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观经济分析试卷B2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172579304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微观经济分析试卷B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宏微观经济分析试卷B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宏微观经济分析试卷B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宏微观经济分析考试试卷(B2)题号一二三总 分分数得分评卷人一、分析题(共40分)怎样解决失业问题? 根据联合国国际劳工局发布的年度报告,2004年全球失业总人数为1.847亿人。其中,中国城市登记失业人口17%。如果加上农村总失业人口,中国失业人数将达到2亿,超过其他国家登记失业人数总和。 失业是造成贫穷的重要原因,失业人员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更加脆弱。失业的存在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失业和通货膨胀一样成为跨世纪的世界难题。为什么会产生失业 1.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劳动力的供给越来越多 由于现代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使全球人口迅速增加,劳动力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公元前100万年,世界人口仅为12万,旧石器时代人口翻一番至少需要3万年。1650年世界人口增加到5亿,1830年为10亿,从1830年,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分别为100年、30年、15年和两个12年。 据有关权威机构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80亿,2050年将增加到93亿。而根据科学家测算,地球最多只能生存100150亿。假若世界人口继续这样增长下去,人类将遭遇毁灭性的灾难,人们将不再讨论人类的失业问题,而是去讨论地球的“失业问题”! 赵金红在人口问题困扰世界一文中写到:“3月13日,联合国发表最新的世界人口报告,预测全球人口将在今年7月达到67亿,比2000年增加近5.5亿,平均每年增长7800万,相当于德国的人口数量。如果让世界上的人一个接一个排列起来,可以在地球与月球之间站出20排。”(2007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再看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公元前5000年为493万、秦朝初期2000万、西汉初期1300万、三国末期2500万、1391年5677万、1662年7681万、1820年38100万、1912年44294万、1952年57058万、1958年65350万、1968年77617万、1978年96259万、1988年111026万、1998年124870万、2006年131448万。 由于地球的质量、体积、表面积都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地球的资源、每一个国家的资源也都是有限的,无法创造出无限增多的就业岗位。所以,人口的快速增长成为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现在地球上还象公元前100万年那样只有12万人,无论科学技术怎样发展,也许我们都不会去讨论失业问题,而是去讨论怎样进行人口生产的问题! 2.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由于蒸气机、电动机、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逐步实现从手工劳动到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转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劳动力的供给越来越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二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形成了大量失业人口。 怎样才能消灭失业 1.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供给 由于地球的体积、质量、表面积都是有限的,并且不能无限扩大,这就决定了地球不能生存无限增长的人类。 无论科学技术怎样发展,人类转移到其他星球去生存的可能性几乎都是零。尽管宇宙中可能会存在无数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体,但地球上的人类却永远无法大规模地转移出去!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如果保持人口总数稳定和劳动力供给稳定这一目标能够实现,新增劳动力造成失业这一现象就会消除。至今对计划生育仍没有足够的认识,还在盲目进行人口生产,那就只好让他去失业! 2.在不能以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失业问题的条件下,缩短每个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必然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唯一出路 将来的某一天,科学技术发展到无人工厂得到普及,机器人制造机器人,人类的劳动几乎全都由机器人去完成,人类岂不是要全都失业?