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模板)2023年伤仲永教案15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8419656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7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模板)2023年伤仲永教案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实用模板)2023年伤仲永教案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实用模板)2023年伤仲永教案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伤仲永教案15篇 伤仲永教案1(1758字)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3、学习_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解决生字词。教学内容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_,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一、导入新课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人新课。(也可让学生讲述)二、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昕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an)、环渴(ye)、称(chen)、泯(mTn)。(2)疏通文意(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4)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_重点文言词语。a.未尝识书具(曾经)b.即书诗四句(写)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d其文理皆:(;)f稍稍宾客其父(当作宾客)g.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h.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i.贤于材人远矣(比)j.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2、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3)_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4)学完_,你有何感想?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共同明确:(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气。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_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三、小结1、借事说理的方法。_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_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2、语言简洁生动。3、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伤仲永教案2(1679字)创意说明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步骤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词类活用:伤仲永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一词多意:于 之 其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要求读出感情: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课文理解难点:、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_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_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伤仲永教案3(4707字)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伤仲永教案。(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三)抓住_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四)注意_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一)抓住_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二)注意_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三)1、几个句子的停顿。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3、几个难句的大意。教时:两课时预习要求: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全班齐读全文。三、作者作品简介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_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四、题解_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一)学生自由诵读。(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2)理解几个词语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3)理解下列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_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七、教师小结_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_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教案伤仲永教案。八、作业1、抄写课文及文下注释一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全班齐读课文。三、把握课文内容:(一)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四、学习第一阶段(1)(1)_首句交代了什么?-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2)介绍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3)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5)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6)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8)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9)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读书学习?-原因主要有二:(1)贪财(2)目光短浅,愚昧无知。(10);朗读、尝试背诵。五、学习第二、三阶段(2)(1)请一位学生朗读。(2)开头一句有何作用?_承上启下(过渡句)(3)方仲永后来有何变化?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一见,一闻,一问。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4)全班齐读。六、默读(1)(2)段,说说这两段的表达方式。-记叙。七、学习第(3)段。(1)男同学朗读。(2)这一段又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议论。(3)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4)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才观?-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5)齐读第(3)段。八、_叙述了伤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这样安排暗含了_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九、默读全文。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_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_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_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十、即堂完成课后练习四。十一、作业1、完成文后练习三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伤仲永教案4(1549字)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隶 扳 谒 称 泯 耶 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义: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2、齐读课文: 完成练习题一: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两方面体会: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六、课堂练习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七、布置作业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伤仲永教案5(2082字)一.教学目标:1.顺畅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2.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3.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教学难点:1.翻译全文2.了解“之”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曹冲称象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等,)(二)简介作者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_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课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三)诵读练习,扫除文字障碍n仲:zhng n隶:l?/B n焉:yn n邑:y?/B n扳:pnn谒:y n称:chn n还:hun n泯:m-n n矣:y-1.指名朗读课文2.共同纠正发音错误的字词、停顿不当的句子,正确把握该文的感情色彩3.集体朗读课文(四)字词积累1.关于“之”:(1)代词。(2)动词,译为“到,去”。(3)结构助词,译为“的”。(4)助词,不译。(5)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2.关于词类活用的词语。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五)理解文句意思,复述故事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通译文句2.在全文翻译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六)分析课文,深化理解1.思考: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神奇的孩子。2.思考:方仲永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思考:他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父异焉/邑人奇之4.由此可见,作者为了表现方仲永的神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5。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6.思考: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7.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谁带一个头?(七)作业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八)结束语:今天的语文课就要结束了。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了伤仲永这篇_,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伤仲永教案6(2704字)【教材分析】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它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材目标】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教材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学难点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方法】目标随堂检测法【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充足的课前预习【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分享自背古诗,其他学生点评。二、师读伤仲永,学生点评导入。三、赏读课文,完成检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初读下的自知1、出示任务:自读伤仲永及课下注释。依据预习所知道,完成自知检测。2、自知检测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伤仲永”的意思是_讲了(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二)朗读中的自品1、出示任务:快速的将注释标注到原文中。以自己的理解读伤仲永完成自品检测。2、自品检测完成生字注音隶()焉()邑()谒()扳()称()泯()矣()朗读、朗诵伤仲永(三)诵读中的自究1、出示任务:自己朗诵伤仲永依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表示伤仲永年龄变化和才能变化的词句。