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验教程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181637114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PPTX 页数:74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检验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质量检验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质量检验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质质 量量 检检 验验 北京厂品控部:屈 辉 马晓红 李一萌 段鹏飞Page 2法定计量单位三三一一质量检验基础知识二二质量检验的依据一一目录数据数据四四一一.质量检验的基本概念质量检验的基本概念1.质量检验的相关定义n 产品-过程的结果,它可以是有形的或无形的,或是它们的组合;n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n 检验-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2.2.质量检验过程质量检验过程n 明确标准:熟悉和掌握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并将其作为测量和试验、比较和判定的依据;n 测量和试验:采用一定的检测器具或设备,按规定的方法,对产品的特性进行测量,得出一具体的数据或结果;n 比较:把检测的结果与规定的标准要求进行比较;n 判定:根据比较的结果,判定产品是否合格;n 处理:将合格的接收(通过),不合格的重新处理(拒收或返修等);n 记录反馈:把测量或试验的数据做好记录、整理、统计、计算和分析,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向领导和部门反馈质量信息,作今后改进质量,提高质量制订措施的依据。3.3.质量检验的目的质量检验的目的n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n确定产品缺陷(不合格情况)的严重程度;n监督工序质量;n获取质量信息;n仲裁质量纠纷。4.4.质量检验的重要作用质量检验的重要作用 n 把关-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鉴别、分选、剔除不合格品,确定每个产品或产品批是否接收。严格做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转工序,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n 预防-通过工序能力的测定和控制图的运用,监督工序状态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调整,预防不合格品的生成,使工序处于稳定状态。应该看到,把关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预防。n反馈-通过对检验资料的分析整理,掌握产品质量情况和变化规律,为改进设计、提高质量、加强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依据。n 长期以来,把关是检验部门一直行驶着的主要职能,而预防和反馈的职能在检验工作中往往被忽视。因此,某些人认为,质量检验是单独的“事后把关”和“死后验尸”。这种认识实际上是片面的。把关和预防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把好原材料、原器件、半成品的质量关,对产品制造来说,就等于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n 督促工人严格遵守工艺、有效地控制“五大因素”的变化,努力把不合格品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也是一种积极的预防;在成品检验中,得到许多质量信息,为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指出了方向,同样起着“事先预防”的积极作用。5.5.质量检验部门的任务质量检验部门的任务n 制定质量检验计划-根据产品的各种质量要求,事先确定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手段,然后按生产的工艺过程确定质量检验的范围和设置专职人员的检验岗位,合理组织检验工作。n 严格把关-按照各项技术标准对原材料、零部件(外协件)、半成品和成 品进行检查、验收;按照工艺规程和操作要求对工序进行检查,做好各种原始记录。n 充分利用质量检验所得的数据、资料,结合用户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进行质量信息的分析和处理,针对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协同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n 加强不良品的管理,严格执行质量考核制度,统计质量完成情况。n 参与新产品的试制和鉴定工作。n 合理选择检验的方式,积极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科学性。n 做好用户技术服务工作。定期组织对用户访问,认真听取用户要求、迅速处理用户意见,为用户培训使用、维修人员。n 加强质量检验队伍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不断提高质量检验人员的技术素质和工作质量,正确贯彻检验标准,严格遵守检验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错检、漏检,提高检验工作的准确性。6.6.质量检验人员的要求质量检验人员的要求 由于质量检验人员担负着质量把关预防和加强质量管理的任务,所以,要求检验人员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责任心强,能实事求是,敢于坚持原则,熟悉生产,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检验专业知识,并具备比较敏锐的判断力。