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华元素”的认知意识 学术资料-教育学毕业论文

上传人:r****d 文档编号:17119016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语文教学“中华元素”的认知意识 学术资料-教育学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华元素”的认知意识 学术资料-教育学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华元素”的认知意识 学术资料-教育学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教学“中华元素的认知意识 的步伐,开展言文字的中华元素,从而真正发挥出语文教学在传承和开展祖国文化当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华元素;认知意识 目前对于语文教学认知方面持论者虽多,但涉及的往往是字词句、篇章段的解说,而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语文教学对中华元素的认知意识。所谓中华元素是指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文化精神,并表达、历史人文景观、重大创造创造、民俗、手工艺、传统、图腾、桔祥物等,如万里长城、,不仅对传承和开展祖国五千年来的优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悠悠中华,文明久远,在众多领域积淀了无数的中华元素,它们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人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来传承它们,其中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华元素认知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如在讲授唐诗宋词时,教师可结合课文介绍唐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各个流派的主要特点、成就,教导学生学会诗词赏析,学会领略祖国诗词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加深诗词文化这一中华元素的认识和认同。这样不仅能使我们教学双方更加积极主动,帮助我们自觉地克服语言教学中面临的困惑,而且将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语文教学与本民族的文化紧密相关,它的传道、授业、解惑无不深深地渗入本民族的文化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知识天地的开拓、观的教育,观的教育,都是以本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伦标准、审美情趣来进行的。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展,也首先是依仗本民族的语言工具、以本民族的思维特征为根底去开展去培养的,离开了这个根本和根底,就谈不上任何培养和开展。当我们的教学双方在认知上到达这样一种高度,语文教学就会呈现一种高质量、高效率。 汉语是一种学习和使用方便、表现力极强因而始终充满生命力的语言。1在世界文化史上,汉语始终处于不可无视的重要地位,它的对外影响始终存在。在古代,不少国家和民族,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如朝鲜、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在的新的最有影响力的强势语言。汉语作为使用以及中小学、民间机构开设了汉语课程。而我国大陆众多大学建立了对外汉语学院、对外汉语系或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另外还有许多民间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来我国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乃至对外汉语教师都有些供不应求。如同全球学习英语所创造的巨大、音像业的迅速开展。这是我们加强语文教学认知意识培养的外部动力。 而且,加强语文教学中中华元素的认知意识在当今也显得越来越紧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生越来越有条件和更多时机接触到外部媒体对我国校园的影响。一些学生中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判断,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外国的语言文字比中国的强。 今天国际信息交流要求有一套统一的字母符号,便利计算机的国际传输,于是产生单一罗马化的设计,用统一的一套罗马(拉丁)字母书写全世界的语言,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成为汉语罗马字的国际标准,编号定为:ISO7098。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人的错觉,认为汉语言文字将要消失。其实这并没有否认汉语言文字的本质特征,这种传输过程,只是使汉语言文字换了一种形式,而呈现出来的仍然是汉语言文字。就语文教学的意义来说,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截然两分的,两者密切相关,但由于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特别是教师忽略语文教学中所蕴涵的中华文化价值之强调,造成了很多学生仅仅把语文作为一个工具来学习,语文教学成为当今争议最多的科目之一。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存在人文素养问题,对中华元素知之不多,知之不确切。因此,加强语文教学中中华元素的认知意识已经十分紧迫。全球化固然导致了民族文化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但也促进了对文化个性风格或本质特征反弹式的强烈守护和执着追求,也就是说,既要世界化又要民族化(或外乡化),仍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开展的时代主流。2 语文教学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底座之上的文化行为,它参与文化,同时反映文化,特别是中学的语文教学担负着民族文化的代传任务,不管是教学内容、目的,还是教学过程,都深深地渗透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因此,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华元素的认知意识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语文教学中中华元素的认知意识。 第一,通过比照教学,帮助学生领会汉语言的优越性。今天的学生越来越有更多时机接触和学习汉语以外的语言文字。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此方面的比照教学,来帮助学生领会汉语言的优越性。通常,我们的语文与汉语学习进行对照,但很少看到语文教师将汉语学习与英语学习进行对照的。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没有对照和体验,要学生真正领会汉语言的优越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做法是,语文教师直接将两种语言文字某些方面进行对照,让学生在对照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越性,或者请英语教师到课堂中参与教学。