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梳理解读

上传人:达2 文档编号:17060419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梳理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梳理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学梳理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而展开的。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和等五种要素;由、和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和o8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9、教学环境包括和两个方面。10、学习过程指o11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12、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在教学之后的o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和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3、桑代克从人是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第二部分讲,第三部分讲o4、40年代,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5、年代,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6、6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的研究也方兴未艾。7、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8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科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o2、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7岁);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4、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阶段,具有、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_、自觉性和错综的矛盾。少年的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作支柱。同时,思维的和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5、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向“”转化,开始出现。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6、学习准备是指。7、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和两个维度。的学习准备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瑞士心理学家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0-2岁)、(2-7岁)、(7-11岁)、(11-15岁)等四个阶段。2、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3、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4、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这个阶段的标志是。5、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一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6、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二是,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7、最近发展区是指。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1、人格。2、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0-1.5岁),主要培养;_(2-3岁),主要培养;(4-5岁),主要培养;(6-11岁),主要培养(12-18岁),主要培养;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成年时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4、鲍姆宁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和三种教养模式。其中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5、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来实现的。6、自我意识。7、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到,再到的过程。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在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开始发展和形成的。8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都必须通过的中介而发挥作用。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1、认知过程。2、认知方式。3、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等方面。4、具有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具有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5、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6、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7、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8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和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9、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其公式为:。10、1936年,美国的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11、个体智力的发展差异包括和。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和。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等等。12、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又称)。绝大多数的人的聪明程度属。一般认为,IQ超过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3、布卢姆通过长期的教学实验,提出著名的理论。所谓掌握学习,是指。14、美国的斯金纳等人提倡,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15、性格是指。16、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17、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和两个方面。18、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9、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与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和。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1、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2、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一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3、学生的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4、关于学习的分类,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在学习的条件中先后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5、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6、加涅后来在八类学习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五种学习类型:,7、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和三类8、知识是。9、技能是。10、行为规范是。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和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而习惯是的结果。2、联结学习理论有:,。3、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4、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5、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6、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7、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的反应。8、斯金纳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和。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的制约。9、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0、强化有()与()之分。11、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12、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的条件作用类型。13、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是一种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14、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15、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16、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学生从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信息在这里可持续二三十秒钟。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中的,一般认为,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直接通向,从而产生反应。除信息流程之外,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的上部,还包含着_与,这两项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7、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贮存个左右的信息项目。18、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而是。19、期望事项是指。执行控制即加涅所讲的,执行控制过程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何种提取策略等。20、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说明,学习是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和,学习受所引导,而不是受所支配。2、认知学习理论有:,。3、完形一顿悟说的基本内容:,。4、完形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强调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但苛勒的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往往是的前奏,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5、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为或。6、认知一结构论的学习观:,。7、认知结构论的教学观:,。8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9、布鲁纳把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10、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o11、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o12、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即)、(即)和_(即)o13、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和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14、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与,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与,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O15、所谓意义学习,o16、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的影响,也受的影响。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17、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o18、接受学习是o19、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的人。20、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为此,他提出了“”的教学策略。21、所谓“先行组织者”,是o22、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23、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24、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1)o(2)o(3)o25、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o(2)学习观:o(3)学生观:o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所谓动机,是指o2、学习动机是指o3、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和,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4、学习需要是指o5、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和o自我提高和交往的内驱力都是一种的学习需要,属于o6、认知内驱力是o7、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o8附属的内驱力是指o9、在儿童早期,内驱力最为突出;到儿童后期和少年期,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到了青年期,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10、学习期待是。11、诱因是指。12、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13、学习动机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与的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和。(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和。14、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15、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16、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1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的制约。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1、学习动机的理论有:,。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一般说来,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可使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3、需要层次理论是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o是最基本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和o4、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5、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类:一是,一是o,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6、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_,。