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68020483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 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 (2010 年真题)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答案】D坚持就是胜利,体现的是事物的因果联系,即两者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揭 示了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和范畴,正确答案是选项D。2、从上世纪 70 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 词条 ,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 年版对“科举这个词 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 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 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 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 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 (2010 年真题)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 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答案】 ACD 本题考查的是唯物论部分的知识,在本题中,人的意识是对于物质世界的能 动反映,新华字典中内容的变迁,说明人的意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需要借助 人类语言这一物质外壳来表达。3、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2010 年真题)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答案】 A 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只有一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超出这个范 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二者之间的对立只有相对而言的意义。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V。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2009 年真题)A.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B.以人为本C.统筹兼顾D.全面协调发展【答案】 C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选项。5、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2009年真题)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答案】 ABD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知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 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本题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A选项突出信心的重要性,B选项突出恐惧作为 一种感觉对主体的影响作用, C 选项本身表述存在错误,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同时产 生的,D选项突出知难则不难,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选项。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2008年真题)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答案:D7、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 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 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2008 年真题)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 一维性 答案:C8、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2008 年真题)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B.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 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 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 境的根本出路 8AB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2007 年真题)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答案:B10、“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技,语人曰吾不能,是不 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 的区别在于:(2007 年真题)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实现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答案:C1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解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 ,鳞似鱼, 伏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2007 年真题)A、观念的东西是转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G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IX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形 答 案: ACD12、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 熟透的柿子。农民们说,这是留约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冬天 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受 到的启示是: (2007年真题)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 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答案:ABD13、2006年 7月12 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 12 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 12秒 91的世界记录。科林在 谈起自己已被打破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 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2007 年真题)A、创新是永无止尽的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事在历史上产生就要在 历史上灭亡D、一切事物都是做为过程而存在,做为过程而发展。答案:ABCD14、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2007年真题)A、具体的现实的人B、广大人民群众C、做为个体的人D、社会全体成员答案:ABD15、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2006 年真题)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 变是绝对对立的【答案】C理解能力、考查知识点: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和静止(稳定性)的相 对性、灵活程度:灵活性较强16、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 哲学上的含义是:(2005 年真题)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答案】B【分析】本题考点: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科学技术是一种精神力量,它通 过对新事实、新现象的发现,对本质、规律的解释,对未来事件的预见,实现其认识功能。科 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推动生产的发展。17、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 通过“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2005 年真题)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 “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答案】 AC 本题考点: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题目中说法表明世界的各要素之间是普遍 联系的,联系往往需要通过某种物质的手段或者中介来实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些表现为自然 现象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人为的,因而不选B;这种联系也一定需要通过意 识或者信息来实现,因而不选D。可以说信息是人类社会或者人与人之间普遍联系的基础,但 不能绝对的说是整个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物质世界反而是信息的基础。18、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2005 年真题)A、是有层次的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D、 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答案】 ABD 本题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都属于社会规律,也 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人们能够主观创造的,因而不选Co19、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2003 年真题)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 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 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答案1ABCE本题考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和实生物,同则不断” 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强调的是相反相 成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产生新生事物。因此选项A、B、C、E正确。D 项强调的是矛盾一方的单方面发展,不符合辩证法,也不是材料所包含的思想。20、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2002 年真题)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 自在自然和人化 自然的统一体 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案: A21、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 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 (2003年真题)A. 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 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 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 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答案: B22、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2002年真题)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答案:DE23、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2002 年真题)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识是物质的存 在形式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答案:ABE24、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 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2001 年真题)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 的观点答案:D 解析:该题主要围绕必然性与偶然性来考察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辩证唯物 主义决定论与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界限。决定论承认客观必然性,一般是唯物主义;非决定 论否认客观必然性,一般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决定论又分为辩证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前 者既承认客观必然性,又否认偶然性,后者虽承认客观必然性,但否认偶然性。题中的只要知道自然界本身的全部作用,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 定了是承认客观必然性的,但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及其作用,正确答案为D项。25、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 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2001 年真题)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 作一个整体答案: B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把握事物度的方法论意义。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读懂引文。 题干中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明了原本想表现人物的某一品德, 结果超出了一定的度而适得其反,可见,B是唯一的正确选项,A、C、D是干扰项。2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2001 年真题)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 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 点答案:D解析:这道题结合批判伪气功、伪科学,考查了对一种错误观点哲学本质的理解。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是一种夸大心理因素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可见,D项符合题意。 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此A项本身错误,也不合题意。 主张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把意识谈成与物质一样的东西,是B项庸俗唯物主义观点。绝对精 神是世界的本质,是D项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27、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2001 年真题)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 容答案: C 这道试题考查的是语言与意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 壳(表达工具),故此C是正确选项。 语言是意识的载体,与意识不是一回事,A项把语言与 意识等同起来,是错误的;意识的内容是外在客观事物, D 项把语言说成是意识的内容,也是 错误的;B项把语言说成既非物质也非意识,这容易导致唯心主义,也不合题意。28、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 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2001 年真题)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 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E.矛盾双 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答案:ABDE它考核的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这道题的出题角度新颖,它要求运用矛盾 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原理,分析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赢协议这一 事件。题中的中美双赢即中美双方共存、共同发展之意。由此可知,C项内容不合题干要求。29、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 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2001年真题)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 之中 D.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答案: BDE 本题涉及联系与系统,考查的是系统内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不仅是 一新增考点,而且是大纲修订说明特别提出的考点。可见,考查该知识点有双重意义。整体 与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并不是 各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特性。可见, A、 C 是错误选项, B、 D、 E 是正确选项。30、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2001 年真题)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C.人的本质是自由D.人 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E.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答案: BDE 此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内涵。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人的社 会关系。