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

上传人:d****2 文档编号:18097924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硕导师推荐 6篇范例)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硕导师推荐 6 篇范例) 本文关键词:文化遗产,范 例,导师,物质,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硕导师推荐 6 篇范例) 本文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正式提 出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相对于有形的物质类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受 到破坏甚至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 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硕导师推荐 6 篇范例) 本文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 化遗产概念的正式提出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相对于有形的物质类文化遗产,非物 质文化遗产更容易受到破坏甚至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引 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鼓励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进保护。下面 我们来看几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范文第一篇(1)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 血脉。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活态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 题。本文介绍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先进 做法,从互联网背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少年儿童走进非 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四个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活态传承策略。【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一 直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融为一体,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记忆。近些年来,非遗一直是个热词,非遗的保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传统村庄减少、农耕方式替代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要与时 俱进,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非遗,使非遗 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一、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指非遗的产生、发展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中进行 传承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保护非遗。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血脉和情 感的主要体现。非遗不是文物,不是凝固的。非遗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流变,是动态的、可变 化的,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时代的传承人群在与历史、自然等环境的互动 中不断对非遗进行再创造。一方面,非遗项目需要在创新和传承相结合的良性互动中,为当代人理解和 认同,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另一方面,非遗的活态传承也要杜绝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例如,在一些旅游景点,泼水节火把节天天上演,那只是表演, 而非过节;带有恶搞甚至低俗性质的婚庆习俗强拉游客参与,目的就是让游 客为名目繁多的消费项目买单,早已失去了展示非遗项目、让游客了解认识非遗 的初衷。这种纯粹为了赚钱、改变非遗性质的所谓创新,实则是对非遗的严重破坏, 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是要坚决摒弃的。尊重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核心是保护 传承人,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保护传承人群获得收益的权利,在保护和传 承中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二、日本非遗活态传承的经验 日本是世界上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前列的国家,重视非遗的活态保护,他们的 许多做法都值得借鉴和学习。(一)创新求变的传承之路。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例,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传统金属工艺、漆 艺和陶艺制作时使用天然材料和传统技法,对器物形制、色泽、纹样进行改良创 新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和人们审美取向的改变。1974年日本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1992年国会进一步修正该法 律,加大了扶持力度。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坚持创新求变,因此多年来发展良好。(二)人间国宝的认定和保护。 非遗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 的动态文化,其声音、形象和技艺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传承人是确保 非遗活态性的核心因素。日本在非遗的保护中非常重视传承主体,强调对传统文化持有人的保护。 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传承人的认定。日本将那些具有高超技能,能 够传承某项文化的身怀绝技者,称为人间国宝.日本的这些人间国宝对所传承的技艺予以记录、保存并公开。 日本政府每年给这些人间国宝200 万日元补助金,用来培养和传承继承 人。因此,政府监督该笔款项的使用情况,人间国宝每年要向政府报告该笔款项的用途。日本对人间国宝的认定和扶持有力 推动了日本非遗的传承发展,能乐、歌舞伎、狂言这些日本传统的 艺术表演由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三)非遗保护中的儿童意识。 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是少数核心传承人的保护,还关系着培养传承群体,特 别是传承群体中的少年儿童。日本非常重视对传承群体中少年儿童的培养,为中小学生提供体验传统艺能 的机会。例如歌舞伎,20xx年开始举办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歌舞伎讲习会,从 20xx 年起,歌舞伎讲习会拓展到小学生,并且每年都予以实施。日本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重视日本传统文化的学习,设立了传统工艺 品课程,加深中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培养他们从小对传统 文化的喜爱和亲近之情。三、我国非遗活态传承的策略(一)互联网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更加贴 近年轻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被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接受与选择,拓展 其生长空间,以真正实现非遗的价值。微信推送、淘宝开店、视频课程,是许多非遗项目都在尝试的互联网背景下 活态传承的新途径。以桐乡竹编的传承之路为例,竹编传承人钱利淮和他的团队开创了竹芸工 坊,让竹编从小众作坊走向大众传承。他们根据受众的年龄和基础编写了生动直观的竹编网络课件,开设竹编私房 课的网络直播教学,并在竹芸微店上推出竹编 DIY 商品。钱利淮开创的互 联网+竹编的传承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普通大众可以根据需要在网上选购竹编材料,按照网络课程自己在家学习竹 编。浙江桐乡推出了非遗项目专题传习班的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剪纸、桃核雕刻、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木雕、麦秆画,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对非遗以及传统文化的 需求。非遗项目通过互联网汇聚人气,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到非遗项目实体店; 通过非遗项目实体店的展览、展示,创造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传统、 对于历史的敬畏,形成互联网与实体店的良性互动发展。社交媒体公众账号、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这些途径让非遗越来越进入普通公众 的视野。例如,浙江象山的非遗订阅号象山非遗,信息发布频率很高,阐释质朴 而到位,策划很接地气。中央美术学院发布的中国古典家具APP大受欢迎,这个APP运用游戏的 手法,实现明代榫卯家具的完成过程,在带给人们娱乐游戏的同时,使人们了解 到中国传统木作的灵魂-榫卯的技艺。