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7、自我效能感指o8、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最早提出,他在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与_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学习动机的培养:(1);(2)2、学习动机的激发:(1);(2);(3);(4)3、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4、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这便是有名的定律(简称)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是指。2、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分为:;(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分为:;(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为:;(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3、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如m(a+b)=ma+mb错误地影响到lg(a+b)=lga+Igb。4、水平迁移也称,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之间的概念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的迁移,二是的迁移。如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中即包含着自下而上的迁移,如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着菱形的学习,即包含着自上而下的迁移。5、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态度与方法影响到化学、物理学习中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学完eye后,再学习eyeball时,即可产生特殊迁移。6、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如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同化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7、迁移的作用:(1);(2);(3)。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包括、与等。2、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的、的。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的、是,需要有共同的要素。3、现代迁移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后继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具体表现在:第一种观点强调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第二种观点强调对迁移的影响。第三节迁移与教学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2、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2);(3)_3、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_和。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的心理背景,也可成为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的心理背景。4、促进迁移的教学:,。5、布鲁纳认为所掌握的内容、,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能产生广泛的迁移。6、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7、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得以体现、实施的,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1、知识。2、知识的类型:(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和。(2)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和。3、所谓感性知识是。所谓理性知识是。4、感知是。表象是。概念是。命题是。5、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6、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和两个亚类。心智技能是。认知策略是。7、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和。(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和。8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符号学习还包括。9、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10、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必须以和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11、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和。如学生已有“哺乳动物”的观念,学习“鲸”这种动物,就可通过学习来进行。如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认识“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学习。12、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如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就属于上位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13、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和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和。通过,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新知识;在阶段,通过记忆使新知识得到巩固;最后,通过_使知识产生广泛的迁移。14、知识学习的作用:(1);(2);(3)。15、和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通过知识的学习,个体体验着前人的创造成果,这对于创造态度的获得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节知识的获得1、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2、知识直观的类型:、。3、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4、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2);(3)_;(4);(5)。5、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实物直观。6、知识直观的感知规律:,。7、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8知识概括的类型:和。9、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较低的概括形式。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它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它所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是思维水平的概括。从中,只能获得概括不充分的日常概念和命题,只有通过,才能获得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概念和命题。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3);(4)。11、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传递了最有利概括的信息,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12、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两类错误:一类常见错误是。另一类常见错误是。13、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和。14、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第三节知识的保持1、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和三个子系统。2、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个组块。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度。3、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绘制成,说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呈型。4、遗忘的理论解释有:,。5、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和。,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6、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2);(3);(4);(5)。7、合理进行复习,主要有:,。8、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时,记忆效果最好。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学习20分钟以后,知识就被遗忘了;一天以后,遗忘就达到了。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了。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1、所谓技能,。2、技能的特点:(1);(2);(3)。3、技能的种类:和。4、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5、操作技能除具有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与心智技能不同的一些特点: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特征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6、操作技能的分类: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分为与;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分为与;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与;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与等。7、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8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有三个特点:对象具有。执行具有。结构具有。9、我们把受意识明显控制的程序性知识,界定为;把以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经过学习和训练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的认知活动,界定为。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与四个阶段。2、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3、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象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4、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模仿的实质是,因此,模仿是在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象的模仿是的模仿。就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以为基础。5、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6、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7、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2);(3);(4)8、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点,表现在:(1)开始进步;(2)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3)后期进步;(4)总趋势是,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9、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10、练习的方式有多种,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有与;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有与;根据练习途径的不同有、与等。11、一般来说,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_,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1、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有:(1);(2)。2、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二是,三是,四是,五是。3、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和。4、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_、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5、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地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这就是和,其中是关键。6、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7、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必须做到:(1);(2);(3);(4)。8、,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9、在原型操作阶段,教师必须做到:(1);(2);(3);(4)。10、,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11、在原型内化阶段,教师必须做到:(1);(2);(3);(4)。12、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2);(3)。第八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是指。2、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和三个方面。3、认知策略包括、。4、元认知策略包括、。5、资源管理策略包括、等。6、认知策略是。7、一般而言,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的,针对则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8、元认知策略是。9、资源管理策略是。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1、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2、常用的复述策略方法:,o3、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4、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o5、常用的记忆术有:、o6、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7、常用的组织策略方法:,o&图形的类型有:、o9、表格的类型有:、o10、所谓元认知是指o11、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o12、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以及o13、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14、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以及o15、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为、策略的效果。16、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o17、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贝U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18、学习时间管理包括:,o第三节学习策略的训练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o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o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1、冋题是。