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8428669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7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汇编】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汇编】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汇编】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775字)、(看一组图片)中秋的夜晚,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光华四射,明月照着沉睡的小山村,照着苍茫的大山,照着宁静的港湾,照着我们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中秋节源远流长,古时候,每当暮色降临,明月东升,祭月、赏月的活动便开始了。人们纷纷设案桌于月下,桌上有月饼、水果、饮料、芋头等食品,全家人在月光下一起团圆赏月,大人们给孩子讲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古老神话传说。在银色的月光下一边品尝节日佳肴,一边赏月聊天,全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今天,每到中秋节,人们总是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从各个地方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有的夫妻相约一起赏明月,有的一家三口,吃团圆饭,还有的一大家子欢聚一堂,月亮圆了,人也团圆了。、说说你们怎样过中秋的?、齐唱八月十五月儿明一、明月,入题、从刚才的图片中,以及同学们的回忆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个爱月的民族,中秋节我们赏月,故事里我们讲嫦娥奔月,古诗里更有许多明月呢!你能记起几句有月的诗句吗?、月儿圆了,人团聚了,这是人间最温暖的时候。可是,有一些人却由于各种原因回不了家,李白就是其中一个,只好借一首古诗表达他心中的感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静夜思,去感受他的心情。二、解题,品读、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齐读课题。、这首诗你们早就会背了吧?一起背诵。、(看课件,听朗读),说说听出了什么?(慢,忧伤,低沉)思念的滋味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出示学生_,妈妈,我想对你说,教师深情朗诵,思念的滋味你尝到过吗?指名说。带着思念的感受读题。、李白也在思念,他的感受又如何呢?让我们进一步走近他吧。打开课文,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板书:思故乡。是什么让李白想起了故乡呢?(提示读古诗前两句)重点理解:疑:好像。什么好像什么?解释后两句。师:地上铺着一层霜,给人什么感觉?李白站在像霜一样的月光中冷吗?他怎么不叫夫人给他拿件衣服啊?叫丫鬟给他端个火盆啊?师:(简介背景)当时李白5岁离开家乡,东游淮扬,不到一年,用去银两三十余万,囊中空空,又得了一场大病。中秋的夜晚,他独自一人躺在客店里,冷冷的月光铺满了房间,你觉得他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师:明月照在李白窗前,也照在家乡的土地上,他多么想立刻飞到亲人们的身旁啊,哪怕听听亲人的声音也好啊,可在古代这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孤独地写下了这首静夜思,然后对着月亮深情朗诵,希望明月能带去他的思念,与祝福。你也来当一回李白吧,出示明月图,指明对月朗读,齐读。、你们真像小李白啊,你能完整地给我们讲讲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吗?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月圆人团圆,李白孤身一人,客居他乡,望着皎洁的明月,思念故乡的情感就像潮水一般,迅速淹没了他。让我们完整的欣赏这首美丽忧伤的静夜思。欣赏课件后再次齐读全诗。三、扣题,拓读师:我国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又大多是命运坎坷的,他们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思乡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许多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除了静夜思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指名背诵,出示其中三首:春夜洛城闻笛、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说说是什么让诗人想起故乡。(简要理解诗意)四、结题,回读漂泊在外的游子啊,总是把思念故乡的情感深深的藏在心底,但是每当夜晚来临,每当佳节来到,每当明月当空时,想到自己孤单一人,想到家乡的亲人,怎不令人低头沉思,怎不令人归心似箭哪!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起这首美丽忧伤的静夜思吧!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4100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3、揣摩、学习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感情。教学难点:揣摩、学习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过程一、交流趣事,畅童年1、在我们的童年中,总有最美的回忆藏在其中,你小时候曾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学生交流)2、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都会引起我们对童年时光的回忆,然而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方,有关童年的记忆也不同。(出示作者林海音的照片)台湾作家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的城南度过的。成年后她将老北京城南的人和事写进一本书,那就是城南旧事(出示城南旧事图片)。翻开书,我们继续学习这本书的出版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板书课题)二、细读课文,悟童年(一)解题1、(生齐读课题)这篇_的题目用“间隔号”将三个意象分隔开,给人一种意境美、画面感,你能想象画面读出美感吗?(生齐读课题)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一个孩子在痴痴地看着)2、这正是林海音的童年记忆,正如课文的最后说的“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究竟有怎样的童年往事重临于作者的心头呢?(生默读课文)师生总结: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问驼踪(二)研读读着作者的童年趣事,我们总会不禁笑出来,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它们写生动的呢?1、初始骆驼学咀嚼(生读)品词析句,边读边画骆驼咀嚼什么样子?