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项目融资计划书_参考范文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8045985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1 大小:14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旧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项目融资计划书_参考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个旧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项目融资计划书_参考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个旧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项目融资计划书_参考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个旧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项目融资计划书个旧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项目融资计划书xx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述6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6二、 项目背景6三、 结论分析6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8第二章 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10一、 基本原则10二、 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10三、 突出问题12四、 主要目标13五、 市场导向战略规划15六、 强化现代物流发展支撑体系16七、 以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整体利益为中心的观念20八、 实施保障22九、 发展基础25十、 营销调研的方法27十一、 关系营销及其本质特征30十二、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32第三章 企业文化分析35一、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基因35二、 塑造鲜亮的企业形象38三、 企业价值观的构成43四、 品牌文化的塑造52五、 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63六、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与内容67第四章 SWOT分析73一、 优势分析(S)73二、 劣势分析(W)75三、 机会分析(O)75四、 威胁分析(T)76第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80一、 招聘活动过程评估的相关概念80二、 企业劳动定员基本原则83三、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86四、 确立绩效评审与申诉系统的内容和意义90五、 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制定程序93六、 企业劳动协作94第六章 公司治理97一、 证券市场与控制权配置97二、 高级管理人员106三、 激励机制110四、 监事116五、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119六、 公司治理的影响因子121第七章 财务管理分析127一、 分析与考核127二、 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的类型127三、 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129四、 筹资管理的原则131五、 存货管理决策133六、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135七、 财务管理原则136第八章 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141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41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41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42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43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4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45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4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48三、 偿债能力分析149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50第九章 项目投资计划152一、 建设投资估算152建设投资估算表153二、 建设期利息15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54三、 流动资金155流动资金估算表155四、 项目总投资15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56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5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57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第一章 项目概述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个旧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有限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二、 项目背景三、 结论分析(一)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二)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6079.6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229.0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9.56%;建设期利息58.4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96%;流动资金1792.0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48%。(三)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6079.61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3694.27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2385.34万元。(四)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201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6600.52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2560.44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33.17%。5、全部投资回收期(Pt):4.69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6985.54万元(产值)。