同时,在工作中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当好“三员”和坚持做到“三满意”。6.6.质量检验人员的要求质量检验人员的要求 “三员”就是,产品质量检查员,“质量第一”的宣传员和生产技术辅导员;“三满意”就是,为生产服务的态度工人满意,检查过的产品下工序满意,出厂的产品质量用户满意。有了这样一支素质好的质量检验专业队伍,企业的产品质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证。7.7.质量检验的类型及其特征质量检验的类型及其特征8.8.质量检验所用测量设备的管理质量检验所用测量设备的管理 n测量设备的管理主要包括测量设备的流转管理,封缄管理,标记管理,A、B、C分类管理以及量值传递管理等。n流转管理:测量设备的申购、入库验收、发放、周期检定或校准、降级、报废、销号等管理环节。n测量设备的维护保养。二二.质量检验的依据质量检验的依据n产品质量检验的依据是产品图样,制造工艺、技术标准及有关技术文件。外购、外协件及有特殊要求的产品需根据订货合同中的规定及技术要求进行检验验收。n自古以来就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强调办事要有章可循。人们习惯上把“标准”称作衡量客观事物的准则。只有有了“标准”,才能科学地评价事物效果的好坏。产品标准是产品质量检验的依据 1.1.标准的定义标准的定义 n 国家标准GB3935.1对标准作出的定义为: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试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调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性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n 表明了制订“标准”的领域;n 表明了制订标准的对象;n 表明了标准产生的基础。2.2.标准的分类标准的分类 :1)按层级分,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a.国际标准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发的标准,其还包括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颁发的标准。b.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我国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我国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即国家两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c.专业标准:由专业标准化主管机构或专业标准化组织批准发布,在某专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其代号为ZB。d.地方标准:地方标准是需要在某个地区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其往往由企业提出,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地方标准化管理部门编号发布。我国的地方标准只限在省一级。省以下的地方标准化管理部门无权制订和发布地方标准。e.企业标准:顾名思义,企业标准是企事业单位内统一的标准。一般情况,凡没有制订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产品,企业均应制订企业标准;有些企业为了保证质量能达到国家标准、专业标准的要求,创优质的产品,提高要求,制订并实施企业内部的标准企业内控标准。内控标准要求要高于国标和专标。但不得与国标和专标相抵触。根据企业生产技术活动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要求,为实现规格化,统一化、制度化而制订一系列的规格、规范、规则、条例、规程等行动准则,也可为企业标准。2 2)按性质分:有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之分。)按性质分:有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之分。a强制性标准是国家强行需执行的标准,安全标准、环保要求标准、卫生标准,以及一些定义、术语标准和基础标准。b推荐性标准为参考执行的标准,主要是一些产品标准、管理标准。但实际执行中,当推荐性标准中的一些参数、要求纳入国家质量监督管理范畴中时,其也成为需强制执行的标准了。c按标准的属性分,又将标准分为技术性标准、管理性标准、工作标准等。d按标准描述的对象分,标准又分为基础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保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等。3.3.标准的制订原则和编制程序标准的制订原则和编制程序 n制订标准除前面已述的统一、协调、衔接和配套的重要原则外,还有如下几条原则:实用性:考虑使用者的利益和社会效益。先进性:在考虑经济效益合理的前提下,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经验为基 础,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适时性:适时制订标准,促进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图图1.1.标准编号程序标准编号程序 建 立 工 作组 拟 订 方案标准草案送审稿标准项目计划征求意见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标准草案报批稿正式标准有关部门审查主管部门批准发布调查研究,试验验证。图图2.2.标准的结构内容标准的结构内容 标准的结构内容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引用标准名词、术语、符号、代号品种、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其他附录附加说明:提出部门 负责起草单位 起草人 首次发布及历 次修订重审确 认(年号)封面首页目次标准的名称引言正文部分补充部分概述部分.