你是通过什么找到这个语句的?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预设:冒号)冒号在总说性话语的后面,引起下文的分说。品词:作者用哪些词写出了骆驼咀嚼的样子?(预设:丑、长、安静、咀嚼、磨来磨去、冒、沾)析句:哪些句子是对骆驼的动态描写?哪些是静态描写?(预设:动态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静态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学生体会:动静结合,作者之所以把骆驼咀嚼写得这么细致,是因为他观察的细致;之所以细致的观察,是因为她对骆驼咀嚼感到好奇。读好奇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想象画面,想象你就是小海音,想象你就站在骆驼的面前,想象你正好奇地看骆驼咀嚼的样子。学生体会:童趣、看呆了、看入神。读入神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想象画面,想象你就是小海音,想象你就站在骆驼的面前,想象你正看骆驼咀嚼的样子,你看呆了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看来,善于观察和细致的描写是写好_的法宝,我们应该在习作中多加运用。这么好的语言,我们试着积累下来:背诵语段。2、了解骆驼谈驼铃_里的孩子又听到了什么呢?他和爸爸关于驼铃的看法,好像还不一样呢!找出来对比读读。(教师、男女生配合读)出示:爸爸的看法、我的看法相关语段。(1)骆驼的品性文中说“长途寂寞的旅程”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读。预设:他们软软的脚掌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读出寂寞,感受寂寞。体会耐不住寂寞的是拉骆驼的人,耐得住寂寞的是骆驼。引出老师教给我的话:“要学骆驼,沉得住气。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老师也希望你们学习骆驼沉得住气、脚踏实地的品质。慢慢地学,总会学会的。(2)谈驼铃文中多处写到驼铃,浏览_,找出来,我们也一起谈谈驼铃。出示: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读出节奏感,体会情趣。读出清脆,体会轻松的步伐。读出缓缓悦耳,体会记忆里的梦驼铃。3、关心骆驼剪驼毛“我”为什么会冒出“剪驼毛”的想法呢?出示:“冬天快过完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体会:小海音从人想到骆驼;从人脱掉棉袄想到骆驼也该脱掉旧驼绒袍子了。在小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一样对它关心。读剪驼毛、体会关心。4、思念骆驼问驼踪夏天来了,“我”遍看不到骆驼的踪迹,不禁问妈妈(师生共同读)出示语段(1)体会思念之情妈妈问“谁?”,实为英子问地突然,无时无刻想着骆驼、思念骆驼。(2)体会“总是问”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她的小脑袋里还可能有哪些问号?(生从文中标注或展开想象提问)在城南旧事这本书里,也不只一处写了英子“总是问、总是问”。教师摘录书中段落朗读:“爸,什么叫做贼!”“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贼是什么样子?”“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怎么问起这个来了?”“随便问问!”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还没坐下来呢,李伯伯也进来了,于是妈妈就赶我:“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我忍不住又问妈妈:“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人都一个样,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你不明白的事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三、入情入境,恋童年配乐诵读,读中感悟然而林海音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早已不是这个4、5岁的小姑娘,而是一个历尽世事的中年人。(教师引读)那么,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还会做吗?因为: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擦掉板书“学咀嚼”)童年时“我”幼稚的想法也不会再有了因为: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擦掉板书“剪驼毛、谈驼铃”)“我”那满脑子的问号现在也不会再问了因为: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擦掉板书“问驼踪”)童年多美好啊!我真希望她可以像季节一样可以轮回;真希望她能像骆驼队一样可以去了再来!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板书:童年一去不还)我思念的仅仅是那支骆驼队吗?还有(齐读15自然段。)再回想起过去的人物、事物、景物,心中难免会掠过一抹淡淡的感伤,如一缕薄雾、一缕轻烟流动在这字里行间,感受这字里行间的感伤、愁绪吧。(齐读16自然段)(预设:生交流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板书:眷恋永留心间)四、读写结合,话童年正如林海音所说: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用存下来!学了这篇_,一定有更多的同学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片段,让我们也学习林海音记录童年,沉得住气,脚踏实地,把握时光,让每一天都色彩斑斓,让她成为明天更美好的回忆!五、板书冬阳童年骆驼队童眷年初识学咀嚼恋一了解谈驼铃永去关爱剪驼毛留不思念问驼踪心还间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3057字)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课题是画鸡蛋生:画鸡蛋。师:(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讲谁画鸡蛋的事?生:达.芬奇。师:把话说完整。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达芬奇画鸡蛋的事。师:要是把达.芬奇什么时候,谁让他画鸡蛋也说清楚,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生: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的事。师:他说得好不好?生:(齐)他说得好。师:大家照他说的样子练习说一遍。生:(练习说)师:打开书,看看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是从哪几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的。