(五)社会效益本项目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来源广泛,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本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废排放少,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本项目场地及周边环境经考察适合本项目建设;项目产品畅销,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显著,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6079.611.1建设投资万元4229.091.1.1工程费用万元3230.011.1.2其他费用万元899.531.1.3预备费万元99.551.2建设期利息万元58.441.3流动资金万元1792.082资金筹措万元6079.612.1自筹资金万元3694.272.2银行贷款万元2385.343营业收入万元201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16600.525利润总额万元3413.926净利润万元2560.447所得税万元853.488增值税万元712.939税金及附加万元85.5610纳税总额万元1651.9711盈亏平衡点万元6985.54产值12回收期年4.6913内部收益率33.17%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6433.48所得税后第二章 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一、 基本原则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统筹谋划物流设施建设、服务体系构建、技术装备升级、业态模式创新,促进现代物流与区域、产业、消费、城乡协同布局,构建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物流网络高效联通。创新驱动、联动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为牵引,深化现代物流与制造、贸易、信息等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和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现代物流发展全链条,提升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物流安全治理水平,完善应急物流体系,提高重大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二、 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企业之所以要大力开发新产品,主要是由于:(一)产品生命周期的现实要求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企业同产品一样也存在着生命周期。如果不开发新产品,当产品走向衰落时,企业也同样走到了生命周期的终点。相反,能不断开发新产品,就可以在原有产品退出市场时,利用新产品占领市场。(二)消费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方便、健康、轻巧、快捷的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消费结构的变化加快,消费选择更加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威胁,不得不淘汰难以适应消费需求的老产品,另一方面也给企业提供了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的机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许多高科技新型产品的出现,并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科技的进步有利于企业淘汰过时的产品,生产性能更优越的产品,并把新产品推向市场。企业只有不断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改造自己的产品,开发新产品,才不至于被排挤出市场。(四)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现代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才能在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竞争中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定期推出新产品,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和地位,提高竞争力,并扩大市场份额。三、 突出问题物流降本增效仍需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尚不健全,物流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利用不充分。多式联运体系不完善,跨运输方式、跨作业环节衔接转换效率较低,载运单元标准化程度不高,全链条运行效率低、成本高。结构性失衡问题亟待破局,存量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东强西弱、城强乡弱、内强外弱,对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布局、内需消费的支撑引领能力不够。物流服务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不强,低端服务供给过剩、中高端服务供给不足。货物运输结构还需优化,大宗货物公路中长距离运输比重仍然较高。大而不强问题有待解决,物流产业规模大但规模经济效益释放不足,特别是公路货运市场同质化竞争、不正当竞争现象较为普遍,集约化程度有待提升。现代物流体系组织化、集约化、网络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国家层面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不健全,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与世界物流强国相比仍存在差距。部分领域短板较为突出,大宗商品储备设施以及农村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航空物流等专业物流和民生保障领域物流存在短板。现代物流嵌入产业链深度广度不足,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不够,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支撑能力有待增强。行业协同治理水平仍需提升。四、 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创新发展能力和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物流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智慧物流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物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学研结合机制进一步完善,建设一批现代物流科创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铁路、民航等领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市场活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物流企业和知名服务品牌。物流服务质量效率明显提升,跨物流环节衔接转换、跨运输方式联运效率大幅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较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多式联运、铁路(高铁)快运、内河水运、大宗商品储备设施、农村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航空物流、国际寄递物流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取得明显成效。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物流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基本形成,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完成1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基本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干支仓配一体化运行更加顺畅,串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逐步完善,畅联国内国际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枢纽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建设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安全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提高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物流对经济社会运行的保障能力。