标准化的概念标准化的概念n“标准化”的定义:国家标准GB3935.1中标准化的定义是:“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n“标准化”定义的特征:a.标准化活动的领域十分广泛;b.表明了标准化是一活动的过程;c.强调“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核心;d.强调了标准化的效果。.标准举例标准举例-抽样标准抽样标准n应用数理统计原理,采用抽样的办法来实施检验,称为抽样检验。抽样检验是一种既经济而又科学的方法。它既能节约检验费用,节省人力物力,又保证了产品质量和加强了质量管理。我国的抽样检验标准有GB2828-87、GB2829-87两个。)抽样检验的适用范围:破坏性检验,如产品的可靠性、寿命、疲劳、耐久性等质量特性的试验产品数量大时。检验项目多、周期长的产品。被检验、测量的对象是连续的。希望节省检验费用。督促生产改进质量为目的。)抽样检验中的一些基本术语,符号及其检查实施中的规定:单位产品:为实施抽样检查的需要而划分的基本单位。可为单件产品,也可为一个部件。检查批:(简称批)。为实现抽样检查汇集起来的单位产品。其可以投产批,销 售批、运输批。每个检查批应由同型号、同等级、同种类。且生产条件和生产时间基本相同的单位产品组成。批量:检查批所包含的单位产品数。记为N。样本单位:从检查批中抽取并用于检验的单位产品。样本:样本单位的全体。样本大小:样本中包含的样本单位数,记为n。在具体实施抽样检查时,先根据提交检查批的批量与检查水平,查表确定样本大小字码:A、B、C,由查出的样本大小字码、检验严格度和抽样方案的类型,查表即得此抽样方案下的样本大小n。不合格:单位产品的质量特征不符合规定,称为不合格。其按质量特性不符合的严重程度或质量特性的重要性分为A类、B类、C类不合格。A类不合格为单位产品极重要特性不符合规定或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极严重不符合规定。B类不合格为单位产品重要特性不符合规定或单位产品的质量严重不符合规定。C类不合格为单位产品一般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轻微不符合规定。合格质量水平:在抽样检查中,认为可以接受的连续提交检查批的过程平均上限值,常用AQL表示。n 原则上,按不合格的分类分别规定不同的合格质量水平。对A类规定的合格质量水平要小于对B类规定的合格质量水平,对C类规定的合格质量水平要大于B类规定的合格质量水平。合格判定数:作出批合格判断样本中所允许的最大不合格品数或不合格数,记为Ac。不合格判定数:作出批不合格判断样本中所不允许的最小合格品数或不合格品数,记为Re。检查水平:提交检查批的批量与样本大小之间的等级对应关系,记为IL。n在抽样标准GB2828中,给出了三个一般检查水平、和四个特殊检查水平:S-1、S-2、S-3、S-4。除非另有规定,通常采用一般检查水平。当需要的判别力比较低时,可规定使用一般检查水平,当需要的判别力较高时,可规定使用一般检查水平。特殊检查水平仅适用于必须使用较小的样本,而且能够或必须允许较大的误判风险时。)检查严格度的确定及其转移规则)检查严格度的确定及其转移规则n检查严格度是指提交批所接受检查的宽严程度。在GB2828中规定有正常检查、加严检查、放宽检查和特宽检查等四种不同严格度的检查。通常情况下用正常检查。其转移规则如下:从正常检查到加严检查当进行正常检查若在连续不超过五批中有两批初次检查不合格,则从下一批检查转到加严检查。从加严检查到正常检查:从进行加严检查时,若连续五批经初次检查合格,则从下一批检查开始转到正常检查。从正常检查到放宽检查:a连续10批或更多批初次检查合格;b在连续10批或更多批所抽取的样本中,不合格品总数小于或等于界限数(LR)表中的相对应的界限数。c生产正常d主管质量部门同意转到放宽检查。从放宽检查到正常检查在进行放宽检查时,若出现下列任一情况则从下一批转到正常检查。a有一批放宽检查不合格;b生产不正常;c主管质量部门认为有必要回到正常检查。)抽样检查程序)抽样检查程序n规定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n规定不合格的分类;n规定合格质量水平;n规定检查水平;n组成与提出检查批;n规定检查的严格度。n选择抽样方案的类型;n检索抽样方案;n抽取样本;n检查样本;n判断逐批检查合格或不合格;n逐批检查后的处理。n逐批检查后的处置:判为合格的该整批接收。若为不合格批,一般采取拒收。拒收的不合格批可以进行全检,将不合格品进行返工或返修,再次提交检查。再次提交的检查批,是使用正常还是加严,视情况而定。n图3.抽样检验N n d 不合格 合 格 拒收 报废 返工三三.法定计量单位法定计量单位1.量和计量单位的基本概念 n量是物理量的简称。量是指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一种属性。n量值就是数值和计量单位的乘积。是量的表示形式。n测量是一个过程,是以确定被测对象为目的的全部操作。它是人类揭示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描述物质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测量是利用一个已知的单位与被测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实验过程。n计量单位指用以定量表示同种量值而约定采用的特定量,其是数值为1的一个量。单位可分为:基本单位:给定量制中基本量的单位,如米、秒.导出单位:给定量制的导出量的单位,其是基本单位的相乘,相除所构成的单位。如米/秒、米/秒2 n单位制是相应给定量制而建立的一组单位,其包括一组选定的基本单位和由定义公式、因数等确定的导出单位组成。2.法定计量单位n 定义:法定计量单位是国家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允许使用的计量单位。凡属于法定计量单位,在一个国家的任何地区、部门、机构和任何人,都必须毫无例外地采用。n 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国际单位制单位;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由以上两种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nSI基本单位 SI SI基本单位的定义:基本单位的定义:米: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s时间间隔内所经过路径的长度。