生:(打开书,轻声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后)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师: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生: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四百多年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个著名的画家。师:噢,你只是把这两句话读了一遍。“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生:“四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师:说得都对。(出示“什么时候”的卡片)师:“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生:“意大利”是告诉我们什么地方。师:“意大利”是个国家的名字,应该说告诉我们哪个国家。(出示“国家”的卡片,挂出世界地图,指出意大利的位置。)“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什么?生:“达.芬奇”是告诉我们人物。师:(出示“人物”的卡片)“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什么?生:“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是什么人。师:(出示“是什么人”的卡片)什么叫画家?生:画家就是会画画的人。师:图画课上老师教你们画画,你们也会画很多画,你们能叫画家吗?生:(发出笑声)不能。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画家?生:会画画的大人才能叫画家。师:是这样吗?我们学校教图画课的老师都是大人,又会画画,他们都是画家吗?生:(沉默不语)师:看来这个问题难了一些,听老师说。画家一般是指有画画的特长,画画得很好,并以画画为主要职业的人。懂了吗?生:懂了。师:你们还听说过什么“家”?生:歌唱家。生:音乐家。生:科学家。师:什么是“著名的画家”?生:“著名的画家”就是出名的画家。生:“著名的画家”就是有名的画家。师:对了。像达.芬奇一样,他很有画画的特长,一生画了好多世界名画,不但意大利人知道他,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知道他。他就是著名的画家。师:第一自然段的两句话从“什么时候、哪个国家、什么人物,他是什么人”四个方面概括介绍达.芬奇,用话不多,讲得很清楚。一齐把这两句话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把“四百”“意大利”“达.芬奇”“著名”读得重一些,“有个意大利人”后边稍停顿一下。生:(齐读)师:第一自然段两句话概括介绍达.芬奇,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生:先讲什么时候,再讲哪个国家,接着讲人物,最后讲他是什么人。师:他说得好不好?生:好。师:为他鼓掌。生:(热烈鼓掌)师:大家照他这样说一遍。生:(齐说)师:我们能不能不按这个顺序,也从这四个方面来概括介绍达.芬奇?师:(把黑板上的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国家、是什么人、人物)按这样的顺序该怎么说?自己练习一下。生:(练习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师:四个方面都说了,顺序也对了,就是有点不太连贯。应该说“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谁能这样说一遍。生: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师:这样说就好了。大家练习说一遍。生:(齐说)师:(把卡片顺序调整为:什么时候,是什么人、人物、国家)按这样的顺序该怎样说,自己练习一下再站起来对大家说。生:(练习后说)四百多年以前,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人。师:很好。从这里我们知道,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学会了,说话的能力就提高了。师: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讲达.芬奇开始学画画的时候,老师要他画鸡蛋的事。那么,老师为什么要他画鸡蛋,开始他是怎样画的怎样想的,后来又怎样画的怎样想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他画鸡蛋与成为著名的画家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课文,弄懂这些问题,好吗?生:好。(接下去指导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读书,思考,议论,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点评画鸡蛋是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里选取的教学片断,是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仅此片断,我们便不难看出老师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扎实的教学功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有些句子看起来很容易懂,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因此,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务求甚解的学习品质。如老师在讲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时,紧紧抓住“意大利”“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意大利”是个国家的概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环境,逐步理解“画家”“著名画家”等词语,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在句子训练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一个明显特征。如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可以说是颇具匠心的。在句子训练中,他不仅要求学生把话说对,而且还要求学生把话说好,说活。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就是把话说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非常重视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词句,还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句子,他都注意到使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从老师的“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务实的教风。在课堂上他让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受到思想教育。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3882字)一、教材分析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十二单元围绕“英雄”这一主题,讲述英雄的故事,展现英雄在危难时刻、为正义的信念无所畏惧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树立“英雄”的概念,崇敬英雄,向英雄学习。