冷链物流全流程监测能力大幅增强,生鲜产品冷链流通率显著提升。货物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铁路货运量占比较2020年提高05个百分点,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铁路、内河集装箱运输比重和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大幅上升。面向重点品类的逆向物流体系初步建立,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清洁货运车辆广泛应用,绿色包装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物流领域节能减排水平显著提高。现代物流发展制度环境更加完善,物流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化、集装化、单元化物流装载器具和包装基础模数广泛应用。社会物流统计体系、信用体系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行业协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展望2035年,现代物流体系更加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物流企业成长壮大,通达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更加有力,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五、 市场导向战略规划全面贯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要求企业不仅致力于创造近期的顾客满意,而且要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迁,致力于创造长期、整体顾客满意,实施有效的市场导向战略规划与管理。“战略规划的核心在组织的目标和能力与不断变化的市场机会之间建立和维持战略适配的过程。”“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始于对整体目标和使命的确定,使命随即被转化为详细的目标以指导整个公司的发展。”市场导向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正确选择和调整企业投资经营方向,并将企业的投资业务作为一个组合来管理。企业必须根据环境及其变化的要求,综合考虑顾客、社会和企业利益,决定进入哪些领域生产经营,哪些业务项目(经营单位)需要建立、保持、发展、收缩或撤销,并据以配置企业资源。(2)根据市场增长率、企业定位及其组合,测算每项具体业务单位的未来利润潜力。企业必须根据发展动态,而不是依据目前的销售额或利润来决定未来的业务发展方向。(3)从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规划。企业要对每一项业务制定一个“战略方案”,以实现其长期目标。同时,企业还必须根据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及它的目标、机会、能力和资源确定一个最有意义的战略规划,并使各项业务战略方案体现企业战略规划的基本要求。在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战略规划通常由四个组织层次构成。包括企业层次、部门层次、业务层次和产品层次。企业总部负责设计企业战略规划,指导整个企业进入有利的前景,决定给每个业务单位分配多少资源以及要开展或取消哪些业务。部门层次的规划,要对企业给予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各业务单位的战略规划则要保证该业务创造价值和利润。最后,每个业务单位内的每个产品层次(产品线、品牌等),为了达到该产品特定市场的预定目标,也要制定营销规划。以上这些规划要由企业的不同层次机构分别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进行检查、评估,以及采取改正措施。六、 强化现代物流发展支撑体系(一)培育充满活力的物流市场主体1、提升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方式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提升一体化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引导中小微物流企业发掘细分市场需求,做精做专、创新服务,增强专业化市场竞争力,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2、规范物流市场运行秩序统筹推进物流领域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和金融监管,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加大物流领域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有效引导过剩物流能力退出,扩大优质物流服务供给。引导公路运输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公路货物运输组织效率。(二)现代物流企业竞争力培育工程支持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加强软硬件建设,壮大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领军企业,参与和主导全球物流体系建设和供应链布局。支持和鼓励中小微物流企业专业化、精益化、品质化发展,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现代物流企业。(三)强化基础标准和制度支撑1、健全物流统计监测体系研究建立物流统计分类标准,加强社会物流统计和重点物流企业统计监测,开展企业物流成本统计调查试点。研究制定反映现代物流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科学系统反映现代物流发展质量效率,为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健全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强化物流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指导作用,鼓励高起点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推动国际国内物流标准接轨,加大已发布物流标准宣传贯彻力度。推动基础通用和产业共性的物流技术标准优化升级,以标准提升促进物流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物流标准实施评价体系,培育物流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3、加强现代物流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物流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向社会公开。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企业分类监管制度,完善物流行业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依法依规建立物流企业诚信记录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制度,提高违法失信成本。4、加强物流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物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日常安全抽查,推动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物流企业承运物品、客户身份等信息登记规范化水平,加强运输物品信息共享和安全查验部门联动,实现物流活动全程跟踪,确保货物来源可追溯、责任能倒查。提高运输车辆安全性能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规范车辆运输装载,提升运输安全水平。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提升物流相关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四)物流标准化推进工程研究制定现代物流标准化发展规划,完善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加强多式联运、应急物流、逆向物流、绿色物流等短板领域标准研究与制订。