这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明代榫卯家具APP,是数字化背景下将现代新技术与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成功典范。这个明代榫卯家具APP,使用户短时间内能够直观的认知榫卯家具的结构和 组合,让非遗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此外,通过开发非遗 游戏软件来扩大非遗在儿童、青年人中的传播。例如:南通蓝印花布的游戏软件收录了近千种蓝印布典型图案,该软件还可 用在苏绣、云锦等非遗项目中。二)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的支持和培训计划。人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问题。 除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之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第 29 条规定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目前,文化部已命名了 4 批共1986 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自20xx年起,补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 元,20xx年起提高为每人每年2万元。非遗的传承仅靠为数不多的代表性传承人作用甚微,还需要积极培养非遗持有者、从业者等非遗传承人群,通过非遗传承人群来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20xx 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 )正式启动,该研培计划是文化部联合教育部专门针对非遗保护发起的。 研培计划有助于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技艺能力,有助于非遗传承人群深入领 会传承项目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非遗活态传承的持久动力。(三)非遗走进少年儿童。 非遗的活态传承要在少年儿童中扎根。聘请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为中小学生常年授课,教授传统手工艺课程,为学校里的少年儿童讲好民族文化的每一课。 在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建立传统文化基地,将非遗烙印在少年儿童心中,鼓励 中小学生从小就树立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充分利用民俗、节日,让少年儿童在非遗实践环节参与技艺体验,在体验中 培养少年儿童对非遗的兴趣爱好。建立非遗博物馆,展示非遗项目的图文及实物,举办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互动 活动,点燃少年儿童非遗教育的火种。通过深入认知和参与非遗项目,使少年儿 童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后备力量。(四)非遗的海外传播。 将中国的非遗向世界传播推广,是进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以非遗项目剪纸为例,剪纸在中国多地广泛存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有剪纸。以剪纸为媒介,可以很好地起到文化交流沟通的作用。 在中国剪纸推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通过剪纸与世界进行沟通交 流,十多年间与不同国家进行以剪纸非遗为主题的创作合作,将剪纸作为国际间 交流共有的文化背景。这既推动了中国剪纸走出去在海外的传承,也促进了世界对中国剪纸艺术的 认同与接纳。从营销策略来看,将非遗产品上传到网络平台,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 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极为宽广的领域。【参考文献】1 王英杰。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理论界,20xx (4): 672 陈又林。从日本经验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神州民俗(学术 版),20xx(3): 10123 徐继宏,薛帅,郑蕾。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纪实N. 中国文化报,20xx-06-084 郑海鸥。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N.人民日报,20xx-06-08范文第一篇(2) 题目: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摘要: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在 此过程中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 产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与承载民族情感的核心载体 , 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 智慧的重要依据。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 是确保中华民族 文化、民族命脉得到有效传承的重要支撑。文章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的现状进行分析, 针对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 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参考。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现状; 对策;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 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 认识, 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 国务院于 20xx 年设立了文化遗产 日, 并自 20xx 年起将每年 6 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 调整设立 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最近几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从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逐 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保 护问题, 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和关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是依靠核心传承人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形 式来进行, 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文化财富, 更是各个民族精神的凝结成 果以及有效延续。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国内外公众也越来越注重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发展, 世界各国也逐渐重视对各民族精神 (非 物质文化) 的传承与保护。因为我国所包含的民族比较多样, 且发展历程久远, 因此中华民族所具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其他国家更加多样化。随着我国近年 来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经济全球体化趋势的快速发展, 以及世界各民族文 化相互交流造成的文化冲击, 非物质文化旅游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大等原因, 给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一、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从20xx年起,我国政府开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以期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提供全面的专业指导与技术规范。20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昆曲名列第一位。目前我国是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 有26个项目被列入名录。另外 还有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三项被列入联合国亟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尽管如此,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处于一个初步的阶段, 存在 如下主要方面的问题。(一)公众未具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认知, 缺乏保护意识 受民众态度及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诸多文化传承 人员认为是草根文化, 不具备高雅、优质的文化魅力, 进而导致非物质文化 遗产一直未得到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 展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公众尚未树立科学、正确、健康的保护意识, 也严 重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导理念,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增加了难度。 