完成自究检测。2、自究检测第一处年龄是,其过人之处是。第二处年龄是,其出现的改变是。第三处的年龄是,其又有了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四)再读后的自量1、出示任务:完成自量检测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泯然众人矣”痛心2、自量检测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才能变化。思考:不同年龄段中,我们和仲永相比,谁更厉害?1.自读课文2.自知检测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伤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_讲了金溪(地点)方仲永(人物)从天才走向平凡(发生了什么事情?)1.标注注释2.自品检测生字注音:隶(l)焉(yn)邑(y)谒(y)扳(pn)称(chn)泯(mn)矣(y)个人、小组、集体多种方式朗读、朗诵_。1.自读课文,画出要求词句。2.自究检测第一处年是生五年,其过人之处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处年龄是十二三矣,其出现的改变是“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处的年龄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众人矣”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1.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知识水平变化。2.相比之下我们更厉害,因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们参加了后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掌握_课题、大致内容和最基本的文学常识。正音,多次朗读,熟悉课文,培养语感。给予字眼指导,梳理_脉络,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长过程。品析主人公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完成课后第二题。带着脉络梳理读重点句子,直击主题-后天教育必不可少。四、总结概括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忽略了后天学习,只会像方仲永一样,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伤。伤仲永教案7(4023字)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3、学习_详略得当的写法。4、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抓住_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_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时数:两课时自学内容:1、 查找作者简介。2、 读课文,正音、断句。3、 结合注译和查找工具书,翻译课文。一、作者相关_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品读课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余闻之也/久。采用比赛形式进行朗读,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全班齐读。三、翻译课文小组组讨论翻译,提出问题全班交流,指定学生串讲课文。教师明确重要字词。总结文言知识:通假字:(1)扳,通“攀”,牵、拉。(2)材,通“才”,才能。词类活用:书,动词,写。意动用法:(1)父异焉。“认为奇怪。”(2)邑人奇之。“认为奇怪。”(3)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4)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之(1)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2)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3)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指诗。(4)余闻之也久。代词,指这件事。(5)受之天也。代词,指通悟。于(1)环谒于邑人。“到”(2)于舅家见之。“在”(3)贤于材人远矣。“比”(4)受于人者不至也。“从”课文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未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当堂检测,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四、学习内容小组合作选题:1、将全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思考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2、题目为“伤仲永”,“伤”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哪个阶段是详写哪个阶段是略写?为什么要如此安排?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文中哪句话表明了原因?请分析本句,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5、最后一段中心意思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3、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4、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5、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指导学生体会_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两方面体会: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伤仲永教学反思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王安石变法”,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伤仲永教案8(6245字)【学生分析】这篇_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议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_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虽然没有这一段的议论,学生读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些。因为作者不仅就事情本身加以评说,而且还引发开去,说明贤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况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的普通人呢?这其实也就是在告诫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谈得合情合理就可以。?【教学建议】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3、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理解_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5、要抓住_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_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6、注意_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7、理解_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通过学习_,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教学方法】1、讨论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2、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入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_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_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隶(l)扳(pn)谒(y)泯(mn)称(chn)卒(z)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3、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第一轮: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第二轮:认读课文。幻灯显示: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种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未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_,由学生在规定时间认读。4、思读课文,理清_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_所要说明的道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明确: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_主旨,体现“伤”的含义。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三、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第二课时一、学生齐读课文二、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教师提问:_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学生自由发言:生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生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生3:我们应该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补拙。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正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的程度如何。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有对作者观点的认可,也有对_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引申,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如能课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将会脱颖而出。三、品读课文,探究_的美点,体味其妙处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生1:_借事说理,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生2:_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和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生3:_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生4:事理结合是_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_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伤之情。四、课堂小结_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_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放自制的动画课件)【教学反馈】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检测幻灯显示:1、解释带下划线的字: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受之于天贤于材人远矣得为众人而已耶2、一词多义:其诗以养父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彼其受之天也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之天也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借一乡秀才观之以钱币求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3、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4、翻译下列句子: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得为众人而已耶?二、检测方式建议每道测试的单数题由第一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第二小组代表完成。如有困难,教师点拨。参考答案1、属于曾经题上完成渐渐有的(人)四处拜访相当完全承受胜过能够2、其:他的,指方仲永的代方仲永写的诗这样他他的他之:代“节具”代“仲永”代“仲永写的诗”代“仲永的诗”代“仲永很有才这件事”结构助词“的”代“通悟”于:引出对象在表示比较介词,从3、奇:对感到惊奇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利:认为有利伤:为哀伤异:对感到惊异(诧异)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本检测题检测学生把握紧要字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翻译_的知识。建议采用抢答法。【教学反思】伤仲永教学过后,本人感触颇深:1、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智能的培养。文言文离不开字词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节。老师把生字落实的同时,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给学生思考。2、在完成双基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思考,发散的余地大,为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