科学技术究竟是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还是带来了失业的灾难? 其实,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只是生活的便利,生活质量的提高,劳动强度的减轻,工作时间的缩短,从而使休息、娱乐、学习时间增多。失业并不是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而是人们自己制造出来的。 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相应缩短每个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就不会减少劳动力的需求。在18世纪最后30 年至19世纪上半叶,工人的劳动时间每天长达12、 14、 16小时,有的甚至达到18 小时以上。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由此,8小时工作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在世界各国成为法定工作时间。然而,121年过去了,我们还在执行8小时工作制,难道8小时工作制是永远不能变更的吗?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早就对工作时间问题作出了科学的预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劳动生产力愈增加,劳动日便愈能缩短;劳动日越缩短,劳动强度便俞能增加。”“在劳动强度与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时候,劳动越是均等地分配于社会一切有工作能力的成员间,一个社会阶层越是不能把劳动的自然必要性,由他自己转嫁于别人,社会劳动日中必须用来从事物质生产的部分就会越是缩小,个人从事自由活动,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部分就会越是增大,从这方面看,劳动日缩短的绝对的限界,就是劳动的普遍化。” 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说:“其实我们可以设想,在这样的组织(指共产主义社会对劳动力的合理组织论共产主义社会一书编者)下,由于我们利用了现在完全没有利用的或者利用得不够恰当的劳动力,每个人的一般工作时间就会比现在缩短一半。” 列宁在泰罗制是机器对工人的奴役一文中写到:“泰罗制(径自违背它的创始人的本意)准备着这样一个时代的来临:无产阶级把全部社会生产掌握在自己手中,指定工人自己的委员会去合理地分配并调整全部社会劳动。大生产、机器、铁路、电话所有这一切将有无限的可能性把组织起来的工人的工作时间缩减为现在的四分之一,并保证他们享受到等于现在四倍的福利。”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写到:“首先需要把每天的劳动时间至少缩短到六小时,然后再缩短到五小时。这是使社会成员有充分的自由时间来获得全面教育所必须的。” 产生失业的根本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后,劳动时间却没有相应地缩减,因此,失业就不可避免! 我们听到一些下岗失业人员说道:“早知道实现现代化我们会下岗失业,那还不如不去实现四个现代化!” 4.1%的失业率对失业者本人来说却是100%的失业率! 就业人数和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和每个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成反比。只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断缩短每个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世界就永远不会有失业! 既然从19世纪上半叶到一战结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从每天12、14、16、18小时缩短为8小时,一战结束至今又将近一个世纪,为什么不能把劳动时间缩减为7小时、6小时、甚至4小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不断缩短每个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要使每个劳动者工作时间逐步缩短。 人类不会以抛弃现代生产工具,回到石器时代为代价来解决失业问题,也不应该以战争、饥饿、贫困等反人道的方法来减少人口总量来解决失业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促进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在不能以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失业问题的条件下,缩短每个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必然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唯一出路!你对文中解决失业的观点认同吗?请你谈谈如何解决失业问题? 得分评卷人二、分析题(共30分)囚徒困境有两个犯罪嫌疑人,因偷窃被抓并且被怀疑犯有杀人罪。被抓之前他们建立了攻守同盟,从图看,都保持沉默是最有利的(各判刑一年)。 但经济理性导致没有人遵守协定,因为,坦白符合个人理性需求,结果,都坦白构成均衡(一8,一8即纳什均衡)。请运用“囚徒困境”原理,解释企业之间在产量、价格、市场等方面的竞争关系得分评卷人三、分析题( 30分)做大乘数面对通货紧缩和亚洲等地区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中央政府正确地采取了扩大内需和避免风险的基本对策。然而,尽管扩张性的宏观政策的力度很大,其带动作用却非常有限,连续降息并没有将股市刺激起来,财政扩张也只使国有部门的投资有所增长,而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的非国有部门的投资呈负增长。