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7073492 上传时间:2020-11-08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1.3 集合 的 基本 运算 第 2 课时 补集及集合运算 的综合应用 学习目标 1. 理解全集与补集的含义 , 会求给定子 集的补集 ( 重点 ) 2. 能用 Ve 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 算 ( 难点 ) 3. 能进行集合的综合运算 , 并能解答有关的 简单问题 ( 重点、难点 ) 知识提炼 梳理 1 全集 (1) 定义: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 的 所有元素 , 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 ( 2) 记法:全集通常记作 U 2 补集 文字 语言 对于一个集合 A,由全集 U中 _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称为集合 A相对于全集 U的补集,记作 _. 符号 语言 UA _ 不属于集合 A x|x U, 且 xA. 图形 语言 温馨提示 求集合 A 的补集的前提是 A 是全集 U 的 子集 , 随着所选全集的不同 , 得到的补集也是不同的 答案: (1) (2) (3) 解析: 3 设全集 U M N 1 , 2 , 3 , 4 , 5 , M ( U N ) 2 , 4 , 则 N ( ) A 1 , 2 , 3 B 1 , 3 , 5 C 1 , 4 , 5 D 2 , 3 , 4 解析: 因为 M ( U N ) 2 , 4 , 所以元素 2 , 4 是 U N 中的元素 , 即 2 , 4 一定不是 N 中的元素 , 故选项 A 、 C 、 D 错误 答案: B 4 已知全集 U 6 , 7 , 8 , 且 U A 6 , 则集合 A 的真子集有 _ 个 解析: 因为 U 6 , 7 , 8 , U A 6 , 所以 A 7 , 8 , A 的真子集为 7 , 8 , , 共 3 个 答案: 3 5 设 U R , A x | a x b , U A x | x 5 或 x 5 或 x 1 , 所以 A x |1 x 5 , 所以 a 1 , b 5 , a b 6. 答案: 6 类型 1 补集的简单运算 ( 自主研析 ) 典例 1 (1) 若全集 M 1 , 0 , 1 , 2 , 3 , N x | x 2 1 , x Z , 则 M N ( ) A B 0 , 2 , 3 C 1 , 1 D 0 , 1 , 2 , 3 (2) 已知全集 U a , b , c , d , e , 集合 A b , c , d , B c , e , 则 ( U A ) B ( ) A b , c , e B c , d , e C a , c , e D a , c , d , e 解析: (1) 因为 M 1 , 0 , 1 , 2 , 3 , N x | x 2 1 , x Z 1 , 1 , 根据补集的定义 , 得 M N 0 , 2 , 3 (2) 由 U a , b , c , d , e , A b , c , d , 得 U A a , e , 又 B c , e , 所以 ( U A ) B a , c , e 答案: (1) B (2)C 归纳升华 1 根据补集定义 , 当集合中元素离散时 , 可借助 V enn 图;当集合中元素连续时 , 可借助数轴 , 利用数轴分析法 求解 2 解题时要注意使用补集的几个性质: U U , U U , A ( U A ) U . 变式训练 已知全集 U x | x 5 , 集合 A x | 3 x 5 , 则 U A _ _ 解析: 将集合 U 和集合 A 分别表示在数轴上 ( 图略 ) , 由补集的定义可知 U A x | x 3 或 x 5 答案: x | x 3 或 x 5 类型 2 补集的简单应用 典例 2 (1) 若全集 U 2 , 4 , a 2 a 1 , A a 4 , 4 , U A 7 , 则实数 a _ (2) 已知全集 U R , 集合 A x | x 1 , B x |2 a x a 3 , 且 B R A , 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_ 解析: (1) 因为 U A 7 , 所以 7 U 且 7 A , 所以 a 2 a 1 7 , 解得 a 2 或 a 3. 当 a 3 时 , A 4 , 7 与 7 A 矛盾 , 故 a 2 满足 题意 , 所以 a 2. (2) 由题意得 R A x | x 1 若 B , 则 a 3 2 a , 即 a 3 , 满足 B R A . 若 B , 则由 B R A , 得 2 a 1 且 2 a a 3 , 即 1 2 a 3. 综上可 得 a 1 2 . 答案: (1) 2 (2) a a 1 2 归纳升华 1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补集运算的性 质 , 必要时对含有参数的集合进行分类讨论 , 转化为与之 等价的不等式 ( 组 ) 求解 2 不等式中的等号在补集中能否取到 , 要引起 重视 , 注意检验 变式训练 (1 ) 设 U 0 , 1 , 2 , 3 , A x U | x 2 mx 0 , 若 U A 1 , 2 , 则实数 m _ _ (2) 已知全集 U R , A x | x a , B x | 1 x 2 , A ( U B ) R , 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_ 解析: (1) 因为 U 0 , 1 , 2 , 3 , U A 1 , 2 , 所以 A 0 , 3 又 0 , 3 是方程 x 2 mx 0 的两根 , 所以 m 3. (2) 因为 B x | 1 x 2 , 所以 U B x | x 1 或 x 2 , 因为 A ( U B ) R , 所以 a 2. 