江凡一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记叙了10岁的江凡面对火灾不仅能冷静的想办法进行自救,还救出了奶奶和邻居。赞扬了江凡热爱生活、热爱生命、遇到危险冷静、沉着、机智,激发学生提高自救意识。这篇课文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培养学生自救意识的好教材。二、设计思路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江凡一课,我拟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把“交流搜集到的火灾中救护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随文识字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导书写”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第二课时集中精力研读课文,重点学习在火灾中小江凡表现的句子,解读人物的个性,再通过对比大家在火灾中的表现和借助环境描写的铺垫,使得学生从心里更加敬佩江凡,并能联系平时表现,思考自己要向江凡学习什么。基于此,我设计了“读一读,画一画,品一品,读一读”这样的教学流程。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预设教学目标:1、运用综合识字方法,学会认15个生字,会写10生字,注重字义与字形的联系。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教学过程一、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在火灾中救护的方法。二、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三、初步感知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十岁的江凡在火灾中成功地救出了自己和30几位邻居的事情。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五、随文识字六、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七、指导书写八、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生字,。2、继续搜集火灾中自救的方法。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预设: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自己选择受感动的段落抄写;能复述课文。2、过程与方法:在对话、交流、质疑中,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体会江凡在火灾中的冷静、机智、沉着的品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江凡热爱生活、热爱生命、遇到事情冷静、沉着、机智;激发学生提高自救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江凡为什么能够从火中把奶奶和邻居救出以及我们应当向江凡学什么的问题。学习江凡冷静、机智的品质。2、难点: 在阅读中展开联想。三、教学互动流程:一、复习导入、整体感悟师:上一节课,咱们认识一位小英雄,他叫(江凡),课文大家都会读了吗?词宝宝乘着火车跟我们见面了。来,跟词宝宝打打招呼吧1、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火焰、迅速、蔓延、惊醒、惊慌、镇静、咳嗽、杂物、摸着、烟雾腾腾、烧到、思索、逃生、终于、呛、2、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江凡是个怎样的人呢?3、学生交流师:从课文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江凡是个这样的孩子呢?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默读课文,画一画,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江凡是个这样的孩子呢?同桌可以讨论讨论。(设计意图: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边读边找有关句子,让学生初步明白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二、精读感悟、体验情感1、精读描写小江凡的句子。(1)、画一画表现江凡的句子(2)、读一读表现江凡的句子句子1:他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急忙拿起一件衣服,让奶奶包住口鼻,扶着奶奶弯腰往外走。句子2 :江凡思索了一下,就趴在地上,沿着墙角一点一点地摸索,终于摸到了木板。(3)、品一品句子师:你喜欢这两个句子吗?为什么?学生交流师:这两个句子主要写江凡的动作,请大家拿起笔用“”画一画写江凡的动作词语。学生画词语、交流(4)质疑师:你知道在火灾中,江凡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学生交流(5)读一读师:同学们,要读好这两句话就要把这些动作的词语读好,读响亮,你们试一试。学生试读、指读、评价读、齐读(6)总结学习方法(设计意图: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受,强调个性化学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通过整体感知体验“江凡是个怎样的一个孩子”,并紧紧抓住体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描写,让学生在“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读一读”中理解、感悟,从而使学生理解课文,受到情感熏陶。总结学习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师:在火灾中,小江凡想尽办法找到了楼门,难道楼道里的人们没有找吗?他们在干什么呢?2、品读火灾中人们表现的句子。(1)小组合作学习火灾中人们表现的句子。句子1: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一时间,喊声、哭声、咳嗽声和火苗的呼呼声混成一片。句子2:惊慌的人们挤来挤去,碰倒了堆放的杂物,撞上了停放的自行车,却找不到出去的大门。(2)汇报交流(3)引一引:师:这两个句子中有一个词语最能说明当时人们的心情,是那一个呢?(惊慌)你什么时候也有过的这样的心情?能用“惊慌”说个句子吗?(设计意图:由此及彼,寻找关联点,抓住重点词让学生体会火灾中人们的惊慌,为感悟江凡在火灾中能机智、镇静救出大家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4)读一读指读、评价读、范读、女生读3、交流火灾情况的句子过渡:师:楼道里的人们这么紧张、这么慌乱,这是为什么呢?(1)小组继续合作学习描写火灾的句子。句子1:火焰迅速蔓延,很快烧到了楼上。句子2:楼道里烟雾腾腾,呛得人无法呼吸,熏得人睁不开眼睛,什么也看不清。(2)汇报交流。(3)引导想象师:大家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交流)(4)情景训练: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捏住鼻子,感受“无法呼吸,睁不开眼”的情景,说说自己现在的感受是怎样呢?