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分析-刘家琨作品.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6968320 上传时间:2020-11-05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分析-刘家琨作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分析-刘家琨作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分析-刘家琨作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分析 刘家琨作品 提纲 一 、空间塑造要素 - 1 、自然 - ( 1)自然要素 石板 &竹林 ( 2)自然要素 桥 2 、反常态 - 二 、材质 -混凝土 - 三 、光影 - 四 、模型 - 空间塑造要素 - 自然 “建筑之力必须适应自然之力, 建筑的目的永远是创造一种能 让建筑之力和自然之力在矛盾 之中共生的环境。” 安藤忠雄 选址 :徐堰河从博物馆旁边流 过,绵延不绝。建筑和环境共 生 ,远离都市,没有都市的尘嚣。 良好的生态,轻轻的流水,花 草中蝴蝶翩翩起舞,竹林中小 虫低声吟唱。 这种建筑内外的交融,创建了 一种和谐的气氛,塑造了世外 桃源般的宁静的空间。 自然要素 -石板 &竹林 笔直的石板路,苍翠的竹林,置 身其中,不知道是建筑点缀了自 然,还是自然衬托了建筑。博物 馆建筑隐身于青松翠竹之中,大 自然的美和人工的自然交相融合, “ 和谐 ” 是最好的概括! 林间小路沿途逐渐架起,架起是为了保持荒地 的自然状态,形成行走者和场地的间离,从精 神上脱离农地,适应传奇。 回望石板与远处竹林分割的空间 自然要素 -桥 从室外经过百米左 右的长 “ 桥 ” ,来到了 博 物馆的门口,桥在继续 延伸,进入室内,也进 入历史。 最具戏剧性的处理是:一条坡道由慈 竹林中升起,从两珠麻柳树之间临空 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在坡道的 下面是自然状态的草洼和一个特意设 计的莲池(莲花是佛教的吉祥植物) 像一座桥梁,将现实和历史连接起来。 桥的概念从入口处开始体现了,从这 里开始,我们便从现实走向了历 史 桥 ” 进入室内,空间在这 里连接,形成开阔的大空 间。孤立的廊道,除了丰 富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参 观。 空间塑造要素 -反常态 博物馆面积为 800平米,采用展厅围 绕中庭的布局,使参观者在迂回的行 进路线中仍然保持中心性的定位。中 庭二层高,采光利用各个建筑独立个 体之间的间隙,而且朝向中庭的墙面 都是按外墙处理的,因此中庭有一种 室外空间的意味。 虽然是平地,博物馆的 路线是先从二层进入再 下到一层,目的是制造 一些反日常的体验,并 使参观路线中有向下进 入地宫般的感受。 材质 -混凝土 “ 我认为三种元素是建筑形式化的必需。首先是素面的材料,也就是显露真实材质的材料, 如清水混凝土和未上漆的木材 ” 安藤忠雄 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在建筑设计中,也希 望变现一部 “ 人造石 ” 的建筑故事。建筑外部整 体采用清水混泥土,在流行给建筑涂脂抹粉的年 代,清水混凝土的使用已不仅仅是建筑方法问题, 而且是美学取向和精神品质问题。 针对当地低下的施工技术以及事后改动随意性极 大的情况,采用 “ 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 砖组合墙 ” 这一特殊的混成工艺,利用组合墙内 层的砖作为内模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垂直度,同 时成为 “ 软衬 ” 以应付事后的开槽改动等。整个 主体部分清水混凝土外壁采用凸凹窄条模板,一 是为了形成明确的肌理,增加外墙的质感和可读 性,同时,粗犷而较细小的分格可以掩饰由于浇 筑工艺生疏而可能带来的瑕庇。希望既满足建筑 追求又解决中国的问题。 这个外柱般的混凝土随处可 见,但不仅为形式而做。因 为展品主要靠自然光源,同 时展品又需要墙身来展示, 故出现了这样的形式。 “ 形 式追随功能 ” 在这里得到了 体现。 材质 -混凝土 “ 我希望寻找到一种方法 ,它既在当地是现实可行,自然恰当的, 又能够真实地接近当代的建筑美学理想。 ” -刘家坤 拆除模板,不加装饰的混凝土,豪放 而粗犷。裸露混凝土的形式其实也进 行了精心的设计,模板的尺度在这里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混凝土墙面因雨水冲刷而出现的青 苔,不仅没有使其显得很脏,反而 增添了博物馆的沧桑感。 一个出口处的们廊, 古朴的混凝土墙面 上的金戈铁马、长 枪盾牌,增加了历 史的感觉! 简 洁 古 朴 的 柱 廊 光影 “ 我视混凝土为一种冰冷的无生命的材料 当光线照射进来,被精确构筑的建筑元素所 环绕的冰冷沉静的空间立刻获得了解放,成为一种超越物质、柔软而透明的领 域。 ” 安藤忠雄 十字形两侧为落地的固定玻璃,而两 次的凸出部分的上面则是天窗。鹿野 院博物馆建筑的采光侧面采光和天窗 采光相结合,大量使用自然光。关掉 人工光源,仍然能满足参观的需要。 如这张图片一样,似乎没有窗户,其 实天窗使得室内光线充足。 每个展区都有不同的采光分时, 如缝隙光,天光和壁面反射光,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非日常化。 光在哪儿?光在佛的旁边 光影 这种仿佛一个玻璃盒子将建筑切开的形式, 在博物馆大量的使用。使得室内和室外情 景交融,置身室内,又仿佛仍在室外一样! 同时,也为室内提供了大量的光线! 天窗采光,在博物馆的室内, 结合展品做了许多的天窗, 天窗下的展品沐浴在自然光 下,显得庄严肃穆!而且, 不像光之教堂中那个光的十 字架是一种形式,这里的光 的设计均具有功能。 光影 通过间隙可以间断地看到河流,与风景之 间是一种经过限制和组织的关系。 不平面的窗景。 混凝土、玻璃、绿化、水 你 会觉得是在室内吗? 右图中二层的玻璃处的设计非常精巧,片墙的里面是展品, 如左图。在室内参观的时候,本以为是做了背景泛光灯。 经提示才知道光线是自然光。它其实是一片墙加上三面的 玻璃。墙用来做展品的背景,玻璃则采光。由于向外凸出 (室内则是外凹),柔和的自然光给人一种室内泛光灯光 线的错觉。 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