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详细说明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67399493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详细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详细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详细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详细说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详细说明一、发展简述电子工程系发源于 1934 年在电机系设立的电讯组。1952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校电机系的电讯 组合并后成立了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58 年更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1969 年,系的大部分迁往四川绵 阳,成立了清华大学绵阳分校。1978 年迁回北京,恢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建制。1989年,更名为电子工程 系。作为中国最早从事信息科学和电子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从建系以来,该系就不断突破传 统领域,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需要。在电机系 电讯组期间,任教的有任之恭、朱兰成、顾毓秀、章名涛、孟昭英、马大猷、叶楷、闵乃大、胡筠、范绪 筠、常迥、张钟俊以及N.Wiener, K.L. Wildes等教授。开设了电讯原理、电报电话学、电讯网络、无线 电原理、真空管等课程。1952 年建系时,设立了无线电技术专业。次年,增设了电真空技术专业。1955 年 又增设了半导体物理、电子物理、无线电物理等专业。张恩虬、王守武、胡汉泉、吴鸿适、王迁等学者都 先后来系兼职授课。六、七十年代,专业陆续有所调整增设,如激光专业等。 1978 年恢复无线电电子学系 建制后,为拓宽专业面向,适应科技发展需要,专业设置调整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物理电子与光电子 技术、微电子学共三个大学本科专业,一直沿袭至今。建系以来,已培养本科生(学士学位)7000 余人。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招收研究生,截止到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79 人。在中国全面恢复研究生培养 并制定学位制度以来,该系从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并被首批批准设立通信与电子系统,半导体器件与 微电子技术(1993年后,划归微电子学所隶属)两个专业,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设立了物 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研究生专业, 1990年,增设了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两 个研究生专业。上述所有研究生专业,均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近廿年来,累计授予硕士学位人,博 士学位 人。设在该系的无线电电子学研究所是在 1963 年由国家高等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与电子工程系相同, 该研究所也发源于1934 年筹建, 1937 年正式成立的清华大学无线电学研究所。无线电学研究所主要从事 短波无线电及真空管的研究工作。任之恭、林家翘、孟昭英、叶楷、范绪筠、戴振铎、陈芳允、慈云桂、 王天眷、张恩虬等学者均在该所从事过研究工作。1962年,在电子工业领导部门负责人王hh铮、孙俊人、 王世光等人的大力支持下,设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室,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科研任务,并形成雷达、 数字通信、电视、微波技术、微波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等学科方向。1963 年,正式建立无线电电子学研 究所后,各项科学研究迅速取得成果。如雷达数据录取系统,600/1200波特数传机,8路PCM编码通信终 端, 3cm 周期磁场聚焦宽频带小功率行波管, 10cm 固态低噪声参量放大器等,并开始了集成电路的研究工 作。七十年代,又取得航空管制雷达,PCM-120路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增量调制终端,1024kb/s群路数传 机,大功率正交场放大管,金属陶瓷电离真空计,场效应晶体管,微波晶体管以及各类气体激光器件等一 批成果。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微电子和光电子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线电电子学研究所及时调整研究 方向,在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系统及网络,电子设计自动化及系统集成,信息电子学及显示技术, 电子学应用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并发表了各类专著,论文。在此期间,国际与国内的学术交流 也得到加强。参与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个,发起和组织国内学术会议数十个,并与国外几十所院校建立关系 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流。二、本科专业设置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微电子学上述三个专业均可授予学士学位。三、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 通信与电子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路与系统上述五个专业全均可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四、学生情况我系每年招收本科生约230名,硕士生80名,博士生40名;现有在校本科生约1100名,研究生310 名,如下表所示:入学时间类别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小计本科 202 218 249 228 234 200 216 1547硕士 34 66 76 76 71 86 78 487博士 29 15 27 38 38 45 42 234五、师资情况我系共有教职工 254 人,其中中科院院士 1 人,工程院院士 1 人;博士生导师27 人,教授63 人;副教授 96 人,讲师 31 人。