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摸底考试语文问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67694547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摸底考试语文问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2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摸底考试语文问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2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摸底考试语文问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摸底考试语文问卷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2020级高一下期3月摸底考试语文【问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命题:审核:)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代文学上,“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根据当代学者胡旭的研究,中国文学自觉有以下标志: 标志之一是张衡归田赋的出现。张衡曾用十年时间写成二京赋,该赋的主旨是讽谏帝王公侯节俭,但这篇花费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赋,于政教却丝毫无补。面对着朝政目非、江河日下的局面,其道家思想开始抬头。归田赋中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恬淡情趣。赋中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此后,抒情小赋不断出现,辞赋成了文人抒情写意的工具,实现了文学的自觉。 标志之二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大约在桓、灵之世,出现了一批文人五言诗,其代表就是选录于昭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在内容上表现了“人的自觉”。“十九首”的内容不外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两个方面,诗人们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前途的渺茫,抒写了羁旅愁怀和离别相思,情调是悲哀而深沉的,这些慨叹正是对人生的执着与重视。“古诗十九首”的抒情十分真实强烈,作者们对自己的种种情感,毫不掩饰,寄之于诗。这说明古诗的作者们不再把文学作政教的附庸,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人的主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 标志之三是散文创作方面新西貌的出现。首先是各体散文的长足发展。以文体而言,碑、铭、诔、箴、书、笺、楸、策、令、议、记、嘲、谒文、连珠等,种类繁多。其次,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一是在句式、音节、辞藻、用典等方面做文章,着创造出一种形式美;二是讲究散文风神的飘逸与灵动。 (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周易.贲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孔门四科有徳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文学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六经实乃文学之渊府。中国“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的“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于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値的否定。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虚构意义。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棦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載道;二是先泰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立修辞的良好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还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載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虽强调了文学的情感因素与形式美感,但他也认为要“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摘编自刘娟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汉张衡精心创作的小赋二京赋具有强烈的教化功用,抒情性强烈,推动了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 B.依照西方的“文学”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完全不具备文学的特征与因素,根本无法称之为文学。 C.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只能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并不适用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D.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应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与文学自身审美追求始终同行共进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材料一中胡旭的研究,可以推断他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不是发端于魏晋时期,至晚肇始于东汉。 B.“古诗十九首”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里的及时行乐思想就蕴含着人生苦短的悲哀。 C.材料二中,作者对“文学的自觉”观点进行否定,其深层目的是为了充分否定新月派和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 D.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文艺教育对人的心灵影响的强调,这就与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中的观点相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自觉追求”的一项是()(3分) A.左传引用孔子的话:“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B.论语.颜渊中,曾子曾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观点。 C.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特点。 D.刘知几评左传说:“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文学自觉”的特征。(4分) 5.根据材料二,“魏晋文学自觉说”不成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街灯不语 周建新 离开老家没过多久、有坏消息传来,三爷去世了。 我握着手机,呆愣愣地站着,心里又酸又疼。几天前,干瘦佝偻着的三爷,伸出鹰爪一般的手,那样坚定而又流畅地升起街灯,咋说没就没了呢? 我立在窗前,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也浮起了茫然的苍白,覆盖原野的大雪成了我眼前的背景,窗玻璃成了屏幕,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缈的一生,唯一真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我决定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哪怕大雪封了路,也不能动摇我的决心。 出租车折腾了大半天一直折腾到天黑,才把我送进村里的大庙台前。奇怪的是,漫天漫地的雪却越下越亮,亮得每一片雪花都是晶莹剔透。下了出租车.我才看明白,平时三爷挂灯的旗杆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两根桅杆似的现代灯架,两轮小圆月亮高高地悬在上面,“圆月”的上方横着两片大阳能硅光板。 哀乐渐渐地冲进耳鼓,我追寻着声音,一步一个雪窝地往前走。三爷的家门前立着一盏白灯笼和半盏红灯笼。没等我询问灯笼上咋能有块红斑,就有人给我扎孝带。领我到三爷的灵前磕头跪拜。 礼仪过后,我才从人们七嘴八舌的言谈中理出三爷的死因。三爷是在大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听不到声音的三爷没有意识到现代科技已经替代了他的街灯,依然生活在三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里。