A、C两项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抽象地孤立地谈人的本质,因此是错误的。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09 年真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 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 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 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 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 很快都痊愈了。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含蕴丰富的 辩证法思想。(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参考答案】(1)材料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 征,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现象 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即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的对立表现在:现象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 所感知,本质必须借助人的思维才能认识。二者的同一表现在他们互相依存,现象表现本质, 本质决定现象。在本题中,两个病患的症状表现的基本相似为现象,但是病因不同才是事物的 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材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在本题中华佗看到了病症和 病因的联系,成功地寻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法。 材料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 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虽然二人症状相同但根本病 因是不同的,华佗正确认识到了病原的根本并做到了对症下药。正是正确的认识到了问题。华 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正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不同问题,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 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材料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在本题中, 州官倪寻因为饮食过多引起头疼发烧,州官李延因为受凉感冒引起头疼发烧,而华佗正是因为 两者的不同病因,所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 要的方法论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 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 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一一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 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 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特点, 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 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 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综上,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认 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 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步骤,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阅读下列材料 (2008 年真题)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 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 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 医院和医生时, 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 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 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 刀。当手术结束是,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 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著名医学家袁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 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袁法祖的老师轻 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袁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 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一生的哦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 生病的人。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参考答案:(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 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 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 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 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 的方面转化。材料中医生和患者构成了一对矛盾,他们之间不仅仅存在着对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存在 着同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目标,就 是与疾病作斗争。以往的观念更多的只注意到二者的对立,而忽视了二者的同一关系。通过这 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使医生认识到了二者的同一性,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患者的需求和感 受,加强了“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同时,这次活动也起到了缓和医患矛 盾,解决医疗纠纷的作用,促进了矛盾的转化和解决。(2)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固然具 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 之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这讲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更要看到生病的人”,这说 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患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的人,只需要物理上的治疗, 同时还是社会的人,需要人格上的尊重。医患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作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同时还需要有爱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 理念。把患者的利益作为医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3)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 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还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同时他还 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处理不好矛盾双方的关系,容易使矛盾 激化。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时,我们应该妥善解决,注重矛盾的同一性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创造一切条件,使矛盾向好的一面转化,防止矛盾激化。材料题(2007 年真题)“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 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 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 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 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 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 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 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 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 周年首脑会议上 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结合材料回答:(1)还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 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 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 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 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 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文明 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由于各种经济、文化、生活习惯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必然会产 生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之间势必会有种种差异,势必存在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 势。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在当今时 代,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无疑是各国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吸取,各种文明的交流在规模和深度 上都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 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世界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辨证作用过程。一方面,文明是多样的,各种文 明形态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都应该得到普遍的尊重与保护。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各种文明之 间又内在地具有统一性。正是这种又多样又统一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文明的进步。在和平与发展 为主题的时代,各种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中国和平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在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占世界人口 1/5 的中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 展的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的机遇。中 国发展了,市场更加广阔,吸收外国商品和对外投资的能力增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就更 大;中国永远不称霸,不谋求势力范围,不在国外派驻一兵一卒,中国的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 力量的发展;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按照公认的国际规则办事。对于不合理的国际 经济政治旧秩序,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通过集体磋商和谈判,以和平的手段和方式, 谋求现存的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逐渐得到改革和调整;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为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同时,也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 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总之,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对任何国家、地区或国家集团构成威 胁,相反,它大大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 经济新秩序。辨析题(2004 年真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答案】(1)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各个 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2 分)(2) 人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也是一个整体,都有其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它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分 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但漫画中所反映的这种工作方式把一项完整的工作机械地加以分割,表 面上看是把任务落实到人了,实际上是破坏了工作内部的有机联系,必然事与愿违。这是一种 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工作方式。(4 分)本题考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回答图文题的关键是要看懂图画要表达的意思。题中 第一幅漫画是说作为一个整体的工作让大家无从下手,第二幅漫画是说大家将整体的工作分成 许多部分,各司其职。但还要注意一句话“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作者的意图是说明整体不 能简单、机械的分割成部分,还应该注意分工合作。解答本题时建议分两个层次:第一,简述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第二, 结合相关原理,对漫画中的工作方式进行评析。分析题(2004 年真题)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 + 5= ?学生们疑 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 + 5= ?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 ”闻先生说:“不 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 2+5=10000 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 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 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 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 + 5 = 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既然在数学领域2 + 5 = 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 + 5 = 10000也是可能的? 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答案】(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 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4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 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 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 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分析】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非理性因素的概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 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 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 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动力、诱导、激发等重要的调节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 在认识活动中扩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 用。回答第一问时,应先简述非理性因素的含义,然后说明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问 要先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关于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辩证关系,指出科学创新是理性因 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分析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对科学创新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