制修订一批行业急需的物流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物流单证、智慧物流标签标准,以及企业间物流信息采集、信息交互标准和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开发、通用接口、数据传输等标准。完善包装、托盘、周转箱等标准,加强以标准托盘为基础的单元化物流系统系列标准制修订,加快运输工具、载运装备、设施体系等标准对接和系统运作,提高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推动完善货物运输、物流园区与冷链、大件、药品和医疗器械、危化品等物流标准规范。推进危险货物在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环节标准衔接。加快制定智慧物流、供应链服务、电商快递、即时配送、城乡物流配送等新兴领域标准。推进面向数字化与智慧化需求的物流装备设施标准制修订。积极参与国际物流标准制修订。(五)打造创新实用的科技与人才体系1、强化物流科技创新支撑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物流重大基础研究和示范应用,推动设立一批物流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产学研结合的物流科创中心,开展创新技术集中攻关、先进模式示范推广,建立成果转化工作机制。鼓励物流领域研究开发、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创新服务机构发展,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2、建设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发挥物流企业用人主体作用,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高等院校物流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培育复合型高端物流人才。加快物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企业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现代物流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指导推动物流领域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积极开展物流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竞赛。实现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衔接,进一步推动物流领域1+X证书制度和学分银行建设。对接国际专业认证体系,提高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水平,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实施新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物流领域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审,逐步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七、 以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整体利益为中心的观念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相关群体利益多元化、环境破坏、资源短缺、人口爆炸、通货膨胀和忽视社会服务等问题日益突出,要求企业顾及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整体与长远利益,即社会整体利益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西方市场营销学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如人类观念、理智消费观念、生态准则观念、绩效营销观念等。其共同点是认为企业生产经营不仅要考虑消费者需要,而且要考虑消费者、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这类观念可统称为全方位营销观念或社会营销观念。全方位营销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与营销相关,企业和组织应该以对营销项目、过程和活动的开发、设计及实施的范围和相关关系的了解为基础,实施更加整体化、更具一致性的策略,以维护与增进顾客和社会的福利。全方位营销主要包括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内部营销和绩效营销四个部分。其中,关系营销要求企业与重要团体一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和其他营销伙伴建立长期、互惠的满意关系,形成营销网络,以获得并保持长期的业绩和业务。整合营销要求通过设计营销活动并整合营销项目,使为顾客创造、传播和传递价值的能力最大化。内部营销要求成功地雇用、培训和激励有能力的员工,使之更好地为顾客服务。绩效营销要求审视营销获得的商业回报,并更广泛地关注营销对法律、伦理、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效应。全方位营销观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深化与发展。市场营销观念的中心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但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即在满足个人需求时,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发生矛盾,企业的营销努力可能不自觉地造成社会的损失。市场营销观念虽也强调消费者的利益,不过它认为谋求消费者的利益必须符合企业的利润目标,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保障企业的利润要放在第一位。全方位营销观念则强调,要以实现消费者满意以及企业内外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的长期福利作为企业的根本目的与责任。理想的市场营销决策应同时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与愿望;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企业及其营销伙伴的营销效益。树立并全面贯彻适应现代市场环境要求的新观念,包括营销观念和全方位营销观念,建立真正面向市场的企业,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八、 实施保障(一)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按规定放宽物流领域相关市场准入,消除各类地方保护和隐性壁垒。推动物流领域资质证照电子化,支持地方开展一照多址改革,促进物流企业网络化布局,实现企业注册、审批、变更、注销等一网通办,允许物流领域(不含快递)企业分支机构证照异地备案和异地审验。推动物流领域(不含快递)资质许可向资质备案和告知承诺转变。大力推动货车非法改装治理,研究制定非标准货运车辆治理工作方案。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通关+物流服务,提高口岸智慧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部门间物流安检互认、数据互通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安检。支持航空公司壮大货运机队规模,进一步简化货机引进程序和管理办法,优化工作流程,鼓励航空物流企业走出去。(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跨部门、跨区域政策协同,着力推动降低物流成本等重点工作。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推进投融资、运输组织、科技创新等体制机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推动铁路货运市场主体多元化和服务创新发展,促进运输市场公平有序竞争。鼓励铁路企业与港口、社会物流企业等交叉持股,拓展战略合作联盟。(三)强化政策支持1、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海依据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要求,完善物流设施专项规划,重点保障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和港航设施等的合理用地用海需求,确保物流用地规模、土地性质和空间位置长期稳定。