(5)观看火灾的课件(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还处于感性的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运用情景和多媒体,再现火灾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4、总结课文师:是啊,小江凡就是在危急的情况下不慌、不乱救出大家,真了不起。现在,你们知道小江凡为什么能够把奶奶和邻居从火灾中救出来了吧?(1)学生交流(2)感情朗读表现江凡的句子。(设计意图:叙事课文一般按“起因经过结果”的叙述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时,我直扑课文重点句,让学生把最佳精力用在感悟课文、解读人物的个性,再通过对比描写和环境描写的铺垫,烘托主人公的英雄形象,使得课文能浑然一体。)三、感悟江凡的话,升华主题过渡:师:事后,当大家都夸奖小江凡是个英雄,他却很谦虚。男同学把江凡说的话读一读。(1)男同学朗读江凡说的话(2)师:听了小江凡的话,你是不是更喜欢他呢?为什么?学生交流。(3)总结:江凡觉得自己能够这样做是因为有了学校的教育和爸爸的帮助,他是多么谦虚的孩子啊!(4)全班齐读小江凡的话。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师:小江凡当时才十岁,和我们的年纪差不多,读了小江凡的故事,你想对江凡说什么呢?1、学生自由表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出例子谈感受)(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联系自己谈体会,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2、总结: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相信大家遇到事情也一定能向小江凡一样勇敢、镇静、机智。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五:作业乐园1、抄写自己最受感动的自然段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3、搜集你敬佩的英雄的图片或资料。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3674字)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重点:体会_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出主要人物1、出示长征系列图片,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长征,当我们感叹红军创造的这一奇迹时,也应该去看看这伟大奇迹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来认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出示课文中对老班长的描写: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2、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谁?明确:外貌描写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生命的英雄。3、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英雄人物,齐读课题(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故事主角是老班长,那又为何以鱼钩作题?鱼钩又怎么会是金色的呢?4、回顾自主学习的方法:_读薄、重点读厚、主题读透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将文本读薄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六要素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2、在我们解开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谜底之前,先来将这些词语读准确: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3、交流课文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概括就是去烦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大家一起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就成了_的主要内容。总结: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三、以老班长的外貌为主线,将重点读厚。(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在文中作标记。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大家读一读,发现了什么?是啊,一个快四十的人怎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呢?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小结:可想而知,在长征途中他必定是饱经风霜,多么平凡朴素的一位红军战士啊!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看到的老班长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什么叫“合不拢眼”?老班长又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请你给大家解释解释。是的,饥饿正一步步的向他们逼近!如果找不到食物,大家将有生命危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看似平静却暗藏杀机的大草原。(图片理解困境)如果再找不到食物,他们也将长眠于此,你说,老班长还能睡得着吗?他们能甘心放弃吗?多少人在等着他们走出草地?正当老班长为找不到吃的而忧虑时他发现了什么而变得喜出望外?他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这一忧一喜之间,你看出来这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啊!(板书:尽职尽责)4、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是什么原因,老班长的笑容收敛了?他在担心什么?仅仅是担心他们不喝吗?是啊,还担心他们没有体力支撑到走出草地的那一刻啊,担心自己不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当他看到我们吃完,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又是一忧一喜,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板书:舍己为人)5、第四处:这鱼汤,他自己有没有喝过一口?我们来看看,老班长最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出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板书:忠于革命)6、结合板书小结: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二)感受其他描写,加深体会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动情地和同桌相互读一读,再来感受老班长这份深深的爱。