在某些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件的区域内, 当地政府会把非物质文化遗 产用于吸引产业投资、树立城市品牌形象、申报文化保护资金等项目建设中, 逐步落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评比工作, 进而有效推动当地社会经 济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组织在实际的工作过程 中, 也存在着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以及诸多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 进而导致非物 质文化遗产丧失了其本身具备的内在意蕴以及传统气息, 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能够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外在躯壳, 无法将其具备的内涵得到有效保护传承, 导致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地居民、保护人员等, 不能有效意识到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 在传承过程中未能表现出其应有的人文关怀。(二)社会未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公众缺乏参与意识 当前我国的建设方针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 在更高层 次上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关注以及营造非物质文化保护氛围中, 公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更 是提升当代人文精神品质、推进文化建设的主体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依 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体现民族精神、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基石, 加强对其的 保护传承必须要提升公众的实际参与度, 筑牢群众基础。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工作中, 存在着两个严重影响保护工作进度的因素, 即公众参与以及文 化保护氛围营造两方面。在工作中上述两个方面的欠缺, 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 具备的独特魅力和民族精神、内涵不能得到有效体现。且当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谓开发性保护 , 导致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 渐被应用于商业性开发, 虽然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却也破坏了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具备的原生环境氛围。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一) 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的有机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对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延续、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 措施, 主要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确认、博物馆档案建立存档等静态的保护措施, 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 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的传承、弘扬、振兴 等动态的保护措施。静态保护措施的核心是以记忆存放的形式 (物化载体) 来对 民族文化精神加强记忆以及有效传承, 通过有效利用博物馆的保护, 建档、存档 的档案保护等非物质文化保护机制等工作来落实。动态保护措施主要包含一下几 个方面:第一, 利用教育方式来有效传承文化遗产。教育方式主要是指, 切实确 保文化传承的实施, 将当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合理地穿插在中小 学生的课本内容中, 同时高等院校也应响应国家政策, 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选修课程来宣传、普及具体的保护知识, 或是直接培养传承人, 进而确保公众 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精神、文化价值等重要意义。第二, 采取有效开 发渠道来推动保护工作的落实。结合当前政府倡导实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以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在更高层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政策 , 加 大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与支持力度 , 加大资金的投入, 建立相应的鼓励扶持制 度,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落实。(二) 通过政府与市场等多种方式拓宽保护渠道当前, 我国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 , 通常采用以政府资 金辅助来加强对文物保护措施的形式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 此类保护 形式对于相关濒危的、能够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 的保护作用, 但相对于诸多依赖生存于传承人、传承主体手中的工艺绝技, 例如 曲艺、美术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通过科学手段和文字记载等措施来记录 传承, 则会直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变成固定下来的信息 , 逐步丧失其本 身的活态性。同时, 需要认识到旅游开发渠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反两 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把握好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限度。如果 能通过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 地方经济状况得以 改善, 则在有效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的同时 , 也能有效提高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承力度, 提升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三)提高公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 一定要正确认识到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形成环境以及功能变迁等背景信息, 加强与之对应的传承主体、所依存的文 化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关注, 有效激发公众的积极参与性。如广东汉剧、潮剧、凤 阳花鼓、成都糖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依靠当地传承主体自身的力量进行相 应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技艺的传承需要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氛围。我国政府已经制 定了文化遗产保护一系列的制度 , 设立文化遗产日 , 每年确定一个主题 , 来提高公众的了解和认识水平。通过有效利用当代媒体传播的多元化宣传手段, 以及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等方式和经常举办展览、论坛等活动使公众更 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 及时曝光破 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通过统一行动形成合力, 进而在社会各阶层产生一定程 度的影响, 提高公众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 形成良好的市场及舆论氛围。三、结束语综上所述, 针对如何完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笔者基于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提出采取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有机结合、拓宽政府与市场 保护渠道、营造健康传承氛围等对策以进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丰富的文 化内涵、文化价值,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对它们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各方的共同努 力。参考文献1 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 政法大学学报) , 20xx (5) .2 鲍红信.池州傩舞的现实处境与未来愿景一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与保护J.池州学院学报,20xx (5).3 刘芝凤和立勇.弱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刍议以福建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xx (1).4 刘宁.地方高校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研究J.大众文艺, 20xx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