对于那些在班级、宿舍中处于劣势,容易放弃己见而从众的学生就更不可能在大学期间完成真正锻炼自我 的任务。久而久之形成强烈的依赖性,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毫 无主见。即便是从众“错了”也会因为比自己强的人也错了而获得自我解 脱的平衡感,这就相当令人悲哀了。(四)被动从众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 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只 会是退化自我真实性格与实力,使其独特失去价值。被动的从众带来只 有迷茫和无措。四研究大学生从众行为、心理的意义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 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 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 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 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对大学生从众现象的研究可以促进大学校园整体形成良好的校园 文化风尚,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除消极的、错误的思想观念。当代 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迷茫的情绪,研究从众行为可以更好地去接触了解他 们,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理性从众而减少盲从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导。 从众行为的有效调控更有益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浓重大学校园内的学术 氛围,高校能真正做到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从众 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 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 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 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 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 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大学生,摆脱从众 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 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