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1983)千克: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第1届国际计量大会(1889)和第3届国际计量大会(1901)秒: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 192 631 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1967),决议1 安培:在真空中,截面积可忽略的两根相距1 m的无限长平行圆直导线内通以等量恒定电流时,若导线间相互作用力在每米长度上为210-7 N,则每根导线中的电流为1 A。国际计量委员会(1946)决议2。第9届国际计量大会(1948)批准 开尔文:水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1967),决议4 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数与0.012 kg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1971),决议3 坎德拉:是一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该光源发出频率为5401012 Hz的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W/sr。第16届国际计量大会(1979),决议3 SISI导出单位导出单位SISI单位的倍数单位单位的倍数单位(SI(SI词头词头)我国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我国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四四.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1.误差理论 量的真值:在某一时刻和某一位置或状态下,被测量所具有的客观真实大小。这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说来是无法知道的,是不能通过测量获得的,但都可通过测量获得接近真值的量值。实际值:满足规定准确度用来代替真值使用的量值称为实际值。一般情况下,通过检定,把用高一等级的计量标准测得的量值称为实际值。测量误差: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差值称为测量误差,也叫测量绝对误差。即: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真值 测量误差可用绝对误差表示,也用相对误差表示。2.误差的定义和分类 误差的定义a.绝对误差:某量值的测得值和真值之差为绝对误差,通常简称为误差。绝对误差=测得值真值;绝对误差可能为正值或负值。b.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之比值称为相对误差,因测得值与真 值接近,故也可近似用绝对误差与测得值之比值作为相对误差,即:绝对误差 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真值 测得值c.引用误差:所谓引用误差指的是一种简化和实用方便的仪器仪表示值的相对误差,它是以仪器仪表某一刻度点的示值误差为分子,以测量范围上限值或全量程为分母,所得的比值称为引用误差,即:示值误差 引用误差 =测量范围上限值误差的分类a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成为系统误差。b随机误差: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的误差成为随机误差。c粗大误差:超出在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称为粗大误差。此误差值较大,明显歪曲测量结果,如测量时对错标志、读错、或记错了数、使用有缺陷的仪器以及在测量时因操作不细心而引起的过失性误差等。上面虽将误差分为三类,但必须注意各类误差之间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的。3.误差来源n在测量过程中,引起测量误差的因素是众多的,但在分析和计算误差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逐一的对所有误差因素进行分析计算,而是着重分析计算引起误差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误差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n设备误差n标准器误差n测量装置(仪器)误差n附件误差n环境误差n人员误差n方法误差4.精度n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程度的量,称为 精度,它与误差的大小相对应,因此可用误差大小来表示精度的高低,误差小则精度高,误差大则精度低。精度可分为:准确度:它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精密度:它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 响程度。精确度:它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综合的影响程度。图图4 4精确度和准确度的关系精确度和准确度的关系5.5.数据处理数据处理 有效数字和有效位数n在测量和数值计算中,确定该用几位数字来代表测量式计算结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测量时由于仪器和感官的限制,测量只能到一定的程度,这个准确度一方面取决于所用仪器刻度的精度;另一方面也与所用的测量方法有关。因此,在计算结果中,无论写多少位数,也决不可能把准确度有多少提高。反之,读出一个数位数过少,低于测量所达到的精确度,也是不应该的。