答案: (1) 3 (2) a | a 2 类型 3 并 集、交集、补集的综合运算 典例 3 设 A x |2 x 2 ax 2 0 , B x | x 2 3 x 2 a 0 , A B 2 (1) 求 a 的值及 A , B ; (2) 设全集 U A B , 求 ( U A ) ( U B ) ; (3) 写出 ( U A ) ( U B ) 的所有子集 解: (1) 因为 A B 2 , 所以 2 A , 且 2 B , 代入可求 a 5 . 所 以 A x |2 x 2 5 x 2 0 1 2 , 2 , B x | x 2 3 x 10 0 5 , 2 (2) 由 (1) 可知 U 5 , 1 2 , 2 , 所以 U A 5 , U B 1 2 , 所以 ( U A ) ( U B ) 5 , 1 2 . (3) 由 (2) 可知 ( U A ) ( U B ) 的所有子集为 , 5 , 1 2 , 5 , 1 2 . 归纳升华 1 集合的 交、并、补运算是同级运算 , 在进行集合 的混合运算时 , 有括号 的先算括号内的 ,然后按照从左到 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 当集合是用列举法表示时 , 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 元素得到所求的集合;当集合是用描述法表示时 , 如不等 式形式表示的集合 , 则可借助数轴求解 变式训练 (1) 已知全集 U 1 , 2 , 3 , 4 , 5 , M 1 , 2 , N 2 , 5 , 则如图所示 , 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 ( ) A 3 , 4 , 5 B 1 , 3 , 4 C 1 , 2 , 5 D 3 , 4 (2) 设全集 U x | x 是三角形 , A x | x 是锐角三角 形 , B x | x 是钝角三角形 , 则 A B _ ; U ( A B ) _ 解析: (1) 由图可知 , 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 U ( M N ) 因为 M N 1 , 2 , 5 , 又 U 1 , 2 , 3 , 4 , 5 , 所以 U ( M N ) 3 , 4 (2) 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可知 A B , A B x | x 是 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 所以 U ( A B ) x | x 是直角 三角形 答案: (1) D (2) x | x 是直角三角形 类型 4 补集思想的综合应用 ( 规范解答 ) 典例 4 ( 本小题满分 12 分 ) 已知集合 A x | x 2 4 x 2 m 6 0 , B x | x 0 , 若 A B , 求实数 m 的 取 值范围 审题指导: 要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 先建立关于 m 的不等式 , “ A B ” 的对立面为 “ A B ” 因此可 先求出 A B 时 m 的取值范围 , 然后在 R 中取补集即 可 规范解答 先求 A B 时 m 的取值范围 (1) 当 A 时 , 方程 x 2 4 x 2 m 6 0 无实根 , (1 分 ) 失分警示: 漏掉此步 , 则扣掉 1 分 . 所以 ( 4) 2 4( 2 m 6) 1. (3 分 ) (2) 当 A , A B 时 , 方程 x 2 4 x 2 m 6 0 的根为非负实根 , 失分警示: 此处方程 x 2 4 x 2 m 6 0 的根为非负 实数根是由 A B 决定的 , 极易弄错 设方程 x 2 4 x 2 m 6 0 的两根为 x 1 , x 2 , 则 ( 4 ) 2 4 ( 2 m 6 ) 0 , x 1 x 2 4 0 , x 1 x 2 2 m 6 0 , 即 m 1 , m 3 , 解得 3 m 1.( 8 分 ) 综上知 , 当 A B 时 , m 的取值范围是 m | m 3 (9 分 ) 又因为 U R , 失分警示: 此处易忽视指明 U R 而直接得出结论 , 造成解题步骤不完整而失分 所以当 A B 时 , m 的取值范围是 R m | m 3 m | m 3 , 所以 A B 时 , m 的取值范围是 m | m 3 (12 分 ) 归纳升华 有些数学问题 , 若直接从正面解决 , 或解题思路不 清晰 , 或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 , 可用补集思想考虑其对立 面 , 即从结论的反面去思考 , 探索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 , 从而化繁为简 , 化难为易 , 开拓解题思路 变式训练 已知集合 A x |2 m 1 x 3 m 2 , B x | x 2 或 x 5 , 是否存在实数 m , 使 A B ? 若存在 , 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 , 请说明理由 解: 若 A B , 分 A 和 A 进行讨论: (1) 若 A , 则 2 m 1 3 m 2 , 解得 m 3 , 此时 A B . (2) 若 A , 要使 A B , 则应有 2 m 1 3 , m 1 2 , m 1 , 所以 1 2 m 1. 综上 , 当 A B 时 , m 3 或 1 2 m 1. 所以当 m 1 或 3 m 1 2 时 , A B . 1 对集合中含参数的元素 , 要由条件先求出参数再 进行集合的运算 2 集合是实数集的真子集时 , 其交、并、补运算要 结合数轴进行 3 有些较复杂的集合的运算可以先化简再进行计 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