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他立刻呆若木鸡了,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 村支书一拍脑门儿,忘了三爷是个聋子,听不到安装太阳能街灯震耳欲聋的施工声。他指着沉降下去的太阳,意思是说,太阳生了俩孩崽子,替你值夜班了。 三爷的眼前和天一样,立刻黑了,佝偻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 此后,三爷整天不出屋,噘着嘴,闷闷不乐地坐在炕上一步也不肯往外走。三爷觉得,他的生命和挂不出去的街灯一样,没有了意义。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 昨天夜里,三爷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了,胸口胀得难受,嗓子咸咸地含着一股腥味,医生对他死于肝硬化的预言快要成真。三爷含住一口气儿,撑着力气挂出了第一盏白灯笼。第二盏白灯笼还未挂起,三爷再也忍不住了,一口鲜血全喷了上去。 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街住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床,他干干净净地走了。 三爷安详地躺着,似乎安慰所有来看他的人,不要悲伤,他在那边耳聪目明,逍遥自在。 三爷的遗物,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唯一让大家不解的是,三爷的那对街灯不知放到哪儿了。人们想了好久,忽然想明白了,那是三爷的心肝宝贝,三爷的一双儿女,三爷的眼珠子,三爷的魂灵,三爷自然要将它们放到离他最近的地方。人们掀开冥床。果然看到了那两盏街灯。 我惊讶地发现,三十几年一直崭新着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了,羊皮灯罩迸出了无数道裂纹,灯座也是锈迹斑斑,还有那两个活灵活现的龙凤,死掉了一般,垂落下来。有人试图取出街灯,用手一碰,居然散了架子。三爷去了,街灯也追随他去了。 天是湛蓝的,地是洁白的,白灯笼熄了,大雪覆盖住了灯笼上三爷的鲜血,还给三爷一个清清白白。借着明媚的阳光,我看到了晚上没有看清的白对联,对联是村里一位语文老师写的。 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 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 横批:沉默是金 我一句话不说地跟随着送葬的队伍。送三爷去祖坟。 雪大得没了膝盖,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挪地走向我的家。猛然间,我的耳中炸响起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嘹亮,那样有力。我觉得,这似乎是我的第一声啼哭,也似乎是村里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在啼哭。 百日之后,我又回到村里、祭奠三爷这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大庙台上的太阳能街灯被人盗走了。两株古槐的树洞突然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摔落在地,摊满了广场,勤快的人把它们捡回家去,当了柴烧。我忽然觉得,村子空落得像没了魂。 三爷死了,街灯死了,古槐也死了,没有街灯照耀的村子,变得生硬,变得苍白,变得孤寂。 来到三爷的坟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光天化日之下一只猫头鹰雕塑般立在三爷的墓碑上,任凭风吹掀它的羽毛,依然纹丝不动。我碰了它好几下,感觉到它是那样坚硬,硬得如同一块石头。 这是一只死掉了却依然富有生气的猫头鹰,我尝试着把它从三爷的墓碑上拿下来,可它的爪子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石头里,不管我怎样用力,仍旧无济于事,似乎是坚定不移地要为三爷守墓。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爷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一碰就散架,说明街灯确实老旧,也暗示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B.三爷发现挂灯旗杆不见时的“呆若木鸡”,侧面反映了街灯不存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之情。 C.太阳能街灯被盗,古槐訇然炸裂,暗示村民对三爷和传统街灯的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抵角虫情绪。 D.本是春天,“我”却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看似矛盾的叙述中蕴含着“我”对三爷的深切怀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详写我知道三爷去世后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我”送三爷的决心,体现三爷在“我”心中的地位。 B.小说中所引的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与横批内容呼应,而且巧用象征,暗扣了“街灯不语”的题意。 C.小说中插叙三爷的死因,既表现三爷对他日日挂起的街灯的特殊感情,也能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D.小说结尾运用比喻和细节描写刻画猫头鹰,从侧面烘托了三爷的独特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8.三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小说以“街灯不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 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顷之,为什邡令。先主为汉中王,窥人为尚书郎。 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教答曰: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迁为参军。八年,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封安阳亭侯。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劳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电任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持角,以乘其畔。又命琬开府,明年就加为大司马。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竞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河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于是遣尚书令费袆、中监军姜维等喻指。琬承命上疏曰:菱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暗弱,加婴疾疢注,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持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袆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由是琬遂还住涪。疾转增剧,至九年卒,谥曰恭。 (选自三国志.蜀书) 注疢chn热病,也泛指疾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竞/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 B.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竞/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 C.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竞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 D.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竞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茂才,和秀才同义,东汉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明清时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叫秀才,也沿称茂才。 C.尚书令,古代官职名称。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上行使宰相之职。 D.右,古人尚右,通常情况下以右为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引起廉颇嫉恨。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琬治理有方,为政务实。蒋琬做广都县长,不管公务,还喝得大醉,先主打算治罪但诸葛亮认为蒋琬不做表面文章,先主没有治蒋琬的罪。 B.蒋琬出类拔萃,举止稳重。诸葛亮去世,百官忧心,蒋琬作为百官之首,神色举止跟平日一样,看不出悲戚喜悦,人们渐渐佩服,朝政得以稳定。 C.蒋琬从谏如流,敬事供上。蒋琬对政事有独到的个人见解,能分析当时三国的形势,但也能听取众人的不同意见,尽心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D.