2、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3、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4、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5、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6、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二是。各种发明创造都可以看做是的典型例证。7、问题解决的过程可分为、和四个阶段。8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9、表征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对问题的表征既包括,也包括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0、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和。11、能否有效地提出假设,受到个体思维的和的影响。12、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13、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来证明。1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还有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15、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16、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包括,。(2),包括,。(3)。(4),包括一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1、创造性是指。2、创造有和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成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3、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4、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6、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1)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也可能。(4)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7、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8创造性的培养:(1),包括,。(2),包括,。(3),方法有,9、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是。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1、态度是。2、态度的结构包括,。3、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4、品德是。5、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和三个成分。6、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7、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8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9、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和。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有,。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3、柯尔伯格采用法研究道德发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水平,第一阶段,第二阶段;(2)水平,第三阶段,第四阶段_;(3)水平,第五阶段,第六阶段。4、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包括,_。(2),包括,。6、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7、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与三个阶段。2、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阶段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3、依从包括和两种。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4、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5、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2)内部条件:,这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等。2、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3、班杜拉认为,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三个阶段是:,。5、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惩罚有两种:一是,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和等几方面。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以使其更全面。2、我们将健康归结为和两个方面。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4、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2)。(3)。(4)。(5)。(6)。5、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有:,6、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采用、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有较好的效果。7、抑郁症是以为特征的神经症。8、强迫症包括和,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9、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和。中学生中较多见。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10、人格障碍一语多用于成人,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做、或。人格障碍是个体与的产物。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原理,为有人格障碍的人提供,奖励他们,促使他们将社会规范与外部价值纳入到自我结构中,对于矫正他们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作用。11、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神经性厌食可采用、予以矫正。12、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可采用来治疗失眠。1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2);(3)第二节心理评估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2、心理评估既可采用,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采用,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3、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与。的心理评估旨在对当事人心理疾病的有无以及心理疾病的类别进行诊断。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及自我实现的倾向。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关注的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受到高度重视。4、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可把心理测验分为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5、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会谈可分为与。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除了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辅导教师还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技术:、6、心理评估除心理测验和评估性会谈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7、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记录方式通常有三种:、08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0第三节心理辅导1、所谓心理辅导,是指02、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0(2)0(3)0(4)0(5)0(6)03、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包括调节与适应0二是0其中,_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04、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05、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建立的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辅导与治疗功能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与06、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_等07、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08、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艾里斯曾提出方法0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0是一项具有浓厚的心理治疗法0台湾吴丽娟在此基础上编拟了“”09、全身松弛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是最常见的一种,这种松弛训练由在20年代首创,经后人修改完成010、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0系统脱敏法由首创011、肯定训练是通过以增强自信心,然后再将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012、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0(2):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0(3)0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是02、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等功能03、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04、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和三大领域05、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和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06、知识指07、领会指08应用指。9、分析指。10、综合指。11、评价指。12、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13、接受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包括三个水平:;。这是的价值内化水平。14、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这类目标于教师通常所说的“”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15、形成价值观念指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想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包括三个水平:;。这类目标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和“”。16、组织价值观念系统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内分两个水平:,即对所学内容的价值在含义上予以抽象化,形成个人对同类内容的一致看法;,即将所学的价值观汇集整合,加以系统化。与有关的教学目标属于这一级水平。17、价值体系个性化指个体通过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之后,所学得的知识观念已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内分两个水平:,即对同类情境表现出一般的心向;即指心理与行为内外一致,持久不变。18、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有、19、指学生通过感官,对动作、物体、性质或关系等的意识能力,以及进行心理、躯体和情绪等的预备调节能力。20、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但学生的模仿性行为经常是缺乏控制的。21、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的能力,但不是模仿性的观察。22、指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23、指学生按规定顺序和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等的能力。24、指学生自发或自觉地行动的能力。25、教学目标的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26、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1),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旨在说明“做什么”。(2),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3),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旨在说明“有多好”。27、用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第二部分为,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28、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第二节组织教学过程1、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以及等。2、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3、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师可通过三种方式引导学生注意:,。4、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5、一般来说,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6、使用教学媒体是为了使教学遵循这样一个顺序进行:从、直到。7、课堂教学环境包括和两个方面。8般说来,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按原则来安排课堂空间,即将课堂空间划分成一个个领域,某些领域只属于某个人,直到教师重新改变某人的位置为止,这种安排特别适合面向全班的课;第二种是按安排课堂空间,即将空间划分为各种兴趣范围或工作中心,每个人都能达到各种区域,这种安排最适合于小组同时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第三节选择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指。2、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3、有人提出,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3)。(4)_。(5)。(6)。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5、,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6、一般来说,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最后,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7、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1)。(2)。(3)。(4)。8、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9、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0、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