学术带头人高锟院士(校聘名誉教授)厉鼎毅院士(校聘名誉教授)朱高峰院士(校聘名誉教授)朱高峰院士长期从事电信系统的科研工作。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先后参与、主持了大量通信载波传输 系统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当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 负责总体设计的我国第一套中同轴电缆1800 路载波通信系统是我国整个载波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 可同时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数据等业务,是当时国外所采用的先进的传输手段之一。1985 年该 项目获邮电部科学进步一等奖。在负责总体设计的另一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同轴电缆4380 路中,采用了相同的超主群频率,增音系统 采用了预均衡、预调节、自动转换等技术,调节系统采用地温预调节,导频后调节方式,遥测系统,采用 电平差值测试法。并对均衡偏差影响进行了科学的定量分析,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4380 路载波通信 系统频带宽、技术难度大,有些技术指标达到国外万路载波系统的水平。为此,1985 年该项目获国家科学 进步一等奖。在全国长途自动电话网的建设,网路经营方式、网路运行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奠定了电 信网路学科的独立地位,培养了一批邮电高级管理人才,发表大量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同行 中享有较高声誉。周炳琨院士周炳琨院士生于 1936 年3 月,195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60-1963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进 修,1983-1985 年在美国斯担福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中科院院士、国家863 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半导体所副 所长、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博士点导师。1984年周炳琨院士在国际上首先研制出LD泵浦固体激光器,实现了当时世界上效率最高(6.5%),线宽最 窄,频率最稳定的固体激光器。他发明了单片微型YAG环形激光器。90年又研制出LD泵浦NYAB自倍频 激光器。以上工作开创了固体激光新领域。在国内周炳琨院士首先开展了晶体纤维生长与晶体光纤器件研究,七项成果经鉴定为国际首创或先进。 开辟了光电子技术新方向和晶体材料生长新方法。 窄线宽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及相关技术通过七项成果 鉴定,线宽、频稳度和调谐范围达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相干光通信作出了贡献。在光纤高温传感器、 光纤环形腔的细度及环形激光器研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 进步三等奖、国家发明四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由他参加主编的激光原理获国家 优秀教材奖。吴佑寿院士吴佑寿院士生于1925年7月, 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留校任教。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国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信评议组召集人、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电路与 系统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主席、亚太神经网络协会副主席, 1994 年被评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 士。吴佑寿院士作为电子学家和电子工程教育家,为我国数字通信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数字通信与数 据传输、数字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 1958 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八路脉码调制电话终端设备, 1962年研制成功的数传机被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数据传输。1980年以来他负责研制成功了TJ-82 图像计算机、我国第一个能识别多达6763个汉字的印刷汉字识别系统、TH-0CR系列高性能多字体汉字 识别系统等,获多项国家、部委级奖。他主编的高频电路为国家级优秀教材,他负责的通信与电子 系统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博士点, 8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教授名单及学科方向与专长周炳琨 激光物理、器件及信息光电子技术吴佑寿 智能化图文信息处理,图像压缩及多媒体技术,神经网络及应用杨弃疾 无线技术、电磁场理论陆家和 亚微米聚焦离子束分析的加工;飞行时间质谱陆大金 信号与信息处理冯重熙 数字通信,语音信号处理,数字复接张克潜 电磁场传播理论,双螺旋媒质中电磁场马世雄 模式识别,医学图像处理苟成辉 图像处理,遥感,电视朱雪龙 信息传输及编码,压缩技术何 炜 表面、界面与薄膜电子学,电子能谱分析与真空技术高葆新微波电路,网络与系统,微波CAD,微波集成电路刘润生 电路与系统设计自动化,电子系统集成与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王作英 语音信号处理与智能李淑梁 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殷志强 光纤传输与传感技术研究廖延彪 数字音频处理与传输技术,系统集成与专用集成电路设计董在望 电路与系统理论,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尹达衡 