蒋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蒋琬承继诸葛亮的遗志,曾经规划水路出川作战,后来修改战略为稳固凉州要塞,对魏作战获大胜,后来因病去世。 13.诸葛亮曾经秘密上表给后主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为什么这么信任蒋琬?(3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4分) (2)辄与费袆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宫怨 杜荀鹤【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字仿佛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被误之久。 B.三、四句用幽怨的反问语气,进一步写岀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心情。 C.后四句写宫女回忆起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 D.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不只是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自况。 16.有诗评家认为这首诗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 (2)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用荀子劝学中的“_,_”。 (3)晚唐诗人许浑在金陵怀古一诗中以“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作结,感叹英雄逝去,功业不再,而北宋的苏轼也曾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_,_”两句表达了相似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雨后的四姑娘山下,盘山公路有些湿滑。恰逢雨季,因川西特殊的地质原因,不时有翻滚而下的山石挡在路中,不过马上就有清障车与公路维护人员来清理干净,不多时就恢复了通畅。车轮滚滚,奔驰着的大小车辆载着_的旅客、各式各样的货物驶向川西大地的深处。 公路边是川流不息的岷江,承载着川西的悠久历史,_奔腾而过。两侧的山岭壁立千仞,如臂如削,山上奇峰突起,危岩耸立。岭间很是疏宽,四围合壁,托举起一个平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平原上又扬起一个个山、水、村、田、路的单元组合。眼前是散落在川西高原阿坝州多如繁星的古老村寨之一,一个曾经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水磨镇。12年前那场大地震之后,一地有难,八方支援,再建重生的水磨古镇,不仅保留和恢复了她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更被赋予了全新的_。 而今,在国家精准状贫政策的推动下,水磨古镇更成为川西高原雪山脚下一只重生的金色凤凰。 一栋栋新建的四层楼房从车窗外快速闪过。_间,不时可以看到建筑风格独特的羌家山寨依水而居。那一座座纯泥夯筑的房子,裸露着高原的纯色,展现着凝重而悠远的风景,诉说着水磨镇动人的故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林林总总浩浩汤汤风姿绰约浮光掠影 B.形形色色浩浩汤汤风姿雅韵浮光掠影 C.形形色色莽莽苍苍风姿雅韵走马观花 D.林林总总莽莽苍苍风姿绰约走马观花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二段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她她希望有一天能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B.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地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篇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能使句子更有表现力。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从制度上遏制餐饮浪费现象不再出现,并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来治理。具体而言,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二是针对餐饮浪费行为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三是要加强对餐饮经营者的法律监管,禁止设置最低消费额,建立节俭消费提示,营造良好的餐饮消费环境;四是要加强餐饮行业规范,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在餐饮管理上的作用,.制定相应的餐饮企业管理、餐饮消费、餐厨垃圾处理等标准。 22假如你是高一(1)班李雷同学,你于3月1号在第二食堂拾得一个黑色钱包,内有中国工商银行卡一张,现金320元,请你写一则失物招领启事,寻找钱包的失主。(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今,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体质不断下降。有的同学因学业繁忙而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有的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运动时间,有的家长反对孩子花时间运动 最近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肥胖检出率继续攀升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电视台为此举办“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康同学(高一学生),方女士(学生家长),王老师(高中班主任),朱女士(女排队员)。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宜章一中2020级高一下期摸底考试语文【答案】 1.D【解析】A京赋是大赋,也没有推动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B.六经、诸子可能含有文学因素,不能绝对否定;C.“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说法不对,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2.C【解析】材料二中,作者仅仅是要说明中国古代文学不存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的自觉”,对现代文学领域中的新月派和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没有表达态度。 3.B【解析】“以文会友”中的“文”,指礼乐文章,并非“文辞”之“文”。 4.(4分)加强自我意识,关注个人价值;为满足抒情需要创作;凸显人的主题; 文体多样,追求整齐华美。(每点1分。) 5.(6分)不存在始终不变的“文学”概念作为前提。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仍然以载道教化为根本目的。 (2-5节是在围绕“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进行充分论证,2-4节分别从先秦、近代以前以及20世纪以来三个时间段议论,第5节说明连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都具有很大局限性。第6节作者重点引用钱基博的话语证明,中国文学一直就有对文辞之美自觉追求的传统。第7节更是直接引用魏晋时期曹丕、陆机的语言论证魏晋时期仍是以载道教化为文学之本,特别是引用造成误解的曹丕本人的话语,更具说服力) 6.B【解析】“侧面反映了街灯不复存在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中“侧面”说法错误,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通过“呆若木鸡”的神态描写,是正面描写。 7.A【解析】“意在表现我送三爷的决心”错,意在表明对三爷突然离世的意外和对三爷的怀念,从而坚定回家的决心。 8.(5分)忠于职守:三爷几十年如一日地挂街灯,视街灯为儿女,得知不再需要自己挂街灯而晕倒病逝;充满爱心,急人之难: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接生婆到“我”家;不愿劳烦他人:三爷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便亲自做白灯笼和搭设冥床,也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自己的冥床。 9.(5分)“街灯”是小说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三爷虽耳聋,但他富有爱心,默默奉献,“街灯不语”象征了三爷的高尚品质;人要像街灯一样默默传送光明和温暖“街灯不语”形象而含蓄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10.C 11.B(明清时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叫贡生,县学读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