创新物流用地模式,推动物流枢纽用地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提升土地空间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支持物流仓储用地以长期租赁或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方式供应。支持物流企业利用自有土地进行物流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支持依法合规利用铁路划拨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物流基础设施。2、巩固减税降费成果落实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有关部署,推进现代物流领域发票电子化。按规定落实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购置挂车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等税收优惠政策。严格落实已出台的物流简政降费政策,严格执行收费目录清单和公示制度,严禁违规收费,坚决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依法治理只收费、不服务的行为。清理规范铁路、港口、机场等收费,对主要海运口岸、机场地面服务收费开展专项调查,增强铁路货运收费透明度。对货运车辆定位信息及相关服务商开展典型成本调查,及时调整过高收费标准。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按市场化方式发起成立物流产业相关投资基金。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对骨干物流企业和中小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引导资金流向创新型物流企业。在仓储物流行业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保险,提升鲜活农产品经营和质量安全风险保障水平。(四)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国际物流通道沿线国家协作机制,加强便利化运输、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等方面合作。持续推动中欧班列关铁通项目在有合作意愿国家落地实施。逐步建立适应国际铁路联运特点的陆路贸易规则体系,推动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加强与国内外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探索使用铁路运输单证开展贸易融资。九、 发展基础物流规模效益持续提高,十三五期间,社会物流总额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超过300万亿元,年均增速达56%。公路、铁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营里程以及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快递业务量均居世界前列,规模以上物流园区达到2000个左右。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稳步下降,202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降至147%,较2015年下降13个百分点。物流资源整合提质增速,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物流要素与服务资源整合步伐加快,市场集中度提升,中国物流企业50强2020年业务收入较2015年增长超过30%。航运企业加快重组,船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民航货运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进,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物流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物流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物流规模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运输结构加快调整,铁路货运量占比稳步提升,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速超过20%。仓储结构逐步优化,高端标准仓库、智能立体仓库快速发展。快递物流、冷链物流、农村物流、即时配送等发展步伐加快,有力支撑和引领消费结构升级。科技赋能促进创新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网络货运、数字仓库、无接触配送等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自动分拣系统、无人仓、无人码头、无人配送车、物流机器人、智能快件箱等技术装备加快应用,高铁快运动车组、大型货运无人机、无人驾驶卡车等起步发展,快递电子运单、铁路货运票据电子化得到普及。国际物流网络不断延展,我国国际航运、航空物流基本通达全球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截至2020年底,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0多个国家的90多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3万列,在深化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推进复工复产中发挥了国际物流大动脉作用。企业海外仓、落地配加快布局,境外物流网络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出台实施,特别是物流降本增效政策持续发力,放管服改革与减税降费等取得实效。物流市场监测、监管水平明显提升。物流标准、统计、教育、培训等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物流诚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行业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十、 营销调研的方法(一)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代表性直接影响调查资料的准确性。根据调研的目的及人力、财力、时间情况,要适当地确定调查样本的多少和确定调查对象。1、普查和典型调查普查是对调查对象进行逐个调查,以取得全面、精确的资料,信息准确度高,但耗时长,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大。典型调查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据以推论总,体。只要样本代表性强,调查方法得当,典型调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抽样调查当调查对象多、区域广而人力、财力、时间又不允许进行普查时,依照同等可能性原则,在所调研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来推论全体。常用的抽样方法有:(1)纯随机抽样。完全不区别样本是从总体的哪一部分抽出,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出来。如采用抽签法或乱数表法。(2)机械抽样。遵照随机原则,将全部调查单位按照与研究标志无关的一个中立标志加以排列,严格按照一定的间隔机械地抽取调查样本。由于样本在总体中分配较均匀,样本代表性也较大。(3)类型抽样。实行科学分组与抽样原理相结合,先用与所研究现象有关的标志,把被研究总体划分为性质相近的各组,以减低各组内的标志变异度,然后在各组内用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的方法,按各组在总体中所占比重成比例地抽出样本。这种方法也叫类型比例抽样,样本代表性更大,可得到较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更精确的结果。(4)整群抽样。上述方法都是从总体中抽取个别单位,整群抽样则是整群地抽取样本,对这一群单位进行全面观察。其优点是比较容易组织,缺点是样本分布不均匀,代表性较差。(5)判断抽样。由专家判断而决定所选的样本,也称立意抽样。(二)收集资料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固定样本连续调查用抽样方法,从母体中抽出若干样本组成固定的样本小组,在一段时期内对其进行反复调查以取得资料。调查技巧可采用个别面谈、问卷调查、消费者日记或观察记录调查。固定样本连续调查能掌握事项的变化动态,分析发展趋势。但如持续时间长,被调查者会感到厌烦。