高速光通信,光放大器郑君里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及其应用,信息网络与交换技术范崇澄 宽带传输与宽带网,个人通信系统姚 彦 信号检测估计和识别及其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高速实时信息处理及系统彭应宁 数字滤波,数字信号处理和 DSP 应用高以智 激光物理器件及高速光通信基础技术和系统研究林德云 磁场理论,微波电路彭吉虎 高速光通信,集成光学林行刚 智能化图文信息处理与识别,图像压缩与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通信及其终端技术郭奕理 非线性光电子学与全光网络光交换王贻良 数字视频技术, HDTV, DTV冯正和 微波电路,网络与系统,电磁场理论,微波集成电路曾烈光数字通信,SDH及ATM技术肖华庭电子线路与系统应根裕 聚焦荷电粒子束,光显示测量技术江剑平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集成光电子技术杨行峻 人工神经网络,语音编码与识别杨为理 数字通信与综合信息网丁晓青 智能化图文信息处理,图像压缩及多媒体技术,神经网络及应用李德杰集成光学,光波导器件罗 毅集成光电子学,半导体激光器吴国威图像压缩编码诸昌清电子线路与系统张雪霞天线,微波技术,电磁场理论查良镇应用表面科学,质谱学和超高真空技术曹志刚数字调制、编码及卫星通信,语音增强及数字信号处理彭江德有源与无源光纤器件及系统应用技术李 星多媒体通信中的信号处理秦 士锁相环、频率合成器及其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朱正中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图像信息处理,信号检测与估计陈丕瑾真空技术,太阳能利用薛祖庆声成像,声显微镜陈戈林光电子器件及其应用,光交换和全光网络技术张汉一数字通信,语音信号处理唐 昆数字通信,语音信号处理霍玉晶激光物理,器件及光通信有源无源器件龚 克微波系统与电路技术陈长彦表面分析石长生天线技术,电磁兼容技术洪兴楠微波电路,网络与系统,微波CAD,微波集成电路俞 昌计算机图像和图形技术吴伯瑜沈学英谢世钟副教授名单罗淑云 李德坚 陈 旭 刘凤海 郑小平陈明华 陈向飞 汪健如 史月艳 胡思正金奇计 孙成城 姚保伦 赵华凤 赖淑蓉齐 京 张英香 宋彩功 王群伟 王一超张利 崔慧娟 何 芸 阮 方 樊平毅乐正友 许希斌 朱 健 周世东 葛宁吕洪国 张楠 王梦涛 张芳兰任 勇张旭东 王希勤 杨健 王秀坛陆延丰谭耀麟 朱明方 李凤亭 苏光大 廖庆敏管祚尧 徐士良 孙甲松 艾红梅 赵明生周淑华 刘 加 佘京兆 王 蔷陈兆武陈雅琴 高文焕 窦维蓓 李冬梅 张尊桥王海林 王群伟 宋彩功张英香六、科研方向及成果科研方向系统与专用集成电路(ASIC)信息与编码 微波数字通信 光纤通信移动通信 卫星通信及定位雷达体制信息系统 电子系统计算机仿真电路设计自动化(EDA)数字与模拟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电路模型与数据库 高速实时信号处理信号检测与估值 数字信号处理 语音压缩编码与数字处理电视信号处理与传输 遥感与图象分析处理 高速 信号处理机硬件实现 人工智能语音、图形、文字识别 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学 神经元网络 电磁场与微波天线与电磁波理论 毫米波技术 微波集成电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集成光电子学与光纤技术激光物理与器件 集成光电子学 导波光学 非线性光学 光纤传输 光纤传感 微波声学 静磁波 电子离子光学与微细加工技术聚焦离子束 微波等离子体 光电器件薄膜技术与物理 真空与表面分析技术气固界面物理 二次离子质谱学 低能电子衍射 超高真空科研成果简介国家发明奖 8 项 自适应和数字电可控外相参频率捷变雷达系统(一等奖) 减小抖动正码速调整技术及其新型复接设备(二等奖) 模型法码速调整数字复接技术及其复接器(二等奖) 高双折射光纤拍长测试装置(三等奖) 新型反射式声显微镜(三等奖) 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三等奖) 一种新型的四极滤质器(三等奖) 温度补偿型光频分复用鉴频器(四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 12 项 军用数字保密自动电话网(二等奖) 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与低速目标检测技术(二等奖) TJ-82图象计算机(二等奖) 二次群数字微波系统(二等奖)微波电路CAD和微波集成放大器的技术研究(二等奖) YAG-染料-喇曼宽带调谐激光系统(二等奖) 多字体多字号印刷汉字识别系统(三等奖) 舰载雷达自适应多功能可编程信号处理机(三等奖) 卫星通信数字群路制应用工程(三等奖)彩电CAD系统与EMBED Equation.2两片机电路优化设计(三等奖) 单模窄线宽可调谐外腔半导体激光器(三等奖) 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三等奖)另外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共135项。教材及论著建系以来,共正式出版教材、论著50余部,其中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的有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 激光原理等三部著作。还有多部著作获部委级优秀著作(教材)奖。七、电子工程现设九个研究所 电路与系统教研室 网络与人机语音通信研究所 通信与微波研究所 图象图形研究所 高速信号处理与网络传输研究所 光通信研究所 信息光电子研究所 远程教育技术研究所 电子工程研究中心全系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约 110 门,为研究生开设课程50 余门。 主要实验室 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清华大学实验区) 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智能图形图象分室 ( 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 ) 物理电子学实验室 真空技术与物理实验室 激光物理与技术实验室 信号检测与处理实验室 通信实验室 图象信息实验室 微波工程与天线实验室 线路与系统实验室 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实验室系及研究所共有仪器设备 台,原值 万元。其中重要的有 分子速外延 (MBE) 设备 1 台 精密光电测量仪器 台 网络分析仪及各类重要通信测量仪表 台 HP、SUN 、DEC 、SGI 等工作站 台 586微机等 台电子工程系主要领导系 主 任:冯正和副系主任:李艳和(常务) 彭吉虎林孝康 冯振明无线电电子学研究所所 长:周炳琨(科学院院士 )副所长:彭吉虎(兼) 朱雪龙 姚 彦 林行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