预设以下几个方面。1、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6、7、8自然段)为什么让你感动?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你能用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吗?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动。2、老班长严厉劝“我”吃鱼汤。(21、22自然段)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出示老班长的语言描写:怎么了?小梁,你不要太脆弱。)重点体会:最后这句话,以及“严厉地”,暗示小梁,要他记牢“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从中感受老班长崇高的牺牲精神。感受老班长的心情读老班长的语言描写。我明白老班长的苦心,即便是我喝下鱼汤“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千斤重”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千斤重的心情读出来吗?3、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出示第28自然段。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是啊,当生命垂危的时候,老班长竟然想到的还是3个小战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真是一个好战士啊!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复述板书: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尽职尽责)四、品味“金色”,将主题读透1、引读最后一段: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擦干了眼泪。2、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你说,这鱼钩不就是班长生命的象征吗?是这小小的鱼钩,钓到了挽救战士生命的小鱼,是这看似平凡的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小战士的生存的希望!3、回味质疑: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了吗?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五、读长征诗,总结全文这不是一枚普通的鱼钩,万分沉重。这鱼钩,是是一种深深地怀念,还是一份革命的力量,更是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呀!在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用一首我们学过的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一起来缅怀他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板书设计:金色的鱼钩尽职尽责老班长舍己为人金色鱼钩忠于革命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6(462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3.从作者与父亲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_、告诫、抉择”等词语。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揭题质疑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初读理解“启示”的意思是什么?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7(2395字)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2、初步了解多义词。3、积累词语。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自主识字。2、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具准备:1、学生自制识字课本(可剪剪贴贴,或请家长把自己会认的字写出来)。2、教学课件。3、识字苹果树。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去发现1、同学们,欢迎大家到语文园地来做客。(教师边说边出示图标),我们先一起完成第一题:我的发现(1)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大眼睛图片)(2)用上你们的大眼睛看一看小黑板上的字词,说一说你发现什么啦?(教师出示挂板,与书上的第一组相匹配)学生A:我发现左边的汉字比右边的汉字多了偏旁。学生B:我发现把左边的偏旁去掉就变成右边的汉字啦。学生C:我还发现这些字的读音有些像。(3)他们说得非常好(奖给发言学生大眼睛的图片),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4)再用上你们的大眼睛看看第二组字词(教师出示),说说你们又发现什么啦?学生A:这一组左边的字比右边的字少了偏旁。学生B:我发现给左边的汉字加上偏旁就能变成右边的汉字啦。学生C:这些字的读音也有些相同。(5)你们真会发现(奖励学生大眼睛图片)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6)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票、元、旦、值、篇、遍)请学生们读一读并组成词语。(7)小结:聪明的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记字的方法。学生A:这几个字我是用去偏旁和加偏旁的方法记住的学生B:前三个字我是用去偏旁记的,后三个字我是用加偏旁记的。教师:同学们总结的方法好极了,许多汉字都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记忆,想一想还能说出一些吗?(让学生举例说明)2、接下来,我们继续去发现。(1)你们看这些词语(教师出示)读一读。张贴一张画东张西望开张张爷爷张开嘴巴(2)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带点的字里有什么秘密吗?谁说一说。(待学生发现后指名说一说,能说出表示的意思不同即可)(3)还能说出带有张字的词语吗?指名请学生扩词。第二课时带领学生去积累一、我会读1、出示一棵苹果树,苹果数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苹果上写了我会读中的词语)。2、小组学习:四人小组轮流读我会读中的生字,互相纠正读音。3、各个小组采用轮流的方式(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词),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二、读读背背1、小组学习。a、四组小组一起读小诗鞋,互相纠正读音。b、说一说这首诗说了什么意思。c、表情朗读这首诗(可加动作)2、指名朗读鞋,同学评议。3、自由背诵小诗鞋。