所以,对一般问题的调查,往往采用一次性调查,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询问法。2、观察调查由调查人员到现场对调查对象的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记录,据以研究被调查者的行为和心理。这种调查多是在被调查者不知不觉中进行的,除人员观察外,也可利用机械记录处理。如广告效果数据,国外多利用机械记录器来收集。直接观察所得的资料比较客观,实用性也较大。其局限性在于只能看到事态的现象,往往不能说明原因,更不能说明购买动机和意向。3、实验法在给定的条件下,通过实验对比,对营销环境与营销活动过程中某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如通过一项推销方法在特定地区及时间的小规模实验,并用市场营销原理分析其是否值得大规模推行,即销售实验。4、询问调查按预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或调查表,通过口头、电话或书面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口头询问不仅能当面听取被调查者的意见,还可观察其反应,发现新问题,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可靠的资料;缺点是花费时间和人力较多,调查结果还会受调查人员的询问技巧及主观因素影响。电话调查取得信息最快,回答率也较高,而且同城电话费用也较低;不足之处是被调查对象限于通电话者,对问题只能得到简单的回答,有时不易得到被调查者合作。通信调查一般是将所要收集的资料设计成问卷,其调查面宽,能深入城乡各地,被调查者也有充分时间考虑;主要缺点是回收率低、周期长,有时因误解问卷或不愿认真回答造成误差较大。十一、 关系营销及其本质特征约翰伊根认为对关系营销目标最好的描述是:“在适当情况下,识别和建立、维持和增进同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同时在必要时终止这些关系,以利于实现相关各方的目标;这要通过相互交换及各种承诺的兑现来实施。”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关系营销致力于与主要顾客建立互相满意且长期的关系以获得和维持企业业务。”关系营销是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认为企业营销乃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关系营销将建立与发展同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关键变量,把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核心。关系营销奉行的黄金法则是:同等条件下,人们将和他们认识、喜欢并且信任的人做生意。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信息沟通的双向性。社会学认为关系是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机渠道,良好的关系即是渠道畅通,恶化的关系即是渠道阻滞,中断的关系则是渠道堵塞。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既可以由企业开始,也可以由营销对象开始。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可以使企业赢得更多、更好的支持与合作。(2)战略过程的协同性。在竞争性的市场上,明智的营销管理者应强调与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的、彼此信任的、互利的关系。这可以是关系一方自愿或主动地按照对方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可以是关系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各具优势的关系双方,互相取长补短,联合行动,协同动作去实现对各方都有益的共同目标,可以说是协调关系的最高形态。(3)营销活动的互利性。关系营销的基础,在于交易双方相互之间有利益上的互补。如果没有各自利益的实现和满足,双方就不会建立良好的关系。关系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要求互相了解对方的利益要求,寻求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并努力使双方的共同利益得到实现。真正的关系营销需要达到关系双方互利互惠的境界。(4)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关系营销要求建立专门的部门,用以追踪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关系营销应具备一个反馈的循环,连接关系双方,企业可由此了解到环境的动态变化,根据合作方提供的信息,以改进产品和技术。信息的及时反馈,使关系营销具有动态的应变性,有利于挖掘新的市场机会。十二、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又称市场营销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企业的一切计划与策略应以消费者为中心,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与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市场营销观念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西方各国企业更加重视研究和开发,大量军工企业转向民品生产,社会产品供应量迅速增加,市场竞争进一步激化。同时,西方各国政府相继推行高福利、高工资、高消费政策,社会经济环境也出现快速变化。消费者有较多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消费需要变得更加多样化,购买选择更为精明,要求也更为苛刻。这种形势迫使企业改变以卖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转向以顾客为中心,重视顾客“感觉和反应”的理念。该理念认为,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是: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为其选定的目标,市场创造、交付和传播顾客价值,更好地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执行市场营销观念的企业,称为市场导向企业。其座右铭是:“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供应什么”。市场营销观念相信,得到顾客的关注和顾客价值才是企业获利之道,因此必须将旧观念下企业“由内向外”的思维逻辑转向“由外向内”。它要求企业贯彻“顾客至上”的原则,将营销管理重心放在首先发现和了解“外部”的目标顾客需要,然后再协调企业活动并千方百计去满足它,使顾客满意,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因此,企业在决定其生产、经营时,必须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及企业本身的条件,选择目标市场,组织生产经营。其产品设计、生产、定价、分销和促销活动,都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产品销售出去之后,还要了解消费者的意见,据以改进自己的营销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顾客满意程度。总之,市场营销观念根据“消费者主权论”,相信决定生产什么产品的主权不在于生产者,也不在于政府,而在于消费者,因而将过去“一切从企业出发”的旧观念,转变为“一切从顾客出发”的新观念,即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满足消费者需要来进行。市场营销观念有四个主要支柱:目标市场、整体营销、顾客满意和盈利率。与推销观念从厂商出发,以现有产品为中心,通过大量推销和促销来获取利润不同,市场营销观念是从选定的市场出发,通过整体营销活动,实现顾客需求的满足和满意,来获取利润、提高盈利率。第三章 企业文化分析一、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基因(一)企业文化基因有规律性正像其他生命体有其自身的基因一样,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也有自身的基因,这个基因就是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基因。而基因的不同,从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规模、效率、市场表现、品牌特征,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状态,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能否做大,能否保持持续发展,始终繁荣兴旺,最终是由基因好坏决定的。