n通常我们把测量结果中可靠的几位数字加上可疑的一位数字统称为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有效数字中最后一位数字虽然可疑(即有误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客观实际,所以是有意义的。n含有误差的任何近似数,如果其绝对误差界是最末位数的半个单位,那么从这个近似数 左方起的第一个非零数字,成为第一位有效数字。从第一位有效数字起到最末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不论是零或非零的数字,都叫有效数字。若有N位有效数字,就说是N位有效数字。n例如取3.14,第一位有效数字为3,共有三位有效数字;又如0.0027,第一位有效数字为2,共有两位有效数字;而0.00270,则为三位有效位数。数据修约n对于位数很多的近似数,当有效位数确定后,其后面多余的数字应予舍去,而保留的有效数字最末一位数字应按下面的舍入规则进行凑整:n若舍去部分的数值,大于保留部分的末位的半个单位,则末位加1;n若舍去部分的数值,小于保留部分的末位的半个单位,则末位不变;n若舍去部分的数值,等于保留部分的末位的半个单位,则末位凑成偶数。即当末位为偶数时则末位不变,当末位为奇数时则末位加1。n例如,按上述舍入规则,将下面的各个数据保留四位有效数字进行凑整。原有数据 舍入后数据 3.14159 3.142 2.71729 2.717 4.51050 4.510 3.21550 3.216检验数据判别和仲裁 一个检验员用同一种方法,在同样的条件下对同一产品进行多次检验,每次检验所得数值不可能一样;同一产品用不同方法进行检验,所得的数值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就须对检验数据进行判别和仲裁,判别根据检验数据的分布情况进行,仲裁须由第三方进行。五五.工序能力分析工序能力分析 n 工序能力是处于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的实际加工能力。所谓处于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是指:a.原材料或上一道工序半成品按照标准要求供应;b.本工序按作业指导书实施并应在影响工序质量各主要因素无异常的条件下进行;c.工序完成后,产品检测按标准要求进行。n 因此,当确认工序能力可以满足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工序能力是以该工序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变异或波动来表示。一般情况下,可通过计算工序能力指数来衡量工序能力的高低。1.1.工序能力指数计算方法工序能力指数计算方法n 工序能力指数是工序能力满足加工精度要求的程度。换言之,工序能力指数是表示工序能力对产品设计质量要求的保证能力。a.收集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收集一定量的数据,并将数据汇入数据表内。n 计量值数据的总数不少于50个,一般取50200个;n 计数值数据的总数不少于20个。n 有充分理由时,可剔除异常数据。b.分析数据 应用直方图和控制图等统计分析的方法,处理收集到的数据,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对处于稳定状态的工序计算其工序能力指数才有意义。如果工序未达到稳定状态时,等到稳定后重新收集数据进行分析。c.c.计算工序能力指数计算工序能力指数 n 当设计标准规格要求为双侧公差的场合,即当同时给出规格的上、下界限时,工序能力指数可按下式计算:Cp=T/6n 式中T为公差范围(公差带),是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为工序的标准偏差,反映了经过该工序加工过程后,产品质量的分布状况。只要工序处于稳定状态,这个工序过程就存在一个标准偏差,即有一个确定的分布。可以用抽取样本的实测值计算出的样本标准偏差S来估计。这样,CpT/6Sn 公差范围(标准规格)、分布与Cp值的对应关系。Tu为规格上限,Tl为规格下限。其中:分布满足公差范围要求并有相当余地,工序能力比较理想;分布满足公差范围要求,但偏向规格下限一侧,应采取措施使分布移向中间;分布满足公差范围要求,但完全没有余地,不注意则将超差;分布满足公差范围要求,但余地太大,应考虑工序的经济性;分布不满足公差范围要求,应采取措施减小分散,或放宽公差。n 当质量标准规格的中心值(Tu+Tl)/2与分布中心(以X估计)不一致时,即在有偏心情况时,不能应用Cp值,而需应用Cpk值来计算工序能力指数。这时:Tu-Tl (Tu+Tl)/2-Cpk=(1k)其中,k=6 (TuTl)/2 2 2分析工序能力分析工序能力n当工序能力指数求出后,即可根据它对工序能力进行分析和判定。对工序能力指数制订了下列标准,即当Cp=1.33时,工序能力较为理想,由公式Cp=T/6可知,这时,T=8。n当Cp1.33时,工序能力充分满足,但应考虑是否经济;当1Cp1.33时,工序能力尚可,但接近1时(Cp=1,T=6),应注意超差的发生;当Cp1时,工序能力不足,应采取措施。根据这样的原则,可以把工序能力分为五级。工序能力分级表工序能力分级表 n 对于属于特级能力的工序,即使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有一定的波动也不必担心超差。这时可考虑降低成本措施,适当放宽控制和检验。n 对于属于一级能力的工序,允许有小的波动,如果不是重要工序,可适当放宽控制和检验。n 对于属于二级能力的工序,需严格控制,检验不可放宽,否则易产生较多的不合格品。n 对于属于三级能力的工序,应采取措施提高工序能力,如果已出现一些不合格品,则需加严检验,必要时进行全检。n 对于四级能力的工序,必须追查原因,采取果断措施并可进行全检。六六.统计分析统计分析 1.检验数据的分析 a.什么是数据:就是能够客观地反映事实的资料和数字。b.收集数据的目的:用于控制;用于分析(包括用于调查和确定方针);用于检验。c.数据的特点:波动性;规律性。d.数据的分类:计量值数据;计数值数据。2.2.常用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常用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n 分层法n 排列图n 因果图统计分析方法n 直方图n 控制图n 查检表n 散布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