4、全班配乐背诵。第三课时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一、口语交际。1、创设情景,激发交际欲望。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好几篇关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课文,许多小朋友都在家里学着帮父母做家务,可前两天,我却收到了一位同学的来信,向我诉说了他的烦心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你们先猜一猜会有什么烦心事呢?2、揭开谜底,引出交际话题。(1)教师读这封信,揭开烦心事到底是什么?(2)寻找有类似苦恼的同学。(3)揭示交际话题:出主意,想办法。3、引导交际主题,开展讨论交流。(1)找根源:说说父母为什么不让这些同学做家务?(2)出主意:怎样才能说服父母?为什么?(3)想办法: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4、分角色表演,评价激励。(1)小组内分角色练习。(2)选出代表上台表演,评价激励。二、识字交流,擂台赛。1、拿出自己的汉字积累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赛。评选一名在看电视时认识汉字最多的同学。2、每组优胜者再比赛,选出第二期擂主。颁发小博士帽。3、布置下一期擂台赛内容:看谁积累的食品商标最多。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8(3787字)教学目标: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二、围绕课题,质疑。1.谁爬天都峰?2.怎样爬天都峰?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写这篇_的目的是什么?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1.了解大意:_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_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_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3)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四、总结全文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爬天都峰设计理念一、说教材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爬天都峰。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课文,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因此这一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举足轻重的。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全文之间的联系。根据课标34年级阶段目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注重体现人文精神。根据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学生能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后,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重点、难点:体会句子,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二、说教法运用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三、说学法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四、说教学环节(一)引入课题,分析题眼(1)先以质疑的方式,引入课题,质疑:我们怎么才能上到山上去?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并小组交流。再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作用。(2)朗读课文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_分为三部分。(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天都峰有什么特点?找出句子读一读。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手脚并用、终于”等词语。小组讨论:人物的动作、语言,体验我的心情。3、自读第三部分,自由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果然、突然、忽然)并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齐读爸爸的话,品析“汲取”是什么意思?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4、拓展学习: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爬天都峰教学反思爬天都峰一课主要讲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解决困难爬上天都峰的。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善于从别人身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解决困难的道理。课堂上,我首先对生字和词语检查过关,然后就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这一课中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面。这里重点说一直对于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在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但是在找一找这些词语时,却碰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对于“挂”这个词语,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这里的时间就相对多了些,最后我希望通过知识的迁移来使学生理解,我举了望庐山瀑布的例子,通过这里的“挂”字来使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挂”字,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所以这样一来就比较容量理解了,我也认识到有些东西的学习对三年级刚升上中段的学生不能太强求了,要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帮助才能行!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9(1544字)大象的耳朵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它主要讲了大象耷拉着一对耳朵,小兔子、小鹿子、小马、小老鼠都认为它的耳朵有问题。见到别人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