成功的企业尽管有不同的经验,但在文化基因上一定能找到共同点;反之,失败的企业其失败的原因虽各有不同,但把千千万万个失败的案例放在一起研究,一定能找到基因缺陷的规律。美国兰德公司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每倒闭1000家企业,可能有850家企业是决策失误造成的;而在这850家企业中又有600家是多元化所致。这说明这些倒闭企业经营理念出了问题,实际上就是经营文化基因有共同缺陷。阿里德赫斯有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一长寿公司,书中谈到,十年前的500强,到今天已经有1/3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呢?它只是大,文化基因不一定是最好的。又比如,美国连续出现的大公司舞弊事件,证明是基因出了问题。美国金融世界杂志和英国英特品牌公司每年分别评选出的世界50个驰名商标为什么往往比较稳定,原因在于这些驰名商标有很多共同的好的基因,即非常重视文化的积累,底蕴深厚。它们的无形资产价值一般超过有形资产价值。成功的中外企业之所以百年不衰,其背后是有优秀文化基因的。长寿公司一书总结出成功企业的四条原则:一是对环境非常敏感,与时俱进,关注变化,适应市场和外界的需求;二是员工对企业有较强的认同感,即文化上的同一性;三是公司的宽容性很强;四是财政比较保守,有审慎的财政政策,敢冒风险,但比较谨慎。这可能就是长寿公司的一部分共同基因。(二)企业文化基因有可分性依据千差万别的企业的分类,也可以对企业文化基因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企业,其基因有共同之处,因此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基因组。如按企业所有权归属不同,可划分为国有企业文化基因组、民营企业文化基因组和股份制企业文化基因组等。不同的基因组是有很大差异的,因为不同类型的企业诞生的时代、所处的环境、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方面都不同,因此它们的基因组合是不同的。比如,国有企业文化基因组有很多优势,包括长期形成的全局意识、民族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永争一流的精神等;但也有基因缺陷,比如说等级思想、依赖思想、求稳意识、平均主义、保守思想、信用缺失等。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有他们的文化基因优势,比如强烈的市场意识、盈利意识、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但也不能忽视他们的文化短视症,如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等,还有小富即安的保守意识、家族主义或泛家族主义的小家文化等。如果按产业划分,可划分为传统产业企业文化基因组和新型产业企业文化基因组等,如以IT行业为主的中关村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创新、冒险、宽容等文化基因与传统的煤矿、钢铁、石油等企业的求稳定、顾大局、讲奉献等文化基因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按地域划分,可划分为浙商文化基因组、京商文化基因组、晋商文化基因组、徽商文化基因组等,不同地域的企业,受不同经济、社会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其文化基因就有很大不同。除此以外,还可以按历史、规模等划分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基因组。(三)企业文化基因有可塑性企业文化基因与纯粹遗传学意义上的基因有所不同,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为决定这些基因的企业自身因素和各种环境因素是可变与可控的,因此企业文化基因也是可变、可改造的。不过,既然是基因,就不太容易改变和改造,不像修理一部机器、革新一个生产流程和改变一项管理制度那样容易。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工程是一项基因再造工程,具有明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二、 塑造鲜亮的企业形象(一)企业形象的基础企业形象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竞争手段。它的背后是质量、信誉及良好的顾客满意度。如果没有质量、信誉及良好的顾客满意度为基础,企业形象只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靠“包装”塑造出来的企业形象,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1、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形象的有形基础,也是企业产品形象和服务形象的本质属性。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谈得上形象问题。质量是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通行证。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企业强调质量,不仅重视产品质量,更重视服务质量。在市场日益繁荣、商品日益丰富的今天,服务的内涵和外延空前地扩大了。传统的企业为了扩大经营,增加利润,往往是靠追加资金、降低成本、添置新设施等手段,而现代企业的经营则更注重“高附加值服务”。只有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服务”,才能赢得顾客的信赖与忠诚,在顾客心目中树立起代表着崇高价值的企业形象。从现代市场观念来看,服务不仅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而且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需求”的现代理念。通常,当顾客接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时,就会在心目中对该企业的“质量”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与评价,这种认识与评价,不管是好是坏,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传播,其中对企业不好的认识与评价的传播速度会更快,这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因此,成功的企业深知,质量是企业形象的生命,并极力谋求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进而带动整个经营管理质量、环境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也是更新企业形象的关键。2、信誉信誉是企业长期诚信经营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各种具体形象的综合反映。一个信誉良好的企业,必定视信用为生命,把践约守信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信条,在销售产品和销售服务的同时,也在销售企业的信誉,树立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可信赖度。信誉构成企业形象的无形基础。提升企业信誉,方实企业形象的无形基础,企业就要在经营服务和管理活动中,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取信于顾客,取信于合作者,取信于社会公众。在企业内部,领导取信于员工;员工取信于企业。3、顾客满意度无论是企业的产品质量还是信誉,都是以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来衡量的。建立顾客满意的管理系统,显示以顾客利益为重的真诚,将顾客满意所引发的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这是现代企业客户管理的基本理念。企业形象最终是由顾客评价的,企业若没有顾客支持,就无好形象可言。所以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顾客达到满意,即使再先进的技术、再优质的产品,如果不能满足顾客的意愿,不为顾客所需要,这样的企业及其产品也是无用的。可以说,使顾客满意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出发点,从企业理念的确立,到领导者、员工素质的提升和作风的改变,到产品、服务及经营管理质量的提高,到公共关系的开展,再到环境的改善,均应以顾客为轴心,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综上所述,企业的质量和信誉构成了企业形象的有形基础和无形基础,而这两个基础又是以顾客满意度为核心和灵魂的,所以塑造企业形象的过程实质上是处理企业与顾客、企业与社会公众关系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就是打好“群众”基础,就是要赢得顾客的心,进而赢得社会公众的心,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使顾客满意的企业才是不可战胜的。