通过比拟,使学生认识到汉字的读音不像拼音字母那样简单,许多汉字往往是一个字形有两三个甚至更多的读音。汉字的字义就更加复杂,一个汉字不但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表达多种含义,而同一含义在不同的语言里又可以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另外,一个汉字的信息远远超过拼音字母的信息量。在计算机高度兴旺的今天,汉字也显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由于汉字字形具有大量信息,因而成为计算机最易于识别的文字。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电脑这个载体,让学生切实通过不同语言文字的输入与输出的效率对照中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越性。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越性,学生一定会更加热爱它学习它。 第二,充分把握和利用好教材中的中华元素,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是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们应该承当的重任。广阔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准确把握和利用好教材中的中华元素。事实上,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精髓的反映,它包含了大量的、流传千古的历代名著、名篇、诗词、神话传说、戏曲,介绍了著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重大的创造创造、重要的学术思想,充分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民间工艺、民俗民风、传统节日、民族服饰、特色食品等等,内涵十分丰富。仅以历史知识一项而言,有人统计现行编印的中学语文教材里,有74篇课文涉及了中国历史上30多个历史事件、30多部历史著作和60多个历史人物。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把握和灵活运用教材中的这些中华元素,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中华元素的认同意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和主动性。 第三,创新方法手段,变语言形式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在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方式方法单一,往往只注重学生对语言的了解与把握,而忽略了情、意方面气氛的营造和相关方面的教育。语文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讲究方式的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前进。4我们只有以新的形式、新的手段来诠释祖国的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开掘出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好地传承祖国文化。2021年北京运会开幕式中活字组合独特表演,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非凡魅力。今日的语文教育要有中国特色,就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就要有面向新世纪的浓郁的时代进取精神,变语言形式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变低效率为高效率,尊重和开展教的个性与学的个性,探索与现代教育结合的途径。3这种教学形式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热情,增强他们对祖国语言的认同意识、热爱意识。 第四,正确认识语文动态和开展现象,增强责任意识。语文现象是动态的,它随着社会的开展变化也相应地变动着。特别是在社会发生重大或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语文现象的变化也特别大,特别快。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对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已进入到各个行业乃至千家万户,甚至一些中小学的课堂里。今天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尚未来得及对这一现象加以适当的安排处理。而语文这一现象就带来一系列新的情况与问题,如计算机语言的使用,人机对话对于语言的要求,五花八门的汉字编码的选择以及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许多其他问题。只有将这些新出现的问题解决好,才能更好地促进祖国语言文字的开展。在教学中,我们将新出现的词汇与课堂教学紧紧联系起来,通过对如虚拟世界、软实力、视频等解释来充分说明汉语言的表达能力,也通过安排学生运用电脑进行写作活动来直接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和克服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努力防止语言文字使用的错误,使学生养成运用标准的汉语言文字的习惯。比方我们运用电脑打字,形成文稿后,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检查因语言编程所限而造成的错字或者错句。因为,电脑打字中,同音所造成的错字或者错句往往使人易于无视。 语文教学活力的获取,它来源于对祖国语言文字历史积淀的真感知和创新,一方面,我们要把握汉语言文字历史的积淀,使其本质性的东西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展汉语言文字的中华元素。这种认知意识的形成将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 1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2005:115. 2 张新民.全球语境下的中华学科建设A.文化探索与理性反思 新世纪中华学学术研讨会:香港天马图书,2002:9. 3 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 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A.语文学科教育探索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3. 4 周有光.语文、文化与语文教育A.新时代的新语文C.北京:三联书店,1999:13 作者简介:申红英(1966-),女,贵州凯里人,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任:王利强 重要提示:文档由 :/ docin /hechaoscut 上传,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原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