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现在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倾向,被称为凯恩斯主义。凯恩斯是个英国贵族,也是个经济学家。在他学术生涯的颠峰时期,正好(不巧)赶上了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大萧条。他提出的救治方案就是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即降低利率;也包括财政政策,主要是赤字政策和公共工程。但是这些政策之所以被称为政策,而不是政府的单打独斗,就意味着它要在社会上产生连锁反应,使效果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政府的努力。为了解释这样的效果,凯恩斯提出了“投资乘数”的概念。意思是说,当政府比正常情况新增一笔公共工程的投资时,由于该工程要雇用工人和购买设备与原材料,就要支付工资和贷款;而贷款也最后会变成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工人的工资。因此投资会引致消费,消费支出又会变成生产消费品的工人收入,即消费又会引致新的消费。如此循环往复,一笔投资就会变成数倍于这笔投资的需求。这个倍数就是乘数,一个扩张的财政政策的直接效果,就是财政扩张的数额乘以“投资乘数”。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又叫“凯恩斯乘数”。 后来,乘数概念在经济学中泛滥,又有人提出“存款乘数”。意思是说,当银行新增一笔存款时,银行会扣掉一定比率的准备金,然后再把它贷出去;获得贷款的企业或者用来支付货款,或者暂时存入银行,无论如何,都会又回到银行;银行仍旧按上面的办法处理。如此循环,也会使这笔新增存款“创造”出数倍于原来的存款来。这个倍数就是“存款乘数”。有趣的是,上面讲的“投资乘数”,今天正好对应于财政政策;而“存款乘数”,正好对应于今天的货币政策,因为所谓“新增存款”是降息所至。当我们讨论或预测政策效果时,有两个简单的因素:一个是政策本身的力度,一个是“乘数”。当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我们既可以说,政策的力度不够,又可以说,乘数不大。经济学家自然可以讨论政策力度问题,但这更多地是政府的事情;并且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有很多的约束条件的,不是可以任意使用的。例如,财政的首要功能,还是筹措公共物品的资源。当财政本身吃紧时,发挥政策作用的余地就很小,更为积极的因素是“乘数”。 毫无疑问,在政策力度一定的情况下,如果政策效应较小,就意味着乘数较小,而又是什么决定乘数呢?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注意到,无论是“投资乘数”还是“存款乘数”,其产生和大小都和经济活动及其频率相关。具体地说,就是商品交易的频率和金融交易的频率。交易频率高,也可以说是交易效率高。这就涉及到市场的发育和成熟程度了。在我国,市场制度刚刚建立不久,它信用不足,也缺乏效率,所以交易效率就会较低,交易速度就会较慢,在有些时候,交易甚至会受阻。一旦交易缓慢或受阻,形成乘数的循环就会较少,乘数也自然会很小。 事情还不仅仅如此。政策力度与乘数之间,也不是简单的相乘关系,有时两者会互相冲突。政府政策相对于经济制度也并非中性,它经常会产生“体制效应”,即政策本身会对经济制度产生影响。这就存在一种可能性,即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导致负面的体制效应,损害市场制度的改进和完善,结果会使乘数变小。譬如,为了筹措更多的财政资源以支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政府扩大了对市场的管制范围,结果损害了市场的效率;又譬如,为了避免金融风险,政府采取了过分保守的金融管制政策,会使问题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存款贷款的循环甚至会被中断,“存款乘数”就会变小。既然我们面对的是乘数太小的问题,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乘数做大。做大乘数的方法,就是继续进行市场化的制度变革,使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制度变得更有效率。既然政府政策会产生“体制效应”,我们的目标就是变负效应为正效应。在财政方面,既然大量亏损的国有企业是财政的“鸡肋”,进行企业并购和产权交易,就是具有制度变革特征的、缓解财政危机的手段;在公共工程方面,打破国有部门独揽项目的局面,让非国有企业参与公平的竞标,则是扩展市场规则的又一契机;在货币政策方面,只有将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与商业银行的市场利率分开,才能更有效地使政策发挥作用,同时又使我国的货币体系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一步;即使是财政政策手段,如发行政府债券,也可以用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如利用政府债券支撑起证券市场的交易来。当然,除了短期手段外,乘数变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忽视这个对政策效果举足轻重的变量。一个明智而有效的政府更应注重借用经济制度本身的力量。它在推行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时,不应伤及那个会使政策效应更为显著的制度基础,同时为了社会与国家长远计,不应一刻忘记改进使政府显得更有效的市场体系。至少在政府制定政策的视野内,它的名字叫“乘数”。摘自 如何做大乘数,乘数对宏观经济有何影响(试卷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