(二)企业形象的塑造原则塑造企业形象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实际运作中既要按照其内在的规律办事,又需要创造性地工作。塑造企业形象实践中应坚持以下三条原则。1、差别化原则塑造企业形象要突出个性,强调差别化。企业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坚持别具一格,勇于创新形象。具体来说,企业坚持差别化,要突出国家或地区特色、行业文化特色和企业文化特色;企业要根据客观需要,着力抓好突破口;企业要应用象征性标记,如商标、店徽等,通过视觉识别设计,使企业特征易于传播,便于记忆,使企业形象深入人心。2、整体性原则企业形象的塑造,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首先,企业形象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相互渗透,构成企业统一的整体文化。企业形象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外在表现,而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伦理道德则是企业形象的精髓和灵魂,对企业形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塑造企业形象,不能离开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培育。其次,企业形象的塑造,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的整体形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每一个环节具体形象的凝结,员工优秀,必然给企业整体形象增辉。因此,塑造企业形象绝不仅仅是领导者的事,而且是全员的事,更何况企业形象构成要素中就包含“员工形象”。最后,企业形象的塑造必须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营创新、市场开发结合起来,与企业管理的改善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做好宣传推广,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3、战略性原则塑造企业形象是企业对未来的投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企业投入较大的精力和费用,花费很长的时间,需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塑造企业形象,实际上包含着三种行为:挽救形象,即扭转不良的企业形象;维护形象,即避免现实良好的企业形象受损;更新形象,即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形象定位,创造更受社会欢迎的形象。对一个具体企业而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述三种行为的侧重点虽不同,但都具有战略意义。不良的形象不能及时挽救,任其自然发展下去,企业就会失去顾客,失去公众,失去市场;现实良好的形象不注意随时精心维护,一旦受损,再想扭转,将会事倍功半,其损失难以估量;现有形象不能随环境改变而及时更新,企业形象就会落伍,时间长了就会被顾客和社会公众所遗忘。因此,企业必须把塑造形象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使企业形象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常变常新,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特有力量。三、 企业价值观的构成(一)企业价值观的层次企业价值观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具有丰富的内容,若从纵向系统考察,可分为个人价值观、群体价值观和整体价值观三个层次。1、个人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是员工在生活、工作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包括人生的意义、工作的目的、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观念。比如,员工是把工作看做是神圣的事业,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否关心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忠诚度如何?是否把为企业所做的创造、奉献,为企业所尽的责任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意义?是否把企业的成败荣辱视为自己的成败荣辱?能否像关心自己的荣誉一样关心企业的信誉?等等。对企业、对工作、对金钱荣誉的不同看法,形成了员工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员工价值观的形成,受其年龄、个性特征、需求结构、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学识、能力、兴趣爱好、人生理想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员工的需求结构看,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需要,包括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物质需要,如衣、食、住、行等;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包括免除各种危险和威胁的需要,如医疗、养老保障等;第三层次是感情和归属需要,包括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得到友爱等;第四层次是地位和受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心、名誉的满足,事业成就的认可等;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发挥最大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成就其所能达到的最大目标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人通常是按照需要的层次等级去追求需要的满足的。就是说,只有在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追求地位、被尊重,乃至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一般来说不再是难题,他们更多地追求个性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企业员工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不可避免。如何使员工感到企业是发挥自己才能、自我实现的“自由王国”,从而愿意把个人价值融进企业整体价值当中,是当代企业管理者需要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2、群体价值观群体价值观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它影响个人的行为和组织的行为。正式群体是指有计划设计的组织机构,它的价值观是管理者思想和信念的反映。非正式群体是指企业员工在共同工作过程中,由于共同的感情、利益等人际关系因素而自然结成的一种“联合体”。在“联合体”内部,各成员配合默契,自觉和不自觉地影响着企业组织的行为。正式群体,尤其是科层化的正式群体,其本身就是一种体制,成员间关系明确,职务角色所包含的内容和价值也相当明确,其职权范围包含着互助关系、服从关系以及机能关系,具有一定的等级色彩。正式群体最关心组织成员的忠诚与否,而易于忽略不同人的个性差异。企业是由若干小正式群体构成的,这些小正式群体的价值观与企业整体价值观总体是一致的,但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摩擦或矛盾。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善于把企业内部不同群体的目标融入企业整体目标之中,使群体成员认识到,只有实现了企业整体的目标,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才有可能实现。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