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30古诗 文档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17029596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30古诗 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30古诗 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30古诗 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30古诗 文档语文版七年级下册30课古诗词阅读赏析东汉 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 。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二:(1)迢迢牵牛星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绸缪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语句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2)诗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两句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3)诗中通过描绘织女的姿态美,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是: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6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7.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这是写景句。,“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可望却不可即,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8.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9.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翻译: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 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摆弄着织机(织着布) ,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试题(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答题示例: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3)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3)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4)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4)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5)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5)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二:1. 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它交代了远渡的_和此行的_。1、记叙。地点、目的2. 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3. 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4. 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三:1. 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B 、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C 、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D 、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1.C2. 抒发作者乡愁的是_,_。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 写景的句子是_,_,_,_。是按_顺序描绘的。3.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由远到近4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四:1)本诗的题目是“送别”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意境,其实作者是写故乡水送别诗人自己表达了 的感情。诗歌运用了的写景方法,其中颈联是 ,颔联是 。(1)怀念故乡,热爱故乡虚实结合 虚景 实景(2)颔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 ,“大荒” 是指诗中的 。(2)荆门外 楚国(3)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 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C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3)A(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B 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C 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4)C(5)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5)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6)这首诗用词非常精妙,请举例说明。(6)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一个“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7)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五:1、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 诗,从内容看是 送别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 对偶。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5、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的情感。6. 写景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 顺序描绘的。7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A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B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C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8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答:“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9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答: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10、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 游子思乡之情。11、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角度一:请说出这句诗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答:(从意境方面赏析) 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 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 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角度二:请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字和“入”字进行赏析。答:(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随 ”字表现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 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 示诗人的广阔胸襟。角度三:请说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怎样的情 感 ?(从写作技巧方面赏析)答:运用了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 得心情。更是世人开阔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12、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 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 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13、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韵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春 望( 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试题一: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3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 ”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3、破 深4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 的感情。忧国忧民,眷恋家人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5、望 山河 草木花鸟6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7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2分)答: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凉萧条”) 。 (2分)8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国家残破(忧国) (1分) 。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1分)二: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1、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感时忧国、思家念亲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3、安史之乱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4、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5、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6、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7、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8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2分)8. 京城的荒凉和春天的绚丽景象。(每点1分,共2分)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9. 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三:(1)杜甫的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诗中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刻画了:一位面对沦陷的山河,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赤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么看?答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为感时伤别,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按第二种说法,诗人把花鸟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似乎也如人一样因感时面迸出了泪珠(花上的露珠),鸟也如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四: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 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时忧国、思家念亲8、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9、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11、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1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义: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13、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1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15、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具体写国事和家事。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五:1、借物抒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描绘自我形象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名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通过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5、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6、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7、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8、春望中表达作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的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9、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0、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1、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2、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 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 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_,_。3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填2字)送别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8“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老妈子一动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天气奇寒。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了雪中送客的真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万树的梨花。11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A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B “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C “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D 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B二: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 _, 。”1、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送别_。(填2字)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4、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5、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6、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6、比喻(1分),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1分)7、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景。(1分)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1分)(说明:第点中,答出“依依不舍”或惆怅给1分;第点中,答出“豪迈气概”或“壮烈情怀”给1分)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 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一首_ 诗,又是一首_ 诗,这首诗描绘了当地风雪与严寒,表现了送友惜别的深情。(2分)8、边塞诗,送别诗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3分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诗中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语言鲜明形象。(比喻1分,翻译1分,妙处1分)三: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塞风光奇美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互文写出边塞奇寒的诗句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 因朋友返京而无限惆怅 的思想感情。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意境深远,书写悠悠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2. 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送别_。(填2字)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7、为什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8、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卷”、“折”、“即”字“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折”字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神情毕肖地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时的惊异心情。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势,竟然以为这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9、“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观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10、狐裘不暖、锦衾薄、躬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害叫人难以忍受。1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表达了作者因作者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1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千古名句。答:此句以春花喻冬雪,比喻新颖奇特,颇有浪漫色彩,不但给人以色彩的美,而且把视觉和嗅觉并用,给人以馨重,为千古咏雪名句。(望着披上银装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形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四:6题目中的“ ”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分)6歌或白雪歌7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分)7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给出判断,理由陈述合理即可。答案示例:不恰当。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8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分)A.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C.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8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B “西江月”是词的题目。C “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D “见,读ji n ,见到的意思。1C2。词中以“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2七八个星天外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3丰收景象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 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3分)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4分) 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下片写了途中遇雨,峰回路转的情形。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7惊喜之情。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8月亮落下,离别了树梢,惊动了树上的鸟鹊。描写细腻,以动这写静,突出了山林的幽静。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的心情。9夏夜 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10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词人(作者)与同伴;夜行人;蛙儿们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B “西江月”是词的题目。C “见”,读ji n ,见到的意思。D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11D12这首词的上阕从_、听觉和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12视觉 触觉二:(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1)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2)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3)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3) 这首词记诗人一次夜晚在乡村行路中所见到的景象及所感受到的情趣,创造了一种既热闹欢快又清悠宜人的境界。(4)“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4) “忽见”的是“旧时茅店”。“旧时茅店”在“忽见”之前,更显夜行人的惊喜之情。诗歌用语有一定的跳跃性,为了情感表达、音节韵律等的需要,常运用颠倒词序等方式,以达到独特的效果。三:阅读训练及答案(1)上阕写_景物,通过明月、_、_、_、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夏夜 惊鹊 清风 鸣蝉)(2)词的前两句是由人的_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_感知的。 (听觉 嗅觉)(3)这首词,上阕写农村夏夜,月白风清,阵阵稻香,处处蛙声,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_。(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